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47 MB
- 文档页数:57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地形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地图形式,它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示了地球表面地形的高低起伏。
地形图的判读对于地理学研究和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一、地形图的基本要素1.1 等高线的解读:等高线是地形图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连接了相同高度的地点。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密度、间距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山脉的高度和形状等信息。
1.2 水系的判读:地形图中的水系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通过观察河流的走向、宽度和密度,我们可以了解地形的排水情况、河流的流速和水质等信息。
1.3 地貌特征的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峡谷、高原等。
通过观察地貌特征的形状、高度和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进而了解地形的演化过程。
二、地形图的地势分析2.1 高地和低地的判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峰和山谷,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分布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出高地和低地的位置和范围。
2.2 地形的陡缓程度:等高线的间距和形态可以反映地形的陡缓程度。
间距较近且线条弯曲的地方表示地形较为陡峭,而间距较远且线条平缓的地方表示地形较为平缓。
2.3 地形的起伏变化:通过观察等高线的高度变化和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地形的起伏变化情况,如山脉的高度、峡谷的深度等。
三、地形图的地质解读3.1 地质构造的判别: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和地形形态可以反映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分布。
通过观察山脉的走向、断层的位置和形态,我们可以判断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如褶皱山脉、断层山脉等。
3.2 地质历史的推测: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通过观察地貌特征的分布和形态,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中的地壳运动、沉积作用等过程。
3.3 矿产资源的评估:地形图上的地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潜力。
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出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类型和富集程度。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地形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地图形式,它通过图形和符号来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
正确判断和解读地形图对于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符号解读、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和地理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形图的定义和作用地形图是一种用图形和符号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地图,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坡度等地貌特征,为地理学研究和地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2 地形图的制作和要素地形图的制作需要采集大量的地形数据,并通过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和绘制。
地形图的要素包括等高线、斜坡线、河流、湖泊、山脉、山谷等地貌特征。
1.3 地形图的分类和标准地形图可以根据比例尺、内容和用途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形图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小比例尺地形图、专题地形图等,每种地形图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研究目的。
二、地形图的符号解读2.1 等高线的解读等高线是地形图中最常见的符号之一,它通过连接相同高度点的曲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变化。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间距、形态和分布等特征,可以判断地形的陡缓、平缓、山脉和山谷等地貌特征。
2.2 斜坡线的解读斜坡线是地形图中用来表示坡度和坡向的符号,它通过连接相同坡度和坡向的线段来揭示地形的倾斜情况。
通过观察斜坡线的密度、方向和长度等特征,可以判断地形的陡缓、坡向和坡度等地貌特征。
2.3 河流和湖泊的解读地形图中的河流和湖泊符号可以揭示地表水系的分布和特征。
通过观察河流和湖泊的形态、长度和分布等特征,可以判断地表水系的大小、流向和河谷的形态等地貌特征。
三、地形图的地貌特征3.1 山脉和山谷的特征地形图中的山脉和山谷符号可以揭示地形的起伏和地貌的复杂程度。
通过观察山脉和山谷的形态、长度和分布等特征,可以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山脉的连续性和山谷的深浅程度等地貌特征。
3.2 高原和平原的特征地形图中的高原和平原符号可以揭示地形的平坦和起伏程度。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在等高线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并能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自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和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教学难点】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2、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橡皮泥。
【课堂教学】导入:一、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图的阅读,那我们一起来回忆几个问题。
(1.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是?2.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二、请欣赏这一组图片:我们地球表面既有巍峨挺拔的高山,有平坦宽广的原野,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而地图是平的,那高低起伏的地面怎样表示在平的地图上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等高线地形图师:在我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之前,请自主阅读教材24-25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板书)海拔:相对高度活动一:学习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那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如何把高低起伏的地面表示在平的地图上的呢?(展示投影片)——等高线示意图(过渡)等高线的“高”就是海拔,地面上各点的海拔我们都可以测量出来,等高线的“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又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板书)二、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我们现在来学习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展示投影片)——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图(展示投影片)——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示意图(边讲边演示)师:这儿有座山,我们来详细地了解怎样把它的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出来。
师:我们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这个山体,这个水平面与山体相交的线上的各点海拔是相等的,这条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引言概述:地形图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图形表示,是地形学和地图学的交叉领域。
地形图的判读是指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各种符号、线条和颜色等信息,来获取地表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的能力。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符号解读、地形特征判读、地貌形态判读和地形图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形图的定义:地形图是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符号、线条和颜色等方式,将地表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表现在地图上的图形表示。
1.2 地形图的制作目的:地形图是为了展示地球表面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为地形学研究和地图制图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1.3 地形图的分类:地形图根据不同的制图目的和比例尺可以分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小比例尺地形图。
二、地形图的符号解读2.1 等高线符号:等高线是地形图上最常见的符号,它连接相同高程的点,通过密集程度和间隔距离表示地形的陡峭程度和地形起伏。
2.2 阴影符号:地形图中的阴影符号用来表示地形的坡度和坡向,阴影的方向和深浅程度可以匡助判断地形的坡度和坡向。
2.3 水体符号:地形图上的水体符号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表示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特征,匡助判断地表水系的分布和走向。
三、地形特征判读3.1 地势起伏: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间隔距离可以判断地形的平整或者陡峭程度,密集的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大,间隔远的等高线表示地形平整。
3.2 地形类型:根据地形图上的符号和线条可以判断地形的类型,比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匡助了解地表地形特征。
3.3 地形变化:通过比较不同地图区域的地形特征可以判断地形的变化和演化过程,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变。
四、地貌形态判读4.1 地貌类型:地形图上的地貌类型符号和线条可以匡助判断地貌形态,比如冰川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了解地表地貌特征。
4.2 地貌发育:根据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可以判断地貌的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了解地表地貌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4.3 地貌演变:通过比较不同地图时期的地形图可以判断地貌的演变过程和趋势,了解地表地貌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吴龙洪(时间:)※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1.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绘制图表等投影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电脑展示课本P16图“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引言地形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工具。
学会判读地形图,对于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说课内容为“地形图的判读”,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知识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判读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形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地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次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地形图的定义与作用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标等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高线的判读与分析地貌类型的判读与识别高程的判读与运用实际应用与问题解决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地形图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地形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作业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测验或考试: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点评与反馈: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