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 格式:doc
- 大小:3.69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疾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为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的心理调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气、血、津液、精神等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的气血流动,从而引起身体的疾病。
因此,心理的调节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1、情志与五脏中医将情志分为五类,与五脏相对应。
喜(心)、怒(肝)、思(脾)、忧(肺)、恐(肾)五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功能,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状态,就会导致对应脏腑的疾病。
例如,经常愤怒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悦。
2、气场调节中医认为,人体周围还有一个称为“气场”的能量场。
这个气场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心理状态。
保持气场的平衡和流畅,可以更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医中有很多调节气场的方法,例如针灸、太极拳、气功等。
3、情感疏导情感疏导是中医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之一。
它通过倾听患者的话语,帮助他们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身心状态。
情感疏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诱因。
4、音乐调节中医认为,音乐对于情感的调节具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带给人们愉悦、舒适、放松、平静的感觉。
因此,中医中有很多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疗法,例如舒缓音乐、轻柔音乐、有节奏的音乐等。
二、情志疗法情志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状态,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情志疗法分为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帮助患者排除负面情绪、减轻身体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以身心放松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一、前言1.对于情志病,中医和西医殊途同归这是什么疾病?“头晕、头痛、胸闷、胸闷、心慌、气短、腹胀、胃痛、恶心、呃逆、背痛、腿软、失眠、早醒、尿频、尿急......”症状如漫天星星之多,每一条主诉都形象详尽,每一丝痛苦都呼之欲出,四处求医,好像均无良策。
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在心血管领域,人们不能仅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心理疾病悄然潜入的脚步。
2.关于病因和病机,中医有成熟的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完整的描述了人类的意识(即情志)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
中医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形神合一,五脏六腑的精气旺与衰直接影响到精神情志的外在表现。
3.西方医学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病因还不确切主要认为它是跟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应激因素,还跟社会环境有关。
但是在治疗上,西医多依据心理量表,常用黛力新、环酮类、5-HT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丁、文拉法辛等,不仅副作用明显,且未能针对个体甄别清楚其病因,治标不治本。
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有许多前辈呼吁和倡导,但是医疗人员对心理疾病认识仍然不足,患者对此也有病耻感,不能认可,因此在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对心理疾病的诊治依然模糊。
4.中医诊治情志病优势明显中医在诊治情志病方面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且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对于提高临床遣方用药和望闻问切的目的性、准确性,提高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且,情志病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中医药的治疗。
因此,我们此次将从中医的视角来谈情志病的治疗。
二、对情志病的认识—历史渊源(1)先秦—两汉时期《内经》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证的诊疗都做了简要的论述,提出“心主神明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
情志疗法的名词解释情志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善个体情绪和调整情感状态来促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它强调个体情感和心理状态与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相信通过正面的情绪体验和情感的释放,个体能够缓解焦虑、恢复自信、减轻压力和改善身心健康。
本文将对情志疗法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情志疗法的概述情志疗法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它认为情感和情绪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情志疗法通过调节和疏导个体情感和情绪,使其保持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情志疗法还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个体通过与大自然互动,可以得到情志的滋养和疏导。
二、情志疗法的原理和方法1. 情绪释放和情感疏导情志疗法认为负面的情绪和情感堆积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重要的一环就是情绪释放和情感疏导。
通过各种方式,如绘画、写作、舞蹈、音乐等,个体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进行表达和释放,从而达到情感的平衡和情绪的调节。
2. 积极心理的培养情志疗法强调积极心理的培养,即通过培养个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来促进身心的健康。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暗示、积极心理训练和寻找积极感受等方式,调整负面情绪和消除负面心理,从而达到积极心理的培养。
3. 自然疗法的运用情志疗法强调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关系。
个体可以通过亲近自然、参与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等方式,来获得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疏导。
同时,自然的美景和自然的声音也能够帮助个体平静内心,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三、情志疗法的应用领域情志疗法可以用于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管理、情绪障碍、情绪管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其中,情志疗法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恢复自信、缓解焦虑、减轻抑郁等都是情志疗法的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着压力与焦虑的挑战。
情志疗法的理念和方法,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情志疗法,个体能够找到情感的宣泄和支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境。
中医情志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一、引言中医情志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心理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心理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医情志疗法的基本原理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人体脏腑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指出:“情志和五脏六腑相应,喜怒悲忧恐惊伤,乃六淫也”。
情绪不畅常可引发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着重于调整人的情绪,使之和谐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情志疗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气功等多种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情志调理和情志宣泄。
情志调理是通过调整情绪,使人恢复内心平和,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情志宣泄则是帮助人们释放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促进身心健康。
三、中医情志疗法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但效果并不明显。
中医情志疗法在治疗焦虑症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针灸是中医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特定部位,促进气血循环,舒缓紧张情绪,使人放松心情。
草药和气功也可以调理人的情绪,帮助患者摆脱焦虑的困扰。
四、中医情志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感到绝望、无助和消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但效果有限。
中医情志疗法在治疗抑郁症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情志调理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人的情绪,使之恢复平和,消除悲观消极的情绪,提升自信心和生活信心。
情志宣泄则是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草药和气功也可以起到调整情绪的作用,促进康复。
五、中医情志疗法在其他心理问题治疗中的应用除了焦虑症和抑郁症,中医情志疗法还可以在其他心理问题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医神奇的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道理。
情志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
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第二次又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3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故意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
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
这一怒一骂,使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
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
1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第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进士及第。
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调情志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不同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情志失调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调理情志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
例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喜悦会伤心,过度的思虑会伤脾,过度的悲伤会伤肺,过度的恐惧会伤肾。
当这些脏腑功能受到影响时,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出现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中药调理情志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与脏腑、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脉象等,判断其情志失调的类型和病因,然后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因肝气郁结而导致情绪抑郁、胸闷胁痛的患者,中医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青皮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能够缓解肝气不舒引起的各种症状;郁金可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对于肝郁气滞伴有心烦失眠者有较好的疗效;青皮则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适用于肝气郁结较甚、伴有脘腹胀痛的患者。
对于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而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症状,常用的中药有归脾汤中的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龙眼肉等。
这些药物能够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使心脾得养,从而改善患者的情志状态。
对于因心火亢盛而出现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的患者,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栀子、竹叶等。
黄连能清心泻火,栀子可清热利湿、泻火除烦,竹叶则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三者合用,可有效清除心火,缓解患者的烦躁情绪。
除了单一的中药,中医还常常使用中药方剂来调理情志。
例如,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的经典方剂,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能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身体症状。
此外,甘麦大枣汤也是调理情志的常用方剂。
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脏躁证,即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伤阴而导致的精神恍惚、悲伤欲哭等症状。
情志疗法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情志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的方法之一,旨在通过情绪和情感的调节,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健康。
它认为人的情绪和情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通过提升情绪和情感的质量,可以促进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情志疗法的核心理念是情感的重要性。
它倡导人们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和认知自己的情绪,以及建立情感的自我调节机制。
情志疗法强调情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鼓励个体采用积极和灵活的方式处理情绪和情感,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情感体验在情志疗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情志疗法认为情感体验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和内部感受的主观反应,可以反映个体的需求、意愿和信念。
通过情感体验,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也可以主动去调节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情志疗法提倡认真面对和体验自己的情感,不以情感为敌,而是与之共同成长。
情志疗法注重情绪的调节。
它认为情绪不仅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人们对内外刺激做出的自我评价和反应。
情绪在情志疗法中被视为灵活而有意义的心理反应,可以引导个体适应不同的情景和状态。
情志疗法通过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情绪,识别情绪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学会运用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情感的表达也是情志疗法的重要环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或者在表达情感时遭遇到困难和阻碍。
情志疗法鼓励个体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通过语言、写作、艺术或身体运动等形式,甚至是通过非语言和隐喻的方式来传达情感。
情志疗法认为情感的表达可以使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传递内心的信息,也可以在人际关系中促进沟通和理解。
情志疗法的实践方法多种多样。
在情志疗法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与情感和情绪有关的活动和练习。
例如,情感绘画、情绪日志、情感释放、情绪回想、身体表达等。
这些方法都旨在帮助个体更好地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自我情感的意识和调节能力。
情志疗法注重个体参与和主动性,旨在让个体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逐渐培养情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调理情志情志,是人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内心活动的一种反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身心健康的表现,但如果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影响不同的脏腑,而脏腑的功能失调也会导致情志的异常。
因此,通过辨证论治来调理情志,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主神志,心是情志活动的主宰。
喜为心志,适度的喜悦可以使心气舒畅,但过度的喜悦则会伤心,导致心气涣散。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怒为肝志,适当的愤怒可以疏泄肝气,但大怒则会伤肝,导致肝气上逆。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过度会伤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不足。
肺主气,悲忧为肺志,过度的悲忧会伤肺,使肺气消耗。
肾主藏精,恐为肾志,过度的恐惧会伤肾,导致肾气不固。
当情志失调导致疾病时,中医会通过辨证论治来进行调理。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
辨证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在调理情志方面,中医的辨证论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辨明情志失调的类型。
比如,是情志过激,还是情志持续时间过长;是单一的情志失调,还是多种情志相互交织。
其次,分析情志失调所影响的脏腑。
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影响不同的脏腑,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是哪个脏腑受到了影响。
然后,根据脏腑的虚实盛衰进行论治。
如果是脏腑气血不足,就需要补养气血;如果是脏腑气机失调,就需要调理气机;如果是脏腑有实邪,就需要祛邪。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有多种手段来调理情志。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气郁结导致的情志抑郁、胸闷胁痛,可以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可以用归脾汤来补益心脾。
情志失调的中医治疗原理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情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强烈地出现,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情志失调的呢?这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原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首先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
不同的情志与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的关联。
比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我们过度沉浸于某种情绪中时,相应的脏腑就会受到损伤。
以怒伤肝为例,如果一个人经常愤怒、发脾气,就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
肝气郁结久了,可能会出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头痛头晕等症状。
而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问题。
情志失调还会影响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当情志异常时,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情况。
比如,长期的忧郁悲伤会导致肺气郁滞,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胸部闷痛、咳嗽等症状。
那么,中医治疗情志失调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调理脏腑功能。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恢复受损脏腑的正常功能。
比如,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可以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或者通过针灸太冲、期门等穴位来疏解肝气。
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则可以使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如白术、茯苓、山药等,或者通过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来增强脾胃功能。
其二,调节气血运行。
中医会运用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方法来改善气血不畅或不足的状况。
比如,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或者通过按摩、拍打经络等方式来促进气血的流通。
其三,运用情志相胜法。
这是中医治疗情志失调的一种独特方法。
情志相胜,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比如,“喜胜忧”,当一个人过度忧愁时,可以通过让他听一些有趣的笑话、看一些喜剧电影等方式,让他开心起来,从而缓解忧愁的情绪。
中医的厉害:情志疗法!值得收藏!中国古代情志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情绪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经典提法,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
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五行相克理论认为, 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 即金胜木,木胜士,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
《内经》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1、喜伤心,恐胜喜。
喜为心志,喜甚伤心气,可致喜笑不止或疯癫之症。
治之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产生恐惧心理,抑其过喜而病愈。
清代《冷卢医话》中记一江南书生因金榜题名考中状元,在京城过喜而发狂,大笑不止。
名医徐洄溪就诊,佯称其病不可治,告之逾十日将亡。
并吩咐他速回家,路过镇江时再找一位姓何的医生,或许能起死回生。
书生一-吓,果然病愈。
但又因此郁郁寡欢往回走。
至镇江,何医生就把徐洄溪早已送来的书信给书生一看,并解释其中的原由,于是书生经开释,病痊愈。
2、怒伤肝,悲胜怒。
怒为肝的情志表达,但过怒因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现出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
治之以“恻怆苦楚之言”诱使病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
《景岳全书》中记燕姬因怒而厥,张景岳诊后便声言其危,假称要用灸法才能治好。
燕姬知道灸法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会损毁面容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
于是,继而转悲,悲则气消,将胸中的郁怒之气排解。
这样就克制了愤怒的情绪,消除了愤怒引起的疾病。
3、思伤脾,怒胜思。
正常的思虑为生理心理现象。
但“过思则气结”,可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食纳不旺等脾气郁滞, 运化失常。
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病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病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续名医类案》中记有一女因思亡母过度,诸病缠身,百药不治。
情志疗法的相关理论:关键词:方法意义原则一.情志疗法,即精神康复法,又称“意疗”和“心疗”,指康复工作者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康复计划,运用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等手段,影响心身障碍患者的行为,感受,认识等等,改善异常的情志反映,消除致病的情志因素,达到形神调和,促使心身康复。
1. 情志相胜疗法:是中医在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制约,消除其相胜的病态的情志,以治疗情志偏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
《内经》将喜归心,怒归肝,忧(悲)归肺,思归脾,恐(惊)归肾,如若情志活动超越机体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范畴,就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等等。
而情志相胜法正是根据情志的五行属性及其胜制的规律,有意激发所胜之情制其有余,以恢复或重建其心身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1)喜胜忧(悲):即对悲伤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说以各种患者喜闻乐见的事,陶情悦志而使其消除悲忧之情,则病豁然。
(2)恐胜喜:即对于心神恍惚,或嬉笑不休,状若癫狂的患者医护人员有计划的采取一些刺激手段,使患者产生恐惧情志,以收敛因过喜而耗散的心神,统摄浮越的阳气,使心神恢复。
(3)怒胜思,悲胜怒,思胜恐等等。
2. 情志疏导疗法:指医护人员通过非药物手段,解除患者抑郁,疑虑,自卑,忧思等不正常的情志及心理顾虑,使患者气机和顺的一类方法。
(1)语言开导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的方式进行疏导说理,以纠正不良的情绪。
●顺意法:指顺应病人的意愿,满足其心身的要求,使患者情志舒畅以释放致病心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释疑法:指通过一定的手段解除患者的疑惑,以使其心神归正的一种方法。
包括让患者目睹从而消除疑惑和由他人旁证其事之有无以消除疑惑的两种方法。
●意示法:指通过医生的语言和行为来诱导病人,使病人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接受某种暗示,遵从医生的意念,从而改变其情志和行为。
情志的心理治疗分析论文【关键词】心理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情志的心理治疗,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减少病人在患病时的情绪变化,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方法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开导法。
结果通过支持疗法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灌输观念获得治疗效果;说理使病人了解病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
结论情志的心理治疗惯穿护理全程,使病人消除焦虑情绪,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向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情志心理治疗康复《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
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随着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而有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化。
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超过正常适应能力,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精神情志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种精神情志变化,是健康的象征,而失去这种特有机能,都是病态的表现。
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1]。
这说明了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能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健康。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中医名著《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中医情志疗法情绪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情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表达和反应,它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疗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调理情绪来促进疾病的康复。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相互联系,情志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当情志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因素的影响时,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忧虑、悲伤等,这些情绪变化会对脏腑经络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出现疾病。
因此,情志的调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医情志疗法的基本原则中医情志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人的情绪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情绪波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因此在进行情志疗法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
2. 平衡调节中医情志疗法的目标是使人的情绪保持平衡,这意味着不应抑制或过度放纵情绪,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使之处于平稳的状态。
3. 个体化治疗中医情志疗法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不同情绪表现可能对应不同的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三、中医情志疗法的应用中医情志疗法在疾病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1. 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调节人的情绪,如生姜、大枣等可以温中暖胃,有助于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消除情绪的焦虑和紧张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师可能会推荐不同类型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 中药调理中医药中有很多具有调节情绪的药物,如黄连、龙胆草等。
中医药的选择和用法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4. 中医按摩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改善情绪的方法。
【摘要】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
《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
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
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
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
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关键词】情志疗法机理
情志,即精神情志活动或情志活动,属狭义之神的范畴,通常又称七情、五志。
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产物,《内经》将情志活动按五脏所主概括为“五志”,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有“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但五志与五脏这种联系的建立,不是外界某种精神因素直接刺激某脏的结果,而是五脏六腑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神”协调作用的结果,即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故又有“忧思伤心”[2](《灵枢·百病始生》)、“悲哀愁忧则心动”[2](《灵枢·口问》)等不同。
因此,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或以情胜情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
“胜”就是相胜、制约,包括了“五行相胜”及其它不属于“五行相胜”范畴的情志疗法。
《内经》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疗法,后世医家在《内经》指导下将五行相胜、情志相制的理论施用于临床。
1 “五行相胜”情志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是对情志五行相胜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情志疗法的理论依据,它丰富了中医学情志理论的内容,为后世心理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金元名医张从正对“五行相胜”情志疗法的应用有独到见解,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云:“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3]”
2 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
张从正虽强调“五行相胜之理”,却并不局于此理。
书中所引庄先生治喜乐之极而病者案,是使病者悲泣而愈;而其“习可以治惊”之法,更不属于“五行相胜”情志疗法的范畴。
《冷庐医话·卷三·七情》亦云:“古贤治病,……然亦尤不拘克制之说者,如《绍氏闻见录》云:州监军病悲思……疾乃已。
此恐胜忧。
《簪云楼杂记》云:鹿邑李大谏,父以喜故,失声大笑。
及举进士,其笑弥甚,历十年。
……太医院某,令家人告其父曰:大谏已殒。
其父恸绝欲殒,……病渐愈。
又佯为邮语云:大谏治以赵大夫,绝而复甦。
因其复不悲,而笑症永不作。
此悲胜喜也。
[4]”说明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复杂的,五志之间不只是简单的五行生克关系,情志疗法中“五行相胜”并不能解释情志相胜的全部。
古人在运用情志疗法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生活实践经验,发明了很多具体有效的方法,如自我调和,以言语相激,投其所好,歌舞娱乐,惊者习之,配合形体动作,借助针灸、药物、气功外物外力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以喜胜怒《续名医类案》载:“张子和治项关令之妻。
其病饥而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恶言不辍。
”许多医生治疗半年左右都不见效,而张子和诊察之后认为“此难以药治。
”乃靠二媪(ǎo年老的妇人)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
次日,又令作角骶,又大笑。
其旁令两个能食之妇,常夸其食美。
其妇亦孛其食,而为一尝之。
不数日怒减而食增,不药而愈[5]。
此例以喜胜怒的例证,张子和先是采取娱乐游戏之法,使病人大喜并逐渐消除烦
躁恼怒之情,再辅之以饮食诱导,终于使久治不愈之证不药而愈。
2.2 自我调和《灵枢·本神》提出,智者养生要“和喜怒”,即运用人类意志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在情志过激或不良情志发作之初,即以节制、转移、以情胜情等方法,自我调摄、自我化解。
2.3 惊者习之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曰:“惟习可以治惊。
《经》曰惊者平之。
平,谓平常也。
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
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
”[3]即通过让病人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使因惊而上越之神气下行,直至平复,“一二日虽闻雷而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