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音乐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1.音乐课程的性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了音乐课程的性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2.音乐课程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音乐课程的目标音乐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达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上的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的性质明确了音乐为必修课程,这就要求学校不论是高一还是高三,都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音乐课。
从音乐课的作用和目标上,我们也能体验出音乐课的重要性。
因此,多年来,我校在高一和高二开设《课程标准》中六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鉴赏。
由于山东省高考实行“3+X+1”模式,“3”指语文、数学、英语;“X”为文、理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地理、历史三个学科,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1”为基本能力,包括六个学习领域中的13个学科,共计60分,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
所以,在高三除专业生开设专业课外,所有考生还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
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的音乐知识,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增进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也为高考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知识方面的基础,基本达成了《课程标准》中的音乐三维目标。
音乐课程的性质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这三个方面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承音乐文化时出现的问题。
因为在十年课程改革中,老师们有一个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文学的才是文化的,音乐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在讲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包括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必须要赋予音乐之外的文学语言来解释它。
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例如,我们在听一段苗族音乐、一段维吾尔族音乐或者一段拉丁美洲音乐的时候,音乐里包含了不同的玄法、不同的调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
音乐当中包含了那些不同文化身份的创造者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他们是用音乐向听者阐述一种文化。
所以音乐是处在大文化当中的,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和语言文字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传统到现在,一直延续过来的。
比如,从20世纪到现在100年的历程中,上个世纪初的音乐教育就是提倡美育,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和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程也体现审美性。
现代社会仍然延续“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说明音乐学科、音乐课程,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性质。
以美育人,强调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美育人对于陶冶身心、陶冶情感有着特别的作用。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音乐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采纳了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理论的精华部分。
音乐这门学科不通过实践的形式是没有办法实施和操作的,所以,音乐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在新课程中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目标本身。
这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就是目标。
而获取知识的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目的都非常重要。
首先,方法确实是目的,在课程标准中,摆在知识技能之前、之上。
谈谈音乐课程的性质————人文性音乐是心灵的体操,是感染人、陶冶人的艺术,因此,人文性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
音乐课程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首要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本身也被过分的理性化了。
另一方面,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
为此,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重视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将人性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今的许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尤其是一些中学生,很难融入音乐课堂。
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音乐教育缺少一种人文关怀,许多教师把音乐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教育,导致了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和非艺术化倾向: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与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内容追求全面、高难度;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等等。
这种倾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阻碍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潜能得不到健康、和谐和个性化的发展。
我觉得音乐课上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
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培养审美的重要载体。
为了更好地培养我国新一代对音乐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制定了《音乐新课程标准2024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充分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音乐课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和完善。
一、课程性质: 审美性、实践性、人文性、创造性情感性。
二、课程理念: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养为主线,引学生度极参与艺术活动感受、欣赏、表现、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音乐综合素质,丰富精神生活。
三、课程设计思路: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根据结合今年人教版新教材课程设计思路:1-2年级(唱游·音乐)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景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重视基础乐理知识(识谱、基本节奏型)。
3-5年级让学生拥有广阔的国际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录鮭莡 秒化包融力。
不仅仅要了解欧洲经典音乐,也要了解世界音乐风格的版图。
在扩展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学生了解西方鰈舵爸轍勐榼凝典音乐的风格版图与历史脉络,让音乐课的内容既有文化的宽阔度又有历史的纵深感。
3-6年级“听见家乡”用家乡的音乐文化链接与祖国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热爱中华音乐文化。
让学生因热爱祖国音乐文化而产生爱国之情。
“人文主题”融入音乐课程让音乐与所处环境的文化相关联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融入音乐课堂,上音乐教育承担综合育人任务,培养完善人格、家国情怀。
四、新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乐基本概念、乐理、节奏、和声等,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理论支撑。
2. 音乐欣赏:通过聆听、分析、评价不同时期、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3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3年版)前言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指导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实施,制定本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性质1. 艺术性:音乐课程以艺术表现为主要特点,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艺术素养。
2. 实践性:音乐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演唱、演奏、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3. 人文性:音乐课程富含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研究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音乐作品,了解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人文素养。
4. 基础性: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研究音乐奠定基础。
课程价值1. 提高审美素养: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创新精神:音乐课程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弘扬民族文化:音乐课程注重传承和弘扬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 促进人际交流:音乐课程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5. 增进身心健康:音乐课程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课程目标1. 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音乐语言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
2. 掌握一定的音乐表现手段,能够演唱、演奏、创作音乐作品。
3. 认识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音乐服务生活、丰富生活。
4. 了解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5. 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高、节奏、和声、曲式等基本理论知识。
2. 音乐表现手段:包括演唱、演奏、创作等实践活动。
3. 音乐欣赏:包括国内外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分析。
4. 民族音乐文化:包括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传统、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音乐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
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是人类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基于音乐艺术与人类精神、情感及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密切联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具有素质教育鲜明的大众性和普及型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一脉相承,同时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
(二)基本理念1.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指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的体验、感悟、鉴赏和评价,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意表达、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认知、理解音乐艺术的本体构成特征,领悟音乐形式美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
2.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
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
音乐课程中生动有趣的创作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丰富多样的音乐课程,使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得到切实满足,有利于释放创造性的能量。
3.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须借助概念,直达人的心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4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4年版)引言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体现时代特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
一、课程性质1.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2. 音乐课程以艺术为核心,融合人文、科技、生活等领域,引导学生体验、欣赏、实践、创造音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音乐基本概念、乐理知识、音乐历史与地理,掌握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和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舞蹈、综合表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审美情趣,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1. 音乐基本元素:音高、音长、音色、节奏、旋律等。
2. 音乐形式与体裁:声乐、器乐、舞蹈、综合性艺术等。
3. 音乐历史与地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世界音乐概况等。
4. 音乐鉴赏与批评: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表演评价、音乐创作评论等。
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教学方法,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音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4. 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音乐社团、比赛、演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标准编制与解读本课程标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结合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各地教育部门应根据本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对音乐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教师应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
其中,人文性点明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特性;审美性落实了学校音乐可实施美育的目标;实践性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特点。
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原有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价值”,因此将原来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有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
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境,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标准对音乐教育提出通过情感性、人文性、创造性、群体性与个性化等特征实现美育的目标。
新的课程理念强化音乐审美体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音乐的文化品位,重视实践与创造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个性发展,推进音乐课程信息化与现代化音乐活动中去。
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加大音乐活动的力度,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在我多年来的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从如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学习完《沂蒙山小调》这首歌后,除了让学生用口头演唱、用录音机听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还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竖笛进行演奏,这样一种实践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
《2011年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性质是: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标准的制定旨在通过规范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民基本素质。
一、课程性质本标准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必修课程之一,属于美育课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标准的制定,遵循教育规律,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终身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实践能力四个方面为主线,以音乐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板块为内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文化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强调课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渗透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具有热爱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风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主动研究、合作交流和创新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使其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研究态度。
三)知识与技能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使其具有音乐素养、音乐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形成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
二、学段目标一)1~2年级在情感体验、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基本能力,使其能够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表现简单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初步掌握唱歌和演奏乐器的基本技能。
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
其中,人文性点明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特性;审美性落实了学校音乐可实施美育的目标;实践性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特点。
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原有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价值”,因此将原来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有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
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境,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标准对音乐教育提出通过情感性、人文性、创造性、群体性与个性化等特征实现美育的目标。
新的课程理念强化音乐审美体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音乐的文化品位,重视实践与创造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个性发展,推进音乐课程信息化与现代化音乐活动中去。
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加大音乐活动的力度,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在我多年来的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从如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学习完《沂蒙山小调》这首歌后,除了让学生用口头演唱、用录音机听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还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
--竖笛进行演奏,这样一种实践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
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东西。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
律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
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有总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把静态知识作动态处理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全过程。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
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
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奏、跳,兴趣得到满足,才智得到发挥,以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音乐猜谜”、“音乐游戏”、听音乐旋律猜歌名、辨别乐器的音色、即兴编舞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使同学们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练机会,以发展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
能。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实践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以上只是我学习“二期课改”以后的一些个人心得,课改中的理念、思想、精神观点等精华还须细细琢磨、钻研透彻,并在教学过程中伏诸实践,争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