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1.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能力目标: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1.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2.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师:同学们,这首歌是那些来自高墙内的少年犯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他们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能够营造犯罪后悔恨当初的氛围,从而引出“犯罪必然受到惩罚”这一主题。
二、探究新课活动一:读案例,想问题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相继组织开展了打击地下钱庄、证券期货、新型网络传销,以及假币、银行卡网上非法买卖、虚开和骗税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356亿元,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思考:为什么要打击违法犯罪?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坚决打击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在法治框架下行使司法权力,是创造以法治文明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假冒伪劣犯罪多发,妨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出示投影】刑法的作用和内容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并讲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活动二:析案例,理知识案例一:甘肃针对高科技作弊特点打击“助考”高考犯罪近年来,有个别考生、家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铤而走险违规舞弊,不仅离弦走板、欺世罔俗、声誉俱毁,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生态,特别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高科技作弊的行为对考试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预防犯罪》是本学期的第八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犯罪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现象的识别和防范。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现象,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合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犯罪现象。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犯罪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犯罪问题。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犯罪行为。
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2预防犯罪》一. 教材分析本课《5.2预防犯罪》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部分。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犯罪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犯罪的概念,认识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和抵制犯罪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2.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3.预防和抵制犯罪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预防和抵制犯罪的过程。
4.法治教育法:结合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准备时间:根据具体教学安排,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个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法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危害。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特点,认识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预防和抵制犯罪的方法。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总结的预防和抵制犯罪的方法,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预防犯罪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2.过程与方法:能够判断犯罪行为,善于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知识与能力:了解刑法与刑法,认识犯罪的三个特征,指导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衔接导入: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法不可违》,那么有哪几种违法行为呢?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呢?一般违法行为中,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分别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呢?哪一种行为是属于犯罪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师过渡: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三种违法行为的分类,简单了解了一般违法行为,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即刑事违法行为,也称为犯罪。
导入新课《预防犯罪》。
环节二:落实自学学生阅读教材52—57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在文章勾画1.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刑法是什么?刑法的作用是什么?3.刑罚是什么?分类有哪些?4.我们应当如何预防犯罪?环节三:讲授新课一、了解罪与罚播放视频:杭州保姆纵火案引导学生思考:莫焕晶触犯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示:触犯了刑法,承担刑事责任,即刑罚处罚。
教师总结:刑法的含义:刑法是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
师问:视频中,法院给莫焕晶的判决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教师总结:刑法的地位(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师问:为什么莫焕晶一审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示:她故意纵火,盗窃他人财物,说明她犯罪动机卑劣且后果极其严重,最终导致四人死亡,房屋损毁严重,经济损失257万,说明纵火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
总而言之,她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预防犯罪》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预防犯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从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首先介绍了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接着,教材强调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等方面加强自我防范。
四、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法治观,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
2.道德修养素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既遵守法律又遵守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法治观念素养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健全人格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避免违法犯罪。
帮助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行为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5.责任意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2.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预防犯罪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犯罪的危害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目标: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知识目标: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涵义和刑法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教学重点: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教学难点: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
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含义、作用。
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种类。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运用你的经验:2017年2月,湖北省河口镇中学学生罗某到八年级某班教室因琐事殴打在校学生兰某,罗某用手打兰某耳光并且用脚踢兰某,造成兰某轻微身体疼痛。
因罗某未满16周岁,河口派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罗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贰佰元的行政处罚,同时责令罗某的监护人对其严加管教。
图片展示:小结:以上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政违法)2017年2月,湖北省河口镇中学学生罗某到八年级某班教室因琐事殴打在校学生兰某,造成兰某身体轻微疼痛。
因罗某未满16周岁,河口派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罗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200元的行政处罚,同时责令罗某的监护人对其严加管教。
2017年2月28日,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生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
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最终,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其余四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小结: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刑法的内容:他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但对犯罪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预防和抵制犯罪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2.犯罪危害的认识3.预防犯罪的方法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预防犯罪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犯罪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问题和情景模拟活动。
3.准备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成因,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犯罪案例,探讨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巩固(5分钟)总结犯罪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预防犯罪》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本节课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以及刑罚的类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行为上给学生提出要求,即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使自己健康成长。
增强法治观念、遵纪守法、预防犯罪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教学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法制意识: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政治认同: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公共参与及健全人格: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增强法治观念,遵纪守法,预防犯罪。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来步入这节课的学习,看完视频后谈一下你的感受(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补充:咱们要从同龄人高墙内的忏悔中得到警示,加强防范,预防犯罪。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预防犯罪(板书)同学们首先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同桌讨论,教师引导,展示答案)(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犯罪预防策略》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的犯罪预防策略部分而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研究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简单有效的预防策略。
教学目标- 了解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掌握常见的犯罪预防策略- 能够分析和应用犯罪预防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3. 常见的犯罪预防策略及其原理4. 应用犯罪预防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2. 讲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以及常见的犯罪分类,如盗窃、抢劫等。
3. 探讨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引导学生讨论犯罪对受害者、家庭和社会的伤害,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4. 介绍常见的犯罪预防策略:讲解一些简单但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如保护个人财物安全、提高警惕等,并解释其原理和作用。
5. 分组讨论应用犯罪预防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他们一些具体的案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犯罪预防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
6. 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工具和资源-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 老师准备的案例和教案- 学生练册教学评估- 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 学生针对案例分析并应用犯罪预防策略的能力- 学生对预防犯罪重要性的认识和思考参考资料-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 犯罪预防相关资源和案例分析资料。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探究一:运用经验盗窃罪非法拘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左上图是盗窃他人财物,犯了盗窃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左下图是在食品中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犯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右图是非法拘禁他人的犯罪行为,犯了非法拘禁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运用经验探究二:播放视频《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提请审议》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① 2023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
该修正案草案共修改补充刑法7条,其中草案加大了对行贿犯罪惩治力度,同时增加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的条款。
②在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方面,草案增加规定,对多次行贿、向多人行贿,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等六类情形从重处罚。
同时,调整行贿罪的起刑点和刑罚档次,与受贿罪相衔接。
探究三:知识探究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点拨: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定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量刑)。
探究四:相关链接给我们什么启示?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相关链接犯罪的基本特征探究八:知识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点拨: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探究九:播放视频《上海:为逃避检查驾车碾轧民警一男子获刑》为什么要严厉处罚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点拨:①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防范犯罪》教案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防范犯罪》一课进行设计和讲解。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原因和危害,教授相关的防范犯罪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危害;-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正义感;- 研究掌握常见犯罪的防范方法和技巧;-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与分类- 了解什么是犯罪以及常见的犯罪类型;- 分析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 探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分析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长远危害。
3. 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犯罪的防范方法和技巧;- 研究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4. 法治观念与正义感-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约束力;-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善于分辨是非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或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犯罪的兴趣和思考;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犯罪的定义和常见的犯罪类型;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犯罪类型的危害和原因;4.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探讨犯罪现象和背后的原因;5. 防范犯罪知识讲解:通过案例演示或视频讲解,向学生传授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能;6. 小组练:学生分组进行犯罪防范技巧的练和分享;7. 法治观念培养:以案例分析或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法治观念和正义感的重要性;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个人练的表现;-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学生在总结时对本节课主要概念的把握程度。
教学资源-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 真实案例和案例分析资料;- 相关视频资源;-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他们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情景模拟的场景和道具。
4.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播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为什么我们要预防犯罪?2.呈现(10分钟)展示犯罪的特点和危害,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预防和应对犯罪的有效策略。
4.巩固(5分钟)针对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预防犯罪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以下情形中,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或伤害他人;(二)殴打或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 14 周岁的人或 60 周岁以上的人;(三)多次殴打或伤害他人,或一次殴打或伤害多人。
法律链接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案例一:2016 年7 月 1日11时许,吴起县某中学初一学生刘某某(14 岁)等五人与许某某玩耍时发生争执,随后,刘某某等五人将徐某某拉入体育馆卫生间内进行殴打,致许某某受伤住院治疗。
经吴起县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头面部多处软组织损伤、胸部软组织损伤、腹部软组织损伤、双下肢多处软组织损伤。
案例二: 被告人谭某某(16 周岁,在校学生)与被害人曾某某(在校学生)均系某武术学校全托班学生。
2016 年 6 月 11 日 21 时许,两人在谭某某宿舍内因琐事发生争吵并厮打,被劝开后,谭某某持折叠刀至曾某某所住宿舍内,将曾某某捅伤。
曾某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死亡。
学生根据范例格式: 现依据(xxx 法律) 处罚或判决如下,(被告人 x x 做了 x xx,处罚/判处 x xx ) 对两则案例依次进行判决后,教师展示真实判决:案例一为行政违法行为;案例二为刑事违法行为。
通过案例二中的判决引导出刑罚的分类;对比案例一、案例二的区别引导出刑法的基本特征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同时对三者关系进行解释说明。
(二)加强自我防范 对上述两个案例进行一个总结,明确犯罪的危害是中学生难以承受的。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理解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
3.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不良行为,预防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3.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预防犯罪。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犯罪?犯罪与违法行为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犯罪?【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1.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教师讲解】介绍犯罪的定义,强调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犯罪?犯罪与违法行为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犯罪的基本认识,明确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2.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刑法的概念、作用及其对犯罪的处罚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强调刑罚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课时预防犯罪【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践行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法治观念理解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尊崇法律;理解犯罪的特质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犯罪。
知识目标 1.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2.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
【教学难点】青少年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设计问题与活动,准备图片素材。
学生准备:课前自主学习,课下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情节严重的,甚至触犯了刑法。
我们知道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学生自主学习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犯罪?3、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刑罚?刑罚分哪几类?二、加强自我防范5、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一)了解罪与罚目标导学一小冰七年级时他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夜不归宿。
升入八年级后,他沉迷于网络游戏,为筹钱上网,把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偷去卖。
20岁生日那天,他醉酒驾车将一个行人撞成重伤。
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小冰存在哪些违法行为?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2)小冰醉驾将路人撞成重伤触犯了哪部法律?这部法律的内容是什么?阅读教材,小组交流、讨论。
提示:(1)小冰把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偷去卖,是一般违法行为,会受到行政制裁(或行政处罚);冰醉驾将路人撞成重伤是犯罪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
(2)触犯了刑法。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旨在告诉学生法不可违,强调了刑法是最严厉的法律,是制裁犯罪行为的有力武器。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
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理解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防范犯罪,并设
计海报或口号等形式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预防
犯罪,培养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研究效
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
掌握,并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为下一步
的研究打好基础。
通过结合感性的文字和图表材料,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探究研究的教学理念,从而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效果。
这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知识和情感上的铺垫。
在小组分工中,我们介绍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联系学校生拓展空间活动,谈论身边的不良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合作,让学生思考、质疑、讨论,最后向同学们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质疑。
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我们进行了当堂检测,展示了五道选择题。
学生独自思考,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剖析生活现象,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现实的能力,政治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通过对学生身边的不良行为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刑法、犯罪及刑罚的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的研究中,我们强调了知法、守法,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做一个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