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14
谈谈你对新兴国家的发展状况的认识“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与經济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地位突显,引人瞩目。
但是,究竟哪些为“新兴国家”,其标准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的定论。
“新兴国家”所描述的是国际社会中正在兴起的、所走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历史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非西方的国家(或地区)。
“新兴”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也是一个发展中概念。
在国际經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經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不仅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定国家的发展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經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这一概念,是从工业化的角度,指发展中国家中已实现工业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由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或地区)。
这一概念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工业化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未达到先进工业国家的水平,經济处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过渡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由經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先提出。
具体指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和智利;亚洲的“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工业化迈进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快速工业化的道路。
如果说“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道路,那么,經济“全球化”要求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这一过程中必须适应“全球化”所产生的“市场全球化”要求。
于是,随着經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經济发展关注的重点就从工业化生产,更多地转向了消费、投资、贸易等要素的流通市场上。
于是,“新兴市场”概念随之出现。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名词解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深化,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其特点、挑战和发展前景。
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概念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在经济、贸易和产业结构方面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通常具备较高的人口数量、地理面积和资源丰富度,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新兴工业化国家具备多种特征,如工业和制造业占比较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快速、国际合作与贸易活动频繁等。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特点1.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发达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其在制造业和出口方面的优势。
新兴工业化国家通常在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领域具备竞争力,通过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在其境内设立工厂。
2.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是其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
这些国家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吸纳海外人才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还发展出了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如中国的移动支付和人工智能领域。
3.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发展较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劳动力供给。
这种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并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4.国际合作与贸易活动频繁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贸易活动,不断拓展对外经济联系。
这些国家借助国际分工的优势,通过出口贸易实现经济增长。
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也积极开展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面临的挑战虽然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国家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避免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
1.简述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答:分为三个时期:一、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直接投资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美国居主导地位。
二是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国家开始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日本企业也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得到迅速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的高潮迭起时期以70年代中期发生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额超过国际间接投资总额为标志,国际直接投资逐步形成向全球大规模扩展的新阶段,期间出现了三次国际直接投资高潮。
三、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的新趋势1.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呈现较大的波动性2.国际直接投资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3.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新成员2.试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和主要方式。
答: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1.市场导向型动因市场导向型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原有市场、拓展新市场和克服贸易障碍等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1)扩大原有市场。
(2)拓展新市场。
(3)克服贸易障碍。
2.资源导向型动因资源导向型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从国外获取稳定而廉价的生产要素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1)获取自然资源。
(2)利用人力资源。
(3)获得技术与品牌资源。
3.效率导向型动因效率导向型投资是指为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1)降低产品成本。
(2)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4.优惠政策导向型动因优惠政策导向型投资是指企业为了享有东道国的优惠政策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东道国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融资优惠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奠定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 经济的基本经验肖 日 新〔内容摘要〕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从本国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外部提供的良机佳遇,确定了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相应地采取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战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实例。
而我国沿海各省市的情况在许多方面同韩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省、新加坡等亚洲“四小”具有类似的特点。
两者之间显著的共同点就在于:把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和外部的历史机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外向型 经济 经验 一、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特点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变化、新特点。
所谓“四小龙”是指亚洲的中国台湾省、韩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1978年秋,世界经合组织(OECD)曾举行“新兴工业国”(NICS)专家会议,于1979年6月发表了《新兴工业国的冲击》报告书,将“四小龙”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新兴工业国”。
其主要特征有三点: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已从低所得国家跃入中所得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趋于缩小;二是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就业结构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三是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以上,其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等。
在十几个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台湾省、韩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到80年代已经把其他国家和地区抛在后面,因此,人们给其戴上亚洲“四小龙”的桂冠。
由于它们地小、人少,为此人们又称之为亚洲“四小”。
“四小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上。
60~7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就。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那些经济上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已经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另一个特点是这些国家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通常是出口导向型)。
初期的或者正在进行中的工业化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在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当中,可能发生的最主要的社会的大变动是乡村的农业人口迁移到城市,制造业和工厂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劳工。
新兴工业化国家通常还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点,包括:社会自由和民事权利的增长。
强势的政治领袖。
从农业到工业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向制造业的转换。
逐渐增长的开放市场经济,允许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
几大洲间进行的大规模国与国合作。
来自外国的大量资本投资。
足以影响某些区域的政治领导地位。
逐步下降的贫困率。
新兴工业化国家经常从世界贸易组织之类的国际组织和其他的内部实体得到支持。
然而,由于环境、劳动力和社会标准在新兴工业化国家趋向于明显的弱势,许多公平贸易的支持者主张建立针对进口自这些国家的产品的标准,同时批评工作机会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输出。
1979年经合组织(OECD)报告首度指出以下10个国家和地区为新兴工业国家(地区):亚洲: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美洲:墨西哥,巴西欧洲: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南斯拉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它们异常快速的工业增长始于1960年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这四个地区都已经进入了发达经济体和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
这些国家(地区)和现在被认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有着显著不同的。
特别地,开放的政治体制、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和旺盛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显示出这些国家(地区)现在不仅达到而且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排名。
世界银行把这四个经济体都归为高收入经济体;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则将它们归类为发达经济体。
它们的人类发展指数也都超过了0.9,这与西欧国家相当。
案例28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1、案例呈现:自觉地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首要的经济政策目标,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早是美国,于二十世纪50年代率先实现了转变,原联邦德国于60年代、英国、法国、日本分别于70年代相继实现了转变。
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中,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省于80年代,韩国于90年代,也相继实现了转变。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虽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相继提出了生产集约化方针,要求经济发展转向集约化为主的道路,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剧变时,没有一个国家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状态。
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则迄今尚未实现转变。
(见表1)注: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量化指标,主要以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示:等于或小于0时为完全粗放型,大于0小于0·5时为粗放型为主;大于0·5小于1时为集约型为主,等于或大于1时为完全集约型。
资料来源:据《世界发展报告》1983年、1995年、1997年资料综合计算。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般都首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耗费,使劳动力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劳动力使用的集约化。
然后注意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果,尽力缩减投资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的系数,进而达到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投资使用的集约化。
这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呈现出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全面、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例如英国、`韩国,见表2:资料来源: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世界发展报告》1983年、1993年、1995年、1997年资料计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示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即经济增长中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通常是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靠要素投入增加获得的比重,从而发生质的变化,使粗放型经济增长转为集约型增长。
例如日本,1950-1960年间,经济增长率中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为31。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
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拉美殖民地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
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
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
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
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5%。
台湾注重更新传统技术。
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
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形势与政策(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年度间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两极格局解体1.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规模和态势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战后初期到20 世纪60 年代末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战胜国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
到1945 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32. 5%,黄金储备总量的59%,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与此同时,美国还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别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高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正是凭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 20 世纪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二阶段。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1.原因:经过二战,战败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完全被破坏;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大大被削弱;苏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大地膨胀起来。
2.美国经济在战后初期具有绝对优势的表现(1)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2)美国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领先的科学技术,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巨大经济实力和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3.美国夺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基本步骤(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即《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2)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7年,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从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但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1.简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的更为明显;其次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人均水平,发达国家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再次在经济结构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明显体现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征, 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社会时期,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工业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特征还没有明显体现,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社会阶段,而一部分极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依旧处于前工业社会阶段。
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指美国、日本和欧共体(欧盟)之间在不同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和日本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收入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收入和低收入国家。
四、现阶段全球经济出现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无法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一种状态,其中尤其是指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相互依赖基础上国际收支的非均衡状态,主要体现为世界经济在国际贸易领域和国际金融领域的严重失衡。
全球贸易失衡的盈余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赤字方主要是美国。
全球金融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金融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拥有超级霸权的地位,而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亚洲国家不得不依赖美元并被迫成为美国金融霸权的支撑者。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
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拉美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
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
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的经济模式。
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
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
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的55%,对的达%。
台湾注重更新传统技术。
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
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优化,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
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