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 格式:doc
- 大小:34.30 KB
- 文档页数:8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1. 尿的重要性和功能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的主要排泄物,对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的主要功能包括:•排除代谢废物: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排泄这些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平衡。
•清除过剩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尿液中含有各种离子,如钠、钾、氯等,通过调节尿液中离子的浓度,帮助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2. 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滤过在肾小球中,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使得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多种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内形成初尿。
2.2. 重吸收初尿通过肾小管系统,经过肾小管壁的重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保证体内重要物质的保留。
2.3. 分泌同时,肾小管壁也对一些废物和过剩物质进行分泌作用,将它们排泄到尿液中。
例如,肾小管能分泌尿酸、某些药物等。
2.4. 浓缩和稀释通过肾小管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将初尿进行浓缩和稀释,以调节尿液的浓度和体液的稳定。
3. 尿的排出过程在尿形成完成后,尿液通过以下路径排出体外:1.肾盂:尿液从肾小管汇聚到肾盂,形成肾盂尿。
2.尿输送管:肾盂尿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
3.膀胱:膀胱是容纳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膀胱中暂时储存。
4.尿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4. 尿的调节尿的排出需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有抗利尿素葡萄糖素(ADH)和醛固酮,它们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血液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当血液渗透压过高或血容量不足时,感受器将产生相应的信号,促使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尿液的排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5. 相关疾病与健康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如果出现功能异常或疾病,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液生成与排泄机制人体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工厂,时刻进行着各种生理活动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就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过程。
尿液生成的第一步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簇,就像一个超级精细的滤网。
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在这里,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会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这一过程就像是在对血液进行初步的“筛选”和“过滤”。
形成的原尿可不少,每天大约有 180 升!但这还不是最终排出体外的尿液。
原尿会顺着肾小管流动,接下来就进入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过程。
肾小管和集合管就像是一个精细的“回收工厂”。
在近曲小管,大量的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等都会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
这是因为身体可不想把这些有用的东西都白白浪费掉。
随着原尿继续流动,在髓袢降支和升支,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髓袢升支粗段还能主动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就像是工人在努力工作一样。
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原尿变得“浓缩”了许多。
不过,这还没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分泌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能够将一些物质分泌到管腔中,比如氢离子、钾离子、氨等。
这些分泌的物质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经过上述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尿液会进入肾盂。
肾盂就像是一个“蓄水池”,收集来自各个肾单位产生的尿液。
尿液在肾盂中积聚到一定量后,就会顺着输尿管流入膀胱。
输尿管就像是一条“运输管道”,通过平滑肌的蠕动,将尿液一步步地推向膀胱。
膀胱则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当膀胱中的尿液逐渐增多,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让人产生尿意。
当我们决定排尿时,大脑会发出指令,控制膀胱的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就会顺利排出体外。
尿液生成与排泄机制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物复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10.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过滤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秦等就形成了尿液。
(3)尿的排出: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排尿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作用。
(4)病变:如果尿液中有蛋白质、血细胞,可能是肾小球出现问题,尿液中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小管出现病变。
11.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视网膜上的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近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可配戴凹透镜矫正。
12.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权,形成听觉。
13.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1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反射的结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尿液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产生的。
人体内的水和其他废物被过滤并分离掉,形成了尿液。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内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我们的身体中有两个肾脏,分别位于腰部两侧。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并排出身体之外。
每天,平均有180升的血液经过肾脏,但其中仅有1%左右的液体会被分离出来形成尿液。
肾脏主要由一个称为肾小球的结构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过滤器,可以过滤和分离血液中的废物和其他物质。
在肾小球中,许多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动脉中拦截,然后将过滤出来的废物传递给管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肾小管。
肾小管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身体重新吸收一些重要的物质,例如水和电解质。
尿液的形成在经过肾小管之后,过滤出来的废物会汇聚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葡萄糖、蛋白质、细胞残留和其他废物。
这些物质经过了肾小管的过滤和吸收,直到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被三个过程所影响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
过滤是肾小球过滤血液,分离废物和其他物质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重新吸收身体需要的物质。
分泌是指肾小管从血液中分离出身体需要进行排除的物质。
尿液的排出形成尿液之后,下一步就是将其排出体外。
尿液从肾脏流向输尿管,输尿管将其送至膀胱。
当膀胱内充满了尿液时,就会产生排尿反射,让身体知道需要排出尿液。
此时膀胱会逐渐收缩,将尿液排放到尿道中,然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健康的尿液健康的尿液应该是黄色或琥珀色的液体,有一种轻微的味道,但味道不强烈。
尿液的颜色和味道受到饮食、心理和某些药物的影响。
人体内尿液的pH值通常保持在4.5至8.0之间,呈微酸性或微碱性。
尿液中的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蛋白质的存在可能表明肾脏功能不良,而红细胞或细菌的存在可能表明有尿路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小结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李
亲
顾
初
级
中
学
许婷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少版)初一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的教材内容与前面的三章的内容联系密切。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老师点拨为辅,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特别是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和解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好奇好动,思维发达但欠缺抽象思维。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探究尿液组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诱思探究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内壁的作用,再结合教具的动画演示从而突破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尿液形成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3、排泄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祖孙隔代肾移植手术治疗尿毒症的视频,提出问题肾脏为什么那么重要?在我们身体中肾脏有哪些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回答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二)回忆肾脏的结构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肾脏的结构,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肾脏的图片,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肾脏的各个部位。
接下来出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回答肾单位的组成并正确指示出来。
)皮质肾小球
肾脏髓质肾单位肾小体
肾盂肾小管肾小囊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三)尿液的形成过程
肾单位也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我们先来看一下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情况。
在血液的流动过程中尿液也就形成了;接下来我们通过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示意图来学习尿液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出示肾单位中尿液形成过程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在不同部位的物质变化情况,一步步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提出问题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哪
里?2)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3)比较血浆与肾小囊液中成分含量的差异,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通过讨论回答教师提问,肾小囊中的液体来自血液,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滤过作用存留在血液中而血液中的其他物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酸尿素则流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理解原尿形成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能够归纳总结出血液、原尿、终尿中的成分变化)
肾小管的重吸收,提出问题1)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L但是真正排出体外的尿液只有1.5L,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说明有些物质被重新吸收了 2)那是肾单位的哪一部分发生了重新吸收呢?学生自学课本,讨论回答是肾小管。
3)肾小管是如何进行重新吸收的,它吸收了哪些物质,教师点拨,学生回答,重新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
设计意图:通过肾单位中的血液流动情况引导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图片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理解,轻松突破本节重难点。
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量约为150L,但是最终的排尿量只有大约
1.5L,这是为什么呢?
2.某人今日经常出现口渴的现象,尿量也比正常情况增加数倍,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 肾小球
B 肾小囊
C 肾小管 D肾小体
3.与流入肾的血液相比,从肾脏中流出的血液所含成分的主要特点是
A 葡萄糖大量减少
B 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
C 尿素尿酸明显减少
D 含氧量没发生变化
完成题目练习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作为血液的成分是如何通过肾单位的,最终去了哪里形成尿液还是流回血液。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我们已经知道了尿液的形成过程,那么尿液形成以后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学生回答: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不断连续的。
但是排出却是间歇的,这是谁在起作用?导出泌尿系统的组成,认识膀胱可以暂时贮存尿液。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同时教师补充饮水和排尿的好处,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卫生的必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其各部位的功能并注意泌尿系统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排泄的过程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意义。
那么除了排尿我们人体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方式?学生回答:排汗、呼吸、排便。
教师说明;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有三个途径:1、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水蒸气;2、通过皮肤排出无机盐、水、
尿素;3、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酸尿素形成尿液。
但是粪便是消化系统形成的,排便没有经过循环系统,不属于排泄。
设计意图:认识排泄的途径,形成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讨论后,整理思路并回答。
学生总结完之后完成当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总结,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巩固知识,理性认识肾脏各结构的功能同时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输送暂存排出(原尿)(尿液)
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探究、数据信息分析和游戏。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更深入得掌握了知识。
由学生亲自动手,能亲身体会,兴趣浓厚,
有视频,感人至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新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学,学生学习气氛浓厚。
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