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含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科学改造自然、合理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即自然界的无目的和目的性;二是人在破坏自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罚的威胁时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通过约束人类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减少自然报复,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使自然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环境问题。目前这类环境问题尽管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是人为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或者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后,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的环境效应。当今世界这类人为制造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也就是说当今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而不是自然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人类自然观的改变。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一)环境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当前的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发生,酸雨对人类的破坏,温室效应的潜在危害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容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有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一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商店商品的种类增加,商品的质量提高。

二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观看积极向上的电影,到展览馆或博物馆看书法展、画展、出土的艺术品等等,提高自身、拓展视野、增进情感。到公园散步、做体育锻炼等,使人们的生活既充实有益、又丰富多彩。三是人居环境优美和谐。追求舒适的人居环境、享受惬意的生活,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河流、悦目的景观、怡人的环境也就越来越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理想的人居环境与物质财富的充沛、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是不能互相取代和替换的。

2. 经济的稳定发展。

促进经济以较快速度稳定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经济的稳定发展表现有四点:

其一,经济发展保持必要的增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建设,说到底其关键就是经济建设。由于我国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在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目前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需要完成相当艰巨的追赶任务,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少将经济发展年递增速度保持在7 - 8% ,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增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遵循着客观的经济规律,有着其自身的经济周期,常常表现得起伏不定,有时由于某些原因甚至会出现剧烈波动。为确保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持续向上的发展趋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其三,经济发展符合居民的需求。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更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细分,都能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跟踪居民的需求变化,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其四,经济发展符合效率原则。通过加快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产投入,提高产出效率,使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体现效率原则; 通过分工合理化、协作国际化、投资市场化、调控科学化,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少走弯路,取得成本低、发展快的良好效果。

3. 生态的良性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除了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外,还必须加强环境法治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要正确认识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恩格斯说:“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⑨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⑩ ,只有它才为发生于自然界中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似物,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我们并不反对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但认为这种利用应以承认、尊重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为前提,并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发展,而不能超出自然的限度。

(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方面。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在我国,由于贫穷落后,为了生存和发家致富,一些群众往往就地砍伐森林或廉价出售当地的自然资源。因此,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切实担负起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同时,在生产方式上也存在着问题。现有的工业生产方式,大都是以消耗自然资源或是污染环境的运作模式, 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因此,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方式,争取零消耗或是低消耗,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

(三) 加强环境法治建设

环境问题的出现日益彰显出环境保护“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而要建立这种秩序,虽然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通过环境法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迄今为止,我国已制定颁布了1 部综合性环境保护法, 5部环境污染防治单行法, 10 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单行法, 2部环境法基本制度立法, 30多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行政法规, 30多部与可持续发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