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季风光第六课春第三课时深学课文教案新教版(汉语)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6. 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隘口() 歌谣() 蹲踞() 山巅() 焚()第一课时一、预习作业通读课文,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
敕()勒川槐树( ) 蝉翼() 荒莽() 尽()管尽()头勒()索勒()紧薄()荷薄()片夹()道夹()被二、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城长》,出示歌词。
长城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2你知道长城有多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一身身绿军装就看那一身身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蓉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蓉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三、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3 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四季之春》教案四季之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春天是四季之一,了解春天的特点和生活中与春天相关的事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和生活中与春天相关的事物。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资料,展示春天的图片和相关事物。
2. 白板、标志笔和擦子。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约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三个其他季节的名称,并展示一个春天的图片。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季节吗?你们对春天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到春天的特点,如温暖、花开、草长等。
Step 2:呈现(约15分钟)1. 展示多张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事物。
2. 教师板书关键词,如温暖、花开、草长、蝴蝶、鸟儿歌唱等。
让学生朗读、模仿。
3. 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春天相关的事物,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Step 3:讨论(约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春天的特点和生活中与春天相关的事物,并列出关键词和句子。
2.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他们参考图片和自身经验进行观察和思考。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Step 4:合作学习(约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合作完成一幅春天的海报。
海报上展示春天的特点和生活中与春天相关的事物,并用词语、图片等形式呈现。
2. 提醒学生在合作中要有分工合作、共同讨论和支持彼此的意识。
Step 5:展示交流(约10分钟)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海报,并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意。
2.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热爱。
Step 6:小结(约5分钟)1.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春天的特点和生活中与春天相关的事物。
《四季风光》语文活动课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景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扩大阅读面,注意积累知识,进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3、教育学生做个保护大自然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1、布置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收集有关四季的词汇、古诗及相关常识,分类摘抄描写四季景色的精彩片断。
2、准备活动用具:课件、画纸、彩笔、“笑脸”、奖品。
活动过程:课前准备活动:听音乐自由唱《春天在哪里》。
一、赏四季1、欣赏画面伴随音乐出示一年四季的相关画面,学生欣赏画面。
2、学生谈感受3、教师小结二、说四季1、小组交流(交流有关描写四季的词语、句子、古诗等)2、知识竞赛⑴必答题:①各小组开火车每人说出一个描写四季的词语;②各小组推选出四个代表分别说出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③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背两首自己喜欢的描写四季的古诗;⑵教师小结⑶抢答题(猜谜语、说词语、判断对错、猜题目、用词说话、猜季节等)举例如下:猜谜语: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越是寒冷越昂扬,一年四季精神好。
(打一植物)说词语:请说出5个描写春季的词语。
判断对错:遍野铺金、五谷丰登、落叶纷纷、满园****都是描写秋季的词语。
猜季节:那新生的绿草,笑眯眯地瘫软在地上享受阳光,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远远望去,好像一张美丽的地毯。
请问: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用词说话:请用“果实累累、桃花、荷花、雪花”这四个词说一句或几句话。
猜题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写的⑷教师小结⑸学生交流搜集资料的途径三、画四季1、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喜爱的季节的景物;2、交流展示作品、渗透环保教育;3、评出优胜小组;4、总结延伸:总结并教育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为写作做准备,布置学生课外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季节。
四、唱四季()!。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春》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春》。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和评价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春》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春》,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春天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春》。
(2)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体验春天的美好。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6、《雪》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一、一导入: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
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
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1)反复自由阅读,并抽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
雪〖学习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3.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一、整体感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这一情感逻辑在文章中得到了细密的展开。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
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
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初中课文《春》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分析课文描写春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冬天的景色,谈论对春天的期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意思。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7. 总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可以是作文或者绘画。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加强朗读练习和生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六课时口语交际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用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掌握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信息能准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所学过的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口语交际。
处理方式:给学生多听,多说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录音文本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判断法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知识与技能,板书课题。
④讲解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的用法。
⑤让学生判断,纠正错误。
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用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的造句。
口语交际一,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1.A.现在每天送小丽上学 B.工作出问题了( D )C.请人送小丽上学D.工作太忙,不送小丽上学了2.A.张先生走的时间不长B. 张先生三天之后回来C. 张先生走三天后走D. 张先生三天之前就回来了( A )3.A他听说有考试B.他不去考试C.他害怕考试D.他参加听力考试( C )二.听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
1.年平均气温在22℃—26℃B.一年四季事宜游泳( A )C.人们喜欢海南D.海水很温暖2.A.菲律宾B.亚龙湾海滩( B )C.北方D.广州3.A亚龙湾海滩水温常年保持在20℃以上( C )B亚龙湾海滩洁白细软C.亚龙湾海滩宽100米D. 亚龙湾海滩长7000米课堂小结:大家下来要多听汉语广播。
板书设计:一、选择题二、选择题三、回答问题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深学课文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教学重点词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用“像……;……似的”等重点句型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掌握教学重点句型的正确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处理方式:给学生多造句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教材,词典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示范法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1.教师活动
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知识与技能,板书课题。
④讲解词语,造句。
⑤让学生造句,纠正错误。
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
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用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1.“像……”是拟人化的比喻句。
1)阿克苏的红富士满街都是,红红的,像姑娘的脸蛋一样,水灵灵的。
2)天上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一样明亮。
2. “……似的”,用在名词、代词和动词之后。
他像一匹马似的在前面奔跑。
3.“有的是……,有的是……”是排比句。
在哪儿玩的,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
4. “有……,还有……”,是排比句。
在这里听课的有的是老师,还有的是学生。
归纳课文的结构
1.归纳课文的结构
结合课后,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总结了课文,讲解了重点句型。
板书设计:课文总结
重点句型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学重点句型和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