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中植物选择与配置
- 格式:docx
- 大小:55.69 KB
- 文档页数:10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度和水分条件下的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生物吸附、生物转化、生物交互作用等生态学机制,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
在植物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水体特性和需求来确定适宜的植物种类。
本文将从水质改善、环境适应性、景观效果和工程管理等方面,详细说明。
首先,水质改善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目标之一。
不同的水体质量问题需要相应的植物进行修复。
对于富营养化水体,适宜选择能吸收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这些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中营养物的浓度,从而减少藻类的生长,达到水质改善的效果。
对于富集重金属的水体,需要选择具有吸附或赋存重金属的那些植物,如鬼针草、蓝莓等,通过植物的根系和体内组织吸附和沉积重金属,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其次,人工湿地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湿地的水质、水位和光照条件都对植物的生长和适应性有一定的要求。
在选择湿地植物时,需要考虑其耐寒、耐旱和耐阴等特性。
例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选择耐寒的植物,如芦苇、苇丛等,以确保其能够在寒冷的冬季正常生长;而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可以选择抗旱性强的植物,如香蒿、蔷薇等,提高湿地植物的生存率。
此外,根据湿地的光照条件,选择喜阳性或耐阴性的植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景观效果也是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人工湿地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中,在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的同时,也能提供一定的观赏价值。
因此,选择具有较高景观效果的植物是必要的。
例如,芦苇、菖蒲、浮萍等植物能形成绿茵茵的草地,增加湿地的美观性;莲花、睡莲等植物则能在湿地中开出艳丽的花朵,增加湿地的观赏价值。
最后,工程管理也是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重要因素。
人工湿地需要经过长期的管理和养护,植物的种植形式和生长速度都会对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开展湿地植物种植时可以采用植被块或植被带的方式进行。
《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工程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低能耗、高效率等优点,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
二、人工湿地的基质1. 基质的选择人工湿地的基质是湿地系统的基础,其选择直接影响着湿地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常见的基质包括砂土、粘土、砾石等。
其中,砾石因其良好的透水性、较高的微生物附着能力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成为人工湿地常用的基质材料。
2. 基质的配置基质的配置应遵循由下至上逐渐由粗到细的原则,以利于水流的自然扩散和污染物的沉淀。
同时,还需根据实际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
三、人工湿地的植物1. 植物种类选择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是污染物净化的关键。
常用的植物包括菖蒲、水芋、鸢尾等水生植物。
这些植物具有强大的吸收和净化能力,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2. 植物配置植物的配置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提高湿地的生态稳定性和净化能力。
同时,还需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环境条件进行定期养护和管理。
四、基质与植物的配置1. 基质与植物的协同作用基质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污染物的净化过程。
基质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和生长的空间,而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和转化污染物。
二者相互配合,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
2. 配置策略在配置过程中,需根据实际地理条件和污染物的类型、浓度等因素,合理搭配基质和植物。
同时,还需考虑景观设计和生态平衡等因素,使人工湿地既具有污水处理功能,又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五、结论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基质和植物的配置对于提高处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基质和植物种类,以及合理的配置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加强后续的养护和管理,保证人工湿地的长期稳定运行。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docx1、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随着环境爱护的快速进展,人们对湿地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
由于城市中自然湿地的渐渐削减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进展。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养分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
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合的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成了我们在营建人工湿地前必需思索的问题。
1.人工湿地污2、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1.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洁、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削减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很多麻烦。
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自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1.2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①抗冻、抗热能力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对四周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3、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改变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四周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1.3所引种的植物必需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外表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河道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参考植物配置说明)水生植物是指生长环境为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
水生植物可分为以下四类:1、挺水植物: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芦苇、菖蒲、香蒲、水葱、水生美人蕉、慈姑、灯心草等;2、浮叶植物: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睡莲、荷花、萍浮草、王莲等;3、漂浮植物:指根部不生长在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在水里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浮萍、红萍、水鳖等;4、沉水植物:指整个植株全部没入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金鱼藻、菹草、黑藻等。
主要的植物配置表九、后期管理人工湿地后期管理主要包括结构管理和植物管理两方面:(1 )结构管理人工湿地的各项结构管理在于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延长湿地使用年限。
任何细微的损坏或裂缝,都会因不断的污水流动,造成损坏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定期(如每月)对人工湿地池体如坝、泄洪沟及其它控制水流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
(2)植物管理植物是人工湿地处理核心,也是人工湿地后期管理最重要工作,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人工湿地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主要是保证其成活率,湿地植物栽种最好在春季,植物容易成活。
如果不是在春季,如冬季应做好防冻措施,如在夏季应做好遮阳防晒。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确保栽种的植物能成活。
2)控水植物栽种初期为了使植物的根扎得比较深,需要通过控制湿地的水位,促使植物根茎向下生长。
3)及时收割植物人工湿地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在其生长茂盛、成熟后应对植物进行及时收割,并处理和利用。
一般的植物收割时间为上半年的3〜5月份和下半年的9〜11月份。
4)做好日常护理防止湿地内其它杂草滋生,对已生长的杂草应及时清除;需及时清除植物的枯枝落叶,以防止腐烂等污染。
5)暴风雨后的维护暴风雨后,湿地床上植物发生歪倒,要及时扶培,排除积水。
6)冬季对植物的处理对不耐寒的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做好防冻措施或及时收割掉,降低负荷。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投资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芦苇、菖蒲、香蒲、水芹菜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耐污能力强、对水质改善效果好等特点。
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湿地类型、气候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适应性、耐污性、生长速度、根系发达程度等原则。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耐污性好的植物能够承受较高的污染物负荷,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湿地表面,根系发达的植物则有利于提高湿地的稳定性。
3. 植物选择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如芦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而水芹菜则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三、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转化和降解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同时,植物还能分泌出一些酶,将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 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研究表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比较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来处理和净化污水的一种技术。
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吸收有害物质,还能提供生物学上的处理效果。
因此,正确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对于人工湿地的运作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并介绍一些广泛应用于人工湿地的适宜植物种类。
首先,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对水体的吸收能力和净化效果。
一些常见的植物如香蒲、芦苇、菖蒲,具有发达的根系和丰富的气孔,能够吸收和还原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在这些植物的根系附近,生活着丰富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和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净化水体。
其次,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还应考虑其耐污能力和适应性。
一些植物如箭竹、秀苇、结缕草等对于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抗性,能够在高浓度有机物质的环境中生存和生长。
这些植物对于处理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和有机物质非常有效。
此外,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还应考虑其对于水质过滤和土壤保持的能力。
一些植物如翅草、红树等可以形成茂密的植被,过滤水体中的杂质,降低水质浊度。
同时,它们能够在土壤表面形成菌丝和根系,有效地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最后,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还应考虑其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
一些快速生长的植物如水葱、黑竹、水曲柳,可以迅速建立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并提供持续的生物处理效果。
考虑到植物的生命周期,应选择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植物,以保证其在人工湿地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总之,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吸收能力、净化效果、耐污能力、适应性、过滤能力、土壤保持能力、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水特性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组合。
通过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做出贡献综上所述,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吸收能力、净化效果、耐污能力、适应性、过滤能力、土壤保持能力、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人工湿地是指人为建造的用来处理废水或污水的湿地系统,通常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适应性:湿地植物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湿润、高湿度和浅水环境,同时能够耐受低温和高盐度等环境条件。
通常选择一些湿地植物作为主要种类,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2.混合配置:湿地植物的配置应该尽量多样化,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混合配置可以达到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目的。
例如,可以选择有气生部分和水生部分的植物,如芦苇既可以在湿地表面生长,又可以将根系延伸到水中。
3.适当密度:湿地植物的密度应该根据湿地的大小和处理能力进行配置。
一般来说,湿地植物的密度越大,处理效果越好,但是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植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生长发育。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密度。
4.生长周期:湿地植物的生长周期也需要考虑。
一般来说,选择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植物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运行能力。
但是,也需要注意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可以更快地进行废水的吸收和处理。
5.抗污染能力:湿地植物应该具备一定的抗污染能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和降解污染物。
一些植物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和生化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6.相容性:湿地植物的相容性也是一点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植物之间应该相互协调,能够共同生存和生长,不会互相排斥或者产生竞争。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比和配置,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整体效果。
总之,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需要考虑适应性、混合配置、适当密度、生长周期、抗污染能力和相容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系统的废水处理效果,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目的。
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人工湿地是一种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处理工艺,通过模拟湿地环境,利用湿地植物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进入湿地的污水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具有低投资、低运营成本、易操作、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中。
人工湿地的基质是支持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采用砂质土壤、黏土、煤渣、砂利等材料作为基质。
这些基质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给给湿地植物,同时也有一定的吸附污染物的能力。
在湿地植物的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浅水湿地生态系统中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
比较常用的植物包括芦苇、蒲草、香蒲、菖蒲等。
这些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增加基质对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附和降解能力。
此外,它们的茎和叶片也能起到一定拦截和吸附污染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的配置一般包括前段和后段。
前段是污水进入湿地前经过的处理单元,主要用来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浮游生物。
常见的前段处理单元有格栅、沉砂池和沉淀池等。
格栅可以过滤掉较大的杂质,沉砂池和沉淀池则可以沉淀掉较重的悬浮物。
后段是污水经过湿地植物处理后的处理单元,主要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氨氮和磷等营养物质。
后段通常分为初级湿地和次生湿地。
初级湿地主要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营养物质。
次生湿地则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磷和微量重金属等。
在配置人工湿地时,需要根据不同污水的性质和处理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首先要确定污水的进水流量、水质指标和排放标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和基质材料,以及确定湿地的面积和深度,最后进行系统配置。
人工湿地的运维管理也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定期修剪和控制湿地植物的生长,保持湿地的通气性;定期清理沉积物,避免堵塞湿地孔隙;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湿地运行参数;适时养护湿地植物,促进植物生长和更新等。
综上所述,基质、植物及其配置是影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工湿地中植物选择与配置
目录
引言 (3)
1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原则 (3)
1.1 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 (3)
1.2 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 (3)
1.3 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4)
1.4 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输氧能力的植物 (4)
1.5 注意多种植物的组合 (5)
1.6 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好 (5)
2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及配置 (6)
2.1 人工湿地植物类型及计量方法 (6)
2.2 人工湿地植物种类 (8)
2.3 人工湿地植物的配置 (9)
人工湿地中植物选择与配置
引言
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吸收、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形成景观要素、美化环境。
但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习性、去污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湿地植物的科学选择以及合理配置是人工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对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要素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方便后期管理,而且能增加景观效果。
1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的原则
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受地域和自然条件影响最大、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
同时,湿地植物的差异会显著影响湿地的净化效果,因此植物的选择对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存在地域的差异和特殊性等,这些均是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植物选择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最起码要使所选植物能在该地区正常生长,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
一般地,多选用当地适宜种植和移栽的植物。
王庆海等对北京地区常见9种水生生物污染物去除能力和生活力进行研究,表明水生鸢尾应为北京地区首选人工湿地植物,菖蒲、香蒲和荻等次之,泽泻和芦竹在人工湿地中不能越冬成活。
四川地区以选择灯芯草作为净化污水的湿地植物是适宜的。
灯芯草是武汉及北纬30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较理想的水生植物,但在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因不能适应当地生境而遭淘汰。
1.2 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
由于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
污染物,抗逆性较差的植物将直接影响污水净化效果。
因此,除了选用耐污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外,还要选择一些抗逆性强(包括抗病虫害能力、耐盐性、耐高温性以及耐寒性等)的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正常生长,保证污水净化效果和景观稳定性。
此外,人工湿地中由于污染物的存在植物容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不仅直接关系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其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同时,为了兼顾景观效果和稳定性,应选择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生长稳定并易于管理的植物。
1.3 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净化处理技术,而湿地植物可以吸收、富集、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能有效地净化水体,是人工湿地系统发挥生态净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同湿地植物的去污能力以及净化效果均不相同。
因此,在筛选水生植物时,根据湿地特色、水体污染类型及程度,选择去污力强、净化效果好的湿地植物,这样的水生植物在污染较重的水体可以较好的存活,并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通常根系比较发达、生物量较大的水生植物,不仅能够稳固湿地土壤、保持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生物降解速度。
高吉喜等选择了7种湿地植物研究后发现,慈菇和茭白的综合净化率最高,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就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1.4 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输氧能力的植物
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从污水中吸收更多的营养来形成自身的物质;同时,发达的根系在水中形成水流通道,在根部能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另外,发达的植物根系可以分泌较多的根分泌物,And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植物根际的分泌物可以促进微生物转化,加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不同种类植物根系伸展能力不同,旱伞草和香根草的分孽及根系伸展能力最强,其次是芦苇、芦竹,香蒲、美人蕉和灯心草根系生长较为缓慢,伸展较浅。
人工湿地植物的输氧能力也很重要,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一部分通过植物气腔进入根部,满足根部呼吸的需要;另一部分传到外部环境,使好氧性微生物的活动加强,进而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速度。
1.5 注意多种植物的组合
园林设计中不同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可以美化视觉,空间的利用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合理搭配人工湿地植物,在视觉上呈现相互衬托,错落有致的景观。
同时,植物的搭配种植,能过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加以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与半完全自我循环。
另外,多种植物能够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保证物种多样性,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
在对植物进行搭配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两种植物对光、水、营养物质及空间等资源的竞争问题,另外也要考虑是否存在植物么间释放的某种化学物质会对另一方或周围环境有所影响。
Hoagland 等对芦韦、香蒲、水葱等的研究结果发现宽叶香蒲、水葱、苔草等植物枯萎腐烂所产生的化感物质对芦韦生长与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因此,在植物的搭配上,需要考虑仔细选择适宜的植物相间种。
1.6 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好
人工湿地虽然是作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它的重点是去除污染物,但是被选植物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却不能低估。
近几年来人工湿地植物在完成去污任务的同时也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黄时达等在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四川黔江地区白岩煤矿坑酸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研究中指出灯心草是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但因为灯心草具有较高的污染净化能力,而且也是四川农民经常栽种的经济作物,可以用于编织草席出售,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在人工湿地中广泛应用的芦苇也是一种很好的工业原料,可以作为造纸、建材等原料。
芦苇茎叶含有10种较高的动物必需的氨基酸,因此也是喂养牛、羊等家畜的很好饲料。
在进行人工湿地的设计时,除了作功能、生态和美学的考虑外,还应该注重其经济价值。
景观生态价值是人工湿地的重要优势之一,因而可以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将人工湿地建设与营造生态园林融为一体,将污染治理与景观功能相结合。
在选择植物时,不应仅仅考虑植物独有的观赏特性,而应根据湿地特色、水体污染类型及程度、植物生长特点以及生态安全性等,选择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可净化污水的湿地植物,可以考虑不同色彩植物之间的搭配、不同花期植物的搭配、不同层次之间的搭配等,创造赏心悦目的湿地景观环境,实现污染治理和环境美化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