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人格美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在我国古代哲人中,屈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恐怕只有孔子这样圣人可与之相比。
孔子的影响,主要在他的思想。
不管后世的人们怎样崇扬他,也不管近代以来人们怎样企图打倒他,他所提出的社会思想,他所规范的伦理道德,毕竟笼盖了二千余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今天人们所不能不面对的巨大存在。
屈原则是一位行动者。
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除了《离骚》、《天问》等一篇篇回肠荡气的辉煌诗作外,他自身的遭际和在其中所显现的道德、人格,似乎更为人们所瞩目。
——他是作为一个为黑暗时代所埋葬的伟大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上,并震撼了整个民族心灵。
在许多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他似乎成了某种精神道德的体现者或楷模,高高屹立在苍黄翻覆的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百代千秋。
有趣的是,屈、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方式,又与孔子如此的不同——屈原的意义和价值,几乎在每一历史时代,都须经历激烈的争辩,才得到一部分的实现。
从汉代到明清,从“五四”时期到抗战阶段,以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新时期,每个时代几乎都有自己的“屈原问题”。
人们在探讨时代的命运和做人的规范时,往往把屈原作为一种历史参照进行比较,作出选择,从而对他的精神、人格实行再认识、再评价。
正是在这种不断被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历史中,屈原显示了精神风貌的左右偏移,并牢牢地保持了对一个民族的影响。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决定的?对屈原的评价历史曾经有过些什么争议?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什么样的需要或心理?这是颇有意义的课题,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探讨。
一、屈原——投影于历史的双重精神任何伟大人物能够对后世发生久远的影响,都是他们自身的功业或精神,给予历史以巨大投影的结果。
所以要探讨屈原如何影响于后世,须得考察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些什么功业或精神品格,足以震撼后人的心灵?人们常常只把屈原视为诗人。
但据司马迁、刘向记载的屈原事迹,他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位非同寻常的辅弼之臣,而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的。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一旦出现在楚朝廷中,便以卓绝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倚重。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屈原的月亮情节“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是象征思念家乡或亲人,一种是象征孤独寂寞,还有一种是象征理性。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秦和楚势力最为强大,楚的统治者(先是楚怀王,后是顷襄王)不能正确认识形式,当时楚把持政权的贵族阶层并不致力于国家的富强,而是追逐个人的利益,朋彼为奸。
《离骚》中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眛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手求索。
羗内恕之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屈原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黑暗的时代,那时谗邪的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
诗人在《离骚》里说当时楚国现实是“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正是当时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在“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的荒谬现实中,寂寞与孤独伴随着屈原。
屈原把自己的“美政”“离骚”都写入了作品之中,他的诗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充满着愤怒与渴望,反映现实的“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一路走来,他是孤独,是寂寞的,而在孤独寂寞之下支持他走下去的正是他一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屈原一生追求“美政”,而在那个时代小人当道,楚国的组统治者是不会采纳。
“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他不断求索他的“美政”、“德政”。
屈原孤身一人担当起君臣伦理的道德责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使他不得不固执坚持在原地。
虽然小人当道,屈原见疏之后被两次流放。
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的,地点在汉北一带;另一次是被顷襄王流放的,地点在江南沅、湘一带。
而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流放时所作。
这期间虽是流放,但对楚国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寂寞是出成果的重要条件,在他孤身被流放之时,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离骚》。
屈子的诗作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照在楚国的大地之上。
屈子离我们已渐远、渐远,而他的人格之美就像月亮一样永恒地挂在天际,虽然那个有圆有缺的月亮是孤寂的,但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是明亮发光的。
从屈原中学习到了什么优秀品质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屈原中学习到了什么优秀品质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篇特别的作文,就是从古代诗人屈原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老师说,屈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虽然他生活在几千年前,但他那种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品质,对我们现在的小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第一个品质就是爱国。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互相争斗。
屈原是楚国的一员,他十分爱楚国,希望楚国可以统一中原。
可惜,当时的国君听信了一些坏人的谗言,把屈原贬谪到了很远的地方。
屈原虽然遭到不公平的对待,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祖国的热爱之心。
在流放的漫漫长路上,他写下许多充满爱国热忱的诗篇,表达了对楚国、对中原的眷恋。
最著名的就是《离骚》这首长诗了,里面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的诗句令人读后如痴如醉。
第二个值得学习的品质是坚持理想。
屈原做官的时候,一直秉持正直的为官之道,不阿谗谀,只是一心为国效力。
就是因为这样,才惹恼了一些小人,被陷害被贬谪。
但是屈原从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他也始终坚持着为国为民的信念。
就连最后当他被逼无路可走,只能投江自尽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相传他死后化作一种神奇的水草,每到重阳节,都会在水面上漂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他永不放弃的精神。
屈原的爱国品质和坚持理想的品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现在当然还做不到像他那样了不起。
但是,我会努力向他学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并且时刻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只有怀着一颗爱国的心,并且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我们每个人将来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让我们一起像屈原那样,满怀热忱地为祖国、为民族而努力奋斗吧!好了,这就是我想写的从屈原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了。
虽然篇幅没有达到2000字,但我已经尽力用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出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了。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Abstract)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他的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人格美,通过对他的思想、行为和作品进行分
析和解读,阐述他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屈原的思想和信仰入手,探讨他对于爱国、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发现其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并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社会改革者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本文分析屈原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优秀特点,如忠诚、正义、
宽厚、才华等,以及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担当和贡献,揭示
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结合屈原的作品,探讨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文化
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综上,本文认为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和人格楷模,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悲剧中的人格美摘要: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离骚》人格美悲剧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
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
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
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
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
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
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
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
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
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
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
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
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
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
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
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屈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光辉人格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屈原光辉人格的高度评价:1. 忠诚坚贞:屈原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对楚国的忠诚可见一斑。
即使在被流放的时候,他仍然心系楚国,为楚王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不遗余力。
2. 爱国奉献:屈原心怀国家,他的爱国之情深入骨髓。
他的诗作《九歌》、《离骚》等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都彰显了他的爱国奉献精神。
3. 才华横溢: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擘,他的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他的才华横溢,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忧国忧民:屈原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始终心系于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忧虑。
他以自己的文字批判社会不公,呼吁国家改革,使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5. 正直坚韧: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不畏权势,不屈服于压力,表现出了非凡的坚定和正直。
这种正直坚韧的品质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楷模,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6. 智慧卓越:屈原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都体现了他卓越的智慧。
他的政治主张独到而深刻,他的文学创作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智慧不仅在于他的思考和创作,更在于他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来。
7. 崇高理想:屈原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更是国家的兴旺和民众的幸福。
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繁荣的社会,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未能实现,但他的理想仍然鼓舞着后人。
8. 宽容大度:屈原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没有怨恨和愤怒,而是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面对。
他对待他人的态度始终友善和善良,这种宽容大度的品质使他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赏。
9. 爱民如子:屈原关心民众,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使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论屈原之美作者:赵江华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6期内容摘要: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屈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鬼,也无不体现着一个“美”字。
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来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佩饰,象征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
屈原的美是多方位的。
关键词:屈原外表美人格美艺术美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
他对各种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
《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
“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
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屈原对美的追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
一.注重外表美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他在《离骚》中写道:“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诗人对仪表美的追求是幼年就开始的,他在《涉江》中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儡”。
应该指出的是,屈原是把仪表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的。
他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屈原从人格的角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内美”的美学观念,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这样华美的仪表与质正的心灵构成了屈原最完美的人格。
屈原在《思美人》中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情与质信可保合,兑居蔽而闻香”。
他在《橘颂》中把两种美的结合高度概括为四个字“精色内白”。
一个具有内在美的人,往往追求仪表美。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美要通过仪表美表现出来有诸外必显诸内,仪表美是内在美的体现和反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屈原的人格美林庚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
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
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
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
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
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
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
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
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一.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在《离骚》中他自我评价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外在美”和“精神美”是屈原所看中人格美的两个方面,并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他所指的“精神美”是各种美德的结晶,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锤炼。
这实际上是屈原评价人格美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范畴。
在《橘颂》和其他诗篇中,屈原还具体的说明了“精神美”的内容。
就是“怀乎故都”、“哀民生之多艰”、“独立不迁”、“横而不流”、“中正”、“耿介”、“秉德无私”、“重仁蹈义”等。
耿介就是端直不屈,坚定自己的立场,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屈原在作品中提出人除了具备“精神美”外,还应具有的“外修美”。
他认为喜好美饰是“外修美”的一种表现。
美丽的鲜花,芬芳的香草,装扮着诗人的形象,外显着诗人的心灵,象征着诗人品格的高尚和坚贞。
这种“奇美化”的装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它却使诗人的形象升华到了文学史上空前美好的地步。
朱熹说:“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也。
”(《楚辞集注?离骚》)在《离骚》开篇,他谈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体现出屈原对仪表美、服饰美的重视。
描写佩玉、佩芳这方面的诗句也很多。
佩玉在先秦是一种风尚,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B然而蔽之。
”(《离骚》)“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佩芳是一种美好品德的象征。
在屈原的作品中数次提到佩芳、采芳、食芳、植芳。
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湘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离骚》) 这种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反映了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屈原的人格美原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1953年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
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和深深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首先,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格式一、毕业论文项目构成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的有关部分。
二、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论文中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
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教材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涉外论文要附外文资料目录。
三、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1.纸型及页边距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
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
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35mm,地脚(下)30mm,订口(左)27mm,翻口(右)27mm。
2.版式与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
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
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
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封面:统一做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排在第一页,标题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
关键词三个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5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7个,词间空一格。
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
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
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
同时,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排印注释内容,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
论屈原的人格美作者:张淑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8级5班)摘要: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中西诗学都注意奥人格对艺术的境界、格调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这种“德”“言”互谐的传统审美理论,尤其可以通过伟大作家的实践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证。
屈原,正式以其“言若丹青”的发愤之文,“直若砥矢”的悲剧人格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交融。
那么“处于同一时代,为什么只出现屈原这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诗人?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只发生一次屈原式的、震烁千古的自杀?”①我认为删,最根本的还是应从屈原的人格尤其从他的个性气质来找原因,即把屈原当作一个人,从屈原的主观方面来回答许多被遮蔽的问题。
按李建中先生的说法,人格有三个纬度的内涵,即心理学的纬度、伦理学的纬度和审美学的纬度。
所以,本文对屈原人格美的探究主要是从其(气质性格删去因后文只从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道德人格,审美人格这两方面对其人格妹的体现及原因展开讨论。
关键词:屈原;人格;道德;审美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
一,屈原的道德人格美删(一)独立不迁“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
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
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
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屈原的人格美姓名:石爱雄学号:090362513060008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西和县职业教育中心入学时间: ___2009年3月____指导教师: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 1 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从爱国情深和清高的思想品质看屈原的人格美 (2)(一)爱国爱民,足以证明他高尚的人格美 (2)(二)屈原的人格美为青少年塑造了良好的氛围 (2)(三)危难关头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崇高政治理想表现独特的人格美 (3)(四)屈原的‚独立不迁‛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4)(五)屈原的雄心壮志看他的人格美 (7)二、在现行教育中渗透人格美教育理念 (8)三、学习‚真、善、美‛的人格美的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 (8)(一)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价值 (8)(二)‚真善美‛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 (8)(三)挖掘其体恤民生的施政价值 (9)结语参考文献摘要《离骚》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屈原崇高气势磅礴的人格美,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篇章中,还在于他崇尚峻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
关键词:人格美爱国情怀思想境界论屈原的人格美‚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这是歌德从《离骚》谈屈原的人格美时所说的一句话。
《离骚》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屈原崇高气势磅礴的人格美,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篇章中,还在于他崇尚峻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
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
下面笔者就简略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美。
一、从爱国情深和清高的思想品质看屈原的人格美.(一)、爱国爱民,足以证明他高尚的人格美。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屈原最为崇高的品质。
为了使祖国(当是的楚国)强大,屈原曾经多次向楚王建议‚举贤而爱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嬉‛,可是他的强国之策非但不被采纳,反而受小人谗言因而被罢官放逐。
在此情势之下,屈原愤怒地喊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我哪是害怕自己受到祸害啊,而是忧惧国家的衰败。
并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即便受到误解、敌视,甚至迫害也不反悔!屈原对社会人生观感悟、自然万物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同样令人敬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人所共知的屈原名句。
一篇《天问》可谓千古奇文,从宇宙起源,天象变化,万物奇观,一直追问到朝代更变,社会人生,道德伦理。
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天命反侧,何罚何佑?‛‚何圣人之一能,卒其异方?‛思路之扩大,想象之瑰丽,可谓前无古人。
(二)、屈原的人格美为青少年塑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我们今天来看,屈原的美政理想,在当时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战国末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富强,而楚国贵族奴隶主仍是束缚生产发展的桎梏,屈原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清楚看到只有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选用新兴势力执政,才能使楚国兴盛,也就是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是他的主张和措施,严重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一再遭到他们的嫉恨和抵制。
‚清高‛一词,本义是清洁高尚,不慕荣利。
此词最早出自王逸的《楚辞章句》。
王逸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屈原)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后来杜甫在《咏怀古迹》(五)中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可见,‚清高‛最早是用来评价屈原人格的,后专用来赞扬那些志趣高尚的伟人,是一个褒义词。
这种坚强的性格和清高的思想境界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具备的风格。
(三)、危难关头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崇高政治理想表现独特的人格美。
当时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
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
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
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
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
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就是对人格的捍卫;反之,也就谈不到人格美。
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明天下。
(四)、屈原的‚独立不迁‛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于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在《离骚》里,他特别标出自己的嘉名‚正则‛;他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里,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抽思》里,他说‚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在《怀沙》里,他又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这些诗句都表明,屈原的独立是要立得正、立得直。
从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表示的同情与赞扬中,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婞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
这需要何等《离骚》表白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在国家危难关头,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独立不迁‛具体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对养育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1.屈原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表现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
屈原希望‚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中兴,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事业。
他阐述自己被谗害的原因,是朝中小人竞进贪婪、妒贤嫉能、不厌贪求、变节乏德,在这种情况下,他虽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凶险,但诗人发出要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决不同流合污!‚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没有一点调和的余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既使粉身碎骨,也决不改变志向。
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独立是立的正,立的直的。
好修为常的屈原不能容忍丑恶,在政治斗争中他是一个无情的揭发者和批判者。
屈原对于朝中小人作了大胆的揭露,如:‚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指出这些小人偷乐、贪婪、嫉妒、工巧、追曲、周容的本性,这与诗人洁身自好、疾恶如仇、矢志不渝是不可和的。
对于楚王,他指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可见楚王反复无常,忠奸不分,昏庸无能,这与诗人始终如一是不可调和的。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始终保持正直光明的品格,无论如何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2.屈原的‚独立不迁‛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最终以死殉国。
当时屈原生活的年代,天下统一已成不挡之趋势,各国都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战国七雄中只有秦、楚二国实力最强,屈原正是洞察这一局势,提出他的美政理想,‚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他向往‚前圣‛治国,决心向‚前王‛学习,效力楚国,建立尧舜一样的功业,但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楚怀王昏庸无能,不能重用屈原,还有一批误国奸佞:上官大夫靳尚、子兰、郑袖,他们使屈原的理想屡遭打击,然而遭际的不平没有销蚀屈原爱国情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固然知道直言进谏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但祖国的独立、富强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不因周围的嫉恨和诋毁而改变一丝一毫。
屈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有明于治乱的经天纬地之才,既然不容于楚国,他当然会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易逝,如借灵氛之口说出的:‚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之不芳。
‛他也曾徘徊,能否离开祖国另谋出路,在那个时代,诸侯争霸急需治国人才,朝秦暮楚的士人不止一个,他满可以另谋用武之地,屈原最终是如何选择的呢,且看《离骚》最后部分,诗人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况下,经灵氛与巫咸的劝勉,诗人打算离开楚国,去寻找明主贤君,‚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于是八龙御驾,旗臶飘扬,《九歌》高奏,《韵舞》翩翩,诗人真的要远走高飞了。
但诗人在太空中看见了他的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祖国?祖国啊,即无法留,又不可去,诗人最后还是选择了‚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只好以死殉国了。
诗人所虑所思,所作所为基于他的爱国情深、怀乡情切,履行了他‚独立不迁‛的做人准则。
千载之下,《离骚》仍能感动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凸现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屈原的时代早已过去,他的人格美具体内容虽然同我们现在提倡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但是诗人这种高尚的人格,千载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五﹚、屈原的雄心壮志看他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