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期后方入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牛辉;张本立;李林军;刘大栋【摘要】目的:观察一期后方入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胸腰椎结核患者23例,采用一期后方入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术后随访2~3年,定期评估结核愈合及钛网植骨愈合情况。
结果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230 min,平均(180.12±30.26)min;出血量300~1200 mL,平均(450.68±206.52)mL。
术后8例后凸畸形患者后凸成角平均为(5.63±0.87)°,VAS评分平均为(2.33±1.03)分,术后3~9个月钛网植骨获得骨性愈合,术后2年15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完全恢复,术中并发胸膜损伤1例,术后切口不愈合、窦道形成1例。
结论一期后方入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能够一期进行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应用钛网可重建病椎前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19【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胸椎;结核;钛网;内固定【作者】牛辉;张本立;李林军;刘大栋【作者单位】河南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南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南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河南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正文语种】中文脊柱结核以胸腰椎结核最为多见,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脊柱结核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胸椎结核的治疗手术方式有:经胸腔入路、经肋横关节切除术、通过胸膜外前外侧入路。
一期后方入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融合术具有一个切口可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后凸畸形,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1],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开展经后方入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研究·2012年8月第9卷第24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脊柱结核多是肺结核的继发感染引起,当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多首先侵犯肺,俗称肺结核,经过积极治疗或体质强、抵抗力强时,肺结核可治愈或自已痊愈。
而另一部分结核杆菌以血液传播的途径传到身体的各部骨处[1]。
当抵抗力下降或劳累等原因则会继发结核感染,发生于脊柱处,即为脊柱结核。
脊柱内有传导神经,是人的传导通路[2]。
当患上脊柱结核后必然影响传导,出现局部麻木、疼痛、僵硬等症状。
近年,脊柱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椎体跳跃受累者并不常见,且针对性的治疗报道也相对较少,手术术式的选择也尚未统一。
本文笔者根据2006年5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0例进行治疗分析,现将材料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29~65岁,平均(40.2±3.7)岁。
L 3/4节段4例,L 4/5节段15例,L 5/S 1节段1例。
病程1~12个月,平均(6.4±1.5)个月。
病灶累及2个椎体43例,3个椎体7例。
术前后突角(Cobb )<30°者9例,30°~60°30例,>60°者11例。
术前ASIA 神经功能分级:B 级1例,C 级7例,D 级26例,E 级16例。
50例均行X 线、CT 及MRI 检查,均示有冷脓肿形成,椎管受累。
1.2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行CR 拍片、CT 平扫及MRI 检查,明确骨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研究马斌戴冲华云南省陆良县人民医院骨科,云南陆良655600[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X 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畸形矫正等情况。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体位摆放护理体会【关键词】脊柱结核;植骨内固定术;体位摆放【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41-02随着医学外科学的发展以及对脊柱结核的认识不断深入,积极的外科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治疗周期,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1】。
手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手术配合及术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脊柱外科手术中,良好的体位摆放使术者利于操作,同时还能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
下面就我院的一些护理体会与大家分享。
1 病历资料我院自 2008 年开始共实施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103例。
其中,胸椎23例,腰椎80例。
2 手术特点:由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手术较为复杂,需先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取俯卧位)后,再行病灶清除术(取侧卧位),最后再行椎间植骨术,必要时,还需在对侧放脓(取对侧侧卧位);全麻后的患者,在不断变换的体位摆放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意外及损伤,体位摆放对术野暴露及手术能否顺利进行起重要作用【2】。
故在手术中对体位的摆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3 体位摆放:3.1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取俯卧位患者置于平车上,全身麻醉、行中心静脉穿刺后,眼睛涂红霉素眼膏,将小纱布块覆盖于眼部,再用薄膜将其固定。
三人置于手术床一侧,另三人置于平车一侧,(平车与手术床相连接)麻醉师立于床头。
将患者以轴式翻身法翻转180度后,俯卧于手术床上。
头部置于特制的头托架上固定,口鼻处于头托空隙处,胸肩部两侧各放一个较厚的窄长型海绵垫,减少胸部受压,以保持正常呼吸。
在髂部及膝关节处置一个大海绵垫,固定下肢,保持小腿呈微曲状态,双脚悬空以防止足背及足颈受压而影响血液循环【3】。
双上肢自然放平置于身体两侧,并用大三角巾固定。
3.2 病灶清除术取侧卧位内固定手术实施后,需将患者置侧卧位。
经后路手术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经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术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11例上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岁(20-67岁)。
病变累及单节段者3例,双节段者8例。
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3例。
手术方式为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51个月,平均38.3个月。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8例完全治愈,3例症状明显改善。
植骨8-12个月均获融合。
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b级0例,c级0例,d级3例,e级8例。
结论经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术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手术安全性高,清除病灶彻底,并且能够为脊柱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获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上胸段;脊柱结核;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 r681.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al effect of surgical management of upper thoracic tuberculosis by using debridment, bone grafting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one stage posterior approach.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11 patients with upper thoracic tuberculosis ranging in age from 20 to 67 years(average: 43 years). single vertebrae were damaged in 3 patients, double in 8 patients. preoperative frankel grade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b in 1 cases, c in 2, d in 5 and e in 3.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focus elimination, bone grafting and one-stage 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system fixation. 1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2 to 51 months postoperatively, with the average of 38.3 months. results no severe complication occurred duringintra-oper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8 cases were healed and 3 improved significantly.. spinal fusion occurred 12-1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frankel grades were b in 0 cases, c in 0, d in 3 and e in 8. conclusion the segment stability, complete focal cleaning and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by by using debridment, bone grafting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one stage posterior approach.[key words] upper thoracic segment; spinal tuberculosis;operative approach上胸段脊柱结核(t1-t4)发病率较低,由于此处的解剖复杂,以往的手术方式多采取单纯脓肿引流或结核病灶清除加外固定,但缺乏有效内固定致脊柱不能获得稳定,病灶难以彻底清除、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病例选择和临床疗效。
方法:对1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行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加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
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8个月。
随访18~36个月,平均21.8个月。
结果:12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48~256 min,平均182 min。
术中出血400~2000 ml,平均650 ml。
术后均获随访18~26个月,11例在抗结核治疗后6~18周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
1例出现耐药,6个月后窦道形成,予更换抗结核药治疗,术后8个月后降到正常,13个月窦道愈合,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
本组X线片显示病灶植骨融合,未见钉棒折断,无神经根压迫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
根据骨结核治愈标准评价,均获得治愈,未出现复发,后凸角度得到不同程度矫正。
结论:胸腰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灶的位置及累及范围而定,选择适合病例行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避免前路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手术入路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
标签: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经椎弓根入路
胸腰椎结核传统手术方法是前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
近年同时一期前路固定或后路固定手术。
但前路或前外侧入路出现胸腔或腹腔干扰,需要胸外科医生或泌尿外科医师协助显露,可能出现盆腔及后腹膜血管,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4年10月选择适合病例行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1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7~63岁,平均27.5岁。
病程8~36个月,平均8.3个月。
X线片、CT及MRI检查显示病灶累及的椎体数目和范围。
病灶部位:T8 1例,T11~12 3例,L1~3 5例,L14~S1 3例。
选择病例病灶部位为单个椎体,或病灶在相邻椎体上下缘,腰大肌脓肿范围局限。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潮热、盗汗,纳差等结核中毒症状,胸背部疼痛,局部压痛、叩击痛,拾物试验阳性,存在不同程度后凸畸形。
均合并椎旁脓肿,3例合并较为局限的腰大肌脓肿。
2例一侧下肢疼痛,行走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5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
本组无活动性肺结核病例。
1.2 治疗方法
1.2.2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评估患者对手术耐受情况。
初治病例4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并经积极营养支持治疗4周,结核中毒症状减轻,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ESR明显下降后手术。
复治病例根据以往用药情
况调整抗痨用药,治疗时间4~6周,ESR明显下降时手术。
1.2.2 手术过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以病椎棘突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保留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
暴露病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的棘突、椎板、关节突、横突,于相邻正常椎体内置入椎弓根钉,透视证实椎弓根螺钉位置正确。
显露病变重一侧病椎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关节,椎板咬骨钳棘髓核钳咬除病椎上下关节突,显露椎弓根范围,逐渐咬除椎弓根达椎体病灶。
清理坏死物、死骨和破坏的椎间盘,吸净椎体及周围脓液。
导尿管深入清除病灶腔隙内冲洗。
选取适当长度连接棒,预弯后连接椎弓根螺钉,透视证实脊柱弧度恢复,适当撑开,椎板咬骨钳咬除骨腔壁硬化骨至骨面渗血,取自体髂骨或肋骨植入椎体间或椎体骨缺损处。
适当加压椎体间使植入骨块嵌紧。
安装横连接。
取咬除的自体骨植入剥离好的对侧椎板和横突上,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如图1、图2)。
1.2.3 术后处理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注意引流物及下肢感觉和功能情况,引流管术后引流量100 g/L,肺结核和其他肺外结核处于静止或相对稳定;骨病灶基本稳定,脓肿不再进一步增大,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混合感染得到控制[8]。
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总疗程12~18个月。
注意患者的随访,如出现结核中毒症状加重,窦道形成,要考虑结核菌耐药,需要调整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一期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治疗效果满意。
避免前路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手术入路并发症。
笔者所在医院开展该手术经验不足,受自身手术能力限制,选择病例较为保守,本组病例较少,对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总结不足。
参考文献
[1] Zhang H Q,Liu M Z,Ge L,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by onstage posterior transforaminal lumbar debridement,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r lumbo-sacral tubereulosis in the aged[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2,123(12):1677-1683.
[2]马远征,胡明,才小军,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2):68-73.
[3]贺茂林,肖增明,李世德,等.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1):818-822.
[4]周若舟,刘社庭,刘晓岚,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21-22,25.
[5]唐理英,黄清毅.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18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38-139.
[6]吴家文,蔡宏华,刘桂华,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5):523-525.
[7]张佐伦,孙建民,袁泽农,等.实用脊柱外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4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