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被》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9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1节《植被》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植被》。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植被,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形式依次阐述了森林和草原的分类、荒漠中的植被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分为“植被与土壤”、“森林”、“草原和荒漠”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森林和草原的分类、荒漠中的植被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森林、草原与荒漠中的植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植被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植被,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第⼀节植被》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教版)第五章植被与⼟壤第⼀节植被本章是第五章植被与⼟壤的第⼀节内容,植被与⼟壤既是⾃然环境的形成要素,⼜是⾃然环境演变的结果。
在本章内容,学⽣在初中学过有关⽓候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让学⽣回忆巩固,⽓候与植被关系⾮常密切,因此,对⽓候类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候特征知识掌握程度,是学好本节内容的⼀个关键,教师在这⽅⾯要加强指导学习。
1.能结合图⽚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长特征。
多媒体⾃制教具新课讲授情境导⼊:物竞天择,适者⽣存,在2017年8⽉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平常⼏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短时间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今天通过学习《植被》这⼀节内容,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教师板书)⼀、植被与环境学⽣阅读P82—P83页教师设问:什么叫植被?,植被有哪些分类?如何区别呢?学⽣结合课本82页回答(教师板书)概念:⾃然界成群⽣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
⼈⼯植被:经济林、⼈⼯草场等。
教师设问:植被如何演化的呢?(⽐如智利的沙漠中花海是如何来的?)让学⽣结合课本82页第⼆⾃然段⾃主讨论,教师再进⾏讲解,并通过课件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图5.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通过对植物的演化过程讨论,引⼊下⼀个知识。
(过渡)在⽣活中我们看到过森林呈现⾼低不同的植被景观,有树⽊,有灌⽊,有藤本植物,有草本植物,这是⼀种什么现象呢?不错,这就是植被中的垂直分异,它是怎么产⽣的呢?(2)垂直结构差异(教师板书)通过PPT展⽰热带⾬林的垂直分层现象,让学⽣观察讨论得出垂直⽅向植被⾼度不同的原因。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存竞争,占据⼀定的垂直空间,从⽽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教师归纳)植被中的垂直分异的规律,⼀股⽽⾔,⽓温越⾼,降⽔量越多的地⽅,植被⾼度越⼤,植被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第五章第一节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形成过程。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课件依次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沙漠景观,另一幅是一片花海,老师提问学生,如果我说这两幅图片表示是同一个地方,大家能够相信吗?通过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
教师解释: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样的奇迹真实的发生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在一场罕见充沛的降雨过后,曾经的不毛之地,遍地鲜花,环境的改变让沙漠长出了植被,植被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的第一课时植被与环境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师:要想说清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还是从植被的定义和分类说起,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并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下什么是植被,植被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植被的定义和分类生: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很容易找到答案,并很好的表达出来:植被就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我们应该要注意植被不等于植物,而是各种植物的整体,换句话说:一颗小草不等于植被,一棵树也不等于植被,板书植被的定义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的图片又分别表示的什么植被?教师先展示四幅图片生:同学们很容易认出这四幅图片分别是森林植被,草原植被,沙漠植被,苔原植被,最后一个可能学生不太清楚,老师可以提醒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大家再看这两幅图又表示的是什么植被呢?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生:同学们很快就认出这两幅图片也是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师:那这里的森林,草原植被和上面两幅图中的森林,草原植被有什么不同呢?生: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两幅图表示的森林和草原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而上面的森林和草原则是天然形成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摘要:2020年秋季,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已在多数省份使用。
在新课标指导下,在“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背景下,如何契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改要求,有效进行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我们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设计;植被《植被》为高一地理新编教材人教版(2019版)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是本课时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学方式上由于受时间、场地等限制,无法进行野外观察,所以本课主要采取的是运用视频、图片;本课时的重点是通过识别主要植被及其特征,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和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是高一的学生,必修一又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主要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内容上不求面面俱到,不求深挖广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根据不同区域野外观察或视频、录像,能识别主要植被。
综合思维:通过对植被特征的观察,能说明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探究,能说明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能说明人地协调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保护植被,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绿色中国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评价】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一是落实了课标的要求,课标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校园探究,或视频、图像,很好的说明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二是落实了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比较清楚的分析了光照、水分、热量、土壤与植被的关系;三是教学设计理念比较好,课堂结束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升华了课堂主题,注重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植被的类型、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地协调观念。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水文等多角度分析植被的分布规律,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地理实践力: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学会分析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区域植被类型的认识,理解植被对区域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植被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植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理解其复杂性。
•培养学生将植被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某地区植被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类型植被的图片、分布图、气候图等)。
•教材及配套地图册。
•案例分析材料(如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的形成与分布)。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被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征。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册引导学生观察植被的分布规律。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促进思维碰撞。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展示地球上丰富多样植被类型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植被?它们是如何分布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被。
新课教学1.植被的类型及其特征•介绍植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标准(如按形态、生长环境等分类)。
•逐一介绍热带雨林、草原、荒漠、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常见植被类型的特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每种植被类型的典型图片和分布区域。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植被类型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2.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要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强调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植被》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植被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区,并理解其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原因,并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植被类型的识别及分布影响因素的分析。
2. 难点:理解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类植被图片及分布区域的地图。
2. 搜集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案例。
3. 制作PPT课件,便于教室讲解。
4. 安排实地考察,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教室小结和课后作业四个环节。
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植被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被。
接着,通过讲解一些植被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植被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新课教学:(1) 植被类型: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被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讲解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2) 植被发展条件:讲解植被发展所需的土壤、水分、光照等条件,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条件对植被发展的影响。
(3) 植被与环境的干系:讲解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加深学生对植被和环境干系理解。
3.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同时,强调植被珍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环境珍爱做出贡献。
4. 课后作业:安置一些与植被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植被的变化、提出珍爱植被的建议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植被的主要类型,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干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植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被及其形成的基本概念;2.理解植被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因素;3.认识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掌握植被调查和利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1.植被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因素;2.植物资源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难点1.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植被调查和利用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1.听课笔记+PPT教学法;2.讲授、讨论和评析相结合的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植被的基本概念1.第一个环节:通过PPT展示植被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植被的基本概念。
2.第二个环节:对于植被分类的内容,讲解每一类主要植物的典型表示以及分布规律。
2. 植被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因素1.第一个环节:通过PPT展示植被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因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条件下,植被分布的不同规律。
2.第二个环节:通过图、表等形式深入讲解植被分布的因素,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因素对植被产生的影响。
3. 植被与人类活动1.第一个环节:通过PPT展示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同学们了解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和改变。
2.第二个环节:通过具体地理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以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4. 植被调查和利用的基本方法1.第一个环节:通过PPT展示植被调查和利用的基本方法,让同学们掌握植被调查和利用的方法。
2.第二个环节:通过实地地理考察,让同学们掌握实地植被调查和利用的实际操作。
六、作业布置完成《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植被章节的课后复习题和探究题。
要求作业要认真,答案详尽;探究题要注重发现、讨论、研究、总结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加强了图表、案例和实地观察等辅助教具,更直观地反映了讲解内容,同时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同时逐步改变了单纯记忆的学习态度,加强了学科的实际应用。
植被(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视频和图像识别植被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植被生态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老师: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了罕见的丰沛降水。
之后,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植被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讲授新课】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出示图片:“智利沙漠中的花海”老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植物有什么特征?(可以从色彩、高矮、生命周期等方面回答)学生:(可能的答案)植被普遍比较低矮,开着紫色的花,植被看起来比较稀疏,生命期应该很短……2.图中的植物是只有一种吗?种类多吗?学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可以看到稍高的暗色灌丛、紫色的花,从资料可以得知,这里的植物不止一种,而是有上百种……3.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在一起?学生:(可能的答案)可能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一致。
4.你理解的植被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可能的答案)生活在一起的植物……板书)一、植被与环境植被1.植被的概念、分类和形成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简单地说,植被就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但是我们要注意,植被并不是各种植物杂乱无章的聚合体,而是在自然环境下,有不同种的植物在一定地段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老师: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图中的植被与刚才的“沙漠花海”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可能的答案)它们都是由若干种植物组成的,这些植物都生活在同一区域内。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 被
本章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内容,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
在本章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有关气候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回忆巩固,气候与植被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对气候类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气候特征知识掌握程度,是学好本节内容的一个关键,教师在这方面要加强指导学习。
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多媒体自制教具
新课讲授
情境导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短时间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今天通过学习《植被》这一节内容,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教师板书)一、植被与环境
学生阅读P82—P83页
教师设问:什么叫植被?,植被有哪些分类?如何区别呢?
学生结合课本82页回答
(教师板书)
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分类:
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
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教师设问:植被如何演化的呢?(比如智利的沙漠中花海是如何来的?)
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第二自然段自主讨论,教师再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
图5.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通过对植物的演化过程讨论,引入下一个知识。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过森林呈现高低不同的植被景观,有树木,有灌木,有藤本植物,有草本植物,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不错,这就是植被中的垂直分异,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2)垂直结构差异(教师板书)
通过PPT展示热带雨林的垂直分层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教师归纳)植被中的垂直分异的规律,一股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被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过渡)从植物的垂直分层,我们可以看出植物有适应环境特征,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因此,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
教师设问:水生的莲花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其适应环境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反映湿润的环境,在莲花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所以它长得叶大柔嫩,但根扎的很浅;
结论: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其适宜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教师在此可以解释智利花海的形成。
(过渡)了解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世界主要的天然植被类型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二、森林
教师先介绍世界主要森林的分布,学生讨论不同森林植被的特点,以及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教师适时补充有
关初中学过的气候知识,并对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做进一步拓展)
教师小结归纳:
1.热带雨林:(课件展示图片)
图5.3热带雨林的花茎和板根现象
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环境特征: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被特征:森林呈深绿树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
2.常绿阔叶林(课件展示南方地区的常绿阔叶林景观)
我国南方地区的常绿阔叶林景观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区
环境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植被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课件展示华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林景观)
分布: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环境特征: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
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
植被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课件展示加拿大落基山脉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亚寒带地区
环境特征: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植被特征: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叶状,以抗旱抗寒。
教师布置活动探究,看课本85,86页,有关红树林的材料的介绍,结合红树林所处地区环境,小组分析讨论红树林如何适应环境的?并请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推荐代表展示。
1.针对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分析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过渡)从以上活动题可知,植物会对环境变化呈现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植被演化明显,进而形成不同的植被群落,那么,草原和荒漠的形成又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板书)三.草原和荒漠
教师讲述:草原与荒漠的形成
在热带与温带,受水分条件多少的影响,不能满足森林生长,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物。
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教师展示课件:
图5.8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景观
1.热带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
环境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植被特征:湿季降水多,草原葱绿,干季4—6
个月,降水少,草类枯黄,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温带草原
图5.9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温带草原景观
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
环境特征:夏季温暖,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植被特征: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
低,也会见到一下矮小的灌木。
3.荒漠
图5.10北部非洲的热带草原景观图5.11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温带荒漠景观分布:热带至温带
环境特征:气候干旱地区
植被特征: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最后:教师安排学生课外学习P87精品公园“精”在何处。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