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作者:张宇倬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6期摘要:追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哲学理论界通常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深远影响主要来自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是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扬弃建立起来的。
然而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其后哲学家的启迪作用必然不能被忽视。
事实上马克思的很多思想都可以在康德理论中找到根源,康德的思想也可以在马克思理论中找到新的解释。
因此要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理解好康德的哲学观点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否则就不能对马克思哲学对的理论来源进行完整的溯源,对其理论的理解也会有失偏颇。
本文就以“物自体”概念为例来说明马克思对康德的破解与超越。
关键词:物自体生产关系哲学革命一、康德的“物自体”地位和含义“物自体”是位于康德全部批判哲学金字塔最基础部分的核心概念,康德这样介绍“物自体”:“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体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它们作用于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康德企图利用这个概念与现象界相区别,认为我们所处的是现象界,物自体世界是独立于现象界且不能被我们触及的领域。
在这里事物被分为了两层,一层是事物的表象,另一层是事物本身也就是物自体。
物自体是表象的来源,纷繁复杂的表象结合成现象界,然而我们只能通过从现象界的对象上获得的经验知识间接地认识物自体,而无法直接地认识它。
因为物自体是超经验的,我们认识经验的对象和超经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认识能力,而我们欠缺的正是属于超验世界的能力。
因此总体上“物自体”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感性刺激的来源。
“物自体”为认识活动提供认识的对象;第二,认识的界限。
物自体”是超验的,这属于理性运用知性范畴无法触及的领域,因为知性范畴只能在经验中使用,否则就会导致先验幻象;第三,理性的理念。
在实践理性中,“物自体”对人类的道德行为起着规范和引导性的作用。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学术生涯。
在他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他研究了康德哲学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些哲学思想对马克思日后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历史中的经济问题。
他认为,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其他社会结构都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他的《论法兰西的贫困》和《论哲学与社会批判》等著作中,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并提出了巴黎公社的理论。
然而,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深入,马克思开始关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全球化现象。
他的《资本论》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在这本书中,他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还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共同撰写了一系
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等。
这些作品中,他们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目标,并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而且对后来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论文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紧密的源与流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实践观点”就直接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启示。
诚然,康德的认识论虽然具有先验唯心主义的倾向,但他的许多观点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启发作用,概括表现为:认识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康德既承认了认识来源于经验,又承认唯理主义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其能动性最主要表现在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理上。
其次,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康德的实践理性把人的尊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虽然康德所谓的实践,仅仅指的是道德实践,但马克思仍旧从中受到启发,他把实践扩展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所在。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者——费希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辩过程中,很少有人谈到费希特,但在理解评价马克思的立场和观点上,费希特显然是一个关键人物。
马克思非常熟悉费希特的立场、观点,并在他的一生中都保持着对费希特的兴趣。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特别是在《巴黎手稿》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极力主张的观点(对人类个体的理解)和费希特的“人类主体观”是十分接近的,显示出了他对人类有限性的理解。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意识到费希特的理论与他的关于人类有限性的特定观点是一致的,他甚至用费希特的语言来描述人,这就表明马克思明确地接受了费希特人类个体观的主要思路,即认为人类个体是有限的自然存在物,因而只能在改变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推进者——谢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众所周知,恩格斯把他从谢林那里获得的观点与他本人对费尔巴哈的理解结合起来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康德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一、引述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作“合理内核”。
然而,辩证法毕竟是从属于方法论的。
光凭方法论,马克思是无法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于是,人们又引入了所谓“基本内核”,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
这样一来,一个叙述马克思哲学思想来源的“神话”也由此而诞生了,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加上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
经过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不断的修正、提炼和概括,上述神话已经内化为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结论,甚至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但辩证法的载体并不取自费尔巴哈,而是取自康德,马克思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剥离出“实践”概念,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并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宗旨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受制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因而需要通过革命改变这种关系。
其实,不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来自康德, 而且他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概念也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秘密的揭示。
尽管马克思哲学在其方法论上更多地受益于黑格尔,但从本体论上看,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如实践、自由、社会生产关系等,却更多地受惠于康德。
康德才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二、康德对马克思影响的方式康德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能靠任意引用几段言论来证明的,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多视角的问题。
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对康德本体论的继承与批判在本体论意义上,康德与马克思哲学都不是以否定或确立某种永恒的实在为目标,而是始终将人的存在的价值、意义、根据、追求、理想等为核心。
马克思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与人的实践活动不可分割。
这一点同康德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和自由概念囚禁在认识论的范围内, 完全撇开其根本性的、本体论的维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错误理解。
这种失误表明,人们通常是以前康德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的。
事实上,只有认真地阅读并消化康德。
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向题, 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 也就有了社会,也就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人们就在力求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说明。
把人说成社会的动物,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
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 也不乏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
许多思想家常常论及公和私、匹夫和天下的关系, 如“天下为公”,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等。
从一定意义说, 所谓“公”、“天下”, 就是讲社会, 所谓“私”、“匹夫”, 就是讲个人。
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 是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只能是客观历史状况的相应的反映。
下面,将简要介绍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康德的个人与社会康德的哲学思想受到卢梭非常大的影响,其中最显明昭著者,乃是这样一些基本观念:普通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淳朴的情感是最值得珍视的;自由是人之作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没有了意志自由,道德行为就丧失了根基;自由不是恣意妄为,而是自己立法,自己服从。
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是否为善,其依据绝不能是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以任何经验性的东西为出发点,都不足以建立起普遍的道德规范来,因此伦理学中的幸福论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
如其典型代表功利主义,以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终极目标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但是幸福只能是经验性的,人言言殊,这样的原则中无法推绎出普遍的道德规范。
世间可以无条件地称为善的,只能是善良意志本身,一个行为只因为其发自善良意志,而无论成败利钝、生死荣辱,就都是善的。
意志之为善良,在于它符合于形式化的因而具有任何实质性伦理原则所不具备的普遍性的道德法则。
康德对这一法则的表述是:“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
摘要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前言“有两件事情我愈加反省便愈以新而不断增加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的心灵,这两件事情便是:在我们上面的充满星辉的天空以及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1880年在重修康德墓时,将这段《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刻在墓碑上。
在哲学史上,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闻名于世界,是近三百年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其实,作品是作家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
尤其对康德这位留下这么多不朽作品的哲学家而言,想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哲学对社会的现代意义,就得深入了解他的主要著作。
康德是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至今不朽。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卡尔·马克思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继承并创新了德国古典哲学,这极大地影响了他自己哲学思想。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被广泛认为是德国理
想主义之父的伊姆曼纽尔·康德。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别是他强调人类主观性在构建现实中的作用,为马克思后来的社会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还从G·W·F·黑格尔身上获得了灵感,他的辩证法极大地影响了
马克思对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解。
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强调社会
关系和历史过程的矛盾性质,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他对社会
革命变革的愿景提供了依据。
马克思的哲学创新在于他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马克思借鉴黑格尔的辩证法,形成了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理解,
认为历史变化的动力不是思想或意识的发展,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和
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对现有社会秩序提出了激进的批评,
并提出了基于团结和平等原则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景。
卡尔·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继承和创新的。
虽然他继承了德国理想主义的传统及其对人类主观主义和历史发展的强调,但马克思
也通过培养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的
批判,做出了重大的哲学创新。
马克思对哲学和社会思想史的深刻影响,可以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批评的持久影响和他的思想对于理解当
代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持续相关性中看出。
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康德和马克思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一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思想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在18世纪末期对哲学和社会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马克思。
康德的思想强调了自由和平等,他认为人类应该被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而不是一种被限制和束缚的存在。
他认为自由是一种天赋人权,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可以被剥夺的权利。
这种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自己的理论中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认为只有通过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康德还提出了“实践理性”的概念,即人类应该按照一种道德的标准来行动,这种标准可以引导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个概念对马克思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表现,这种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康德的“批判哲学”也对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一种对知识和理性的批判,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本质和社会的本质。
这种思想也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本质和社会本质。
康德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虽然康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具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康德目的论和马克思哲学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和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探讨康德目的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及其之间的,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价值和影响。
康德目的论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目的和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在康德看来,目的是指一个客体或行动所指向的最终目标,它引导着我们的行动和思考。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自由意志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
西方理性主义对马克思实践理性的影响———基于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性观张永刚(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西方理性主义对马克思实践理性产生重要影响。
亚里士多德确立了古希腊的本体论理性观,他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维度,强调个人实践中理论理性的重要性。
康德则把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提出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给人的实践行为提供一套道德法则,延续了古希腊以来以实践为范畴探讨人的道德问题的西方哲学传统。
马克思发现由人的物质生产及其矛盾运动规定的历史的理性,批判了理性的道德功能,在社会历史哲学的框架下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理性进行革命性的转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概念。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理性;亚里士多德;康德;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5-0013-04收稿日期:2013-03-29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新论域”(2009JJD720025)、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和谐理性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深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永刚(1983-),山东德州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3年5月(第5期,总第193期)May.,2013(No.5,General No.193)古希腊哲学把理性运用到人的道德行为之中,提出理性与城邦道德活动结合的看法,构成了西方哲学最早的实践理性。
这是西方哲学史开启对理性“有效使用”的认识之初,同时这一看法也构成了西方哲学关于理性与实践结合的传统实践理性观的历史传统。
实践理性是马克思通过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中对实践范畴及其哲学地位重新解释并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进程中实现转换的,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实践理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本。
康德对马克思的影响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篇一从实践概念看康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摘要: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
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考察康德的实践理性,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旁证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康德;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4-0078-02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伟大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因其晦涩、体系庞大而让人难以领会。
日本哲学家安倍能曾经这样形容:康德哲学是一个蓄水池,以往的传统哲学都流向康德,而以后的现代哲学又从康德哲学流出。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长期以来,传统观点认为康德哲学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其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大,其实,马克思的实践、主观能动性、自由、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的价值思想均受康德哲学影响,为了说明“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1]7,本文拟从实践概念入手,考察康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观康德实践理性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内涵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者,他提出的关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先验哲学,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我国现代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宗教学家韦卓民先生对康德的评价远远超过了黑格尔。
长期以来,学界在讨论马克思理论来源这一问题时,总是将问题的焦点放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身上,强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多于康德哲学。
从物自体到社会关系从物自体到社会关系———康德自由伦理观与马克思自由伦理观比较张政*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家,提出了别具特色的自由观,并将其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
但因为他坚持此岸与彼岸的分离,造成了很多伦理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马克思在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社会关系概念的建构完成了对康德的超越,提出了自由基础上的伦理观。
通过对两人自由理论和伦理观的比较,我们不仅看到了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更看到了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伦理观的厘清。
关键词:康德马克思自由社会关系伦理观在西方,自由作为一个概念出现于奴隶时代的古希腊。
但希腊早期哲学注重本原和普遍性思考,不管是赫拉克利特还是德谟克利特,都认为自然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人被安置到被动地位。
后来柏拉图开始讨论社会和人,但是人往往被安排到服从社会需要的位置。
虽然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也高呼“认识你自己”,都可以视作对自由的前瞻性探索,但是直到希腊晚期,斯多葛派才开始正面讨论个人自由问题,使自由步入哲学领域。
而对于自由本质的探讨直到近代才开381①张政(1986 ),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伦理与文明第3辑第183 190页始,从此自由成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更关键的是,只有确定人的自由,人才有选择能力,道德才是可能的。
各派思想家都对此问题做了不同回答。
德国古典哲学第一个代表人物———康德,从不可知论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自由从主观先验领域提升到自我创造的层面,从而为道德建立了自由基础,也为马克思伦理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也在现实社会理论框架中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观和道德哲学,实现了对康德的超越,但也留下了让人思考的余地。
一康德的自由理论及其伦理观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以后的哲学又从康德这里流出”。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即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的家庭。
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
他听神学课程,还偶尔布道,但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数学和物理学。
1746年,由于父亲去世,又未能在大学的一所附属学校里谋得一份教师工作,他被迫放弃学业。
在以后的九年间,他先后在三个家庭中担任家庭教师。
直到1755年4月,他向哲学系递交了其硕士学位申请论文《论火》,经过口试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接着,他以《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作为“取得大学授课资格论文”,经过论文答辩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编外讲师的职位。
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编内教授,并且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801年退休。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1755—1770)和“批判时期”(1770一1800)两个阶段。
“前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1755年)、《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年)、《自然单子论》(1756年)、《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论据》(1763年)、《论自然神学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1764年)、《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1770年)等。
特别是康德1755年出版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批判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神学目的论的宇宙观,提出了近代以来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理论,具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批判时期,康德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著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年)、《永久和平论》(1795年)、《实用人类学》(1798年)等,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
一、填空题(20分)1后康德美学中————、—————和——————三人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极为突出。
2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将人的本质特征(“类特性”)规定为“————————”或“————————”。
3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的概念,4马克思在《——————》中直接提出“精神生产”,说:“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5在马克思、恩格斯致——————信中,出现了“——————”和“席勒式”名词。
6马克思在《————————》中,提出了人类对世界的四种重要的掌握方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
二、解释题:解释下列观点(每题10分,共40分)1“首先对劳动者说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非肯定自己,而是不是定自己,并非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非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报按、精神受到摧残。
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无拘无束,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突然若失。
……结果,人(劳动者)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性能时.亦即在饮食男女时,最多还在居家打捞等等时,才感觉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性能时,却感觉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P82.您完全正确地反映了此刻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粹低贱的白作伶俐,而且是垂死的仿照文学的亠个本质的标记。
另外,我感觉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此刻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如何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若是把各个人物用加倍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加倍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
P1893.“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想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粹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德国社会学派的贡献及其影响德国社会学派是一批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经济变化,科学技术革新等多重因素影响,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联系的社会学家群体,他们的理论贡献对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重点概述德国社会学派对于社会学理论的贡献以及其对于现代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社会学派的形成德国社会学派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当时,德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特点,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特殊的社会变迁形成了德国社会学派的产生与发展的土壤。
同时,德国社会学派的产生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哲学上,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为德国社会学派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经济学上,德国学者史密斯的思考对德国社会学派的大部分理论都有诸多指导意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社会学家们开始探讨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建立一种系统化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
二、德国社会学派的主要理论贡献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德国社会学派发展的时代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期。
无论是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还是德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启发,德国社会学家们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通过德国社会学派的反思和质疑的力量,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2. 精神分析理论的探究精神分析理论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但是,德国社会学家们反思这一理论并加以质疑,将之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创立了德国社会学派自己的理论框架。
例如,韦伯的理论观点中明显可以看出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3. 社会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德国社会学家们反对传统上的“哲学式社会理论”,试图让社会学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
德国社会学派开创了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从而使社会学近现代化。
三、德国社会学派对于现代社会学的影响德国社会学派对于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和对于社会学的现代化发展影响深远。
康德的哲学思想研究1770年是康德学术活动和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由于这篇论文为他后来创立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学术界通常都以这一年为界限,把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
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
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
康德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海洋的水位发生着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水位的涨落与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摩擦的结果,势必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
这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固然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补偿,最终必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而走向死亡。
康德的这个假说已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确证。
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
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即中文译本《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
康德认为,宇宙间最初充满着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即“原始星云”,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
由于这些微粒分布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引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质点便逐渐聚集到密度较大的质点上去,从而形成引力中心;与此同时,由于斥力的作用,又使向引力中心作直线运动的微粒向侧偏转,逐渐形成围绕引力中心作平面旋转的涡旋运动。
康德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一、引述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作“合理内核”。
然而,辩证法毕竟是从属于方法论的。
光凭方法论,马克思是无法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于是,人们又引入了所谓“基本内核”,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
这样一来,一个叙述马克思哲学思想来源的“神话”也由此而诞生了,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加上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
经过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不断的修正、提炼和概括,上述神话已经内化为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结论,甚至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但辩证法的载体并不取自费尔巴哈,而是取自康德,马克思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剥离出“实践”概念,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并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宗旨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受制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因而需要通过革命改变这种关系。
其实,不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来自康德, 而且他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概念也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秘密的揭示。
尽管马克思哲学在其方法论上更多地受益于黑格尔,但从本体论上看,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如实践、自由、社会生产关系等,却更多地受惠于康德。
康德才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二、康德对马克思影响的方式康德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能靠任意引用几段言论来证明的,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多视角的问题。
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对康德本体论的继承与批判在本体论意义上,康德与马克思哲学都不是以否定或确立某种永恒的实在为目标,而是始终将人的存在的价值、意义、根据、追求、理想等为核心。
马克思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与人的实践活动不可分割。
这一点同康德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和自由概念囚禁在认识论的范围内, 完全撇开其根本性的、本体论的维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错误理解。
这种失误表明,人们通常是以前康德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的。
事实上,只有认真地阅读并消化康德。
才能从对马克思的误解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本体论主要关切的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的问题。
各种本体论的深层意蕴都自觉不自觉地与人之生存的超越性和终极关怀密切相关。
在西方哲学的演变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本体论范式:一是还原式的、决定论的本体论范式;二是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康德一样把人类的宗教、神的观念同道德完善联系在一起。
在那时的马克思看来人性本身的弱点决定了人与基督一致的必要。
他在中学的作文中说道:任何一个民族,即使他达到了最高度的文明。
即使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艺术达到了充分繁荣,即使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尽管有了这一切,它也不能从自己身上解脱掉迷信的枷锁。
它无论关于自己,或者关于神,都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真正的概念。
无论它的道义或者道德,任何时候也脱离不了外来的补充,脱离不了不高尚的限制。
甚至它的德行, 与其说是出于对真正完美的向往, 还不如说是出于粗野的力量、无约束的利己主义、对荣誉的渴求和勇敢行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这一点与康德对人类知识范围限定的相似之处是明显的。
马克思对康德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做了这样的批判:德康所举的例子(现实中的100塔勒的银元与观念的100塔勒的银元之间的区别)反而会加强本体论的证明,真正的塔勒与想像中的众神具有同样的存在。
因为人的所有想像都出于人的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道: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
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对神的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
真正的证明必须倒过来说:因为安排得不好,所以神才存在。
因为无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
因为思想不存在,所以神才存在。
自我意识作为世界的最后根基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重要特征,甚至代替了原来神的位置。
在马克思此后的思想发展中,他一方面同康德一样把人当作目的,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另一方面马克思已逐渐地摆脱了这种抽象、静态、被动的认识方式,他把人的主体性的自由解放与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 与生产力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与对整个现实世界的改造活动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最终确立, 已经看不到任何一种至上观念最后的悬设,从这一点来说,马克思哲学既是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又是对它的批判。
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没有了。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进程不存在表现为绝对精神、绝对物质、绝对神性、绝对理性等超人的实体或本体。
人的生存活动和生活世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展开和生成的,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生存基础,是人的存在活动的展开,是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开放的过程。
一句话,在人类理性的界限上,马克思强调客观性、现实并不是简单的、与主体无关的东西,它必须诉诸于现实实践的历史性理解,这一点马克思更接近于康德的在知识与物自体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黑格尔。
(二)、他们哲学思想的共同思想主题是探讨人是什么马克思对于人的问题,包括他晚年的人类学笔记都与康德哲学的主题“人是什么”(康德.逻辑学讲义)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二位思想家都有一个宗教批判的切入点。
对于康德来说,他提出了一个在他的时代被基督教会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思想,即宗教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康德哲学的基本命题(如人为自然立法、道德是自由自律 )都给予人的主体性以崇高的地位。
康德要求恢复人的独立和自由,他看到人本身尊严和权利的伟大意义,完全可以成为新的哲学的根基,不需要实证化的宗教形式。
对于此,席勒说道:关于终归要死人的至今尚未有谁比康德说了更为崇高的话,这也是他的全部哲学的内容:自我规定这个伟大思想照耀着我们,它反映在我们称之为美的自然现象之中。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尽管如此,在现象、经验世界之外,康德仍然为宗教保留了位置。
因此,康德不仅没有杀死上帝,而且在复活上帝。
对此,文德尔班准确地说道:他恢复被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剥夺了的真正的宗教动机的应有地位。
而所谓真正的宗教动机,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的上帝王国(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下卷)。
但是, 康德没有对他哲学的根本问题(人是什么)给出一个令我们满意的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康德的功绩更多地表现在提出问题,表现出明确自觉地提出人的主体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合理答案和这场哲学革命的真实成果,则要在他身后寻找。
马克思的实践观念使康德的问题结出了真正的果实。
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确立自己的哲学,通过参加现实的斗争,对市民社会、对现实的人有了深入具体了解之后,马克思从宗教的异化过渡到劳动异化的角度来认识人、谈论人: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三)、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与康德的密切联系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与康德有着密切联系,最能反映这种批判精神的是对渗透于一切意识形态之中的抽象观念进行批判。
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都是以蔑视一切权威的革命、怀疑、颠覆、否定为核心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
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
宗教由于其神圣,法律由于其尊严,似能避免批判。
但宗教法律亦正以此引致疑难而不能得诚实之尊敬,盖理性唯对于能经受自由及公开之检讨者,始能与以诚实之尊敬。
这一点,马克思比之康德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他的批判达到空前的极致。
在他眼中,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定决裂。
同时,也像康德一样,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也都以批判命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
又如,马克思开始社会分析时,曾以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用语来表述其研究课题。
我们看到,康德处于一个以理性为法则去判断一切的启蒙运动时代,但康德比起其他启蒙思想家更为深刻。
原因就在于,在康德那里, 批判精神更加深沉地表现为理性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 即理性对自己的含义、本质、范围和界限,对自己的不同维度(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解析。
在康德之后批判成了日常生活和人文科学领域中最频繁出现的语词, 正如恩格斯说: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
这些都可能对马克思产生深刻影响。
而所有这一切又不得不使人联系到康德对西方文明的重要根基的基督教的反思批判。
(四)、康德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途径换句话说,马克思对康德继承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应该是多方面、多线索的,以下所列举的康德对马克思影响的几种途径也一定不会是全面的。
一是通过马克思的父亲、老师等表现出来。
如果我们追溯产生这一影响的根源, 毫无疑问地会找到马克思生活的环境, 尤其是马克思的父亲对宗教的态度,而马克思父亲希舍尔马克思,是康德的崇拜者。
另外,马克思特利尔中学讲授宗教课的老师约瑟夫库珀牧师, 对伦理道德问题特别感兴趣,他受到康德的巨大影响。
二是通过费尔巴哈表现出来。
不难发现: 康德、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对宗教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
相同之处表现为: 三个思想家已经开始从现实(康德的道德、费尔巴哈的人、马克思的社会)为宗教寻求基础。
从这一点来说, 康德对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三个思想家的理论影响与递进关系也是明显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是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也正是如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才可能会在哲学史上表现出巨大的革命性与震撼力。
探求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根源诉诸于心理学的时候,康德的影响会清晰地浮现出来理性无法对上帝存在提供确切的保证。
如果我们把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认为是以康德对上帝在现象、经验世界的否定为前提。
那么,马克思宗教批判是康德宗教批判的继承发展亦是顺理成章的。
从这一点出发,近代哲学从培根、笛卡尔、康德经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世俗化道路是清楚、明朗的,它使得我们再一次想起了阿尔都塞关于康德对马克思的影响超过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之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哗众取宠。
最后,通过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折射出来。
康德对人在宇宙中的世俗地位的肯定和对传统桎梏的批判,弘扬人的尊严、伟大,将宗教置于道德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马克思把宗教批判与现实紧密相连,反对人的异化状态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与超越内涵可以追溯到康德的宗教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