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当代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摘要]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以及动画产业规模的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专业建设,努力提高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文章以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从整体课程体系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行和单元课程开发等几个方面着手,旨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动画设计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一、动画人才培养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国的动画产业虽已呈烽火燎原之势,但通过考察现阶段高校动漫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不仅众多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习惯于“原创性、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培养,而且普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无不以“创造性”人才培养为目标,都想占据动画艺术生产的制高点,而相对忽略了动画产业规模制作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从动画产业链的结构来看,虽然动画研发、创造与设计具有原初引动作用,但真正在高端从事动画片原创的精英毕竟是少数,而来自产业链中下游的动画制作、管理以及品牌推广和产品衍生,则隐藏着巨大的商机,在动漫产业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显然,当前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目标的非理性特征势必导致动漫教育与产业链需求的失衡,造成创造型人才的浪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从而制约整个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当下蓬勃发展的动画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卓越计划”视野下的当代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所高校能够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能够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确定。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五年制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例“岗课赛证融通”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显著标志,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年制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过程中,应把握人才需求的特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订科学课程标准,推进“三教”改革,推动技能大赛成果转化,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
为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围绕教学层面,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在“职普融通、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该模式着眼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题,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帮助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充满活力,通过“学练赛考”促进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理实并重,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职业教育技术含量,扎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纽带,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
1 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动漫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
为顺应这一形势,职业院校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应注重高质量转型实现高水平发展,跟上产业前进的步伐。
“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是能通过与企业合作,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符合市场需求。
三是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岗课赛证融通”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其模式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蕴。
2 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岗是学习的标准,是指动漫制作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群。
如何培养动漫人才的研究作者:于林林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摘要:面向21世纪的动画高等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动画人才为中心,克服现行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欠,从培养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着手,构建适应动漫产业要求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0引言动漫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朝阳产业,从2004年开始取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到2011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突破了100亿元人民币,《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我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高达17.3%,荣获了我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国家动画片最高奖——优秀国产动画片一等奖。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动漫职业教育正是弥补我国动漫专业人才缺口的重要措施之一。
1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教育思想滞后,在动画人才培养活动中,人们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认识不充分。
如对全面素质理念、创新理念、人文理念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动画人才的培养仍主要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来组织,人文素质培养、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思维培养严重不足。
(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动漫产业发展要求动画教育培养目标能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动漫产业发展对动漫人才的新要求,而现实中的目标定位不准,主要体现为:第一,动画专业教育的面过窄,学生适应产业的能力弱,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不能体现现代动画产业发展对学生知识面及创意能力的要求。
第二,理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脱节。
这一缺陷成为动画人才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与动画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有关,又与对动画教育规律认识不深,动画教学基本建设欠缺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它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动画人才创意能力及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影响了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质量。
(3)缺乏实践环节。
动漫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动漫职业教育就应该定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摘要】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动漫人才需求的问题。
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共建专业与课程、共建研发中心、资源置换等方式与手段共同合作来培训动漫人才,这种校企联合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整合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漫相关项目原创、设计与制作、运营与管理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校企联合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1200 多所高等院校开办动漫及相关专业或课程,[1]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设计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由艺术设计学院开设,先期学习艺术设计与动漫设计基础课,后期学习电脑软件类课程并培养动漫设计与创造能力。
二是历史沿革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多是高校依据自己原本优势学科,后添加一部分课程而形成动漫专业。
三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学校多是职业技术类院校,这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多是技能型人才定位,培养模式以短、频、快为基本特点。
[2] 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动漫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很落后,专业课程安排没有体现应用型、复合型特色;教学计划是普通高校或中专动漫专业教学计划的翻版;教学方式模式化,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专业教材应用性不强;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市场、社会的需要等。
[3]因此,建构并验证一套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及适应性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国内动漫教育领域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我国借鉴国外动漫教育经验,结合国内动漫培养资源及人才需求特征,研究开发了一套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育和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4]一、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动漫人才,涉及的最根本问题是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在哪些方面可以互动,在哪些方面可以实现双赢,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商业问题,是两个主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在一起。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研究摘要:随着新世纪动漫产业的兴起,行业对高级动漫专业设计与制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动漫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反馈,它是我国高职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
文章也就从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发展及现状的分析,针对办学思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模式与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高职动漫;人才培养;对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01-02一、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动漫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包括漫画和动画,并且存在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以及网络动画和游戏动漫等不同的应用方向。
正是由于动漫教育具有跨艺术与技术之两个领域的特点,虽然为众多院校开设动漫专业提供了可能性,几乎美术系、艺术系、计算机系等都可以开设,同时也为动漫教育陷入盲目性而埋下祸根。
例如: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在人文科学系设立影视动画专业,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在计算机系设立影视动画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息工程系设立影视动画专业。
目前各院校对动画专业的命名五花八门,叫动画、动漫艺术、数字艺术、影视动画、卡通艺术,最近又出现个什么新媒体技术等等。
经有关部门考察,除四大动画基地(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在教学体系、师资水平、科研设施相对成熟之外,大多数院校的动漫专业都是在近一两年内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匆匆上马的,谈不上什么学科基础、教学体系,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都极度短缺,完全不具备培养高层次动画人才的设施和能力,故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难符合企业需求。
当今,学院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动漫创作人才,在知识结构的教学上至少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美术基础、电影语言、动画运动规律及电脑软件应用能力。
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动画事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市场动画人才的奇缺,高校具有培养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大多数高校创办动画专业时间短,在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经验。
本文就湖北某高校为例,着重研究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动画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备受各国关注。
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动画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动画公司相继成立,导致了大量动画人才的缺乏。
为了适应市场对动画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动画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高校达400多所,如果加上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高校更达1200多所,培养动画人才有60多万人。
这远远超出了美国、日本等国,成为世界动画人才第一大国。
从近几年动画人才发展来看,数量与日俱增,但从质量上看却不尽如人意。
从前两年的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来看,都是处于倒数几位。
现在形成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动画企业求才若渴;另一方面是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动画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链接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高校要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其实就是要研究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笔者以湖北某高校为例,希望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湖北某高校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成立于2003年。
现有专业教师17、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现有学生432人。
在近十年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思路。
一、准确定位,制定“以项目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成立之初,学校领导和老师查阅大量关于动画教育、动画人才培养、动画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动画行业状况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对相关院校、动画公司和企业的调研,以及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实际资料与数据,展开实证研究。
他们发现:(1)现有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2)学校的教学与社会实际、业界需求相脱节。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远远达不到社会公司的用人要求。
自2006年起,该院就积极探索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确立了以项目为导向,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定位,并提出了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计划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等一系列要求。
这种培养模式具体可归纳为“124”,其核心内容为“1条主线”、“ 2个主体”、“4个阶段”。
“1条主线”即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
“2种形式”即课堂教学和企课外辅导,即在学校课堂完成理论教学和一些课内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单项技能,然后在课外由教师带队完成真实项目的制作。
“4个阶段”指教学设计划分为基础性课程学习阶段、单项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职业实践能力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 1-3学期完成动画专业基础性领域的学习和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体现专业的适应性,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设计基础等。
第二阶段:第4-5学期按不同岗位设置专业课程,以加强专业的针对性,主要课程有动画形象造型、动画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等。
第三阶段:第6学期开设专业的综合课程,主要是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有动画短片制作、数码影像合成、dv短片制作等。
第四阶段:第7-8学期主要是专业实训课程,完成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项目制作,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据此构建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
课程项目化即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该院课程项目化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就设立一个虚拟的动画项目,把项目的各个设计与制作环节放到具体对应的课程中去,该项目随着学生学习课程的不断丰富也逐步完善,当学生
所有专业课程学完,这个项目也相应完成。
例如:形象造型阶段在动画形象课程内完成设计,场景设计阶段在动画场景设计课程完成设计,动画制作阶段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以此向后推。
因此,课程的设计先后是根据动画片的制作流程所设置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该项目的制作,提高了他们的课程的兴趣。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该项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三、按项目分组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动画是一个需要团队意识很强的专业。
团队精神对于一个动画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决定了该企业的前途。
因此,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是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院在课程教学组织上和学生考评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把真实的动画项目引入课堂,在讲授完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后,在该课程实践教学阶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分组进行课程项目设计与制作实践,在课程考评时,根据小组完成作业情况进行考评,每个小组的考评分数即是每个组员的个人成绩。
此外每个小组成员在不同的阶段都必须要担任小组组长,以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
四、充分利用工作室,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专业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
2008年,该院创建了三维动画工作室、二维动画工作室、黏土动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合成工作室、录音工作室等,总投资打100多万元。
其建立目标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
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科研项目为主要任务,将产、学、研融为一体,集中优势,进行科研攻关。
工作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围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进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为专业特色发展提供支撑;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培养双结构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注重学生创作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创新教研平台。
工作室模式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此外,工作室在教学科研组织上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详致、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
而通过工作室平台,师生关系已转换为师徒关系,师生之间得以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并营造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创新能力。
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近三年来,该院共完成科教研项目7项、校企合作项目10多个、完成动画片30多集,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高校培养学生最终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投身企业。
环境的改变,身份的转换,使学生毕业时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
如何能使学生尽快缩短这一适应期和满足企业对其能力的要求?学
校深入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该院在加强校企合作上有以下方式:(1)加强实习基地数量的建设,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
(2)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3)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紧缺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4)与企业开展课程教学合作,企业参与学校部分课程教学,实现“订单式”培养。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该院培养的动画人才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规模逐渐扩大,教学层次逐渐提升。
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质量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