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第三章 (已修改)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3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自然地理学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和天体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
因为它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重点绪论 (2)第一章地球 (2)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4)第二章地壳 (4)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4)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5)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5)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5)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6)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7)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7)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8)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8)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9)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10)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0)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0)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0)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11)第六节河流 (11)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11)第八节地下水 (12)第九节冰川 (12)第五章地貌 (12)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12)第二节风化作用 (12)第三节流水地貌 (13)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13)第五节冰川与冰原地貌 (14)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14)第六章土壤圈 (15)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15)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15)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6)第一节地球的生物界 (16)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16)第四节生态系统 (16)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7)绪论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理表层: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可分为:1、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包括:1、研究个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认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三章大气圈P82 干洁空气: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P84气溶胶粒子: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
P85 地冕:由电离气体组成的极稀薄的大气层。
P85 大气上界:气象学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为大气上界;高层大气物理学常把离心力已超过重力,大气密度接近星级气体密度的高度3000km定为大气上界。
P86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P86 水平气压场: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动力、热力因子影响,在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一般可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区域。
*低气压(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围指向中心,气流向中心辐合。
*高气压(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围,气流自中心向外辐散。
*低压槽和高压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
槽线过境,通常会引起天气的迅速变化;高压脊里的天气则通常是良好的。
*鞍形气压区:两个高气压和两个低气压交错相对的区域是鞍形气压区。
区内气流不稳定,天气阴沉。
P88 均质层:从地表至85km高度的大气层,除水汽有较大变动外,其组成较均一。
P88 非均质层:85km高度以上为非均质层。
其中又可分为氮层(85~200km)、原子氧层(200~1100km)、氦层(1100~3200km)和氢层(3200~9600km),质量只有大气总质量的0.01%,但能过滤太阳辐射的高能部分,避免生物被离子化或燃烧,又是地面扩散污染物的强氧化场所。
P88 光化层:具有分子、原子和自由基组成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约在20km高度处、03浓度最大的臭氧层,其他活跃成分包括原子氧(O)、羟基(OH)、氢过氧基(HO2)等。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自然地理第三章3-11.①液态: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地下水。
固态:冰川水。
气态:地下水。
②含盐量: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
2. 做一个水的拟人动画。
两个水宝宝是朋友,但是一个被工厂的储水车抽走了,另一个从山间的湖泊一路颠簸来到大城市寻找朋友的奇妙经历。
3.没有,冰川水是固态,但漂浮在液态水上。
3-21、牛轭湖的形成原理(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牛轭湖的形成示意图2、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
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
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
而密度流是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使水面高度不同,从而导致海水流动。
如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而形成的。
3-31.P—E—R=△S,从多年平均来看,流域储水变量趋于零。
因此流域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P=E+R。
其中P、E、R分别是多年平均的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
2.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如开垦土地或城市、交通建设等,减少雨水下渗,增大地表径流。
②扩大灌溉面积和修建水库,增加地表蒸发和区城降水。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分布,稳定径流,改变河流输沙过程。
④跨流域调水,改变水的空间分布。
人类遵循水循环的规律,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可以使水的时空变化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第3节表层大洋环流(surface -ocean current )1.净辐射的纬度差异产生热量的经向输送2.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3. 推断4. 缺失项的估算5. 大洋环流的定义1.表层洋流运动与大气运动成因的差异2.风海流和简化表层洋流模式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实际表层洋流与简化模式的异同(一)埃克曼输送1.实地观测:2.理论推导:3.结论4.推论(二)地转流的产生1.辐合和辐散2.垂直运动3.地转流(geostrophic currents)(三)表层洋流的作用2.表层洋流的影响扩展视野:边界海流1. 表现:2. 原理:ϕωsin 2=f0)(=+ξf dtd3.结论4.北半球大洋涡旋不对称性的机理第4节深层大洋环流(Deep-ocean circulation)1. 风海流和埃克曼输送的存在表明:2. 地转流的存在表明:3. 深层洋流的驱动力是什么?1.盐度的概念2.海盐的基本成分0.0010.0034.48299.993. 海盐的来源(一)大洋的垂直结构1.大洋的分层2.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垂直变化3.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二)底层水的形成1.原理:2.源地和流向1. 概念:2. 原理:3.流路与循环周期4.温盐输送带的作用5.认识的局限1. 热量输送特征2. 热量输送的机制第5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导言: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性质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大气《自然地理学》第三章名词解释及练习第一章一、名词解释8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
S表示)常数(用太阳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采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气温变化值表示,即℃/100m,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γ)。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α)或水汽密度。
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f)。
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趋势。
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地转风:系指自由大气中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热成风: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
VT表示。
气旋:由锋面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大气涡旋。
厄尔尼诺:气象学家与海洋学家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
二、简答1、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什么关系?①在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小,即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②在相同气温下,气压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小,气压垂直梯度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