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语文PPT课件(8篇)
- 格式:pptx
- 大小:9.29 MB
- 文档页数:257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31《回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感悟“捡、扔、激、碰、荡、返”等词语的用法。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课件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观察水的波纹。
教学过程:一、自读识字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
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3、自读课文。
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提出读书要求:1.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
2.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小伙伴请教。
二、合作交流识字1、大屏幕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小组内自学生字。
2、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
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
(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
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3、男女生比赛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开小火车读词语。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一、教材简说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还着力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材料的补充,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词又加深了对“回声”这一自然常识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三、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课前准备制作CAI课件:1.课文插图一、二声波和水波动画图。
2.第二自然段小青蛙和回声的朗读。
3.课文中第4、5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学习目标:1.认读“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纹、洞、影”三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在感悟的基础上把第2、5段读得有感情。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预设: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
(看图片,指课文插图一)一天,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在桥洞底下玩,小青蛙看到洞里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马上也传来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呱-呱-呱,多好看哪!”的叫声。
小青蛙感到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课题:回声,读课题)小青蛙是怎么知道这就是回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趣,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契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读准字音为主)1.师:拿到一篇新课文,要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生:圈出生字,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31 《回声》教案31 《回声》教案【教材分析】《回声》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
本组教材以“爱科学”为主题编排的。
(一)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共6个自然段,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回声为本课的课题,无疑是一种声音,我们听到过很多声音,那什么是回声?由题目入手,引发疑问:什么事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带着问题读这篇课文,便会明白这个科学道理。
在桥洞中,小青蛙的叫声引起了“另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小青蛙倍感奇怪,而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对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道理。
一、环境渲染,做好铺垫。
文章第一自然段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并配有一副景色宜人的图片。
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岸绿树成荫,小桥形状别致,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小河上有座石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小河上有石桥,有水有桥,这是回声可以产生的条件。
“半圆的桥洞”说明桥身不是很高,这也是小青蛙能听到回声的原因之一。
与倒影连起来像一个大月亮,多美的景色,怪不得小青蛙会高兴的叫起来。
这美丽的景色是故事的导火索。
二、童真童趣,发现回声。
课文2、3自然段写了小青蛙发现“看不见的小青蛙”并产生疑问的过程。
小青蛙在桥洞里看到美丽的景色叫起来,却引来另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又奇怪又好玩!小时候,我们可能也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者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子不停的叫,然后就能听到回声,在兴奋之余也有一股好奇。
文中的小青蛙和我们当时是一样的,充满了新奇。
“呱呱呱,多好看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竟然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于是他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进行第二次对话,结果又听到一样的回声,此时的小青蛙非常好奇了,才带着“桥洞里是不是藏着一只小青蛙”这样的问题问妈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回声》一、教材简说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还着力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材料的补充,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词又加深了对“回声”这一自然常识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三、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课前准备制作CAI课件:1.课文插图一、二声波和水波动画图。
2.第二自然段小青蛙和回声的朗读。
3.课文中第4、5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学习目标:1.认读“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纹、洞、影”三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在感悟的基础上把第2、5段读得有感情。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预设: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
(看图片,指课文插图一)一天,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在桥洞底下玩,小青蛙看到洞里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马上也传来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呱-呱-呱,多好看哪!”的叫声。
小青蛙感到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课题:回声,读课题)小青蛙是怎么知道这就是回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趣,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契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读准字音为主)1.师:拿到一篇新课文,要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生:圈出生字,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回音建筑(1)回音壁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
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
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
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 2米。
围墙内有三座建筑物,其中一座叫皇穹宇,整个围墙整齐光滑。
回音壁有回音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两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
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
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圆周率精确,有利于声波的规则反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2)河南蛤蟆塔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
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
寺已早毁,唯塔独存。
此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
塔底有台基和台座。
寺已早毁,唯塔独存。
此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
塔底有台基和台座。
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
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
【导语】《回声》这篇科学童话借⼩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展⽰了⼀个⽣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语⾔浅显,情节⽣动,引⼈⼊胜,内容充溢童真童趣,读起来有⼀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章内容和同学实际动⾝,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内容,提⾼阅读能⼒,激发同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年级语⽂《回声》原⽂、教案及练习题),希望帮助到您。
⼈教版:⼩学⼆年级语⽂《回声》原⽂ ⼩河上有座⽯桥。
半圆的桥洞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个⼤⽉亮。
⼩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啊!”这时,不知哪⼉有⼀只⼩青蛙也在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啊!”⼩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 那只看不见的⼩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 ⼩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藏着⼀只⼩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妈妈笑着说:“孩⼦,跟我来!” 青蛙妈妈带着⼩青蛙跳到岸上。
她捡起⼀颗⽯⼦,扔进河⾥,河⽔激起⼀圈圈波纹。
波纹碰到河岸,⼜⼀圈圈地荡回来。
青蛙妈妈说:“孩⼦,你的叫声就像这⽔的波纹。
⽔的波纹碰到河岸⼜荡回来。
你在桥洞⾥叫,声⾳的波纹碰到桥洞的⽯壁,也要返回来。
这样,你就听到⾃⼰的声⾳啊。
”⼩青蛙⾼兴得⼀蹦⽼⾼,说:“妈妈,我明⽩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
⼩青蛙⼜游回桥洞⾥,呱呱地叫个不停。
桥洞⾥⽴刻响起⼀⽚呱呱的回声。
⼩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字:呱、藏、哩、岸、激、荡、蹦 词:倒影、桥洞、景⾊、奇怪、波纹、河岸、⽯壁、欢快⼈教版:⼩学⼆年级语⽂《回声》教案 【学⽣分析】 本课是⼆年级的语⽂课,涉及到的是⾃然当中⼀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多数学⽣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励学⽣到⼤⾃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可结合简单的⽣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对回声的认识。
还可借助图⽚多媒体等⼿段让学⽣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