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1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托费尔·威尔采克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理论,是最早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一。
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城市为中心,随着城市的规模增大,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一个中心地带的格局。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指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支配和影响,使其产生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1、中心地带中心地带是指由城市和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空间单元,城市是中心,周边地区是外围,中心地带是中心和外围的一个整体。
城市是中心,扮演着控制、支配周边地区的角色,周边地区是外围,扮演着为城市提供资源、劳动力的角色。
在中心地带里,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相互依存、互动关系紧密。
2、中心的经济活动中心的经济活动包括商业、服务、行政管理、文化等。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它集中了大量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
在中心地带里,城市不断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其聚集,从而扩大了周边地区的经济规模。
3、周边地区的空间组织周边地区是城市的外围,其空间组织主要是面向城市的空间组织和面向自然环境的空间组织两个方面。
面向城市的空间组织是指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组织,如农业、工业、交通等等;面向自然环境的空间组织则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方面的组织。
4、中心地带的等级结构中心地带的等级结构指的是不同城市规模所形成的等级结构。
即大城市会辐射和控制周围的小城市,而有些小城市则会依赖大城市的支持和影响,形成繁荣的小城市。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地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都有深远的影响。
先后出现了德国地理学派、英国地理学派、美国地理学派等,都是将中心地理论和其他知名学派的理论进行融合并发展。
中心地理论阐述了城市的重要性和中心地带的组织特点,并阐明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心地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现代城市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
中心地理论概念: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即假定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是均匀的,那么为满足中心性需要,就会形成中心地商业区位的六边形网络。
中心地理论的三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作用:(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该理论是诚实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如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地影响区域、中心地之间的关系、中心地地位和规模及空间关系及零售业区位布局等。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4)以古典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静态一般均衡区位理论,为后来的动态一般区位理论开创了道路。
(5)运用演绎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间分布模型,把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与区位理论相结合,使区位理论研究逐渐向地理学领域扩展,并成为现代理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6)建立了系统的城市区位理论,把区位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农业,工业扩大到城市,并为市场区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7)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并对地理学采用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研究工作的发展。
总述: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
中心地理论的实践作用:总述: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至今为止,可以说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城市体系的最完善的理论体系之一。
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数量、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规律,这一特性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因此,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中心地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心地理论的具体应用:一.中心地理论在商业布局中的应用:(1)人口密度和购买力的地域差异对商业布局的影响:克氏理论一直假定:人口的地域分布是绝对均匀的。
事实上,人口密度的地域差异会影响到商业布局的模式,根据克氏理论:任何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大小都取决于其经营商品的限界值。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冯·弗鲁格斯提出的,他的主要著作是《中心地学》。
中心地理论是一种地理学理论,主要用来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该理论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分布、功能和等级,来解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城市所承担的区域服务和中心功能。
中心地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和定义:1. 中心地: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较高等级和较高级别功能的城市。
中心地通常具有商业、行政、文化等多样化的功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2. 中心地体系:指由多个中心地组成的系统。
中心地之间存在互相依存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形成由中心地和其周边地区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
3. 中心地等级:指根据城市的规模、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将中心地划分为不同等级。
通常按照中心地人口规模、商业区域面积、经济主导产业等因素来划分等级。
4. 中心地服务:指中心地为其周边地区提供的各种商业和公共服务。
中心地服务包括商业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可以满足周边地区的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5. 中心地影响范围:指中心地对其周边地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中心地的影响范围通常按照距离、交通网络等因素来界定,影响范围内的地区通常与中心地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心地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可以帮助政府和规划者合理规划城市和地区的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中心地理论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
中心地理论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魏变明(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地理学理论。
该理论基于一种假设,即人们在购买日常商品和服务时倾向于选择距离更近的地方。
它主要研究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商业和经济发展。
中心地理论的原理包括:1.1 中心地(Central Place)中心地是指具有较高水平的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能够满足周边社区的需求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城市、市镇或村庄等。
在理论中,中心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中心,周边地区是其商业辐射范围。
1.2 中心地层次(Central Place Hierarchy)中心地层次是指根据地理位置、功能和规模将中心地分类并排列的等级系统。
根据中心地层次,中心地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例如主要中心地、次要中心地和小中心地等。
主要中心地通常面积较大,服务范围广,提供高级商品和服务;而小中心地面积较小,服务范围有限,提供一些基本商品和服务。
1.3 中心地间隔(Central Place Distance)中心地间隔是指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根据中心地理论,中心地间隔有一个固定的最佳距离,也即最适宜的经济半径。
经济半径是指在该距离内,一个中心地能够提供商品和服务满足其周围社区的需求。
超过经济半径的距离内,人们更有可能选择其他更近的中心地。
2. 应用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地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中心地理论的一些应用领域:2.1 零售业布局规划零售业通常依赖于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需求。
中心地理论可以帮助零售商确定最佳的店铺布局。
根据中心地理论,零售商可以将主要中心地和次要中心地作为零售店铺的选址依据。
在一个中心地周围的经济半径内,只需要一个主要中心地,这可以确保该中心地的稳定销售并吸引周边顾客。
而在其他中心地间隔内,可以开设一些次要中心地,以便更好地服务周边社区。
2.2 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克里斯泰勒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中心地理论。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中心地是分布在具有同等土壤肥力、资源均匀分布、没有边界的平原上。
在这个平原上,人口是均匀分布的,人们的收入、消费方式以及对货物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2.平原上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即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相隔距离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商店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平原上,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可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3,即由三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这正如教材中所说,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总是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3倍,所以,市场原则下的服务范围系列是:1,3,9,27,81,243,……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高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低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在市场原则下,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从次高级开始,中心地数目恰好是该级服务范围数与高一级服务范围数之差,也即1,3-1,9-3,27-9,……)2.按照交通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联结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2,即由四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中心地理论作为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以及指导城市规划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和布局是基于一定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相互关联和影响。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城市空间分布规律的框架。
在一个区域内,中心地的分布并非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高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更多、级别更高,服务范围更广,而低级中心地则相反。
这种等级分明的结构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城市会成为区域的核心,而另一些则相对较小且功能较为单一。
其次,中心地理论对于商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帮助我们确定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商业设施在城市中的合理位置。
比如,大型购物中心通常会布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因为其服务范围较大,能够吸引来自周边较远距离的消费者;而小型便利店则更多地分布在社区内部,满足居民的日常即时需求。
再者,中心地理论对于交通规划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存在着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因此需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以确保高效的运输和连接。
例如,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或快速通道,以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城市规划中,中心地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确定城市的等级结构方面,规划者可以依据中心地理论,明确区域内不同城市的职能和地位。
例如,将一个大城市定位为区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承担着高层次的服务和管理功能;而周边的中小城市则可以专注于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服务。
在功能分区规划中,中心地理论可以帮助合理布局不同的功能区域。
以商业区为例,根据中心地理论,规划者可以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打造大型商业中心,同时在各个分区设立小型商业节点,形成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络,满足不同居民的消费需求。
中心地理论概述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
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的不同。
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
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1960年在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和国际城市地理讨论会上得到高度评价。
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
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由于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又不可能达到,城镇体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论,城镇的规模、数量、距离、比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机械的数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