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9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试题数:12.满分:1501.(问答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
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
《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
“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
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
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
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郑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
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在船舷上惊叫的外国游客,以及向我探询中国第一名胜的外国朋友,你们(终究/究竟)不会真正了解三峡。
我们了解吗?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客舱内谈笑从容,烟雾缭绕。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起航)。
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
——《文化苦旅·三峡》再列举下去有点“吊书袋”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
我深感兴趣的问题是,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这么多文学大师的厚爱?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
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都非常兴盛。
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
——《文化苦旅·寂寞天柱山》选文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字形、词语选择,均无误的一项是()A . 渊薮(sǒu)承载(zài)奔泻B . 模样(mó)船舷(xián)终究C . 起航吊书袋崇山峻岭D . 赢得气氛(fēn)古刹(shà)2. (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老监(jiàn )生谬种(miù)棘手嘻哈沸反盈天B . 氛围(fèn)杜撰(zhuàn)劲弩驽马穿流不息C . 草窠(kě)璀璨(cuǐ)谪居锋镝自名得意D . 号召(zhào)悚然(sǒng)聒燥嬉闹在所不辞3.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 . 何不作衣裳B . 昼夜勤作息C . 便可白公姥D . 其日牛马嘶4. (2分)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一样的一项是()例句:襟三江而带五湖A . 乐琴书以消忧B . 屈贾谊于长沙C . 而后乃今将图南D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5. (2分) (2017高二下·惠安月考) 下列各句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 . 沛公安在B . 若属皆且为所虏C . 为击破沛公军D . 此亡秦之续耳6. (2分) (2016高一上·翔安期中)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7. (2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下列文言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望)②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美好)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勉)⑤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资质、禀赋)A . ② ④ ⑤ ⑥B . ① ② ④ ⑤C . ① ② ③ ⑤D . ② ③ ⑤ ⑥8. (2分) (2017高一上·扶余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提到蓝莓,有口皆碑的是它明目的功效,那是因为蓝莓含有一种叫紫檀芪的自然化合物,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郑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共其乏困B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 . 今闻购将军之首D . 卒惶急不知所为2. (2分) (2019高一下·湖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 . 道海安、如皋C . 常以翼蔽沛公D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 (2分) (2017高一上·武邑期中) 下列各组中两个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 夫晋,何厌之有是寡人之过也B . 大王来何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 若属皆且为所虏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长于臣4. (2分)(2017·兰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这将带动自驾游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创造发展机遇B . 课后,一位宝鸡来的学生模仿霍松林将“古典、文、学”几个字时一板一眼的语气和情态,逗得大家直乐,旁边的霍松林也不以为然C . 雷厉风行,映照着互联网时代的速度,但也要避免一种错误倾向:面对新事物缺乏战略定力,盲目从事,一哄而上,速度情节严重D . 历史上,汤显祖不像莎士比亚那样得宠,但当下汤显祖及其《牡丹亭》所具有的近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的地位,是莎士比亚望尘莫及的.5. (2分) (2019高二上·鹤岗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用沧海横流来形容这次海啸恰如其分:巨大的浪涛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上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
②“演员在荧屏里演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
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
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
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
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
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郑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8高一下·浙江期末)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间或(jiān)赊账(shē)翩翩起舞(piān)B . 提供(gōng)芜杂(wú)蜗角虚名(wō)C . 惊愕(è)蝉蜕(tuō)百无聊赖(lài)D . 草窠(kē)咀嚼(jué)沁人心脾(qìng)2. (2分) (2019高一上·南靖期中)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读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 . 寥郭(liáo kuò)彳亍(chíchú)戮没(lù)斑斓(lán)B . 峥嵘(zhēng róng)忸怩(niǔ ní)青荇(xìng)浸渍(zì)C . 踌躇(chóu chú)漫溯(màn shuò)百舸(gě)杯勺(sháo)D . 桀鹜(jié ào)颓圮(tuí pǐ)长篙(hāo)喋血(dié)3. (2分)下列加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0年前的那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中全会选择了以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30年后的这场三中全会的关键词依然是农村改革。
时间仿佛走了一个轮回,却是旧瓶装新酒,两次会议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已经迥然不同了。
30年前,中国百废待兴, 30年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步入世界前列,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30年前,小岗村那张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是空谷足音, 30年后,中国改革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多层次深入展开。
A . 旧瓶装新酒B . 迥然不同C . 百废待兴D . 空谷足音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原文】①绿皮火车上,绿皮车厢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的绿皮人。
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十七八岁的少年,有三十来岁的中年,也有四十来岁的壮年。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城市,他们有的一身尘土,有的满脸疲惫,有的衣衫褴褛,有的步履蹒跚。
但他们的眼睛都充满了希望。
②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为了子女的未来。
他们没有豪华的轿车,没有舒适的公寓,没有丰厚的工资,没有优越的待遇。
但他们有勤劳的双手,有坚韧的意志,有朴实的品质。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了城市的繁华,换取了家庭的幸福。
③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无私奉献。
他们不图名利,不图回报。
他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城市的半边天。
④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勤劳、朴实、善良。
他们诚实守信,他们热情好客。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⑤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有梦想,有追求。
他们渴望知识,渴望进步。
他们愿意为了梦想,为了追求,付出一切努力。
【小题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小题2】文章中“绿皮人”指的是什么?【小题3】请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方式。
【小题4】文章第④段中“绿皮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小题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绿皮人”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文章】《青春的记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第一次踏入了高中校园。
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不知所措。
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佛在诉说着青春的故事。
而我,一个懵懂的少年,即将在这里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高一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课的学习。
那位语文老师,一个中年男子,满头银发,却总是带着一股不羁的气息。
他的课堂充满了激情,每一次朗读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文章的世界。
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性。
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
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
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
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
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
汉字形体由不规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
郑州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中考24届高一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疫”这个字人人敬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
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
《诗经》有一句:“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其中“睆”的意思是明亮。
“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
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骍”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
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150分钟 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本题共4小题,16分)大红花李娟大红花五十多岁的光景。
花白头发,大嗓门,高鼻梁,身高一米八。
粗胳膊粗腿虎背熊腰,往那儿一站,中流砥柱般稳稳当当,雷霆不能撼之。
可惜这样一副气派的身材,平日里却衣装破陋滑稽。
我们通常看到的情景会是:上面一件小了三码的短背心,亮堂堂地露出肚脐眼,下面一条抹布似的长裙拖在脚背上。
此外,她还从不穿袜子,光脚岋一双男式破拖鞋。
脚趾头脏得何其狰狞,獠牙般凶狠。
不过劳动人民嘛,整天辛苦奔忙,不甚讲究也是无可厚非。
但是,大红花就“不讲究”得有些过分了。
在我们的蒙古包迁移此处之前,我叔叔独自在大红花所在的村庄住了很长时间。
本地礼俗是单身汉不用自己开伙,可随意上门混饭。
于是他就挨家挨户轮流混。
但是大红花家,只去过一次,从此再也不敢去了。
不说别的,她家的黄油就能吓跑一切客人——颜色黄得快要发红,跟放过了十个夏天似的。
我叔叔说,那油又稀又软,上面陷满了苍蝇,死了的已经一动不动,活着的还在拼命挣扎。
单身汉四处混饭也就罢了,大红花全家上下好几口人,照样也靠混饭过日子。
一到吃饭的点儿,她出门远眺一番,谁家的烟囱最先冒烟,就率领老公儿子儿媳孙子一群人直奔而去。
别人家有啥吃啥,倒也不挑剔。
但若是有啥不吃啥,她就会发怒。
比如灶台上明明挂了风干肉,锅里还煮着素面条。
她定会上前帮忙把肉摘下来,亲自“啪啪啪”剁成块,统统扔进面条锅。
她走进我家蒙古包,环顾一周,立刻锁定目标。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主要指人类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如文化内容上的差异、文化地域上的特色等。
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一个国家,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真正富有意义。
然而,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威逼,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惊慌程度。
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实行了“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由此导致的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挑战与应战”来指称这种文化互动模式。
今日,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常常在“文化普遍性”与“文化特性”之间纠结。
在人类全球化发展的今日,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将来的大问题。
那么,如何致力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呢?首先,要留意把握文化特性同普遍性、民族性之间的合理张力。
人类的现代化实践推动了全球文化的沟通和沟通,但不行能完全取消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本土性,因为人类须要结构的差异性和志向欲求的丰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意。
文化的恒常价值常常是渗透于文化多样性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需以文化多样性来反抗、订正、平衡单一的资本与市场逻辑,不能让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物质的增长取代文化的进步、精神的富有。
唯其如此,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志向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在今日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须要培育宽容精神。
宽容性原则是文化一体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基本准则,它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包涵的、不抱偏见的心态来看待与自己相异的文化。
尤其是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想方设法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极限也许只是一根草叶延滨①最近常看一个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
参与节目的人,都是平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凡人。
但他们走上节目演播厅,都带上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高招”,向人们认知的极限挑战。
比方说,驾驶员开着直升飞机,用支架开啤酒瓶盖;一个社区女民警,能从十五个打扮一样蒙面行走的孩子中,找出其中的四胞胎兄弟,连国际刑警李昌钰都感叹:“我不行,做不到。
”这个节目是对那些热爱本身职业普通人的赞扬,也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可以达到的极限边界。
②在挑战极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人的能力总有极限,不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凡是那种超越极限的话,比方说骗皇上高兴的“万寿无疆”,比方说骗士兵卖命的“刀枪不入”,都是骗人的话。
最近几年,几位诗人出乎人意料地去世,让我感到,与“挑战不可能”展示的生命张力相反,生命的另一种特征,那就是脆弱和不堪一击。
③如果说生命是一只弓弦,《挑战不可能》里的主人公们,绷紧的生命之弦,奏出了美妙的高音。
现实生活中,从我们身边离去的那些人,他们在某一个节点上,这根弦绷断了。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那么,谁能知道那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也许每个逝去的生命,最后那一根稻草不同。
因为不同,所以古人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无常”。
庄子是洞悉生命奥秘的大师。
他讲了三十三个寓言故事,大多与生命有关。
他讲“郢人运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匠石的奇人,将郢人涂在鼻尖上的白粉用斧子削去却不伤及郢人的鼻子。
他还讲大司马手下有个锻钩刀的人,锻出的每一把刀轻重一样不差分毫,“非钩无察”方能得心应手。
这些都是古代“挑战不可能”的奇人。
同时庄子也讲生命的另一面,那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是无尽头的,什么都要想得到,那就活得太累了。
庄子真是辩证法大师。
人可以在某一专门技艺上精益求精,创造出奇迹;同时人更要明白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要舍得放弃。
遵循常理和中道,这样就可以享受人生。
④庄手帮我找到了那一根要命的稻草。
人生有追求,术业有专攻,就能做出成绩,甚至“挑战不可能”;人生有得失,生有涯而知无涯,善待生命,要学会放弃和舍得。
在你放弃的许多“舍不得”里,必有一根将会是“压垮骆驼的稻草”。
⑤庄子早就告诉我们,那一根最后的稻草应该早早丢掉。
虽然我觉悟晚了,也要做个明白人。
我也用手机,也开微信,但我绝不让这小东西把我变成低头族,人啊,就要珍惜“抬头”过日子。
我也喜欢小摆设小佩饰,但我绝不迷收藏,人啊,就要习惯“放下”朝前走。
于是生活让我有了新的发现:每一个早上的阳光,都是让人欣喜的奇迹!(有删节)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文中“最后一根稻草”“那一根要命的稻草”分别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的内涵。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践行“为师之道”孙少峰褚国强近日,据报道,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24名华裔教师被委派至华小教导非专业科系。
这24名教师所修的专业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科学及英文。
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华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万栋梁。
这也许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好诠释。
作为不同文化间的使者,华裔教师在践行“为师之道”和在中外沟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搭桥梁,促交流不同国度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需要有人去铺路架桥,需要长期默默耕耘。
身在海外的赵鸯琴有一腔深挚的情怀,也有一种坚定的自信,一份坚韧的执着。
1975年出生于西班牙的赵鸯琴是第二代华裔。
随着接触当地华人与西班牙人越来越多,她意识到一个问题:“大部分华人新移民都听不懂西班牙语,同时,越来越多的西班人想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2007年后,西班牙兴起一股中文热潮,赵鸯琴的中文学校成为当地市政府唯一认可的中文学校。
2013年,西班牙尼豪中文学校与北京市一所中学正式达成友好学校国际间交流,双方每年都会派师生互访学习。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要珍惜自己文化的羽毛,也要尊重别国的文化。
为实现双向的沟通,很多华裔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年致力于此。
传于学,引其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一大批华裔教师将这段话奉为圭臬。
获得今年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师奖的华裔教师李董莉莉就秉持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竭诚服务学校和社区,这让她非常受欢迎。
她说:“我不仅传播知识,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学习以外的问题,我都会解决。
我认为,教师不要用书本教学,要用心来教学。
”发乎心,践于行不论是孔子讲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还是陶行之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入木三分地阐释了为人师表的含义。
“我负责接待中国的学生,而我的丈夫就负责把中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发到他们父母的微信里,让他们的父母放心。
”赵鸯琴坦言,自己与丈夫都是诚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在中国学习的西班牙孩子,还是来西班牙交流的中国孩子,“我都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吉隆坡十五碑圣德华小的副校长卓莉灵是该学校服务最久的教职人员,她记得学校每名学生的名字,熟知每个学生的背景,也常常关心他们的近况。
她甚至愿意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回校帮忙,不计较回报或该工作是否是自己的义务。
卓莉灵还记得往日与学校及学生经历过的故事,包括吉隆坡尚未建设精明隧道时,该校每逢雨季必会发生水灾,她则必须忙着疏散学生。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教师的言行、学识、情趣等都是为人师表的载体。
很多华裔教师身体力行,感染着身边的学生。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节)(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24名教师修习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科学及英文,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华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B.教育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生活的引路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C.教师知识丰富、品行高尚,深厚的知识滋养学生,道德的标杆和楷模才能影响人、塑造人。
D.遵循教育规律,合理面对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静守教育这一方净土,教育不能市场化,学生也不是商品。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A.本文主要以华裔教师的言行事迹为例,以点带面,写出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激励从教者要向他们学习,践行“为师之道”。
B.赵鸯琴是华裔教师的一个代表,她于2007年在西班牙办起一所中文学校,并与北京某中学合作交流,比如每年派师生互访,反响良好。
C.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双向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既要珍惜本民族文化的尊严,也要尊重他国文化,华裔教师常年这样做,赢得尊重。
D.教育事业是爱心事业,用心教学,以心传心。
要履行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必须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E.文章层次清晰,线索分明,由华裔教师的事迹切入到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爱,再到文化交流、沟通,后阐发“为师之道”的主题。
(3)华裔教师是如何践行“为师之道”的?请简要概括。
3.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美]大卫·马纳尼斯[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
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
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
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
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
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
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
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
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
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
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
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
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
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
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
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
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
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
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
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
《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
”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
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