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城市共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引言: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开始采用共生理念,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探讨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的研究。
第一部分:共生理念的背景和意义1. 共生理念的起源共生理念源自生态学,强调生物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
在城市规划中,共生理念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 共生理念的意义共生理念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益处。
首先,它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其次,共生理念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最后,共生理念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关键要素1. 自然保护和恢复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该注重自然保护和恢复。
通过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如空气净化、水资源保护和气候调节。
同时,城市规划师还可以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绿化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可持续交通规划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该注重可持续交通规划,包括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汽车使用等。
这样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 社区参与和共享空间设计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该注重社区参与和共享空间设计。
通过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可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同时,共享空间的设计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第三部分: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实践案例1. 新加坡“城市花园”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面临着有限的土地资源和高度城市化的挑战。
基于共生理念的建筑环境设计发布时间:2021-11-17T03:53:23.545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21期作者:邹峥强[导读] 共生理念是现代建筑设计中比较推崇的一种设计思维与设计概念。
哈尔滨宏兴消防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150080摘要:共生理念是现代建筑设计中比较推崇的一种设计思维与设计概念。
“共生”这个词是强调两者之间的集合或者更多种类之间形成相互协调的共生关系,它强调的是一种融合感或者是一体感。
在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中或者庭院设计中,经常将这一概念运用其中。
园林或者庭院的共生概念基本上是将建筑与室内外的空间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一体化室内外建筑环境。
关键词:共生理念;建筑;环境设计1我国建筑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1.1设计生硬、缺乏参与活力许多建筑外部环境缺乏必要的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都需要满足成就感和虚荣心,科技的迅速进步与人性的缓慢变化之间的不和谐越来越明显。
缺乏感情,缺乏生活中的味道,而与此同时使用者却很难找到能够休憩、交流的场所。
1.2景观设计内容单调,缺乏层次感许多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设计主要基于大量的刚性路面,其中有许多人行道和树木花草点缀其中,形成环境景观。
但是这些景观设计内容单调,缺乏层次感,空间层次单一,经常给人一种“大而空”的感觉。
在建筑环境设计时忽视空间变换的设计,既没有节奏变化,又缺乏层次感和时序感,有些建筑环境设计甚至缺乏协调与连续转换,缺少不同空间的过渡语言。
使身处其中的人只能感觉到单一的空间体验,有种空旷感觉。
例如在市中心区的部分建筑环境设计更是非常单调,这是由于土地开发商片面追求商业价值导致的,环境设计导致混乱的设施功能,室外广场设计成停车场,只在边界和一些绿色植物的角落位置,设计缺乏层次,绿化率严重不足。
这导致了公共空间绿化的没有连续性,没有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1.3建筑外部空间混乱建筑的内外空间应相互融合,和谐共生。
建筑外部空间混乱会使身处其中的人只能感受到距离感。
城市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嬗变与共生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的嬗变与共生关系成为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景观与建筑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讨论其对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嬗变城市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嬗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从古代的城市城墙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调到多元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二、城市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共生关系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
城市景观是建筑空间的延伸和补充,而建筑空间则为城市景观提供了具体的场所。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视觉形象。
城市景观的变化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城市景观通常是建筑物的背景,但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审美意识的提升,城市景观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建筑师将建筑物与周围的景观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物与城市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同样,建筑空间的设计也对城市景观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筑物的外观、高度、体量等都会对城市天际线和城市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物的布局、高度和风格会受到城市景观的要求和限制。
例如,对于历史保护区域,建筑物的风格和高度常常受到严格的限制,以保持历史街区的独特韵味。
三、嬗变与共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嬗变与共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的演变为城市带来了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具有独特景观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精心设计的建筑空间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
其次,城市景观和建筑空间的嬗变与共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了影响。
美丽的城市景观和舒适的建筑空间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对新城市中新旧建筑的共生问题的思考在目前的旧建筑保护中,更多的是遇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项目,即通常所说的旧镇改造或旧镇保护、新区开发,确定保护和更新模式应本着保护传统空间格局的宗旨。
对现状作充分调查、对建筑年代、风貌、质量等因素综合判定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的每一幢建筑进行定性和定位,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
依据文物法确定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措施的要求。
要中和考虑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完整性、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整个历史街区保护的长期性,这是保证保护和更新可操作性的重要手段。
标签:城市;旧建筑;保护;更新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城市设计要以历史文化环境为切入点,对环境,空间,建筑和人作精心的统一设计,引进新的城市设计理念,作为城市的设计引导,使新的发展在空间布局,建筑形体、色彩、文物古迹、乡土民居等方面相协调,形成整体完美的文化空间环境,这才是开发与保护性城镇进行规划和改造必须坚持的原则。
而城市中的旧建筑大到银行、会堂、办公楼,小到住宅和作坊都是城市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是那一时期城市文化的积淀,因此它们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而给人们留下较深的印象,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和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有风貌,比如说上海外滩的旧建筑,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和长春东西方合璧的折衷主义建筑以及青岛的红瓦屋面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具有其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重要的它还具有“情感价值”,它向人们表述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延续性;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慰藉,人们在这些建筑面前会体验到历史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创造力,而这种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组成了人民生活和行动的框架。
一新城市中旧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旧建筑主要是指近一百多年来建造的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
由于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很多城市都是近现代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旧建筑往往代表了城市过去的历史,所以在城市中保护好旧建筑同保护古建筑同样重要。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还是近代才开发建设的城市,城市中很多这样的旧建筑都仍然在为人们服务着,这其中有很多是世之佳品。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06-05 收稿日期 2022-06-17摘 要 日本建筑师常把建筑和城市比作生物体,探索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其中“共生”是日本现代建筑不断传承的核心观点之一。
该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代相关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及思想,将“共生”分为新陈代谢、共生和新时代的共生三个演变阶段。
通过总结每个阶段作品和思想的特点,发现演变过程中表皮逐渐透明,空间逐渐灵活,界限逐渐模糊,建筑逐渐消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国建筑可以此为鉴,深度地挖掘、思考和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探索适合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发展之路。
关键词 日本建筑 共生 新陈代谢 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Abstract Japanese architects often compare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to living organism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mong them "symbiosis"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that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has continuously inherit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works and ideas of Japanese architects in different eras since the 1950s and divide "symbiosis"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metabolism, symbiosis, and symbiosis in the new era.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nd ideas in and sustainabl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suitable for China.Keywords Japanese architecture, Symbiosis, Metabolism,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卢昭展 | Lu Zhaozhan 刘晓昀 | Liu Xiaoyun 李 翔 | Li Xiang1 共生——日本建筑的内核1.1 共生的定义共生(Sy m biosis)源于希腊词语“一起生活”(Livingtogether)(σύν–to-gether;βίωσις–living)。
15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8布局形式,更加注重与既有空间和功能需求之间的相互协调,力求在整合现有环境的基础上,创建一个为青少年提供人文、健康、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场所[1]。
“共享与共生”本属于生物学科中的概念,指两个不同的有机体相互影响、互惠共生,彼此均可得到益处,在此借用主要指校园建筑空间与周边环境和整个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2]。
“共享与共生”理念的提出是与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也是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部分,应该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呼应。
“共享与共生”模式在学校规划建筑方面主要体现在空间、功能、发展等与周边社区及城市间相互配合,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空间矛盾,更有利于城市和校园的更新和发展。
同时,在扩大校园开放性的过程中,拓宽了学校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了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3]。
二泉中学新校区项目用地所处的无锡市锡山区位于无锡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经济发展迅猛,人文底蕴深厚,是江南文化、太湖文化、时尚文化的交汇之地,以学校用地周边环境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围绕新校区与既有天一中学、周边社区、城市之间的功能共享、空间共融、发展共生的设计理念展开。
功能共享侧重于既有环境因素对新校园设计的影响;空间共融主要体现在校园内与外、校园内部不同部分两个方面;发展共生是为了教育模式改变和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下的弹性利用。
1项目概况无锡作为全国连续多年人均GDP 排名第一的城市,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为了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学校布局不合理、学位供需矛盾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依据区域总体规划布局及规划片区入学需求测算,提出了建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我国社会人口发展的改变,中学校园面对更加多样的学习、生活需求,教育模式越来越趋向网络化、交流化、社区化等,随之校园建筑与空间环境也趋向于共享、共融和共生的发展模式。
以共生思想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APPROACH TO THE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BY THE SYMBIOSIS CONCEPT ——IN BEIJING HAIDIAN PARK CASE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春申赵雁摘要:“共生思想”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设计思想,也是其基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探索所总结的设计理论核心。
文章是将“共生”理论体系引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现实结合点,提出自己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考。
“共生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文化和精神等各方面带来新的探索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共生思想景观设计城市公园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3-0152-02Abstract:The "Symbiosis concept" was a design idea which was proposed by a Japanese architect named Kisho Kurokawa in the 1980s, based on his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ing.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how the "symbiotic" theory system can be introduced in the designing of modern city’s urban parks. Meanwhile, using the Beijing Haidian Park as an example in my thesis, I will analyze the actually integrated point between the "Symbiosis concepts" and urban parks’ designing. Also, I want to show my thoughts about urban parks’ landscape designing. The “Symbiosis concept “theories will bring us a new direction to explore and think about for functional parts, cultural parts, and spiritual parts in modern urban parks. Keywords:Symbiosis concepts Landscape design Urban park一、共生思想理论概述(一)共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共生”作为一个大的范畴,最初源于生态学上的“共栖”,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
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体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出既美观又环保的建筑作品。
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绿色建筑”。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例如,通过使用可再生材料、优化建筑朝向以利用自然光照、设计高效的保温隔热系统,以及安装雨水收集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等措施,现代建筑能够在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同时,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此外,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建筑师们通过精心规划,使建筑与自然景观、城市肌理相融合,创造出既有个性又不失整体协调的建筑形态。
例如,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形态美,还要考虑其在城市天际线中的位置,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而低层建筑则更注重与地形的结合,以及与周围植被的互动。
在功能性方面,现代建筑设计也追求多样性与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要考虑到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
因此,现代建筑往往采用开放式空间设计,使得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一个多维度的课题,它涉及到建筑的形态、功能、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更加和谐地融入自然与城市环境之中。
建筑设计城市共生
不同时代的建筑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也表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
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的齐康、程泰宁、彭一刚、莫伯治等建筑师多为本土训练,他们侧重于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以及现代建筑的功能。
而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我国建筑师则分为张永和、张雷、马清运等用西方理论成为时尚的“海归派”和缪朴、王澍、刘家琨等更加倾向于本土追求的两个派别。
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伯英副教授说:“‘海归派’与国际的潮流跟得很紧密,处于潮流的顶端,可以尽情发挥——他们注重建筑艺术的表现力,所以容易创作出一些前卫的作品;而一些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则是根据建筑的自身位置、功能和社会需要,创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作品。
可能大家总是对前卫的东西比较关注,认为它是占主导地位的,实际上他们在城市的设计上是互补的。
城市需要一些时尚、前卫的建筑,也要需要一些保持本土、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建筑。
就像北京现在正在实行旧城保护和新城的建造一样,大尺度和体量的前卫、时尚的单体建筑与朴实、人文的本土建筑共存共生。
”
开发商制约设计思维?
中国建筑设计由城市化转入地产化发展,是建设还是破坏?今典集团掌门人张宝全表示:“我们展示这些地产作品不仅仅体现知识界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房地产开发商对于建筑和城市、人和城市的一种反思”。
开发商是资本强权的代表,他们决定着楼盘名字、风格、样式。
但在张宝全看来,开发商在行使这样的权利时应该拥有一定的文化觉悟,应该有社会历史文化责任。
“如果资本在这方面为所欲为,那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城市、历史、社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作为建筑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和自立的精神,要从美学、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角度引导开发商。
不能只是满足个人的审美、创作风格及个人化的东西,而忽视了项目本身具体的使用功能、城市的需要性和环境的适应性。
任何一位建筑设计师都不能忽视建筑在城市中的’地域性’和’环境性’。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吕品晶如是说。
设计创新须与文化融合
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应付和被拽入了现代主义运动。
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本国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
而我国北京的京广大厦、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武汉的晴川饭店等与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无论从设计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调一致——在风格西化的同时,抹去了民族特色。
有关专家认为,建筑作为一种视觉产品,既要创新,又要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体现出作品的美学价值。
“创新要与文化融合,提炼出一条明晰的思路,不能左手是《诗经》、《春秋》,右手是《哈姆雷特》”。
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伯英副教授介绍,目前绝大部分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学校的建筑学科,像哈佛大学的建筑设计学院就偏重于人文,而麻省理工大学的就相对偏向理工。
我国的建筑设计学院目前也处于这种状态,但各个学院如今都相对地增加了一些互补科目的课程,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对自己缺乏的知识进行辅修。
“只要学生们抓住设计要素、寻找建筑基因,把对本土文化与景观符号的挖掘放在现代手法形式上,从文化因素入手,开启创新和创意思维,建筑、美学与设计兼具的建筑师在未来的中国必将人才辈出”。
结合规划打造和谐城市
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虽然有些市民认为它与周围的建筑不太协调,但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所凝聚的成果,以及新的文化思想、观念的启示与充满魅力的中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
过程,也直接地显示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开放所形成的时代特征。
建筑设计应该是城市、建筑、园林三位的结合体。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吕品晶指出,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城市规划的知识。
一个单体建筑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孤立思考问题,传统的因素更不能脱离创作的本身。
“结合建筑师的良好制度、城市法规、政府管理水平和开发商对项目的认识程度,提高建筑在城市人文环境和地域环境中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应城市和百姓生活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吕品晶这样表示。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