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蔬菜育种研究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析王立平,王丽珍,郭寿明(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山东青岛 266600)摘 要:我国是蔬菜种植大国,每年用种需求量极大。
然而,我国蔬菜育种研究面临着诸多困境。
文章针对现实情况,分析了我国蔬菜育种研究的优势,并提出建立市场化的育种体系,以准确选择育种突破点、完善育种产业链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蔬菜 育种研究 困境 对策我国不仅是蔬菜种子的需求大国,也是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然而,我国蔬菜在与国外品种竞争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大蔬菜,小种子”等现实困境。
客观地分析蔬菜育种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挖掘造成困境的原因,可以有效提高蔬菜育种研究水平,增加产业链,形成竞 争力。
1 我国蔬菜育种研究的现实困境1.1 育种定为长期“以粮为纲”,弱化蔬菜在我国蔬菜的育种研究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完成,而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因此育种研究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蔬菜育种的经费来源于政府的宏观控制影响较大,这就造成政府支持的育种有很多科研资源,反之会受到限制。
“以粮为纲”的育种方式,给粮食和蔬菜之间带来很大的差距。
1.2 科研力量过度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有限的蔬菜育种经费过度分散在不同单位和人员之间,造成低水平重复,这就很难形成合力。
除此,科研人员之间也存在过度分散的现象,造成长期1人研究多个品种的局面,进而使资源浪费或科研空白,无人进行研究。
1.3 研究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面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我国蔬菜生产开始大面积推广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这对品种的生长环境、耐储存性、品质以及外观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蔬菜育种的科研方向和农业生产方式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我国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不足,使国外种子公司趁机而入,在我国消费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2 我国蔬菜育种研究优势2.1 种质资源丰富对于蔬菜育种的来源,丰富的亲本才是关键,这决定了育种的研究空间。
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气候条件,所以适合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生长,野生品种也比较多。
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而种质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进展。
一、种质资源的定义与分类种质资源是指可能被利用的动植物品种、亚种、种间杂种和变种,以及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微生物、真菌和病毒等生物资源。
据统计,全球有大约1.5万种重要作物,其中有1.2万种为食品作物,1.3万种为医药作物,以及4万多种陆生植物。
因此,种质资源的种类非常广泛,涵盖了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种质资源能够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包括种子、芽胞、干细胞、DNA、RNA 等,这些遗传资源对于基因工程、高效育种、生物技术、疾病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种质资源也可以作为食品和药品的原材料,为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保护种质资源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包括国家级、地区级和国际级的保护。
(一)国家级保护各国会针对本国的重要动植物物种进行特别保护,通常是依据该物种的濒危状态分为不同等级。
一些国家将保护物种放入特殊的名录中,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
例如中国将大熊猫、朱鹮、中华秋沙鸭等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加强生存环境的保护、禁止贸易等。
另外,国家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的保护区和园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个体数量。
(二)地区级保护由于一些区域的自然条件、生物类型等特殊,各地也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保护措施。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保护花鸟,天山雪莲、天山云杉、新疆响尾蛇等特有动植物资源,制定种植规划和禁止捕杀等政策。
(三)国际级保护在国际上,各国都会遵守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一些重要物种也会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禁止和限制野生动物认购和交易等。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既可以促进农作物品种改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可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至关重要。
首先,建设完善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体系是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全球各地都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品种和地方品种。
因此,建立起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网络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收集更多的种质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特性进行筛选鉴定,可以避免品种间的广泛杂交和基因漂移,保持种质资源的纯度和多样性。
其次,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不仅仅是指保存种子和品种,还包括对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更新。
建立种质资源管理机构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种质资源保存环境的管控和监测,确保种质资源的安全和完整性。
此外,加强对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田间保护,保护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质资源,是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
第三,推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
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中的有益基因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增强其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
同时,通过采用新兴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优化利用,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
此外,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可以加速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最后,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宣传和教育。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全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加强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和科研人员的种质资源管理和利用能力。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
我国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及今后的方向和任务作者:杨继松吴仁元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9期摘要:伴随蔬菜选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良种需求也随之逐渐加快,二十纪八十年代之后,国家开始从诸多地区的蔬菜着手,展开蔬菜优质新品种的推广、培育及研发,并形成适当地选育技术系统,这对蔬菜的良种培育与新品种的选育管理略显尤为重要。
关键词: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蔬菜的育种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获得了很大而理想的成效,并缩短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间距。
通过近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近些年,国内在搜集与鉴定种质资源及育种技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改良,并开始引入基因和细胞工程,选育新品种及育种抗性等都获得了大批量的研究效果和进展。
一、蔬菜育种研究中面对的严峻形势蔬菜生产与提供仍然是我国政府与民众高度重视的焦点课题,党中央及国务院在确关搞好农业与农村工作的相关要求明确指出:依照城镇的发展与居民的消费需求改变,紧抓组织落实新型“菜篮子工程”,使市场上的副食供应更具丰富化,农业相关部门的领导在贯彻落实“菜篮子工程”的相关报道中提出:“丰富居民的菜篮子,保证城市中副食的供应量,为促使物价稳定,约束通货膨胀、确保我国人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夯实基础,作为目前以及以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农业的主要任务。
由此可见,蔬菜方面的相关问题在后续一段时间内,仍关乎着过国民生计的大问题,那么,在以后一阶段内,城镇的发展与居民的消费需求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第一,居民的消费需求继续上升,近几年城镇居民的甲均收入快速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物价扣除因素平均的增长值为9.3%。
人们的食品消费从刚开始的吃饱转向吃好,这就对生产“菜篮子”提出维持总提供量要求的同时,进行产品结构的积极改善,增强优质产品与花色品种的生产提供。
第二,市场对于副食的均衡提供,特别是对于人民每天不能缺少新鲜蔬菜的均衡提供需求全面提升。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指作为农作物基础遗传资源的种子、胚珠、芽、根、茎、叶等遗传物质,它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而现在全球农业生产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许多都可以通过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得到解决。
本文将围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为了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展,从种子收集、传播、管理到资源利用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工作。
1. 种子收集种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对种子进行保护至关重要。
保护种子可以促进和改善农业生产,保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补给,增加农业发展的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保护种子还能够控制传染病、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村环境和饲料质量,并减少病虫害的数量。
2. 传播与管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合理传播与管理也是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农业科研机构可以为种子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向农民提供更好的种子信息, 以及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
农民也应该与科研机构和业界密切合作,便于收到种子、工具和其它必要的支持。
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通过管理提高农作物品质,以及提升农民收入和政策上的支持等激励。
3. 资源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应具有节约、高效、资源共享的理念,形成有合理结构和相关的模块化农业种植模式,以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中的作用。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还应当考虑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需要科技、政策、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相互配合。
本文试着从多角度分析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优势和优势的利用策略。
1. 农作物资源的优势农作物资源是人类文明和城市化的重要基础。
新形势下的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维护国家种业安全,实际就是种子安全,种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做大做强中国民族种业,牢牢掌握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然成为我国的重要安全性国策。
但是在新形势下种业的发展目前遇到卡脖子的瓶颈,只有通过种业企业间的重组整合,形成“拳头”,优势互补,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强化科企品种研发合作,加快改良和共享种质资源,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式的有力结合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的更好,更快,更稳健。
关键词:整合、科研创新,种质资源,双轨制,提纯复壮,长信机制,优惠贷,高科技人才,知识产权,智能化,市场管理。
正文: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维护国家种业安全,实际就是种子安全,种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做大做强中国民族种业,牢牢掌握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然成为我国的重要安全性国策。
以河南为例玉米从常规种子到杂交种子的应用,从掖单系列到浚单20再到郑单958品种的推广,一次次产量的刷新,都伴随着种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提升,小麦品种从百农3217到周麦16再到矮抗58,到现在优质高效品种的分级推广,充分体现了种业科技创新、绿色导向、减量增效、适应市场,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
种子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粮食的增长和安全。
但是在新形势下种业的发展目前遇到卡脖子的瓶颈,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种业科研困难多,育种创新难突破。
1、科研型种业少,双科研种业凤毛麟角。
目前种业企业科研型种业很少,大部分都是购买科研院所所培育的品种,或者与科研单位合作,先期投资获得品种的销售权进行市场运作。
自己单独搞科研创新、品种选育的种业少,这主要科研育种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所需的专业科研技术人才短缺形成的,为了减少投入有的科研型企业也是只搞玉米或者小麦一种作物的育种创新,而开展小麦、玉米双作物育种的企业更少,凤毛麟角。
植物农学中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它涵盖了农作物的遗传信息和多样性,对于品种改良、适应环境变化、提高产量和抗病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农学中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是指对农业植物的遗传资源进行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的全过程管理。
保护作物种质资源的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多样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策略。
1. 遗传资源收集遗传资源收集是保护和利用作物种质资源的第一步。
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通过搜集野生种源和传统农作物品种,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遗传信息。
收集工作需要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员展开,确保收集的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2. 种质资源保存种质资源保存是保护作物遗传资源的重要手段。
保存工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常规保存、冷冻保存、细胞和组织培养保存等。
保存的目标是确保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并提供给后续研究和利用。
3. 遗传资源鉴定鉴定作物遗传资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其特征和遗传背景。
通过鉴定工作可以了解作物的品种特性、耐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等重要信息。
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分子标记鉴定和表型鉴定等。
二、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并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利用。
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可以支持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新品种的选育、适应环境的调适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策略。
1. 遗传改良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杂交和选择,可以创造出新的品种,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等。
利用作物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需要充分利用收集的遗传资源,并结合先进的遗传改良技术。
2. 基因资源共享对于一些特定品种和遗传特性,进行基因资源共享可以推动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可以共享作物种质资源,促进互利共赢。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和育种的物质基础,种质资源的研究水平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作物育种和生产发展的水平,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基因大战”中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为此,“七五”至今,国家将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予以高度重视,并投入巨资。
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资源保护项目、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通过全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攻关,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高效、低能耗保存和评价技术研究,遗传多样性鉴定和核心种质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种质创新、优异基因源挖掘和利用研究均有了显着进展。
1 我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1.1 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建立及安全保存技术研究1.1.1 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我国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至2005年底,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收集、保存各类蔬菜种质资源35 580份,共214种。
国内资源约占资源总数的87%,来自全国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或直辖市(包括台湾),以湖北、四川、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广东居多。
国外资源占13%,分别引自俄罗斯、亚美尼亚、立陶宛、韩国、日本、朝鲜、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美国、波兰、希腊、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丹麦、德国、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以色列、古巴、巴西、阿根廷、秘鲁、赞比亚、津巴布韦、肯尼亚等63个国家或地区(图1)。
在所有资源中,有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132种(变种)、33280份(图2),水生蔬菜12种、1538份(图3),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70种、776份(图4)。
“十五”期间,我国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突出特点为:加强了国外资源的引进,使国外资源的占有量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13%。
将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到了议事日程,使一批濒临消失的资源得到了保护。
至此,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国家西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为支撑的国家蔬菜种质资源安全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
1.1.2 蔬菜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技术研究①蔬菜种子超低含水量保存技术研究。
通过超干燥方法将13种主要蔬菜作物种子的含水量降至5%以下,分别贮存在-18℃、4℃、常温和40℃4个温度条件下。
贮存3a后,不经过任何老化处理,检测处理后的超低含水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生长量等指标。
结果显示:-18℃、4℃、常温下贮存3a的各作物超干种子的生活力均无显着变化,40℃贮存的大部分超干种子的生活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辣椒种子完全丧失了生活力。
但韭菜种子在40℃下贮存,其生活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升高,可能是热刺激造成的结果。
说明超干燥常温短期(至少3a)贮存作为一种蔬菜种质资源节能保存方法是可行的。
不同蔬菜作物常温下贮存,其最佳含水量水平不同,如大白菜(87-3)的最佳含水量在2%-3%,黄瓜(中农5号)则在3.5%左右。
②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
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的技术难度大。
“十五”期间研究了大蒜、生姜、百合种质资源的离体快繁技术,并在微型百合和微型生姜的繁殖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研究了大蒜、百合和生姜种质的离体低温保存技术。
在2℃低温下,不经过继代,大蒜组培苗保存18个月,百合组培苗保存20个月,存活率仍可保持在100%。
在20℃条件下,生姜组培苗可保存6个月不继代。
探讨了大蒜和百合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并获得了成功。
在大蒜的超低温保存中,一定长度的茎尖在0.7mol·L-1蔗糖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5-7 d,室温下60%PVS2预处理60min,再用PVS2在0℃下处理30min,无论是冻存2d还是30d,成活率均达到100%。
解冻后的茎尖已成功地再生成株,且未发生遗传变异。
百合茎尖在0.5 mol·L-1蔗糖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1—2d,0℃下用100%PVS2脱水处理20min,投入液氮保存。
48 h后取出,先在40℃水浴中化冻2 min,再在25℃水浴中化冻10min,经恢复培养,存活率最高可达到52.6%。
初步建成的上述几种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体系已经用于实践,为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奠定了基础。
1.2 蔬菜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2.1 蔬菜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技术研究种质资源的更新是世界各国种质资源库(圃)不得不面对且又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
保持更新种质的遗传稳定性和遗传完整性的难度在于对特性各异的作物的适宜更新群体的确定、隔离措施和授粉方式的采纳、采种技术的优化等。
①更新群体的选择。
对菜薹种质内不同大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鉴定和比较,认为大于30株的群体能反映其种质的遗传特征。
为保证更新过程中群体内各单株之间能随机交配,确保更新后种质的遗传完整性,认为更新群体以60株左右为宜。
②十字花科蔬菜的更新方法研究。
以60株为适宜的繁种群体进行3种不同目数的防虫网(20目、40目、60目)、3种授粉方式(不授粉、人工授粉、熊蜂授粉和敞开授粉)的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采用40目防虫网隔离、熊蜂授粉对十字花科蔬菜种质进行更新,不仅能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而且能保证后代的表型纯度和遗传多样性,是较适宜的更新方法。
③菜豆采种技术研究。
以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4个因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菜豆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
单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的影响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栽培密度、氮和钾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而磷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各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栽培密度>氮>钾>磷。
栽培密度与氮、磷和钾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大。
经计算机模拟分析,确定了每公顷菜豆种子产量2805.0kg以上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密度19.5万-21.3万株;氮:292.7-324.1 kg;磷:93.9-144.0kg,钾:93.9-144.0kg。
1.2.2 蔬菜种质资源更新制定了24种蔬菜的更新技术规程。
繁殖更新种质11608份。
完成了3万多个样品的种子活力检测,更新合格种质10 365份。
在更新过程中,对混杂严重的种质进行了去杂或单株采收分类处理;对每份种质的主要植物学和农业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核准,采集了每份更新种质的图片数据。
建立了更新数据库。
1.3 蔬菜种质资源的抗逆性、抗病虫性鉴定和品质评价总计对18种蔬菜45 204份次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逆、抗病、抗虫鉴定和品质分析,获得了2596份优异种质,占鉴定总数的5.74%。
其中,抗病虫鉴定涉及14种蔬菜共33种病虫害,鉴定种质25 218份次,筛选出抗病虫种质1 981份。
对10种蔬菜17 730份种质进行品质分析,获得了402份优质种质,占鉴定总数的2.3%。
对4种蔬菜1 836份种质共6项抗逆性进行了鉴定,筛选出抗逆种质194份,占鉴定总数的10.6%。
上述抗逆、抗病、抗虫、优质种质的获得,为优异基因的挖掘和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
1.4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鉴定与核心种质研究1.4.1 萝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鉴定和分类研究对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56份萝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RAPD和AFLP鉴定。
种质RAPD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289,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2大类、9组,主坐标分析将其分为3大类、4组。
所有AFLP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62,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9组,主坐标分析将其分为7组。
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地理分布远的种质归于不同的类群;形态相近的种质在分子分类上也较近。
两种分类方法结果也较一致。
但主坐标分析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能更为直观和清楚地反映群体之间的关系。
1.4.2 胡萝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鉴定与核心神质研究通过对340份胡萝卜地方品种的4个数量性状和9个质量性状的评价,通过聚类分组,分别按10%、15%和20%的比例初步构建了胡萝卜3种核心种质。
通过对3种核心样品的13个性状的基本参数与总体资源比较,结果表明,尽管3种核心样品的β-胡萝卜素、干物质及VC含量的平均值均与总体资源存在显着差异,但核心样品的4个数量性状与总体资源符合度(表型保留比例)比较好;核心样品的9个质量性状表现型频率与总体无显着差异,符合度均达到了100%。
但随着取样比例的减少,核心样品的地域分布迅速减少,10%的核心样品分布省、市比总体资源减少了8个,而且其资源主要来源省、市所占比例由原来的50%降到了35%。
综合比较认为,15%-20%可作为小规模胡萝卜资源构建核心样品的适宜比例。
1.4.3 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鉴定和核心种质研究利用90份代表性黄瓜种质的RAPD数据探讨了黄瓜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初步认为25%是构建黄瓜核心种质较为理想的取样比例,最大遗传距离法是利用RAPD数据构建黄瓜核心种质较为合适的方法。
进一步的验证表明,按上述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能较好地代表初始群体,同时也不能忽视保留种质的作用。
采用形态、RAPD和AFLP标记对不同来源和特性的黄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分类研究。
从形态和分子方面均证明中国黄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北方地区黄瓜遗传多样性的演化和分布除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较之南方更大。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var.xishuangbannesis Qi et Yuan)与其它野生和栽培种质的距离较远,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低,说明它是一类处在演化的较初级阶段的特殊群体。
印度野生黄瓜[C.sativus var.harclwickii(R.)Alef.]亦远离栽培种质,具有许多栽培种质没有的特性和基因位点。
这两类黄瓜种质在分类和育种材料遗传背景的拓展上均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外来栽培种质虽然遗传背景较窄,但是也有一些中国栽培种质没有的特性或基因,所以有必要加强黄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进一步拓宽中国黄瓜种质资源基因库。
1.5 抗逆和抗病相关基因的挖掘1.5.1 小白菜耐盐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对不同盐浓度诱导和盐诱导不同时间耐盐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初步明确了耐盐相关基因的表达程序和特点,认为1.6%的NaCl诱导48h比较适合小白菜耐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对耐盐性不同的2份小白菜种质经1.6%的NaCl诱导48h后的mRNA差异显示分析,78对引物组合在2份种质中产生了101条与盐诱导相关的差异带。
经反复PCR及Northern杂交鉴定出13条表达量高、易回收的盐诱导差异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