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一、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专门提出阅读教学的任务,却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阐明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毫无疑问,阅读教学也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是阅读教学的任务。那么,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总目标第7条一开始就明确说:“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过去一提起阅读能力,老师们就会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也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

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另外,不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教学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维一体的目标表述。

从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要求:

——不同方式的读书:朗读、默读和诵读,背诵和复述,精读、略读和浏览;

——词句的学习;

?——篇章的学习;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语感;

——广泛的阅读兴趣,广泛的阅读面和一定的阅读量。

二、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变化。

与传统阅读教学“教学目的”设计相比,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阅读学习,读懂一些生字、新词、典型的句子段落的意思;

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他们了解一些词句、句子段落的表达特点;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2、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了解文本所承载的主要信息,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主要观

点。

?3、学会如何识字、如何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如何把握全篇所要向读者介绍的主要意思、如何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观察体验生活、表达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如何搜集积累知识和相关的资料、如何运用资料等等。

技能目标即包括一般性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还包括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学习技能(能够在实践中做)。

从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形成终身读书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读书技能目标是阅读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形成读书能力。

(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较之传统意义中的“道”有了很丰富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教材所选文本所承载信息中能够使学生感悟、了解、明确的“道”——思想意义;

对文本所介绍人物、事物、道理的价值认识和体验;

2、学生从教材所承载信息中所能体验、感受到的情感态度信息;由此引起的对人物、

事物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

3、学生在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包括对

“语文知识技能”积极的价值认识和体验;

?4、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积极地人际交往的情绪态度体验;对学习、交往的意志、性格方面的积极体验;学习以后的成功感等等。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只要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前面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经历的过程,所要采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文化,自主建构、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经历体验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攻关、民主对话。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1、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这些目标要通过学生主动积极

的学习实践过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是由教师传输给他们

2、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探究、合作研讨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

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根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

(四)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但,他们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不是线性或者面状排列,而是以立体交融状态存在形成一个整体。

三维目标是“并生”的。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目标,需要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引用学习方法,在经历过程、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三维目标是统一在以“求知”、“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为主导方向目标的学习过程中的——

1、学生为了“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要经历扎实、有

效的学习过程,主动地投入学习实践;

2、在学习实践中学习、运用各种基本的阅读学习策略、方法,形成基本的阅读学习技

能;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过程,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体验,同时强化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验。

三维目标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维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或相互促进或相互抵制、削弱。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促进学生“投入地”对过程的参与,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价值体验,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深入、扎实的过程,会使知识染上个性化的情感和背景色彩(认知图式),以利于今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认知,会强化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的。反之,则会相互抵触、削弱。

三、谈谈阅读教学的备课

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语文教学中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备课的角度讲,阅读教学的备课实质上就是备对话。首先是我们自己和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吃透教材,更要努力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和作者的心相通。这是备好课的前提。我们要教学生学语文,自然少不了备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备我们自己怎样和学生一道和文本对话,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过去,我们确定教学流程,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

这样的设计,往往学生还是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问题回答对了,教学环节也就结束了。

这样的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因此,我觉得,设计教学流程不应该是以问题为线索的,而应该是以任务为线索。我觉得,实现目标就是任务。但是,这些任务不是分散的,是整合的,是整合在“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积累”这三项基本任务之中的。

1.读懂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内容,低年级可能是零散的,详细地,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变成了比较概括的。所以,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要引领学生完成的任务是“读懂内容,把握内容”。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的阅读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完成读懂内容,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需要学会概括,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同时落实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练习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激发学生“对读懂基本内容”的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就需要学生去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阅历、经历与文本建立联系......

这些,都是为“读懂基本内容服务”的,可以将“以读懂内容为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成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主动资助的状态下,切实经历好“读懂词语、句子、段落、概括“等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会读书。

这是第一项任务。很重要的任务,为体会感情,做好积累打好基础的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因此,为了完成“读懂”任务,首先要让孩子们完成读懂字、词、句、段的任务,要查字典,要反复读书,要结合句子、上下文、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那些读不懂就先读懂那些,根据学生的实际,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做好准备的。

这是第一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有一些“子任务”,老师要进行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思考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思考完成这些任务在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怎么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些过程。

读懂内容,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来看,表现为不同的状态:

低年级,能够通过度,把课文中意思部分地了解下来(我知道了这些、我知道了那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内容连接起来,做到了解的完整一些。中年级,读完以后,能够

比较细致地、复述性地对了文内容进行表述。高年级,能够对内容进行概括,从而抓住主要内容。

例如:根据一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设置具体情境;而不是一般性地“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所联系的内容,要能够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任务,具有明确地指向课文。

其实,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来完成的探究目标。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好这个明确、具体,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通过交流互动、设置情境,使学生能够希望完成这个任务,喜欢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了学生能够感兴趣、想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就要思考: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生字的认读、字词的解释、较难句段读通顺、句段意思的体会......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影响到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

老师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步骤——完成子项任务:

自己识字、释词、出声地把课文读熟练读通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自主识字主要达到会认,自己识词主要达到能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一部分词语在课文中的特定意思。名词术语,只要读懂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就可以,而在课文中表达了特定意思的,或者在课文中,这个词语表达了具体的情景内容的,就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根据这些特点设置具体情境;而不是一般性地“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所联系的内容,要能够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任务,具有明确地指向课文。

其实,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来完成的探究目标。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好这个明确、具体,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通过交流互动、设置情境,使学生能够希望完成这个任务,喜欢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了学生能够感兴趣、想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就要思考: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生字的认读、字词的解释、较难句段读通顺、句段意思的体会......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影响到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老师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步骤——完成子项任务:

自己识字、释词、出声地把课文读熟练读通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自主识字主要达到会认,自己识词主要达到能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一部分词语在课文中的特定意思。名词术语,只要读懂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就可以,而在课文中表达了特定意思的,或者在课文中,这个词语表达了具体的情景内容的,就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

比如:低年级《戈壁滩上古长城》中有个“挎”,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能够领会到“挎”

的意思——搭在肩上、搭在臂上等等,这是生活中的挎,而课文中,则是“挎着弓箭”,这里的挎是怎么挎?——弓挎在哪里?箭挎在哪里?这要搞清楚。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的

头脑中树立起“挎着弓箭”的士兵的形象。这样的词语解释,就帮助学生读懂了句子和课文内容。

?还有,高年级《采蒲台的苇》中的“寄生”。学生仅仅知道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上从另一种生物体内汲取营养来生存还不够,还要读懂“人们是怎么寄生在苇塘里的”,怎么靠苇塘生活,怎么从苇塘中汲取营养,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也就读懂了句子和课文的内容。

哪些词语要读懂表面意思?哪些词语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老师要认真分析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然后,预设教学时,确定下来。

怎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呢?

一般是这样:自己把不懂的词语勾画一下,然后先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相解释一下,小组内解释不了的,提交到全班讨论。

这里,教师要涉及这样的环节:教师看自己注意到了的词语,学生是否读懂了,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了那里;学生在自己学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对读懂课文很关键?

然后,引导学生获简单交流,或引导学生读书。

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应该引导学生读书来读懂的词语,要设想好“引导学生怎么读书”、“怎么查字典、资料”、“怎么联系生活实际”、“怎么联系上下文”......

理性上,要清楚“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读懂词语的过程”,除了读懂词语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着怎样的读懂词语的方法、培养着怎样的读书习惯。

然后是句子段落——哪些内容读不明白(主要是在内容方面)。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读书,读懂意思。

读懂词句段落意思的设计,教师在预设学生可能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读不懂的词句段落会影响到读懂内容的,这一层次的,在完成读懂课文内容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另一层次是关系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这一层次的问题,可以先挂起来,等读懂之后,来讨论这些问题,以此来引导体会感情;还以层次是指向语文知识的,这一层次,可以在最后来解决,实现语文积累。

学生完成了第一层次问题解决,然后要让学生表达自己读内容的把握——检验其是否读懂,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实现读懂。

?这要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处理——通过读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是否解决了自己在读书以前想知道的内容?它们是什么?自己能否表达下来。

这里面,每一个环节,老师都不是针对课文“提出问题”,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的任务是指向文章整体的,这样的教学就不会肢解课文。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肢解课文的现象、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备课的时候,把问题指向了某些语言现象,孤立地来处理这些语言现象。

2.读懂了内容,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

体会思想感情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怎么做?过去的做法是“你明白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等等。这种体会,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现在,我们讲究“体验”。

其实,在读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读懂部分词句段落的意思,学生对文章思想和情感已经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在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环节,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加深体验、升华体验。

具体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读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该随着学习课文过程的深入,问题的提出也逐渐深入。这是的问题发现与提出,一般指向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这样儿不哪样?为什么我们知道的是这样的,而作者说的却是哪样的?一些表达了深刻含义的句子、有特定含义的句子段落,成为了新的探究对象。这些为什么、这些深刻含义、特定含义,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在。

教师在预设教学的过程中,要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新的问题?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怎么引导学生读懂?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感受课文主体要表达怎样的意思。

完成这些问题,除了“读书讨论”,还应该注意的是安排朗读。教师要思考的是:在什么时候来安排朗读。

3.最后一个任务,是完成欣赏与积累。

我觉得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读懂教材,建构知识体系,然后寻求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把握好各年段的教学要求。

你备课的第一步是读懂教材,分析一下:这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核心观点(思想或者情感)?然后,再思考,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文章的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突出表现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情感),把学生的学习重点先确定下来。

然后,思考:文中的哪些基本知识需要让学生读懂以后才能学习课文?这是突破重点的一般前提,也是基础。

再思考: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学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经验的基础?如果没有的话,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包括知识经验、能力经验、情感经验等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

读书,先把课文读通、读懂。看有什么障碍,引导学生解决。

接下来,再思考: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怎样的学习主题,吸引着学生去深入读课文?针对不同的课文,所确定的学习主题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

接下来,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完成主体任务的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语言来解决问题?抓住这些语言进行学习理解的时候,要怎样引导学生去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全文(上下文),这些,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清楚。

正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初读课文时,要建构感知性话题;细读课文时,要建构探究性话题;赏读课文时,要建构综合性话题。”

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喜欢的教学案例,多一些对教学的思考和反思,下面是一位教师的反思:

我在原来讲课的时候,喜欢让孩子自己自读自悟,也就是读懂了什么。最近我每天都读您的文章,收获也很大。我发现自己有时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压抑孩子,而交流的问题不是“质对话”。而孩子提出的问题却很能体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孩子读书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解决不懂的问题呢?我在讲《三个儿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三个儿子》

一、读通课文

(我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在二年级我没有提前预习的环节。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一起自己读通课文,但是这一个环节,我要求高效率,高质量的读。做到人人都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

1、自己边读边解决生字的读音,边读边标自然段。

2、再读边圈画生词。自己反复读读。

3、自己觉得读通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和同桌赛读,和伙伴齐读,还

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读。

4、小老师指导大家识字。

5、检查朗读情况。

(这个环节避免了一些孩子读的不认真,不到位,觉得自己读了两遍就可以的应付心理。

这样一来在有目的性的朗读过程中,让孩子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就在反复的朗读中进行高效的感知课文内容。)

二、感知课文

在本学期,我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复述课文的能力。因为很多的文章内容浅显,趣味性浓。完全可以让孩子讲讲。在讲的时候放松要求,多鼓励,多帮助。多欣赏。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文章中读不懂的地方(包括词语,句子或者是问题,还可以是自己想考

考大家的问题)作上标记。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这一环节是为了帮助理解文章做铺垫。也是学习理解词语的

方法。)

生1:我不懂“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一句中的“特别”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以前我们经常遇到这个词语,比如“小猴子特别可爱。”文中的特别和这里的特别是一个意思吗?(暗示孩子可以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词语)

生:我觉得是特殊

生:我觉得是独特。

生:我觉得有与众不同的意思。

生2:我不懂“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中的拎字,为什么不用提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引导孩子看图,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理解了“拎着”

要比“提着”说明水重的多。)

我一直在鼓励孩子只要读完文章就要养成有话要说的好习惯。所以只要一读完课文,孩子就特别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在鼓励孩子与文本对话的时候要特别珍视孩子的独有的情感,体验,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灵在与文本相融,自己的心灵在舒展。

可以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还可以说自己的困惑,读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也可以是自己还想知道的东西。

这一课,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紧紧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生:当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这个妈妈为什么什么也说,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特别的地方?

师:你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也爱思考。那么谁来读读两位妈妈说的话。让大家感受在夸奖自己的孩子。

生:我觉得读出她们很得意的表情来

生:我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师:那位母亲不位自己的孩子感到得意吗?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谦虚的母亲。

生:我觉得她可能不想炫耀自己的孩子。

问题二: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呀?

师:我们看三个孩子是怎么作的呢?

读读演演说说

又有新的名言诞生了: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儿子的孝敬比什么都重要。

一节课,孩子都在读,在思考,在说想法,时时有争论,时时有精彩。是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亲自发现”,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时,学习才有了持久的兴

趣源泉。

对话1:读了你的教学介绍,感觉是很实在的一节课。我个人比较赞同这样的教学,认为是比较扎实的。关于词语教学,拎着和提着,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拎着不一定要比提着的东西“重”,您这样解释,有什么依据吗?我觉得,一方面是词语有不同的用法;

另一方面,拎着的东西好像要轻;再一点,拎是提的一种方式。但是,我没找到合适的依据,希望你能够进一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从古汉语两个字产生的过程中找一下。

对话2:培养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很重要,特别是让孩子们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返回来读书,体会语言,是很好的阅读教学方式。我赞同。知识,我觉得,让孩子们谈感受的时候,初期阶段不要太泛泛,应该通过一些体的“任务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让孩子们谈“对几个儿子的看法”: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对这几个儿子有什么看法?这样,针对性就会强一些。每篇课文不同,针对性的问题也不会相同,这需要教师针对孩子们学习的实际,来针对性地设计。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假如学生想写又没有东西可写,而老师硬要他写,这样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一) 做过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易写。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自觉地从中接受教育。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例如平时我注意组织学生为集体,为他人多做好事,然后叫他去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二)看了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会感到难。我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集休,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有东西可写。如要学生写某一景物或建筑物或某一现象,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参观,我在观察或参观过程中指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具休充实。 (三)听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亲闻的人和事,也感到容易写。我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把所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趣的新闻、爷爷奶奶的童年等,作文时要学生写这类题材,学生就有事可写了。 (四)想到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已心里所想到的东西,也是较容易的。因学生生活阅历不深,虽对生活有观察,注往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我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去思索问题。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分析,他也就有所想,把所想的东西写下来,也就成了文章。或写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决心,自己的回忆等。如让学生写“我长大了想干什么”, “老师日夜辛勘地工作为了什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事”,“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一这样写起文章来,思想就会长上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 (五)读了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己读过的东西,也是较易的。学生读了什么,组织他们写什么,主要是指读了什么“习作例文”,组织他们写什么习作。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的感受。我经常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仿其结构写法,也可仿其与自已生活实际相似的内容特色,还可仿其词语句子的运用。仿写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使学生写起来就有样可依,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学文案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 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一节好的语文课,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保证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新课程标准》中就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标,根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再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学情,去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和途径,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语文课上要充分体现“语文味儿” 那么,何谓“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充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积极性。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把好词佳句积累下来,并且在语用训练中能够准确应用。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称之为“语文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的获取语文知识,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备好课。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文味儿”要怎样在语文课上体现出来的呢? (一)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有效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有效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崔峦先生曾经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书声的阅读课,没有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诚然,阅读课上要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根据文本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而学生也只是毫无目的地随意读书,这样的课堂能成为“书声琅琅”的课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朗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朗读指导,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体会和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既不是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取老师地讲解,也不是脱离文本去任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节语文课,朗读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如果能在读文时读出相应的感情去感染他人,并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因为,如果学生根本不懂文本语言文字的意思,只是把自己认识的汉字简单累加地读出来,他们的内心是不会产生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所以,在日常的阅读课上,我们要坚决反对学生在读书时“千人一调”,一定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我在教授《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因为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全文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晰。所以,我就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对索溪峪的美景的赞美之情,在读中抓住重点语句解答课前的问题,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摘要:写作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文章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122-01 DOI: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6a6999239.html,ki.issn1673-9132.2019.26.113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学欠缺 写作是对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小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的能力。在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写作辅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表面上听得很认真,但依然找不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难以让人找到重点。如果不对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只是一味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困难重重。 (二)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 我国仍有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写作并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甚至错误地认为其重要性远不如数学、英语等学科,从而形成了

一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众所周知,兴趣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缺乏对写作的兴趣使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是一项迫不得已的“任务”,带着不情愿的负面情绪去面对这一“任务”,怎么能写得好呢?写作本应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自发地重视写作,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写作题目的难度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作文题目局限性较大,如低年级的看图写作,固定的图画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写出200字的作文,这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叙述图画内容这一要求直接决定了作文内容的相似性,然而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具想象力,对事物的描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况且,有一部分作文题目中出现的常识或事物尚不在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可能出现家长代替思考的现象,因此开放性较强的作文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可能更有帮助。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一)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可以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增添学习乐趣,让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写作转变为一门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便利的设备,从视、听、说的角度向学生科普知识,传授美德,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从根本上缓解作文“无话可写”的现象。教师还可根据班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认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四个环节: 一、精心备课 积极投入“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流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1、教材资源。 2、生活资源。 3、网络资源。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四)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语言训练环节,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五)勤于说课 二、理性授课 语文学习, 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 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我平时在操作过程中经常运用这四种策略: (一)扣读导悟, 读中见悟。 (二)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以上教学,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立体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求知欲、表现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重文本的拓展 三、精致作业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案亮点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 我们正处于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做人要有个性,为人师更要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特色,犹如奇趣作文课堂。正因有特色,才富含课堂生命。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打造亮丽自我,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闪亮登场呢?我觉着这和学生写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平时写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要写出亮点,尤其考场作文,更要亮出自己的特点,吸引阅卷的老师的眼睛——一手潇洒的字体,一个扎眼的题目,一句点睛的题记,一段诱人的开头,一个含蓄的结尾,一个精彩的设计,几句精辟的议论…….都会使阅卷的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取得理想的高分。老师上课和学生写作文一样。一节好课必是亮点纷呈,有亮点才能吸引学生,有亮点方显教学个性。 那么,什么是亮点?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亮点,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亮点,一段动情的范读是亮点,学生积极的竞答是亮点,老师恰当的点评是亮点,巧妙的课堂过渡是亮点,精当的顺序安排是亮点,言有尽意无穷的结束语是亮点…… 大到教学的各个板快,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亮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里主要就奇作课堂上,谈一谈几个教学亮点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语设计;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导语常用的几种方式有: 1、开门见山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列:三年级《蜡烛爆料大会》 王老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 生:蜡烛。 师:对!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蜡烛爆料大会。

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案例:三年级《一片树叶》 师:从前有一只小黄牛,在树林里栽下了一棵小树,他为小树浇水,期盼小树快快成长。但后来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一件让小黄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会是什么事呢? 师:哟,我也很想知道是什么事情,不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悬念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案例:四年级《我和钱的故事》 师:说起钱,大家都眉开眼笑的,包括我自己,呵呵。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小朋友可不这么想,哎!她拿到钱可烦恼了……(师说的语气,神情都要表现出来,犹如身临其境。)生:露出疑问的神情,为什么呀? 4、音乐感染法。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案例:六年级《听音乐写作文》 教师先播放《野蜂群舞》交响乐,让学生想象其画面。 这样的导入,通过听觉感受,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这是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都相对较强的科目,而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学会使用文字和语言,做好听说读写的语文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可以采取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猜谜语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导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的时候,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从网上下载很多的图片,让学生直接的去感受课文中的景色,弥补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想象,为之后的知识教学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自己置于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是以一个平等地位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去表达,在互相思考和表达中谈论和进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刺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和意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学习氛围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影响。 二、促进对于学生的日常训练,从训练中提高 练习,这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绝不是提高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印象的唯一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的练习,但是不可过分的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布置作业这种单一的方式,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都可以是进行练习的形式。 比如让学生去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去感受,当然这种阅读仅仅是单纯的阅读也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生活环境,也可以将自己当成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阅读课外的过程基本是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课文。当然,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少部

浅谈如何能培养小学生教育学习语文地良好习惯

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之浅析 学校:望谟县石屯镇民族小学教师:胡安华 习惯是一种长期训练而慢慢形成的良好行为,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习惯不是某种知识,也不是什么超强能力,但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具有永久性的推动力。能使人变得越来越具有內涵修养,如果要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怎样,就看他是否有良好的听、读、记、写和自觉参与语文活动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順利圆满完成一节课,课前预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而要让学生主动预习,自觉学习,就要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有计划的进行辅导,小学生在书本中往往会不断遇到许多生字新词,这些生字新词障碍光靠老师一个一个的教会耽误很多课堂时间,这就要求学生抓住课余借助工具解决,并养成阅读批注、勾画、圈点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觉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能用简单的文、符号等批注、标记,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既要培养学生好读书;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有所获。并在班上制定一定的阅读制度,大力调动班干和少先队的带头作用,狠抓每天晨会时间,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激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边读边想,做好读书笔记。每周周五

检查一次,并利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进行讲评,讲评以表扬为主,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倾听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说。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感染他们。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习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因材施教,组织学生通过比赛、选优或轮流当“小老师”,大胆放手,让“小老师”给学生讲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教师对负责任的“小老师”加以表扬鼓励。 四、培养学生养成朗读、默读、背诵的习惯 1、朗读、默读、背诵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的一项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生采取不同程度朗读训练一种习惯,以至达到教材中的要求,读出情感。 2、默读不是让学生知道与朗读相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读中学会思考书中隐藏的问题,养成精力集中的习惯。 3、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內在练习,有利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语文复习课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语文复 习课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语文复习课 王秀丽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教师认为上复习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因此忽视了对复习课的深入研究,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复习效果差。其实,就小学语文复习课来讲,只要潜心设计,同样可以很好地体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上好小学语文复习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构建模式,优化复习的结构 复习课怎么上,它和新授课有什么不同,这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认为,这两种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新授课有“新”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而复习课的内容,学生往往自以为已经掌握,可能不愿意再去学习。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觉得,相对于“新授课”而言,“复习课”更应该突出“精讲多练”的原则。怎样在复习课上真正落实“精讲多练”,一是“单元练习模式”,二是“主题练习模式”。所谓“单元练习模式”就是以课本中的自然单元为复习范围的课堂结构,这是一种纵向思路的复习模式,一般适用于复习的开始阶段。“主题练习模式”,顾名思义,这种复习课是有“主题”的,它是归类复习的一种基本课型,是对某一类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如字词、句段、阅读)的集中复习,属于横向思路,一般在梳理完全册教材之后运用。两种模式的基本环节一样,即:自主复习→梳理整合→检测反馈。“自主复习”就是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或相关类别(如成语)的知识,教师可提出一些具体的复习要求或为学生提供一些提纲、编制一些表格,从而避免出现放任自流的倾向。这一环节除了可以在课上完成之外,也可以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之前完成。“梳理整合”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论文】

邹新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学生们们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为第一要务,不断使学生们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字;词句积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以下这几个教学方向是极为重要的,即语文生字的学习;词句的积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这几个教学方向为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学去帮助学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探寻词句积累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生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学生们学习好生字,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学习语文,学习生字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字的教学,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学习更多的生字,使学生们在阅读课文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可以读懂相关表达的意思,那么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生字呢?首先,我认为学好生字的前提是汉语拼音的教学与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固守常规,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汉语拼音与汉字的联系,帮助学生们学好汉字,多学汉字,积累汉字。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汉语拼音去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如:yi这个拼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个拼音联系相关的一些汉字,一,以,已,易等等,使学生们快速地学习和积累汉字量,使学生们学好汉字。其次,教师在生字的教学时,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前通过的方法,使学生们了解相关生字的汉语拼音以及相关生字的意義,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字。例如: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预习生字的作业,让学生们查阅字典,使学生们在教师教学前对生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还要要求学生们将生字所在字典中的页数记在生字旁,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生字。 二、注重学生词句积累的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要求学生注重词句的积累有些为时过早,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注重词句的积累,这样会使学生们的负担加重等等。在我看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词句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可能加重学生们的学习负担,但是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相应对缓解,甚至消失。首先,教师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中,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找出一些好词好句让学生们试着去了解,不要求学生背诵,只要求学生了解,使学生通过耳语目染逐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其次,教师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地去找一些他们认为的好词好句,使学生们可以自主地去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词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最后,教师在词句积累的教学中,还要要求学生多读相关的词句,适当地加强记忆,使学生们可以快速地积累相关的词句,为学生们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xxxxx小学:xxx 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以人为本。潜心读文本;精心巧设计;灵活用方法: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教师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以趣结尾,余音缭绕。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最终目标。 关键词: 构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潜心精心灵活 怎样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语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不断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在当今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呢?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潜心读文本”——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结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

文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正确解读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级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髓提

三年级语文课应该怎么上

三年级语文课应该怎么上?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将学生优秀习作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其次,作文备课要有创意: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然后,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注重学生日常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日常的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注重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注重日常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指导课范例的剖析。最后,改变以往作文评改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也来参与自己作文的评改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评语要有新意和激励性。相信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在不久之后许多学生一定会消除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二〉关键词: 写作兴趣、仔细观察、创新思维、口头训练、谴词造句、评改 〈三〉正文: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受到的效果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2)我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书法教学;中小学语文教育;应用 一、书法和语文之间的关系简析 近些年来,教育部在颁行相关的书法教育的法令时,都将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让书法教育能够在语文教育中得 到更好地完善。那么,教育部将这二者之间联系起来考察有着怎样 的依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都知道,书法作 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在语文教育中,又必然会涉及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因此可知二者之间是有着显然的联系的。其次,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汉字,在语文教育中,总是需要进行识字、写 字的练习,而对于书法来说,同样也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 书法要形成汉字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汉字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 使得汉字变得更为美观,形成一种艺术,因此可以说,不管是语文 还是书法,都是以汉字作为重要基础的。最后,语文是一门文学性 很强的科目,通过它往往可以表达出作者个人的一些真情实感,而 书法也同样,不同的风格和笔锋往往体现着作者不同的感情,二者 都是传达感情的一个重要工具。总之,语文和书法之间存在着很多 的内在联系,在日常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书法教学,既能够丰富语文 教学的内容也能够促进书法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使得中华传 统文化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传播。 二、书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政策去促进书法教学的发展,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渗透,书法教学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的书法教学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依然有很多因素阻碍着书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下面我将进 行具体的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何为“有效”?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有效教学也成为课改路上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并不断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呢?我们教师必须先从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小看预习,如果课前预习充分的话,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出色的表现。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初次尝试的过程,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新鲜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要知道,预习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实施预习的主人。平时,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通过预习,

可以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要有所侧重。低年级的预习应以生字为主,课文为辅。预习包括:读、标、查三项。 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做到字字入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直到达标为止。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项至少读五遍,多者不限,还可以变换形式读,给爸爸妈妈读、哥哥姐姐读、对着镜子读等等,不仅达到了读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标:就是先交给符号,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文中的生字;标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标出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 查:预习生字时,利用教材和各种工具书预习生字的相关知识,比如说结构、部首、笔顺、字义、组词等等。 提高预习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检查、激励。通常,我总会在孩子们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交流。每到这个时候,你可以听到五彩缤纷、个性飞扬的对话,有的说:老师,我想来当回小老师,领大家读读生字;老师,我想给大家说说某个词的意思;老师,我会用这个字组词;老师,我要提醒大家哪个字容易读错;也有的说:老师,我很喜欢哪一段课文,想读给大家听听……孩子们在这种轻松自由的交流中,不仅收获了学习方法,而且体验到了预习带来的成功的愉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如今,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 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少,教学节奏慢,学生创造能力差,课堂教学有无效活动。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必须培养 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开放多变,生动活 泼,富有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实效 一、“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 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活”字教学更具有紧迫性。至今 有的老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为了大显身手,讲风过浓, 越俎代庖;有的教师死抱着“以训练为主线”不放,练功过 烈,师生疲于奔命;有的教师由“满堂灌“走向另一极端“满堂问”,摆花架子,仅学得“活”之皮毛,,如何把师生从 呆板的教学格式和练习、考试、分数等枷锁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花费时间、投入精力都较少,而又能取得最佳教育教 学效果?这便成了当前语文教改的“难点”和“热点”。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条,方法也可能有多种,但可 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师“活”字教学乃不失为使语文教学走

出“低谷”的“治本”之举,势在必行。 二、“活”字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一)“乐”是活的教学前提。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 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 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学习的良师,使人加 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 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 (二)“情”是活的教学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 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 想把课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情”是一种巨大 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 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的投入,“未成曲调先 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 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 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了解他们的学习语文 的甘苦;少做“严父慈母”,多做兄长学友,使学生可亲近、 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一起爬山”,这样教师就能得心应手,最佳发挥;学生则如沐春风,其情 浓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