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86.36 KB
- 文档页数:5
2021年1月第28卷第1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39· 综述银屑病肠道菌群中西医研究进展徐婉莹1,郭菲2,刘红霞2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银屑病是一种以慢性炎症性为主要发病特征且与免疫相关的疾病。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免疫疾病有密切关系,尤其与炎症性肠道疾病关系密切。
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紊乱的机制有相似之处。
通过中医辨治对肠道菌群维持稳态的研究,从炎症性肠道疾病的角度进行探索,为调节银屑病肠道菌群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及诊断提供了一定依据。
本文对目前关于银屑病肠道菌群的中西医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银屑病;肠道菌群;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1-0139-03DOI:10.19879/ki.1005-5304.20200236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i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Intestinal Flora of PsoriasisXU Wanying1, GUO Fei2, LIU Hongxia21. The Fourth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0, China;2.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0, China Abstract: Psoriasis is a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related to immunit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stinal flora is closely related to immune diseases, especially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diseases. The pathogenesis mechanism of psoriasis is similar to that of intestinal flora disord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diseases, the study on TCM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o maintain the steady state of intestinal flora provided a certain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flora of psoriatic.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intestinal flora of psoriasis.Keywords: psoriasis; intestinal flora; review银屑病是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免疫介导的炎性、系统性疾病[1]。
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综述了近年来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有毒/刺激性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失调影响,中药对肠道菌群失调的转归作用,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的代谢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共代谢作用等方面,对中药特定生物效应与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内源性代谢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和展望,旨在为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药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推动中药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新的策略。
标签:肠道菌群;中药调控;成分代谢;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s and gut microbiota based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gut microbiota,including imbalance impacts of toxic/irritating Chinese medicines on gut microbiota,prognosis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on gut microbiota imbalance,metabolism effects of gut microbiota on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and co-metabolism effects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We would think and prospect the specific biological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gut microbiota structur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dogenous metabolites from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co-metabolism”. All of these aim to investigate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Chinese medicines based on gut microbiota and offer a new strategy for promoting safe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Key words] gut microbiota;regulation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component metabolism;co-metabolism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doi:10.4268/cjcmm20161716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态系统,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这些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1]。
基于肠道菌群紊乱探讨中医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罗月;李开楊;赵琦
【期刊名称】《基层中医药》
【年(卷),期】2024(3)1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但病理机制尚未
完全阐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黏膜完整性受损、脑肠轴功能异常等多因素均报道
与其发病相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F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的
研究热点。
中医药作用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经典复方以及经验效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治疗FD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FD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未来进一步研
究治疗FD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罗月;李开楊;赵琦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研究进展
2.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
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应用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研究进展
4.基于肠道
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5.帕金森病病人肠道菌群紊乱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 述 中医药干预肠道菌群失调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张 莉,窦一田,郑亚娜,李博浩,马雷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3)[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机制;中医药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04.029[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04-0573-05[通信作者] 马雷雷,E -mail :maleilei06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0431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不仅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最普遍形式,而且还是全球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的主要原因[1]。
尽管现代医学对DN 的发病机制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临床治疗仍缺乏有效手段。
肠道菌群作为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易位、产生异常的代谢产物,进而引发血流动力学改变、内毒素积累、炎症反应、糖脂代谢异常等[2]。
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在DN 病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成为DN 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显示,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而改善DN 临床症状[3]。
本文从中医药治疗DN 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已有研究出发,现拟近年来中医药干预肠道菌群治疗DN 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肠道菌群失调参与DN 发生的机制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尿毒素的产生、与慢性炎症的相互作用和免疫反应调节来影响DN 的进展。
换言之,DN 与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有关[4]。
近年来,来自人类和小鼠实验的新证据表明,与健康个体相比,DN 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发生了显著变化[5],即使在DN 早期[6]。
·论著·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田 硕1,毋建华2*,高会萍3*(1.莲湖区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5;2.西安大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4;3.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卫生局,陕西 西安 710002)[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
此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人在生命的各阶段均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微生物能够与宿主共同构成“共生功能体”。
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可能引起包括2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
多种中医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疗法等)对肠道菌群均有正向调节的作用。
采用中医疗法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可治疗2型糖尿病。
本文主要是总结采用中医药疗法调节肠道菌群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8-0001-03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IAN Shuo1,WU Jianhua2*,GAO Huiping3*(1. Lianhu District Beig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Xi 'an 710015, Shaanxi, China;2.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i 'anDaxing New District, Xi 'an 710014, China;3. Lianhu District Health Bureau, Xi 'an, Shaanxi Province, Xi 'an 710002, China)[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a common metabolic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is disea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Chinese residents. Human be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metabolites at all stages of life, and microorganisms can form “symbiotic functions” with their hosts.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ere is a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microbe and the host, and when this dynamic equilibrium is disturbed, it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type 2 diabetes. Va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acupuncture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etc.) have positive regulation effect on intestinal flora.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an be treated by adjusting intestinal flora with TCM therapy.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using TCM therapy to regulate intestinal flora.[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stinal flora;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药物与肠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药物与肠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深入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药物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以及肠道微生物如何调节药物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感兴趣。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下面将对药物与肠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肠微生物对药物的代谢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肠道微生物对药物的代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代谢多种药物,例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癌药物等。
肠道微生物中的一些特定菌株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分解为活性代谢产物,这些活性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调控药物作用。
例如,肠道微生物中的一些菌株可以通过产酸、产生胆汁酸等方式影响药物的吸收和通过肠道的速度,从而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二、肠微生物对药物毒性的影响药物的毒性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药物代谢和解毒来影响药物的毒性。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菌体外产生酶、减少肠道对药物的吸收等方式来减轻药物的毒性。
例如,一些肠道细菌可以产生酶来降解各种药物中的有毒代谢物,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竞争抑菌、调节肠道免疫等方式影响药物的毒性。
三、药物对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与肠道微生物对药物的代谢和解毒相反,一些药物也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抗生素可以引起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和某些菌株的过度生长。
这种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肠道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的紊乱等。
此外,一些抗癌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也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显著的影响,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失衡,甚至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
-综述.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脓毒症研究进展9汪磊刘阳李慧陈清峰张宇卢笑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1)05-0924-04doi:10.3369/j.issn.l004-745X.3221.35.355【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非常重要,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
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脓毒症的关系,以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脓毒症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中医药在脓毒症防治上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脓毒症中医药肠道菌群研究进展综述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I0。
脓毒症由于其急性发作、预后差、住院费用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擅长治疗热证,中医药治疗感染性发热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脓毒症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生态制剂、菌群移植是现代医学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主要措施。
中医药在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脓毒症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脓毒症提供参考。
1脓毒症概述脓毒症是危重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比较复杂。
病原体入侵机体,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发生促炎和抗炎反应,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导致脓毒症,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
其病理改变涉及炎症反应、免疫抑制、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多个方面[22]O目前脓毒症的西医治疗方案主要是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肺保护通气等[32]O虽然现代医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偏高,如何治疗脓毒症改善预后是危重症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2肠道菌群与脓毒症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人体肠道中定植着约1000余种微生物,由3500余种细菌构成叫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完整性、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121)△通信作者(电子邮箱:**************)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6]o它会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动态平衡,即肠道微生态平衡,一旦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人体各方面代谢的紊乱14。
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涂梦婷;郑翠翠;赵瞳;胥玉林;丁桃;万强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6)3
【摘要】关于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已经有不少研究报道,并逐渐认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治疗新方向。
多种微生物在肠道中拮抗共生,形成微妙的平衡关系,如果某一因素对其平衡产生破坏,可能会引起宿主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考,目前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防治过程中有显著的优势,现将对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128-132)
【作者】涂梦婷;郑翠翠;赵瞳;胥玉林;丁桃;万强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中药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关联性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3.中药干预肠道菌群紊乱防治冠心病研究进展
4.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5.基于肠道菌群紊乱探讨中医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气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脾虚证的研究进展研究【摘要】肠道菌群能够吸收营养、调节人体免疫,其与中医“脾”理念十分相似。
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来讲,在肠道菌群出现紊乱的情况下,人体免疫机能受损,会导致腹泻等现象的出现。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因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脾的调理十分重视。
基于此文章就补气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脾虚证进行研究分析,以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基础,并结合补气中药的应用对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过程中脾虚证的治疗效果展开探讨。
【关键词】补气中药肠道菌群脾虚证肠道菌群属于人体肠道微生物,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够保障肠道菌群数量的稳定性,对保障人体健康意义重大。
脾虚证病因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大便溏薄、神倦无力,作为综合性概念“脾”与肠道菌群存在必然联系。
机体脾虚状态下人体消化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出现变换,因此补气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实现对脾虚证的治疗。
一、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中医理论“脾”与肠道菌群间存在别必然联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能够对“脾”功能进行调整。
脾虚证作为反应机体脾胃生理功能不足的综合征,其能够导致机体水谷运化不周,使人体出现消化功能障碍。
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够家中脾虚证症状,对此在进行治疗脾虚证的过程中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进行用药。
脾虚证在中医诊断中十分常见,导致此种症状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同时脾虚证对人体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讲脾虚证能够划分为脾气脾虚、脾阳虚证、脾阴虚证三种主要类型,不同症状所对应的治疗方式与疾病类型具有差异,但其发病均以脾气虚为主,因此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辨脾气虚证为主要方式,从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干预。
从当下已有的研究数据与资料分析可知,在机体出现脾虚证时,肠道菌群数量与菌群种类会受到影响,从肠道菌群物种来讲,脾虚证的出现加重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原菌数量,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急剧下降。
同时在肠道菌群失调时,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限制,进而导致腹泻等现象的出现,此类现象也就加重了脾虚证病情。
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其中,甘草能够促进某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有关甘草对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甘草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有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一种成分甘草酸,可以促进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野生甘草中发现了一种叫做Glycyrrhiza glabra的化合物,可以增加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spp.的数量,降低有害菌的数量,从而改善肠道健康。
甘草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口腔是人体的第一个防御屏障,充满了各种微生物。
其中有一些细菌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细菌可能导致口腔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甘草也可以对口腔微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牙膏中使用可以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和口腔问题的发生。
甘草对皮肤微生物的影响皮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上皮细胞密切相关。
很多微生物居住在人体的表面,其中有一些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可能导致皮肤问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甘草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对皮肤微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有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一种成分甘草酸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减少皮肤感染的发生。
结论甘草是一种自然的草药,已被证明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有益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甘草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尚需开展更多的研究,深入探究甘草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高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
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黄芩和黄连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常被用于治疗肠道疾病。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
因此,本文将从黄芩-黄连药对的药理作用出发,结合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肠道菌群与中药药性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黄芩和黄连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阐述肠道菌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包括药对成分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药对成分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对成分对肠道炎症的调控作用等方面。
本文将对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深入理解黄芩-黄连药对的药理作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肠道菌群与中药药性的关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黄芩与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黄芩和黄连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丰富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等黄酮类化合物,而黄连则主要含有黄连素、黄连碱、小檗碱等生物碱类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黄芩和黄连独特的药理作用,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烦躁、湿热黄疸等病症。
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对抗自由基损伤,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黄连则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高热神昏等病症。
其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特别是对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系统内含有大量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
本文将介绍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维护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最新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
首先,许多种类的益生菌被发现有助于增强免疫反应。
这些益生菌通过刺激宿主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并调控T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身体对抗感染和疾病的能力。
其次,正常肠道微生物组能够形成一种“免疫屏障”,阻止有害微生物入侵。
它们通过占据肠道内部环境,控制有害菌群的过度生长,并促进有益菌群的存活。
最后,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性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例如,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乙型肝炎)被发现存在肠道微生物组的紊乱。
这些结果表明,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新途径。
二、肠道菌群与代谢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功能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参与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等过程。
首先,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和其他多聚醣类物质。
这一过程产生的简单碳水化合物可为宿主提供额外能量,并影响体重控制。
其次,肠道菌群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丁酸和叶酸等,这些代谢产物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丁酸可以促进肠道细胞的生长和修复,而叶酸则是DNA合成和维持正常脑功能所必需的。
此外,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某些微生物群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和慢性低级炎症,从而增加患上代谢相关性疾病的风险。
三、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了解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寻找改善人体健康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有多种途径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首先,饮食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改变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来影响肠道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
本文将不少于2000字介绍药物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不同的微生物组成,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中起着关键的代谢、免疫和保护作用。
任何破坏菌群平衡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肠道炎症、自身免疫疾病和肠道肿瘤等。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药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疗感染的药物,但它们也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广谱的杀菌作用,破坏菌群的平衡。
抗生素不仅可以杀死致病菌,还会杀死有益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
因此,抗生素使用后,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菌群紊乱和相关的副作用,如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是肠道中有益细菌的一种,可以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益生元是一种可以增加有益菌生长和繁殖的食物成分,如低聚果糖和菊粉等。
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通过改善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来提高肠道健康,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如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炎等。
3. 口服免疫调节剂:口服免疫调节剂是一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如硫唑嗪和环孢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研究表明,口服免疫调节剂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并且在治疗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显示出潜在的效果。
4. 中草药和植物提取物:中草药和植物提取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中医中药的药物,具有多样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
许多中草药和植物提取物被发现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如黄连和青蒿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来改善肠道健康。
5. 肠动力药物:肠动力药物是一类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道排空的药物,如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等。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肠道菌群科学家们2019年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0多种新型肠道菌群!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桑格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从健康人群的肠道中分离出了100多个全新的细菌类型,这是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的最全面的收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获奖帮助研究人员调查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文研究结果能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类肠道中存在的细菌类型,同时还能帮助开发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比如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免疫疾病等。
人类机体中细菌大约占到了2%的体重,肠道微生物组就是一个主要的细菌聚集位点,同时其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会诱发诸如炎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然而由于很多肠道菌群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生存,因此研究人员就无法对其进行更加直观地研究。
【2】Science: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药物出现毒副作用的罪魁祸首药物本是用于治疗很多患者,但是一些患者遭受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种令人吃惊的解释---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
他们描述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能够将三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肠道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贡献,那么我们能够决定给患者提供哪些药物,或者甚至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这样患者具有更好的反应。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抗病毒药物,它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并确定了肠道细菌如何将这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
·综述·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石天闻1牟新2周迪夷2关键词中药;方剂;肠道菌群人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破坏,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1],研究[2]证实,中医中药在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恢复机体生理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现就近年国内外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鄢伟伦等[3]使用不同剂量的白术对小鼠进行灌胃,发现高浓度的白术配方颗粒可提高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并减少有害菌群,在体外可以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发生[4]。
吴大畅等[5]通过灌服头孢曲松钠破坏小鼠肠道菌群造模,对豹皮樟分别进行水提取和醇提取来治疗紊乱的肠道菌群,豹皮樟归胃、脾两经,具有温中止痛,理气行水的功效,发现水提取物组对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恢复作用较明显,而醇提取物组能有效的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具有纠正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Okubo等[6]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生长,并抑制有害菌群。
刘思颖[7]将从中药黄芩中提取的单体黄芩苷作用于高血脂小鼠,发现其不仅能降低高脂模型小鼠的血脂水平,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以及内毒素的水平,对代谢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之比及减少脱硫弧菌属的数目。
翟璐等[8]发现大剂量大黄在治疗脓毒症小鼠模型时将大量肠道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排除在体外,破坏了肠道菌群的稳态,而中剂量的大黄反而可以使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
王广[9]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小鼠造模,分别使用高中低不同浓度的党参多糖来观察小鼠肠道菌群的生长,发现0.5g/mL的党参多糖具有促进肠道菌群的生长,降低内毒素的含量,升高肠道中厌氧菌代谢来产生乙酸,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
冬虫夏草菌丝体对由头孢曲松钠溶液造模的肠道紊乱小鼠治疗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冬虫夏草菌丝体在调节肠道紊乱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0]。
中、高剂量的防风汤剂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肠道中肠杆菌和肠球菌减少,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低剂量组没有显著差异[11]。
曹俊敏等[12]通过试验比较茯苓、白术、当归和三补4种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尤其是白术和三补对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而茯苓、当归、白术和三补均对抑制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等有害菌群有一定的作用。
葛根能够降低大肠杆菌和大肠球菌数量,增加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增强有氧菌的耐酸能力和抑制厌氧菌的耐酸能力[13]。
花青素是黑米米皮中的提取物,研究[14]发现其可明显降低肠杆菌数量。
利用16S rDNA序列测定,发现黄芪多糖可以恢复因为高脂饮食所改变的肠道菌群结构[15]。
梁金花等[16]通过采用TNBS/乙醇法造模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发现黄芪多糖可调节其肠道菌群,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升高,降低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
黄芩苷在一定浓度时抑制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在低浓度时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生长,使粪肠球菌先降后升,而对其他菌群无明显变化[17]。
对间歇性睡眠剥夺处于抑郁应激状态的大鼠,给予姜黄素后发现肠道菌群总数增加,产气荚膜梭菌减少,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增加,调整肠道菌群紊乱[18]。
中药金银花能够显著提高梗阻型黄疸大鼠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控制肠道菌群的易位,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菌群失调,减轻内毒素血症,起到益生元的作用[19]。
金樱根性平,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2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杭州310003)通信作者:牟新,E-mail:mouxin888@归肾,大肠经,主治收敛固涩,止血敛疮,祛内活血,止痛,杀虫。
对盐酸林可霉素建立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用金樱根、金樱茎多糖治疗,发现金樱根多糖比金樱茎多糖对恢复肠道菌群更具有优势[20]。
菊苣根具有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的作用,研究发现高、低剂量菊苣根超微粉均能降低小鼠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相比高剂量的菊苣根超微粉能够显著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恢复肠道菌群的稳定[21]。
两色金鸡菊具有降糖降脂的作用,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进行干预治疗后,发现小鼠肠道菌群中球形梭菌和多形拟杆菌水平表达均下降,血糖也得到有效控制并恢复正常[22]。
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进行调整治疗,可以提高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外周血内毒素[23],同时在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上也能调整肠道菌群失调[24]。
高、低剂量的麦冬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作用,可抑制大肠杆菌和链球菌,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增殖[25]。
孟德欣等[26]将山药作为益生元制剂进行研究,从山药中提取的多糖具有促进胃肠功能、保护肝脏、降血糖、抗衰老等作用,将山药多糖制成纳米粒作为益生元与双歧杆菌共同制成纳米山药多糖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作用于肠道菌群紊乱的大鼠,发现其具有调节优势菌厚壁菌门的作用,使优势菌群数量增加。
枇杷核性味苦、寒、平,其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及肠道正常菌群具有双重调节作用[27]。
在使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上,经蒲公英多糖治疗后,其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恢复肠道菌群的稳态[28]。
肉桂精油使拟杆菌在结肠中的数量增加,IV 族梭菌的数量和多样性均减少,对肥胖和糖尿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29]。
砂仁性温,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帮助机体肠道菌群紊乱的恢复,减少服用抗生素给肠道菌群带来的不良影响[30]。
山茱萸、熟地黄单煎液与合煎液均促进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肠杆菌和肠球菌,与单煎液相比,合煎液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更加显著[31]。
2复方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鳖甲煎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其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上,通过监测肠道菌群的变化,发现其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抑制肠道内拟杆菌数量增加,促进乳酸杆菌增加,降低肠道通透性[32]。
补阳还五汤与瑞代合用组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可以有效增加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大肠杆菌数量[33]。
七味白术散对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小鼠具有较好的疗效,恢复肠道正常的菌群,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降低肠球菌和肠杆菌,保护小肠黏膜,其机制可能是七味白术散通过下调干扰素(IFN)-a的表达,上调IL-4、IL-10的表达,改善肠道免疫环境,抑制肠道炎症病理反应,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34]。
参苓白术散是治疗脾虚泄泻的经典古方,当脾胃虚弱时,脾虚失运,出现便溏、肠鸣、水谷不化、形体消瘦、乏力等症状,与现代医学肠道菌群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虚泄泻患者的肠道内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值低于正常人[35],研究发现对脾虚泄泻小鼠模型灌胃参苓白术散后,小鼠肠道中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数量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尤其是双歧杆菌增加明显,比造模前数量高,肠球菌比造模前少,腹泻等症状亦有明显改善[36]。
苍苓散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功效,研究发现其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的儿童肠炎泄泻上有显著作用,但对肠道菌群没有明显的作用,从而得出苍苓散治疗机制并非直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起作用,可能存在其他作用靶点[37]。
荆防败毒散具有消疮止痛,祛风除湿及解表散寒的功效,超剂量的使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细菌移位,产生相关病理性改变[38]。
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下,对重度肝病患者使用赤芍承气汤,发现其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与比例,减少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等有害菌群的数量,降低血清TNF-琢水平,改善肝脏生化指标,降低重度肝病患者病死率[39]。
大黄牡丹汤是治疗肠痈的方药,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的作用,发现其能显著抑制脆弱拟杆菌体外增殖,体外可增加乳杆菌属、乳球菌属、变形菌属,而减少埃希菌属[40]。
肚痛健胃整肠丸具有增加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增加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体质量[41]。
二神丸能够促进脾肾阳虚泄泻模型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以及下调肾脏组织UCP2(解偶联蛋白2)表达[42]。
对脾虚泄泻模型的小鼠灌胃二术止泻汤,发现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数量较模型组显著增加,肠球菌、类杆菌(致病菌)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43]。
研究发现,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后,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含量增加[44]。
葛根芩连汤联合西药可有效治疗湿热证2型糖尿病,肠道中Bacteroides和Fusobacterium菌群含量有着显著变化,对2型糖尿病症状有明显改善[45]。
厚朴复方制剂治疗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大鼠,其大鼠肠道中的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均显著增多[46]。
肝硬化时胃肠动力障碍,使消化道对细菌的机械排空作用减弱,导致肠道细菌的易位及过度增殖,肠道菌群中有益的厌氧菌数量减少,而需氧菌数量增多,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减小,肠道菌群构成改变,产生大量内毒素,对模型大鼠灌胃逍遥散后,发现其能减轻肝纤维化、肝功能受损[47]。
苓桂术甘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加味苓桂术甘汤方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大枣、党参、黄芪以增强益气健脾之功,法半夏燥湿化痰,炒薏苡仁以增强健脾止泻的功用。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使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后,患者肠道需氧菌酵母菌明显下降,厌氧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等明显上升[48]。
对利福平加大黄灌胃建立的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紊乱的脾虚模型,经过加味四君子汤灌胃治疗后,其回肠和盲肠部位的乳酸杆菌量升高,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49]。
对于腹泻的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经过健脾益肠汤联合益生菌治疗后,腹泻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有效改善[50]。
研究[51]发现,自拟扶正平溃汤(黄芪60g,当归、熟地、白芍、炒槐花、侧柏叶、荆芥穗、黄芩各20g,黄连5g,苍术、茯苓各20g,甘草10g),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菌群状态恢复平衡。
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52-53]证明,健脾益气合剂能有效改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免疫状态,在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治疗脾虚型厌食症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而其防治作用可能与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54],其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作用后,发现健脾益气合剂和丽珠肠乐有着类似的调节作用,能促进肠黏膜损伤的恢复,抑制肠道细菌易位,恢复肠道微生态[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