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 格式:docx
- 大小:4.05 KB
- 文档页数:1
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如何称呼自己的?称呼是如何在历史上演变的?导语:在媒体技术发达的现代,我们在电视荧幕中经常看到众多的古装剧,但是在这些历史古装剧有这样一段情景,那就是剧中的古人经常说'我们中国人……'。
后来有很多熟悉中华文化知识的人写信反应对话中所犯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就是作者对称呼这一方面存在着误区。
那么历朝历代的中国人称呼自己为中国人吗?如果不是,那么古人是怎样称呼的?其真相是怎样的?'中国'一词的起源中国作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的黄河水与长江水养育着万千的人们。
而这些人便是炎黄子孙,被称为华夏族的祖先。
(早期华夏族版图)从公元前21世纪这里诞生了第一个朝代——夏朝,历经上下五千年,直到1911年最后一个朝代清朝覆灭。
在这一悠久的历史过程中,炎黄子孙不断繁衍生息,并且与外来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
而中国这个词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后来的中华民国以及现在的中国都采用了中国这一称呼。
所以'中国'这一词语是这么来的。
古代'中国'的意思我们在许多古文中经常见到'中国'这两个字,比如著名的《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还有班固的《汉书》中的'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以及《韩非子》中的'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
其中第一句话中的'中国'是京师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首度。
第二句话中'中国'的意思是指'国家、朝廷'的意思。
第三句话中'中国'的意思则是指'中原地区'。
这几句话中'中国'这一词语代表的含义几经演变,才演变成今天的中国。
那么,顺理成章,既然古人把'中国'解释成这些意思,他们肯定不自称'中国人'。
那么古人是如何称呼自己的?史书中说明了许多问题一部二十四史,诸多史书汇集记录了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资料,其中的主要观点大都是站在汉民族的立场上,而且好多事件的看法都是具有中原统治者的意志想法。
中国一词的由来中国一词的由来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陆;五指诸夏或汉居住的地位和建立的国家.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有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和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并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夏,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他们的国号都不叫"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最初意思是什么呢?中者,天下之中心也。
国者,大都城也。
‘中国’的最初的字面意思是位于天下之中心的大城。
‘中国’是华夏君主所驻的城市。
“中国”一词的由来,它有五种含义,十三种别称,你都知道吗?在周代的文献里,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
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疆域。
三指中原地区。
四指国内。
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而把北朝叫做“索虏”;北朝也自称中国,反过来把南朝骂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处于对立状态,所以他们都自称中国,且彼此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的说,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的中国范围,而且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如:汉朝的国号为汉、唐朝的国号是唐。
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朝与外国签订卖国条约时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新中国建立后,从此“中国”一词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而且,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当然,鉴于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它还有很多别称。
(一)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中《孟子荀卿列传》,而且其中提到过战国时的邹衍的言论。
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是赤县,或叫做神州。
(二)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之意。
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另一种说法是:周朝人喜欢红色的艳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代华夏省略而来。
(三)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为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解上说,诸朱既(四)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国家叫中国。
秦统一六国后,疆域中囊括了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
中既“中国”,华即华夏族的简称。
唐代韩渥诗中曾写道,“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从此点看出,此时的中国人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中国二字背后的十大知识点:为何叫中国?始于何时?中国的别称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最普通但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字,就是:中国。
我们生活在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传承中国文化,可你有没有想过: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为什么叫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叫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两个字有什么样的精彩故事?1.最早的名字出处一般认为,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
周成王时期一件叫做“何尊”的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治理国家并且营建都城成周的历史,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
在古语里,“或”是以城邑为中心的邦国,“中或”就是中国。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周成王已经占据了中国,统治当地百姓。
“何尊”的发现,充满了戏剧性。
1963年8月,陕西宝鸡贾村镇一个叫做陈堆的农民,在院子后面的土崖上看到有亮光,他用镢头去刨,结果刨出了一个青铜器。
陈堆不知道是什么玩意,也没觉得多珍贵,看它又大又结实,就用来装粮食。
后来陈堆离开了宝鸡,将青铜器给了兄弟陈湖。
1965年,陈湖穷得揭不开锅,就将它卖到了废品收购站,换了30块钱。
废品收购站的人也不识货,将这个玩意和其它废铜烂铁放在一起,准备送冶炼厂。
恰好这个时候,宝鸡博物馆一位干部路过废品站,发现了这个宝贝,博物馆如获至宝,立即拿出30元,将它买了下来。
经过考古人员鉴定,确认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
后来专家在文物底部发现了12行铭文,共122字,于是才有了关于“中国”的最早文字记录。
2.中国的原始含义“何尊”铭文上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概念,它不是一个国名,而是指成周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地区。
在周天子的心目中,洛阳就是天下的中心。
所谓中国,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天地中央。
至于四周的民族,当然就低人一等了,他们分别被称为蛮、夷、戎、狄,或者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合称为“四夷”。
小弟的老家在广东,按照周人的说法,就是标准南蛮了。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和周天子地位下降,许多诸侯国都不把他们当回事,于是开始抢夺“中国”这个商标的所有权,都把自己的都城称为“中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
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释义:上天把国度、人民、疆土赐与先王)”。
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
“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
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
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中国”这个名词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第3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一做法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答案】A。
【解析】根据“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可以看出,政府强调对郡划分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影响到周边边地区,加强对周边的管理,因此这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A项正确;“农工商皆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郡的设置,不能反映“犬牙交错”的特征,排除D。
2、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
据此可知,当时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B.宗法观念日益消亡C.行政管理日趋严密D.统一进程不断加快【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从“聚族而居”到“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从“由族长进行管理”到“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的变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行政管理日趋严密,故选C项;材料只是在阐述地方乡里制度的变化,体现不出郡县制度普遍推行,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宗法观念的日益消亡,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统一进程的加快,排除D项。
3、《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答案】A。
【解析】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C、D项不能体现材料负面影响,排除。
“中国”一词的来源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一词的来源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如青铜器《何尊》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宣称: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
较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亦有“皇天既付中国民”的用例,《诗经》《左传》《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诗经》的《民劳》篇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人民劳苦够了,要求稍得安康。
抚爱这些京师人,用来安定四方)毛传释曰:“中国,京师也。
”《民劳》篇四次出现“惠此中国”,其“中国”皆指京师。
战国时孟子追述,舜深得民心、天意,“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
这些用例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诚如东汉刘熙为《孟子》作注所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本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1)指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如《春秋公羊传》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这里的“中国”即指中原一带,西周时主要包括宋、卫、晋、齐等中原诸侯国,此义的“中国”后来在地域上不断拓展;(2)指国境之内;(3)指中等之国;(4)指中央之国。
以上多种含义之“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义的“中国”,如《毛诗注疏》释《诗经》云:《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南朝刘义庆(403—444)云: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唐人韩愈(768—824)辟佛云: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诸例“中国”,皆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其近义词有“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
#学浪计划##国庆##文化#。
“中国”一词的来历“中国”一词的来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是现代世界对“中国”一词的一般理解,已经写入了各种官方文件。
但是,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词并不是代表国家的专用名词,即不是国名。
那么“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考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
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
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
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从字义上讲,国在古代是城的意思,一座方形的城里,住着一国之王,所以国就是王的都城,或者京都。
城外是国王的领地,有土地和人民。
中国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中国一词出现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
当时中国是国王直接统治的京师(首都)或包括京师周围的地区。
周朝统治者打败了各个地方政权以后,实行分封制,就是将全国土地划分成了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委派一个地方长官实行统治。
各诸侯如众星捧月般拥戴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各诸侯王国环绕着、拱卫着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城堡和土地。
相对于诸侯王国来说,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就被尊称为“中国”,既中央之国、中央王国。
随着皇权的扩大,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域不断增加。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以后,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部疆土都可称为“中国”了。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二十世纪以前,没有哪一个王朝是定国名为中国的。
秦朝的正式国名是“秦”,汉朝的正式国名是“汉”,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的也是如此。
汉朝与匈奴人交往的文书里,称“汉”或“大汉”,而不称“中国”。
唐朝与吐蕃、回纥等国的官方文书、会盟的盟书中,称“唐国”、“大唐国”,而不称“中国”。
历代都是如此,直到近代清政府与各国签定的许多条约,所署的国名是“大清”,而不是“中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导语: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
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
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
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
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