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PPT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44
第一章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一、整体把握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了动植物、水文特征;气候、动植物和地质条件影响土壤,河流又可以塑造地形,地形可以影响气候、植被;一地的自然条件又会影响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区域地理复习要建构出知识体系,找出形成该区域特征的主要因素,以及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去分析位置、自然、人文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而整体地、宏观地把握住一个区域。
(见图1)图1 区域地理整体性知识体系框架二、建立地理要素认知结构1.地理位置:明确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的基础和前提。
主要从“地理位置的描述”、“地理位置的影响”和“地理位置的评价”这三个维度来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从每一维度认识地理位置时,又都依循一定的“思维路线”。
(1)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二是要使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或地方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①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纬度位置选择参照物的“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第一,首先观察一个区域或地方有无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这样的特殊纬线穿过;第二,若没有特殊纬线穿过,则要判断区域南北所跨的大致纬度范围,例如,欧洲西部绝大部分处在40°N—60°N之间,地中海地区大部分位于30°N—40°N之间等。
海陆位置要注意观察和确定区域所属的陆地和其临近的海洋等等。
依据用途才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系,如,要评价某一区域的热量条件,我们通常选择纬线和纬度为参照物,描述纬度位置;再如,“某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内”,其评价指向一定与季风气候有关。
②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或地方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从两者之间的方位、距离和可接近性等几个角度去描述。
例如,对于海陆位置的描述,在确定了相应的陆地、海洋作为参照物之后,描述该区域与陆地、海洋的空间位置关系,首先要从“方位”这一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