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摄影_被导演的纪实
- 格式:pdf
- 大小:202.08 KB
- 文档页数:5
《上海,1987》 顾铮《又一次战争之一,2001》 王庆松《B.A.R.B.I.E.-ruin》 肖允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当代摄影在中国发展成型的重要时期,中国当代摄影也已经逐渐被国际大型当代艺术展和摄影节所接受,中国的观念摄影正逐渐融入西方的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潮流之中。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尤其是随着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兴起,在手段和形式上有抄袭和模仿西方观念摄影的嫌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进入摄影作品市场化的时代,中国摄影家最先进入国际市场的作品,最主要的恰恰是具局”。
2011年9月,英国最重要的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0”展览,该展览在前言中正式宣告了后现代主义的“死亡”。
而后现代主义原本是过去数十年来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流派,也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及西方文化主导权的体现,后现代主义为什么会由西方来宣告终结?为什么掌控着文化“话语权”的西方突然发生如此重大转变?静下心来想想,历史《尘与静安》 沈晶茹任。
一旦离开了这一点,“死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由于长时间习惯了在西方当代艺术后面追着跑,跟随西方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获取成功、被西方认态的多种把握形式以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技巧特征。
那么,在21世纪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今天,当我们试图为今天的“海派文化”重新定位时,是否能够给上海摄影以重新振奋的信心?我想答案应《难以聚焦的现代都市》 寇聪《逝去的景象,2002》 周明《等待和平鸽,1987》 王耀东因为图像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外表的呈现,而在于外表背后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它们构成的开放性质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管它们本身是否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也许他们带来的就是视觉文化多元化的时间密码,让更多的后来者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从整体上观察,这些年轻人更多地将严格的纪实转向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疑惑,其作品看似漫不经心,有时毫无秩序,但却以严肃的责任感保持着人文精神的深度体验,并以此切入个体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提示着生命需求的合理性和精神追《上海默片》 朱浩。
浅谈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摘要:观念摄影成为当代众多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
观念摄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拍摄者通过摄影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当今社会现状或存在问题的思考。
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对象记录,而且成为探索世界、讨论社会问题的媒介。
关键词:观念艺术;超现实主义;当代摄影当摄影开始以“观念”的名义进行创作时,就已经开始改变它原来的本性,从对客观世界真实客观的纪录走向了主观观念的导演与表达。
传统纪实摄影对主题的表达往往强调直接单纯地去记录发生在当下的那一瞬间,正如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一样,“照片是眼光、心灵与理智在一个唯一重要瞬间的结合。
”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时机一过,任何力量也无法展现那一刻完全真实的画面,纪实摄影将现实赤裸裸的暴露在公众面前,不带任何欺骗和隐瞒,并由此来引发观看者的深思。
相对于传统纪实摄影具体、直接的纪录,在观念摄影中所运用的拍摄技法如光线的运用、影调的把握、画面构成等要求变得不再是照片唯一衡量标准,取而代之的则是摄影作品是否准确的向观众传达了摄影师的思想。
观念摄影是摄影师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结合摄影师本身的主观感受,对要表现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延伸拓展与突破,通过摄影的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某种观念,并试图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艺术感受和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
“观念摄影由摄影的一种门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人的主观意识先行,通过设计被拍摄对象,将摄影创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体现出来,观念摄影成为摄影者一种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媒介。
其实摄影中“观念”的产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因为摄影创作从一开始就和人的观念紧密相连。
人是观念动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制约,人类的精神产品必然是其观念上的产物。
人的摄影行为同样是如此,无法与拍摄者本人的思想和观念相分离。
观念可以解释成人们自身的想法,而摄影本身就具有着拍摄者的主观感受,是自己思想的一种表现。
观念摄影的形成可以说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来源:作者:孙宇龙责编:流淌 2013-11-21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观念摄影当下已俨然成为一种类型,同诸多类型摄影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摄影生态,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其“质”倒无需急于厘清,但其实践和理论探索值得思考,主要体现在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上的不同。
一、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1.都市化叙事策略以都市为核心的各种社会现象和观念意识成为当下文化的内核,不可避免地成为观念摄影的主题,影像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杂合的矛盾的文化心态,观念影像对西方文化元素的模拟、复制或改编,理论与实践中多以都市主题为影像叙事文本,其叙事策略的抵抗和文化体系间的穿越体现了浓郁都市特色,都市叙事策略的观念影像,是异于传统摄影的首要特质,其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
(1)都市化主观表达,创作群体年轻化。
观念摄影创作群体年轻化趋势尤来已早,从早期的探索观念影像到《newphoto》,再到当下的观念摄影展,都市青年摄影群体一直处于摸索与创新的不安分状态,摸着石头过河也罢,模仿西式文本也罢,都市摄影群体和类型同传统摄影明显地分化,观念摄影气候渐成。
8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混杂、传统价值观颠覆、传统审美构架崩塌,商品经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潮流的冲击下的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惑等等都充盈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全国各大中城市摄影社团的青年群体摄影者,对摄影现状感到迷惘,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涌现一批类似于“观念摄影”的作品。
而今,摄影展场的观念影像,青年创作群体与20多年前的刘铮、荣荣、映里等年轻摄影师一样,遭遇同样的迷惑与困境。
只不过,当代都市新生代的观念摄影群体更敢于直面现实,展示问题。
并且作品敢以自己的看法与感受,用其有限的表现手段表达与述说,虽然有摄影师,本身不会使照相机,但并不影响他们用观念影像去表达去反思。
据初略统计,当下观念摄影群体年龄多在25至35岁之间,然而年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受都市文化侵淫的青年创作群体对影像的另类观点与实践。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摘要: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出现动摇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根深蒂固的存在,用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移方式拓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观念摄影在中国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艺术潮动,正以变化、发展、多维的态势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影响着人们对以往摄影与艺术的概念的看法。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摄影;语言;创作观念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随着西方后现代社会变革的大潮遍及全球。
观念摄影的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摄影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作品来传递某种观念,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入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延展话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
一、观念摄影:在中国发展观念摄影在中国摄影界有很多的提法:诸如新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先锋摄影、概念摄影等。
与西方的观念摄影起源相对应,我国的摄影艺术最早形成“观念性”是在1976年。
当时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这些带有强烈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四月影会”、“裂变群体”、现代摄影沙龙;上海的“北河盟”;厦门的“五个一”等,他们在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
但这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依然采用纪实的方法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未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必然与当代艺术产生巨大的距离与差距。
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明确提出“观念艺术”概念的作品是发表在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的《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署名是当时中央美院的学生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
由于当时国内尚未发现大规模的同类作品,亦没有形成广泛认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了“概念摄影”的概念。
二、观念摄影:评判标准从纪实向观念的转变与过渡中,两种摄影方式并不矛盾,只是摄影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目的是使摄影的语言更为丰富。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观念摄影是一种摄影风格,强调摄影师主观的观念表达和创意实践。
观念摄影追求通过影像传达特定的观念、意念或情感,突破传统的纪实性摄影,寻求与观众对话,引发思考和感受。
下面将探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是指摄影师通过图像来传递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情感。
观念是摄影师的思考和创作的出发点,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和抽象。
观念摄影强调思想的深度和内涵,追求图像背后的理论和思考。
观念摄影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暗示性,通过视觉元素、构图、光线等手段来传递主题或意向。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和创造力。
摄影师可以选择任何主题或对象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不受客观现实的限制。
观念摄影作品可以是对社会现象、人文关怀、自然景观等各种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摄影师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法,如双重曝光、长时间曝光、后期处理等,通过图像的变形和处理来传递自己的观念。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指的是摄影师通过实际的拍摄与创作来充实和展示自我。
观念摄影的创作需要摄影师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和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观念摄影是一种深度的思考和创作过程,需要摄影师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
摄影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瞬间和细微的变化。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还需要摄影师不断地积累生活和艺术的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摄影师可以多读书、看画展、参加摄影讲座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触角。
摄影师还应该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发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和技术。
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中,摄影师需要具备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观念摄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主观的创作方式,摄影师需要对自己的观念和情感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能够用图像来准确地表达出来。
摄影师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水平,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实践。
150艺术家The artists一、观念摄影的发展自达盖尔摄影术发明以来,“观念”的意识就一直存在于摄影之中。
19世纪中后期,画意摄影在欧洲盛行,一部分摄影师认为,这便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无论“艺术摄影之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著名的拼贴作品《人生的两条路》,还是画意摄影的倡导者亨利·佩奇·鲁滨逊用五张底片合成的《弥留》,都是观念摄影作品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文艺领域逐步拨乱反正,艺术氛围相对开放。
受到当时国家现状的影响,观念摄影在国内逐步发展成型,中国观念摄影师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特征。
观念摄影发展至今,逐渐表现出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现代主义观念摄影仍然注重继承,而“批判”则是后现代主义观念摄影的关键词。
观念摄影师在创作作品时,更注重内心的表达,将自己的想象力与意念融入观念摄影的创作中,借助摄影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展示自己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与批判。
二、观念摄影的特点(一)观念摄影的表现手法观念摄影的加入使摄影多了一种新型的表现手法,它与以往的纪实摄影并不冲突,但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约翰·萨考斯基把摄影分为主观自我表现的镜子和客观呈现世界的窗户,前者更接近浪漫主义的表达,后者则更接近现实主义。
这两种比喻是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最好的解说,也是现实社会的直观反映,观众可以通过欣赏摄影作品认知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面貌,可以了解现实生活的不同面,从而开阔自身视野。
就像约翰·萨考斯基在《摄影师之眼》中所说:“摄影师听命于现实,其任务就是强迫事实说出真相。
”而观念摄影则更像一面镜子,摄影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也如同一面照着摄影家和观众内心的镜子,反映了摄影家甚至是观者的思想和情绪。
摄影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形、无形地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表达自身的讽刺和愿望,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赋予创作过程与艺术形象中。
浅谈-自我意识在观念摄影作品中的体现与价值一、当代国内观念摄影存在的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的新概念主义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其理念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国的传统摄影艺术观念,已逐渐发展融入西方摄影艺术和今世当代摄影的艺术浪潮,并且被大型北京国际摄影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和中国摄影所广泛接受。
然而,中国这一概念风景摄影的学术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在当代中国这一概念风景摄影学术研究中却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作品形式语言过于形式化艺术家们在现代艺术美学发展的新过程中,从中国古典摄影绘画和中国中国传统摄影哲学和现代文学中不断获取艺术灵感,并且将中国中国传统摄影文化和现代符号等艺术元素广泛融合运用融入到现代摄影艺术概念中,试图在现代艺术美相融合的这个时代之中寻找一种中国艺术特色,这或许就是中国中国传统摄影文化的艺术借鉴和学习榜样。
例如,王庆松就是模仿韩锡斋的竖笔画。
我们不仅需要仔细看到中国这个传统摄影文化和人物标记等在现代概念主义摄影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综合应用。
但其实质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模仿和混淆。
(二)观念和形式过于模仿西方概念立体摄影风格来自西方,中国的这种概念立体摄影风格受到西方摄影后现代主义的很大影响。
自从他1914年出生以来,在西方数学概念中和摄影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上都已经有很多可以摹仿的陈迹。
尤其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目前为止,现如今在中国艺术化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下,西方概念艺术影像展览和摄影冊本不断从中国开始推出,其中当然还有包括西方形象概念艺术摄影等的形象概念和摄影作品,对中国西方概念艺术摄影的西方艺术形象概念和摄影创作表现方式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深远影响,出现了类似辛迪谢尔曼和杰夫沃尔的模拟摇摆的讽刺模仿。
成为了其主要的模仿形式。
二、国内外观念摄影的共性与差异(一)国内观念摄影的特点1、内在特点分析1.1.1 主观性这时你可以从"概念"一个单词的基本含义中看出去做,因为其自身就是主观的。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90观念摄影中的“实”与“虚”邹森(凉山州文化馆(美术馆),四川 凉山 615000)摘要:从本质上来说,观念摄影是观念艺术借由摄影这一媒介完成的演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创作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摄影,完成某种观念的传达。
观念摄影诞生以来得到了摄影界广泛的关注。
作为观念艺术的一个分支,观念摄影强调摆脱浅层、无意义的探索过程,旨在利用摄影这一工具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展示与剖析,并就某些话题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
可以看出,观念摄影本身并不在于给出某一个答案,而是立足于某一特定现象,提供开放性的思考空间,这也是其审美价值所在。
观念摄影本身与传统的纪实等摄影形式是相互对立的,但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其同纪实主义摄影的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观念摄影的基本特点,探寻其中的“实”与“虚”,在此基础上分析“实”与“虚”如何在观念摄影中通过主观意识表现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以期为广大摄影艺术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念摄影;“实”与“虚”;艺术表现摄影的诞生与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其形成得益于摄影设备的出现,这是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摄影艺术的形成以达盖尔在1837年发明的实用摄影为标志,可以看出,与传统艺术相比,这一艺术的出现与工业文明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其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大众化程度极高的艺术形式,其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记录客观事物的工具,也可以是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进行演变、抒发思想内涵、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创作的载体。
从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来看,摄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就与绘画、装饰、行为等艺术形式紧密融合,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一趋势必然会不断加深。
以传统的艺术视角来看,艺术作品与其媒介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摄影艺术的出现使得一种新的艺术媒介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这一媒介的持续发展中,摄影技术越发程序化,其内部的艺术流派也更加多元,人们更倾向于运用摄影展示内在的思想观念,而非单纯地记录客观事物,观念摄影正是这一倾向的直观展现。
观念摄影是表达拍摄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
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
它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
它将摄影这一方式作为拍摄者个人观念的依存体,在拍摄和制作手段上不受传统摄影观点和要求的限制,观念摄影家认同摄影这一形式的可能性,但同时反击对摄影的种种历史限制。
他们的努力以攝影形式拓展了内涵和表现形式,并自以為为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观念摄影- 基本介绍观念摄影在中国艺术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等。
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许多艺术家在摄影方式本身的开拓方面不断努力,把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摄影中。
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
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西方观念摄影的源起: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只是业界尚没有把这一提法给予明确的界定。
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在这些作品中说明观念摄影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运用并发扬光大了。
15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聂嘉俊[摘 要] 1839年,摄影术诞生,为世界带来新的艺术形式,而中国摄影术是1842年随着鸦片战争而传入中国的。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摄影技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出现了当代摄影艺术,即观念摄影。
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摄影不仅仅用于记录与叙述现实,从当代艺术的特征出发也可以以摄影作为载体来进行观念摄影艺术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的普及,使中国观念摄影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 键 词]观念摄影;当代艺术;艺术价值浅谈中国观念摄影的当代艺术特征一、观念摄影的概念及代表人物摄影艺术自从诞生以来,其是否从属于艺术这一问题便一直有争议,在伦敦皇家学院推出的“摄影的艺术”摄影展上,艺术机构初步把摄影定义为艺术,而观念摄影比较有争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中国概念的提出观念摄影在中国也有许多的叫法,例如概念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等。
总的来说,观念摄影从概念上讲是以摄影作为载体来进行观念摄影艺术创作,实质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在创作载体上的一种体现,是不同于艺术创作的创作手段。
观念摄影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在1997年由岛子举办的“新影像:概念摄影艺术展”上,之后在1998年,朱琦策划了“影像差异:中国新概念摄影艺术展”。
因为这两个展览都使用了“概念摄影”这个名称,所以这个名称长期以来成为这类作品的参照。
从1997年到1998年的两年间,以摄影为艺术载体的观念艺术正式开始以观念摄影的名称进入先锋艺术评测的范畴,1999年前后,观念摄影获得国际认可,前卫画廊和艺术家把观念摄影纳入销售渠道。
中国观念摄影师逐渐成为国际前卫摄影展和大型国际艺术展中的一员。
要想体现观念的表达,就必须围绕人这个意识的主体,而观念摄影就可以很好地提供创作主题: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现在、物质与意识等哲学体系的探讨,它可以涉及很广阔的领域,充分发挥人的想象。
物质决定意识,艺术家通过创作自己的观念摄影作品来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
“主题摄影”与“观念摄影”课程在创作中的承接作者:蔡乙荣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0期【摘要】“观念摄影”课程以主题性研究为切入点,而“主题摄影”课程正是对摄影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创作演练,它为“观念摄影”课程的开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此课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摄影创作方法论。
如果没有“主题摄影”课程对于主题的详细梳理和创作的演练,到“观念摄影”课程开展时,学生的摄影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主题摄影;观念摄影;创新教育;艺术教育;摄影艺术【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晋中学院“1331工程”创新团队“山西文化遗产传承与文旅强省展览研究”(项目编号:jzxycxtd2019002)。
一、相关艺术创作观点和课程的梳理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系高岩老师在《艺术教育中摄影创作的逻辑与方法的再思考》中探讨了什么是摄影创作中的逻辑与方法。
首先,摄影创作需要思考创作语境;第二,摄影创作要学会提问;第三,摄影创作需要把握历史线索与灵感来源;第四,摄影行为与主体,二者关系密切;最后,传播与展示也应被摄影师作为摄影创作的重要环节予以考虑。
[1]他在第三点中强调了在摄影创作中对于创作主题的梳理的重要性,而“主题摄影”课程正是对这一点抽离出来的集中训练。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武小川老师在“当代艺术的案例方法与实践”这门课程的授课总结中写到:此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每一位学生自发选择主题,进行主题创作研究。
每位同学通过收集资料、思考写作、PPT讲演以及排版展示,对这些主题的艺术家、代表作品、艺术理念以及相关当代艺术的概念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研究,基本建立起主题的基本档案,初步框定出此主题的基本生态,也涉及一些创作的核心方法与观念,这对于日后的创作,将注入有效的因素。
然后根据研究的主题衍生出自己的作品,并加以实施。
他在课程总结中的内容与观点与“主题摄影”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对于主题的资料收集、思考、写作等对于相关主题的艺术家、代表作品、艺术理念以及艺术概念进行梳理研究,目的都是为日后的创作注入有效的因素,也就是为像类似于“观念摄影”的创作课程做方法论和实际操作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