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下水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篇一一、引言地下水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
然而,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因此,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并探讨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1. 污染程度与范围我国地下水污染程度严重,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入地下,导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城市周边及农村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2. 主要污染物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其中,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有机物如石油、苯等也对地下水构成威胁。
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系统,难以治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现状及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责任主体、处罚力度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法难度大,难以有效遏制地下水污染。
2. 监管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对地下水污染的监管力度不够,存在监管空白和漏洞。
同时,监管手段和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需求。
四、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明确防治措施、责任主体和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2. 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地下水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
对违法排放、污染地下水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3. 推进治理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治理地下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
地下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水资源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中,地下水资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还在生态平衡和地质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让我们一同来深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基本属性,以及我国水文地质科学在不断探索中的发展历程。
地下水资源具有多个独特的基本属性。
首先,它具有储存性。
地下水资源存在于地下的含水层中,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能够储存大量的水。
含水层的孔隙、裂隙和溶洞为水提供了存储空间。
这种储存性使得地下水资源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在干旱季节或用水高峰期能够发挥重要的补给作用。
其次,地下水资源具有系统性。
地下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过含水层、隔水层以及各种地质构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水的流动和交换受到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再者,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
在合理的开采和利用条件下,通过自然的补给过程,地下水资源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补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可恢复性是有限度的,如果开采量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就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地下水资源还具有复杂性。
其水质、水量的分布受到地质结构、地层岩性、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对地下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变得极具挑战性。
我国的水文地质科学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早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对地下水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利用。
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人们通过挖掘坎儿井来获取地下水,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水文地质科学研究始于近代。
20 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地质学的传入,我国开始有学者对地下水进行初步的调查和研究。
但在那个时期,由于技术手段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文地质科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国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指沉积层或岩石层中存在的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然而近年来的不合理开采和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地下水的意义、资源分布、利用与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中国地下水资源。
一、地下水的意义地下水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下水是人类饮水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地下水是农村和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饮水水源。
由于地下水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和水质稳定性,被广大民众广泛使用。
其次,地下水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是中国的基本经济产业,而地下水可以通过灌溉系统为农作物提供水源,保证农田的正常耕作。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农业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再次,地下水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中,许多工厂和企业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生产。
地下水不仅可以满足工业用水的需求,而且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地下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可以补给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水域,维持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同时,地下水还可以为森林植被提供充足的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地下水资源分布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我国地势起伏较大,地下水面积差异较大。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下水资源丰富,而东部地区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降水分布的差异所致。
其次,地下水储量分布不均,南方和西南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大,尤其是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
相反,北方和西北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少,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
最后,地下水质量也具有地区差异。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例如,工业排放和农业化肥的使用导致了浅层地下水的重金属和农药污染。
三、地下水的利用与管理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水质分类水质是指水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衡量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的水质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地表水质量标准地表水是指地表流动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
中国对地表水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分类,分为五类。
其中,Ⅰ类水质最好,Ⅴ类水质最差。
Ⅰ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水质清澈,无色无味,无异味,无可见杂质,无菌落,化学需氧量(CODMn)≤15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2mg/L,总大肠菌群≤3个/100mL。
Ⅱ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市政供水等要求较高的地方。
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或有轻微异味,无可见杂质,化学需氧量(CODMn)≤3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mg/L,总大肠菌群≤100个/100mL。
Ⅲ类水质:适用于农田灌溉、渔业、景观水等。
水质较好,有轻微混浊度,化学需氧量(CODMn)≤4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6mg/L,总大肠菌群≤1000个/100mL。
Ⅳ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等。
水质较差,有明显混浊度,化学需氧量(CODMn)≤6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10mg/L,总大肠菌群≤4000个/100mL。
Ⅴ类水质:适用于污染物排放口附近、工业循环冷却等。
水质极差,有浑浊度和臭味,化学需氧量(CODMn)≥10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15mg/L,总大肠菌群≥20000个/100mL。
二、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裂隙或土层中的含水层中的水体。
中国对地下水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分类,分为三类。
其中,Ⅰ类地下水质量最好,Ⅲ类地下水质量最差。
Ⅰ类地下水: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地下水。
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无异味,无可见杂质,无菌落,化学需氧量(CODMn)≤3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1mg/L。
Ⅱ类地下水: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市政供水等要求较高的地方。
地下水总磷限值1. 地下水中的磷污染问题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农业灌溉等领域。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下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其中,磷污染是地下水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磷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磷在土壤中过量积累时,会被雨水冲刷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磷浓度升高。
高浓度的磷会对地下水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 地下水总磷限值的意义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各国都制定了地下水质量标准,其中包括对地下水中磷含量的限制。
地下水总磷限值是指地下水中磷的最大容许浓度,超过该限值则被认为是地下水受到磷污染。
地下水总磷限值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作为监测地下水质量的指标,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磷污染问题。
其次,限制地下水中磷的含量可以降低磷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地下水总磷限值的制定还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地下水总磷限值的国际标准各国在制定地下水总磷限值时参考了许多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国际上主要有两个组织制定了与地下水质量相关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
根据WHO的《饮用水质量指南》,地下水中磷的限值为0.03毫克/升。
这个限值是基于对人类健康的保护而制定的,确保饮用水中磷含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而EPA在《地下水保护标准》中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地下水总磷限值,为0.01毫克/升。
这个限值考虑了地下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地下水中磷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4. 中国的地下水总磷限值标准中国作为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视。
在地下水质量标准中,中国制定了相应的地下水总磷限值。
根据中国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中磷的限值为0.02毫克/升。
这个限值相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较为严格,但相对于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标准则较为宽松。
中国地下水氟的标准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下水氟是指地下水中所含氟离子的浓度。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地下水中氟离子的含量超过了安全标准,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过量的地下水氟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危害,特别是对儿童的牙齿和骨骼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下水氟的标准,并分析国际上对地下水氟标准的制定情况。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下水氟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接着,我们将对国际上地下水氟标准的制定情况进行概述,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随后,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中国地下水氟标准的制定情况,并探讨该标准的应用和挑战。
中国地下水氟标准的制定过程将涉及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相关利益方的合作。
我们将评估目前标准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讨论与其实施相关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对中国地下水氟标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重要的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地下水氟问题的重视,并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中国地下水氟的标准。
首先对地下水氟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描述,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阐述了地下水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详细介绍了长期摄入过高氟含量地下水对牙齿、骨骼等方面的危害,并介绍了部分研究数据和案例。
其次,对比分析了国际地下水氟标准,介绍了国际上一些主要标准组织制定的地下水氟标准,包括WHO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USEPA(美国环境保护署)标准等。
通过对各个标准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国际上对地下水氟标准的制定思路和方法。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中国地下水氟标准的制定情况,并对其应用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中国地下水氟标准的制定背景和依据。
随后,阐述了中国地下水氟标准的应用情况,包括标准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中国地下水污染大致是什么情况
我国既是缺水的国家也是水污染严重的国家,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河流污染程度,北方重于南方,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在监测的142条城市河段中,绝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除了这些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那么,中国地下水污染大致是什么情况?
目前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
据全国118
个城市浅层地下水调查,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一半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由于污染物进入含水层,以及在含水层中运动都比较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若不进行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发现地下水污染后,确定污染源也不像地表水那么容易。
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不易消除。
排除污染源之后,地表水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达到净化;而地下水,即便排除了污染源,已经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将长期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地下水污染比其他水污染的危害更大,治理难度也更大,希望所有人都能重视起来,不要再污染我们宝贵的地下水。
更多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以及水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利用研究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农业大国,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了解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合理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方式和分布特点,中国的地下水可以分为两类:即浅层和深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流入江河湖海,仅为中国总地下水资源的一小部分。
深层地下水则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
这些地区的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说是中国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然而,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雨和江河湖海的补给,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部分地区的地下水补给量下降。
其次,由于中国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浅层地下水,在重度开采和过度提取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层下沉,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此外,由于地下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同地区的供水量和水质也存在巨大差异,给一些缺水和水质不佳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合理利用中国的地下水资源,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建立了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地下水开采和利用的监管。
其次,政府倡导科学节水和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通过改变传统农田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农业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此外,政府也鼓励开展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通过改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也提倡加大投入研究和开发深层地下水资源,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
然而,要想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单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加强全民节水意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利用效率。
同时,在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节水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摘要: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是人类赖以依存的宝贵财富。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所以我国水资源紧张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明确我国水资源演变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其演变的因素。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地下水资源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源保障和生态维持功能。
在人类活动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超采以及污染问题,导致区域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明确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用水安全的基础,为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准确分析。
1我国地下水资源概述地下水是指赋存在地面以下岩石孔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广义上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好等特点,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地下水资源的赋存以及分布特点情况来看,可以将全国地下水资源分为平原—盆地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岩溶地区地下水以及基岩山区地下水等四种类型。
我国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面积914.97万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9234.72亿立方米/年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现状我国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积273.89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8.86%;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686.09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47.79%;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地下水富集区。
地下水及我国水资源现状水,是万物的本源。
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想必没人会否认。
恰逢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我们聊聊地下水。
一、什么是地下水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我们所说的地下水,一般是指广义地下水。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作承压水。
饱水层岩石空隙全部被液态水充满,所以饱水带中的水体是连续分布的,可以发生连续运动,因此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地下水根据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
它是由岩石、砂和砾组成的地下空间,如未固结的松散岩层中的孔隙,固结岩层中的裂隙和可溶岩层中的裂隙与溶穴等。
二、地下水与人类发展地下水作为水文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命的维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是河流、湖泊和湿地的重要补给源,具有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水,具有分布广泛、水量稳定和水质良好的特点,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在保障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液态淡水都是地下水,世界范围内灌溉用水中约40%来自含水层的地下水,世界上大多数干旱地区完全依赖地下水,我们饮用、卫生使用、食品生产和工业加工所需的大部分水都是地下水。
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范围的拓展和延伸,地下水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来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超过42亿人缺乏安全的卫生设施服务,近20亿人依赖没有基本供水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服务,每年有29.7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因为恶劣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或不安全的饮用水死于腹泻病。
中国的地下水中国的地下水(groundwater of China)影响和控制中国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质及与其有内在关系的各种自然地理因素。
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构造特征,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特别是受昆仑—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的影响,使中国地下水在区域分布上不仅南北有明显的不同,在东西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地下水类型按其形成主要可分为下列4类: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多分布有大型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和平原,有巨厚的松散沉积,地下水蕴藏丰富,如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以及汾渭盆地、银川盆地、南阳盆地、河西走廊等,中国南方则多为小型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松散沉积较薄,含水相对较差。
在北方西部多为内陆盆地,降水和常年积雪融化源源汇集于盆地边缘的巨厚砾石层中,在地下水溢出带形成绿洲,而盆地中心则远离水源,降水又少,多为沙丘覆盖。
东部为平原地区,新老河道纵横,沉积了厚层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地下水蕴藏丰富。
在上述东部平原和西部内陆盆地之间的黄河中游地区,分布有巨厚的黄土沉积,形成中国独特的黄土高原黄土孔隙-裂隙水。
碳酸盐岩类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
在南北方的分布有明显差异。
北方喀斯特裂隙溶洞水主要发育在下古生代寒武、奥陶纪的石灰岩中,喀斯特水以大泉或泉群泄出。
南方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粤、桂、湘、鄂等省区,多分布在上古生代和下中生代的地层中,形成一系列的地下暗河和规模巨大的溶洞。
南北方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与浅部微承压水)。
南北方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同。
北方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常大于1克/升,西北内陆盆地有时可高达几十克/升;而在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矿化度多小于1克/升。
此外在北方不论平原地区或大型内陆盆地,由山区到平原均具有较明显的地下水水化学水平分带与垂直分带,而在南方一些山间盆地中,这种分带现象极不明显。
多年冻土地下水。
除在黑龙江省北部和新疆阿尔泰地区有少量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地下水分布外,在青藏高原出现世界中、低纬度地带少见的低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地下水。
根据各地区含水岩层空隙性质、地下水赋存状态和含水岩层结构的不同,可将地下水划分为4种类型:①松散沉积孔隙水。
②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
③基岩裂隙水。
④多年冻土孔隙-裂隙水。
区域地下水分布特征可分为松散沉积物分布区地下水、喀斯特(岩溶)分布区地下水、基岩山区地下水和多年冻土区地下水4大类。
松散沉积物分布区的地下水又可分为以下4种:东部平原区。
包括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及江汉平原等地区。
砂砾石松散堆积厚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为地下水的赋存、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河北平原为例,由山前到滨海一般可分为3大水文地质单元:①太行山东麓与燕山南麓,由第四系砂砾石组成的冲、洪积扇群十分发育,含水层厚达40~60米,多为潜水或浅部微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普遍大于30立方米/时·米,最大可达200立方米/时·米(即每小时水位下降1米的涌水量),水质良好,多属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均小于0.5克/升,为极好的供水水源。
②中部冲积大平原,多由古河道和近代河道冲积形成,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单层厚度较薄,水量不大,但在深部常有3~4层颗粒较粗的承压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一般大于10立方米/时·米,为区内主要供水水源。
③滨海地区,主要为冲、湖积和海相沉积的互层,由细粉砂和亚粘土所构成,含水层多为透镜体状,水量普遍小于1立方米/时·米,矿化度大于3克/升,但在深部100~200米以下,常见有承压淡水。
其他平原亦均与此类似,唯江汉平原地下水普遍含铁离子较高,并有由北向南递增趋势,最高平均含量达10.8毫克/升。
长江三角洲共有4个承压含水层,分上下两组,中间有一较为稳定的粘土隔水层,上部两个承压含水层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下部两个含水层均为陆相沉积,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西北内陆盆地及山前倾斜平原区。
西北地区的几个大型内陆盆地,周边山区降水及常年积雪融水,通过潜流和渗流补给盆地。
盆地周边广布有山前倾斜平原,其顶部一般为沉积巨厚的戈壁砾石层,地下水位埋深均在50米以下,河流出山后即潜入地下,至冲、洪积扇前缘溢出地表,形成绿洲。
一般盆地南缘松散沉积物较北缘发育,如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山麓前,沉积有厚达300~500米的第四系砂砾石层,含水丰富,钻孔单位涌水量达30立方米/时·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地下水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与垂直分带特点。
从戈壁带到绿洲带,地下水由埋藏很深的潜水过渡为多层结构的承压水,然后再到盆地中心的沙漠带。
水量逐渐由大到小,水质由淡到咸,沙漠带淡水仅见于河流两侧。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北麓形成巨厚的山前松散沉积,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使走廊平原被分割成南北向展布的两排小盆地,其总的特点是南部各盆地砂砾卵石的堆积较北部盆地宽广,厚度大,颗粒粗,地下水的质与量均好。
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有的地方虽然严重缺水,但近年来调查证实以下地区仍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源:①河谷平原冲积层潜水。
如泾河,祖厉河等河各地区,单井出水量可达100~1000立方米/日,一般埋藏较浅,便于开采。
②黄土塬区的地下水。
含水层多为连续分布,如六盘山以东的董志塬,面积广阔平坦,常有蝶形凹地分布其间,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汇集渗入补给地下水。
一般塬面积愈大,富水程度愈强,距沟谷愈近,水位愈深,潜水常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入塬边的沟谷中,矿化度多小于1克/升。
③黄土塬下伏深层承压水。
六盘山以东黄土层下主要为一套白垩纪地层,形成一向斜自流盆地,深层承压水广泛分布,范围大致在陕北安塞、宜君、彬县一线以西。
东部含水层埋藏较浅,一般100~200米,单井出水量可达1000立方米/日以上。
向西深度渐大,至环县、庆阳一带,深达700~850米,水质变咸,矿化度3~5克/升。
南部地区含水层顶板埋深300~500米,单井出水量可达2000~10000立方米/日,矿化度1~2克/升。
沙漠区。
中国沙漠中常见的地下水类型有:①沙丘潜水。
其潜水水位一般小于1~10米不等,随沙丘的高度而变深,如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沙丘中含水层由粉细砂组成,厚度由沙丘边缘1~2米至内部增厚到10~20米,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1立方米/时·米,水质良好。
在丘间洼地,水位埋深可达10~15米,水量较小。
毛乌素沙漠中,沙丘含水层以中细沙为主,水位埋深1~3米,受季节影响较大,并与下伏的冲、湖积层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或者构成统一的含水层,水量小于10立方米/时·米,水质良好。
②沙丘下伏层孔隙水。
在沙漠地区除沙丘淡水外,由于沙漠边缘地带埋藏有古冲积平原、古河湖平原等,故往往在沙丘下有较厚的早、中期第四纪堆积物,其来源或为山前冲、洪积层向盆地内的延伸,或为深入到沙漠腹地的河谷堆积以及沙丘覆盖下的冲、湖积层,其中常有淡承压水分布,如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在透水性较差的侏罗纪沙质泥岩上,覆盖有较厚的冲、湖积层,形成泉群,泉水流量每小时达数十立方米,水质良好。
此外在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下普遍分布有高水头的淡承压水,在巴丹吉林和乌兰布和沙漠,也有类似情况。
喀斯特分布区地下水即喀斯特裂隙溶洞水,又可分为裸露及半裸露型和隐伏型2种:裸露及半裸露型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又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峰丛峰林裂隙溶侗水。
多分布在两广及云贵。
如广西由中泥盆纪至下三叠纪碳酸盐岩层总厚度达8000余米,出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0%,桂林地区有80%的溶洞发育于上泥盆纪的融县灰岩中,有无山不洞之说。
贵州由下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岩层总厚度近万米,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0%。
此外,地下暗河广泛发育,仅广西一区流量大于100立方米/时的地下河即有百余条,枯水总流量约为36万立方米/时,如都安地区地下河系长达50余公里,补给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洪水期最大流量为140万立方米/时,枯水期最小流量为1.4万立方米/时。
贵州独山南部地下河系长40公里,补给面积近350平方公里,出口处枯水流量为4320立方米/时。
此外,在中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珊瑚灰岩发育广泛,厚达900多米,钻孔单位涌水量24立方米/时·米,但矿化度高达30克/升。
②喀斯特丘陵溶洞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如四川东部及南部碳酸盐岩层总厚度达千米左右,喀斯特现象十分发育,溶洞大者高可达30米。
在南部长兴灰岩中有一地下暗河流量达4212立方米/时,泉流量最大为432立方米/时,但随季节的不同流量变化很大,如湖北南津关灰岩中的白马洞泉汛期流量为228立方米/时,旱季则减少为0.072立方米/时;发育在石龙硐灰岩中的鲤鱼潭,汛期最大流量为1404立方米/时,旱季则仅有10.8立方米/时,相差悬殊。
③喀斯特山地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在东北和西北亦零星可见。
地表喀斯特现象不很显著,以大型喀斯特泉群出露为其主要特征。
但因补给区范围广阔,泉水流量大而稳定,如太行山中段的娘子关泉群,泉域面积达4480平方公里,流量为9~16立方米/秒;山西平朔神头泉,泉域面积2910平方公里,流量为7~9立方米/秒;河北峰峰黑龙洞泉,泉域面积2140平方公里,流量达6~9立方米/秒;山东济南附近有百余处泉水出露,总流量为1.4万立方米/时。
隐伏型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又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①浅埋型隐伏喀斯特裂隙溶洞水。
多分布于中国南部与东部地区,如广东的广花盆地和湖北江汉平原东北部,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36~28.1立方米/时·米。
山东淄博盆地中共有3层隐伏的碳酸盐岩层,其中第1和第3层的裂隙喀斯特水较为丰富,钻孔单位涌水量为72立方米/时·米,属硫酸钙型水。
此外在粤北、江西、湖南、湖北、淮北及太行山山前等地亦均有分布,水量一般较丰富。
②深埋型隐伏喀斯特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的下部。
在四川盆地巨厚的红色岩层下隐伏有多层的二叠、三叠系石灰岩承压含水层,多为高矿化度的盐水及盐卤水,单井出水量可达122立方米/时。
华北平原在深埋的寒武、奥陶系灰岩中亦蕴藏有较丰富的喀斯特裂隙溶洞水。
属基岩山区地下水的有岩浆岩、变质岩、碎屑岩、玄武岩等岩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含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仅在局部碎屑岩中有孔隙-裂隙水。
岩浆岩为主的裂隙水岩浆岩类浅部常含有风化裂隙潜水。
多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为华力西期的花岗岩及火山岩类,水质良好,但泉水流量较小。
在中国东南沿海广布的为侏罗纪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岗岩,泉水多以下降泉沿微弱的风化带出露,流量0.3~0.9立方米/时,浙东火山岩地区泉水较多,流量为0.1~3.6立方米/时;粤东裂隙发育,风化层较厚,泉水流量为1~3立方米/时,在局部构造破碎带可达30立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