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数学教学被人们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深奥的数学原理形象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教师的这种创造性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呢?

一、导课:从单一走向多样

我认为,良好的开端是关键,或故事引路,或巧设疑窦,或以事喻理,或操作演示,别开生面的导课常常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老师可以采用“故事引路”的手段导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配乐故事好吗?,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在同学们的笑声与接着往下讲的过程中,步入了新的课堂。

二、设问:从随意走向科学

只有精心设问,才能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1、设问的科学性体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设问需要创造一个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同样多”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操作情境,老师说:“孩子们,小明和小红在一起玩,小明给小红出了这样一道难题,

左手有6枝铅笔,右手有4枝铅笔,怎样使两只手的铅笔枝数一样多?小红被难住了,请你帮帮他吧!”这时孩子们活跃起来了,拿出学具不停地摆弄着,一位同学边摆边说:“这还不简单,左手拿走2枝铅笔不就行了。”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右手添上2枝铅笔,左右两只手的铅笔数同样多。”还有一位同学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地说:“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从左手拿l枝铅笔到右手,左右两只手的铅笔数也同样多。”……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通过操作学生获得了新的发现、取得了新的认识。

2、设问的科学性体现在时机的把握上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多动脑筋,但并不是从一开课就问到底,而是提问要提在知识内在联系处、教学关键处、归纳概括处、加深理解处,多提一些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少提一些判断性、组织性的问题。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小明做了5面旗,小红比小明多做3面,两人一共做了多少面?可以这样设问:①这道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②要求出两人一共做了多少面,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③这些条件告诉我们没有?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④怎样列式?(5+3=8+5=13)⑤为什么一个“5”要加两次?⑥(和复习引入的一步应用题比较)为什么这两题的条件都一样,有的要两步,有的只要一步?以上设问,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拾级而上,步步深入地启发学生思考,尤其最后两问,单刀直入,切中要害。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设问的科学性体现在多向互动上

老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问,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发问,让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原则得到真正落实,让和谐在情感、思维的交流中得到真正体现。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例如,我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给学生留出了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学生看着钟面提出了以下问题:钟面上为什么有12个数字?钟面上为什么有长针和短针?钟面上的那些格子用来干什么?钟面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等问题,这无疑让学生的提问意识日渐增强。

三、节奏:从快慢走向适中

例如,我在教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快速判断下列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为什么?(639、1827、9234)生1很快利用各位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的理由答出了639能被3整除,我正准备要学生判断下一数时,生2举起了手,他答道:“因为639各位上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所以639能被3

整除。”我对他的(书上未曾提及过的)理由感到意外,马上表扬了他,然后接着往下问:“1827能被3整除吗?”生3答:“1827也能被3整除,因为18是3的倍数,27也是3的倍数。”我对他的理由充满了惊喜,也马上表扬了他,并在全班有意重复说理:“我听懂了,你是想因为1加8得9是3的倍数,2加7得9是3的倍数。很好,请坐。”可生3还是不坐下,说:“老师,还有另一种理由。”见此情景,全班一阵笑声,我想:就尊重他,再给他一个机会吧!

看他怎么说理。也许是我和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一招。“那你说吧!”“639各位上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所以我把639化成6×100+3×10+9,这样也能看出639一定能被3整除。受它的启发,我把1827化成18×100+27,由于18是3的倍数,27也是3的倍数,所以1827能被3整除。”我听了后.非常激动地说:“你说得太棒了,多么有创意啊!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看到这一幕,难道不能说适当调控课堂的节奏,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吗?

四、结课:从定势走向灵活

每节课的结尾,要成为“画龙点睛”之妙笔,或使学生感到言犹未尽,余兴仍浓;或留下悬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或应用新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坡度、有层次,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不能在一个平面上原地踏步。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中,不少老师设计的反馈性练习,呈现给学生的一般都是结构类似、单一的习题。学生不假思索地“依葫芦画瓢”,使练习的作用贬值。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不良后果呢?我认为,当学生完成了数学模型的建构以后,可以增加开放性习题,例如把习题中方向明确的工程问题改编成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脚踏实地地注重分析过程。

五、氛围:从单一呆板走向自由民主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尊重全体学生。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要重视学法指导,

要相信他们的潜能,要相信他们通过努力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虽然学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争取学习成功的良好愿望。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以信任,特别是让“学困生”看到希望,找到自我,找到自信。同时也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说明了学生有疑问,想探究。我国古代教育家陆九渊指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是促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对教师、对书本等权威提出意见;要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好学、敢问、求真,具有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品质。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渴望成功的愿望。

六、情境:由封闭走向开放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开放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保证。一是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例如:在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本校中午上学情况摄制成录像进行播放,让学生根据观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最需要统计的内容进行统计,于是学生按”穿校服情况”、“带红领巾情况”、“性别”等统计出了多组数据。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