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埋银子给我们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乔家埋银子给我们的启示【摘要】山西乔家大院因《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出名,因央视一套热播《乔家大院》而火爆。
乔家自乔贵发起逐步发达,生意越做越大,积聚的银子越来越多。
乔家与许多晋商一样将大量的银子埋了起来。
乔家埋银子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乔家的理财思想可以概括成两个字“稳健”。
投机和冒险只能是权益之计偶尔为之,而稳健应该成为经商理财的长久之计长期追求。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许多人都看过,其作为摄影基地的山西乔家大院也因此而闻名。
乔家大院座落在山西晋中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由6个院子19进小院子组成,共计313间房屋,房屋四周是十几米高的青砖院墙,墙上有女儿墙式垛口,院墙四角有挺拔的角楼;院落中央有一条巷道,一头是大门,另一头是祠堂;巷道两侧各有三个大门,共六个院子,每个院子又有两三进小院子。
山西除了乔家大院之外,知名的还有王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等。
这些院落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建造的,高大气派、气势恢宏,某些方面堪比皇家园林,显示了晋商历史上的辉煌。
乔家大院的奠基人是清乾隆时期的乔贵发。
乔贵发本是一个家徒四壁的孤儿,通过走西口、下包头,从当铺店员做起,到开豆腐店起家。
乔贵发待人接物好,又善经营,生意日益兴盛。
从开始时的豆腐店,到烧饼店、杂货店,再到银器店,店铺越开越多,买卖越做越大,财力越来越雄厚。
经几代人励精图治,更是开设了茶庄、粮行、票号、钱庄等。
先后开设了“复盛公”、“复盛西”、“复盛协”、“复盛锦”、“复盛兴”、“复盛和”等店铺,置屋一千多间,是包头市面的头号大买卖,并由此产生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谚。
乔家到了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时达到鼎盛,仅票号就在全国各地占有20多个“码头”,“大德恒”、“大德通”成为山西票号的龙头,后来一直延伸到日本、朝鲜,时称乔家票号“汇通天下”,积聚的流动资金总额达1000多万两白银。
数目如此庞大的银子存在哪儿呢?从乔贵发开始,乔家把赚来的银子大都埋在了地窖里。
乔家大院孙茂才读后感乔家大院孙茂才读后感导语:乔家大院孙茂才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10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乔家大院》这本书。
CCTV上演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没时间看,等看完这本书,有了强烈想再看遍电视剧的想法。
作为山西人,1994年便去过一次乔家大院,2002年的时候又去过一次,但是两次参观都看的不细。
看完这本书,算是对乔家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乔致庸是很男人的一个商人,但是就是因为想着“汇通天下、货通天下”而有点钻牛角尖,可能是年代的不同,现在,这样的商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也正因为此,晋商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的精神,才是对当心社会呼唤“商业诚信何处寻”的最好回答。
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大东家乔致广生意失败,病重去世。
乔致广当家时,乔家在包头因和对手邱家争做霸盘生意导致银两亏缺、货物滞销。
股东、商家纷纷上门讨要股银和货款。
危难之际,不但没有商家愿意借银子帮助乔家度过难关,反而都窥视着乔家的产业伺机瓜分。
大太太立即命人召回在太原参加科举考试的乔家二少爷乔致庸,并强迫他放弃青梅竹马的恋人江雪瑛,迎娶绰号“山西第一抠”的陆大可之女陆玉菡,并接管家事成为乔家新任大东家。
乔致庸本不愿意作生意,更不愿意与富家小姐陆玉菡结婚,但面对乔家众人的跪求和希望,背负着乔家大院的兴衰荣辱,乔致庸忍痛答应。
孙茂才,一个经验老道的穷秀才。
在太原赶考时曾和乔致庸有过数面之缘,更曾与乔致庸在龙门口舌战主考官,此时他得知乔家有难,也来投奔乔家帮忙。
乔致庸一行及时赶到包头,暂时稳定了局面。
在包头众人疑惑的眼光下,乔致庸兵行险招,顶着莫大的压力有条不紊地酝酿着自己的计划。
陆大可意外地再次借银子使得乔致庸战胜了达盛昌,并由于乔致庸的宽容大度,乔家与达盛昌化干戈为玉帛,由于在这场争斗中达盛昌的大掌柜崔鸣九被抓,其弟崔鸣十对乔致庸十分怀恨。
乔致庸针对包头各分号欺蒙客商等行为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变更并制订了新店规,保证了乔家生意稳定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以“诚信”为首的商业秩序。
《乔家大院》读后感(通用6篇)《乔家大院》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乔家大院》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乔家大院》读后感篇1与看电视不同,小说《乔家大院》对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神态的塑造要更饱满。
乔致庸的一声可谓传奇,少年的无忧快乐,直到兄长乔致广的突然病故,一夜之间被“临危受命”扛起家族的事业。
为解救包头复字号,娶了太谷陆玉函。
在其之后的“货通天下”和“汇通天下”的颠宕起伏中饱受人间风雨。
乔致庸之所以能在山西甚至全国的商界上名声远扬,因为他把行商当做“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来做。
“大小之别,在于人的心,在于你自己的眼光。
人如果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这个人就只能看到泥潭;但若是他身在泥潭心却如鹏如鲲,他看到的就不只是泥潭,而是双翼下九万里的天地”,乔致庸的心就是心如鹏如鲲。
不论是争夺包头复字号、南下贩茶贩丝、全国开设票号,都把自己的事业和天下的苍生联系起来。
在民间流传一句“为富不仁,为商不奸”的名言。
可在乔大爷身上看到的却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仁义之商,他把山西晋商的节俭、诚信和开拓精神都浓缩在“在中堂”里,“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则财用恒足”。
用孙茂林的话说是“二爷不是个好的商人,他是把行商当成行人间大道”,两广总督胡元浦也说“他不在庙堂却做着庙堂的事”。
世间的人大致可分为几类:大多数人无非是挣钱糊口养家,娶妻生子;也有人考取功名,衣锦还乡;还有些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低了头,犹如行尸走肉;只有少数几人像二爷那样心怀天下,真正将庄老和孔孟融合。
马云美国纳斯达克上的一次记者采访上说“我关心中小企业的成长。
你找我来谈赚钱的事,我不会接待你;但你有个帮助中小企业的点子我会去听去做。
”在放眼望去,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不也都是心怀天下,行大道吗?而也有像孙茂才之流,心比天大,借一时之势,就忘乎所以,“鼠目寸光,利令智昏”,可能也有飞黄腾达的时候,不过终究没落个好下场。
读《乔家大院》心得《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很多人都看过,相信都为主人公乔致庸的风采所感动,笔者看完之后,有所感触,有所得,现与大家共分享。
一、讲“诚信”,重信用《乔家大院》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精彩而且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弘扬了一种商业文化,一种“诚信”的文化。
晋商的精神实质便是合作与诚信,其中“诚信”是晋商得以位居中国三大商帮之一的重要基础。
这种诚信并不是简单传统意义上的对于“义”的推崇,也不是那种道德模式的重义轻利,而是一种商业经营所必需的运作基础和游戏规则。
立足“诚信”才可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才可以实现商家的永续经营和发展壮大。
其中一个反面典型在这本书中得到很好的全释:就是乔致庸在整治包头一个长期托欠乔家债,而又有能力偿还而不还的人时,所使用的计策,那就是把那人家仅剩下的一个筐摆在乔家进门的大厅前显眼处,结果人人得知此人有不讲诚信的纪录,就都不与他做生意,结果可想而知,此人必须以他欠乔家的债再加上利息来买走了那个筐,并与乔家做第一笔生意,以示他重新确立诚信经商的原则。
乔致庸得以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创造的商业神话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应该是“诚信”神话。
“诚信”并不是由于个体的道德无限高尚,也不是儒家伦理修养的必然结果,而是现实的选择、规则的要求。
这对于现代中国商人、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应该何去何从,都很有启发。
我们基层人民银行,也在做征信工作,但如果没有大的诚信商业环境、诚信社会环境、诚信人文环境也就没有我们的征信,征信从诚信开始、诚信从做人开始。
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看《乔家大院》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乔致庸那“汇通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在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和权衡,乔致庸不顾孙茂才极力反对毅然前往北京,力排众难,开设票号,提出“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心怀天下的乔致庸不惜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友兼最得力的帮手孙茂才产生矛盾并最终分道扬镳。
晋商第一乔读后感乔家能成为晋商里的老大,那可不是靠运气瞎猫碰上死耗子的。
人家那生意头脑,真不是盖的。
就像乔贵发刚开始,瞅准了商机,在那个年代就敢跑到口外去闯荡,那时候的口外估计就像现在大家眼中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神秘地带,可他就有那股子冲劲。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看到一个新兴的行业,大家都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有个人直接就一头扎进去了,这种胆量和远见就已经领先一步了。
而且乔家特别讲究诚信。
书里那些故事,一件一件的,都在告诉我这诚信就是他们的金字招牌。
在生意场上,诚信就像魔法一样,能让顾客变成忠实粉丝,能让合作伙伴紧紧抱团。
我就想啊,要是我去买东西,知道有一家店从来都不坑人,质量还特别好,那我肯定也会一直光顾,还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乔家就是这样,他们靠着诚信在那个鱼龙混杂的商业世界里站稳了脚跟,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在土地里,狂风来了也吹不倒。
乔家的家族管理也特别有意思。
家族大了,人多了,事儿就杂得像一团乱麻。
可是乔家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就像一个超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他们重视教育,这一点我特别佩服。
家里的孩子不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娇小姐,而是一个个都有学识有见识。
教育就像给乔家的后代们注入了超级能量,让他们在接手家族生意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
这就好比给汽车加最好的油,跑起来又快又稳。
再说乔家的经营策略,那是相当灵活。
市场就像个调皮的孩子,老是变来变去,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流行那个。
乔家就像是个超级育儿专家,不管这个孩子怎么折腾,他们都能应对自如。
从开各种店铺到涉足不同的行业,他们总能找到赚钱的门道。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能在不同游戏里都玩得很溜的高手,不管规则怎么变,他们总能赢。
读这本书,我还感受到了乔家的那种情怀。
他们富起来了不是只想着自己,还做了很多对社会有益的事儿。
这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有了能力之后不是只想着自己威风,还想着怎么保护整个城市。
乔家的善举让他们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就像神一样的存在,口碑那叫一个好。
乔家大院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乔家大院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两个字:“格局”,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这个人的心胸就会有多大,如果是个商人那么他的事业一定会有所成就,如果是个普通人,那么他的日子一定是平安喜乐。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乔家大院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乔家大院观后感1《乔家大院》,一部中国的商魂,一种时代呼唤的精神,一种商界文化。
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宛然捧起了晋商的奇迹,中国的民族魂,一片中国商界所具有的精神天地。
正如电视剧的广告词说的那样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晋商传奇”。
《乔家大院》讲述的是晋商代表人物乔致庸一生的传奇故事。
咸丰年间,山西祁县乔家堡著名商家乔家的第三代传人乔致庸原本是一个书生,由于家道没落才被迫走上了从商的道路,所以他的思想里还存在“儒生”式的情怀。
他在生意场上坚持的“义、信、利”赢得了众商家、股东的支持和信任,一生都在为“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界宏愿而奋斗,他这一生以一己之身历经艰难,矢志不渝,九死一生,重使乔家达到鼎盛,并成为中国银行(票号)的执牛耳。
从此中国商界多了一个传奇,一个神话,多了一位传奇而具有神话色彩的晋商——乔致庸。
他有许许多多的光辉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正如申维辰在叙中说“晋商是一部值得中国人研读的书”。
诚信是他的立人之本和经商之道。
他把儒家思想和晋商商帮多年的商业实践结合,而他成功的根本归纳为“诚信”二字,则一点也不过分,。
这个概念化的基调,在《乔家大院》中,处处都有体现。
乔致庸初到之初,包头解复字号之围,重建包头商界秩序,在立“诚信第一”的行规。
南下武夷山,北上恰克图,为天下商人疏通茶道,靠的就是诚信才得以走遍天下,即使儿子被对手所杀,乔致庸仍履行永不做霸盘的协定。
为了实现向朝廷要回饷银的诺言,不惜生命到京城索银而险些丧命,讲的又是诚信。
乔致庸用人以德选人,在徒弟们路过的小桥上,放一两银子,有的拾钱自己留下,乔致庸以为此人不可用;有的过而不拾,乔致庸以此看出这人适合做伙计;还有的捡完以后,交还给失主,乔致庸认为,这是好的人才,可以做掌柜。
乔家大院启示:买人心就是买利益-乔家大院,管理,企业商务指南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伴演的“贼头”黎叔,真是妙语连珠,有两句经典对白令人回味无穷,第一句是:“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还有一句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这“贼头”说的话咋就跟现今的企业家说的话一模一样呢?无独有偶,《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在包头搞薪酬制度改革的时候,不仅说的话像21世纪的黎叔,整个用人制度的提法,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套规则。
很难说究竟是晋商当初就有了这一套管理思想,还是今天的作照现如今的风气装点了乔致庸。
姑且就书论事吧。
照《乔家大院》所叙述的情况,在乔致庸之前,晋商的店(企业)里,东家出银子,占的是银股,掌柜的出任经理,以身为股。
掌柜平时的薪金比伙计多十几倍,几十倍;掌柜顶的身股,四年一个账期,能与东家分红利。
伙计从小到店里学生意,四年师满之后,只要本人要走,东家和掌柜一般都不便强留。
正如大掌柜顾天顺说的:“我复字号别的没有,人有的是!生意场上历来只有伙计求掌柜的赏饭吃,还没有听说哪一家掌柜的死乞百赖去求要走的伙计留下来,那成什么道理?”乔致庸在处理完包头的危机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能干的伙计辞号,而把复字号弄得险些破产还债的掌柜却没有人真想辞号。
尤其是当他听说马荀这样的人才,虽然是一个跑腿的伙计,但七八成的生意都是他做的,也想要辞号。
就问大掌柜顾天顺:“我们复字号培养出来的人才,放出去帮别人挣钱,那我们不成了傻子?”就这样,乔致庸力排众议,开创了给伙计顶身股的先例。
这条新规可是了不得,它坏了晋商多少辈子的规矩。
在当时着实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尽管一些晋商为了稳住人才,私下里也采取了给伙计派股的做法,但乔致庸的这个举动,却触犯了众怒,以至于一些相与公开断绝了与乔家的生意。
不过,乔致庸的这一套改革后究竟怎样了,电视剧中没有了下文,只是那个可以顶身股的伙计马荀,其实接下来拿的是大掌柜的身股。
在内行看来,其实把人才安置到他应有的位置上,才是真正可行的做法,比起在店规中加上一款“学徒四年以上出师,本号当伙计,一律顶一厘身股,此后劳绩逐年增加”,更具有可操作性。
中国式诚信的利与弊作者:梁小民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18期中国历史上的各路商帮无不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诚信造就了很多商帮的辉煌。
但是,缺乏制度基础的诚信却因环境的变化而导致诚信尽失。
中国传统文化以诚信为本,强调诚信做人,诚信经商。
历史上的各个商帮无不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
晋商讲“以义制利”,讲“重信义,贵忠诚”。
徽商讲“唯诚待人,人自怀服”,“人宁贸诈,吾宁贸信”。
甬商讲“信誉招千金”。
鲁商则“讲究诚信,规范行为”。
这些商人都以诚信成就了事业。
“见票即付” 是诚信生命线当年,许多晋商在包头一带从事贸易活动,那些不讲诚信者在食用油中掺假,卖面缺斤短两,最后无一成事者。
但乔家坚持油不掺假,买一斤面给顾客十七两(十六两一斤),结果发展成“复字号”商业连锁体系。
乔家的第一代创始人乔贵发曾从事“买树梢”(即买青苗)的投机活动,结果亏损,就是因为他的诚信有问题。
最后,债权人同意缓收债款,他才有了以后的翻身机会,使乔家成为晋商中的优异者。
晋商最辉煌的是票号业。
当时并没有对票号的立法,政府对票号也没有任何限制,自由创办、经营,甚至连税收也没有。
这就是说,客户把真金白银交给票号换取一张银票,能否再换回真金白银并没有制度保证,完全取决于票号是否守信。
在票号发展初期,有一个无儿无女无亲无故的孤老太太,从去世丈夫的衣服中找出一张银票。
许多人都认为,这张银票恐怕难以兑现,但票号不仅兑付了银子,还支付了利息。
“见票即付”成为各票号诚信的底线,无论票号自身有什么困难,也要兑现这个诺言。
最大的考验是1900年爆发的那场义和团运动。
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等地,当地的票号分号被毁,账本被烧,银子被抢,票号处于危机之中。
当时,北京的达官贵人随慈禧逃跑,到了山西就想到总号取出自己的存款或把银票换成银子,这让票号遇到了“挤兑危机”。
但他们明白,无论有什么困难,坚持“见票即付”的诚信是生命线。
票号的东家挖出自己祖辈埋在地下的银子,甚至变卖家产来向客户无条件支付。
探究《乔家大院》带来的理财学思考大型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以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为背景,艺术地描述了乔家堡著名商家乔家第三代传人乔致庸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展现了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表现了清朝年间,山西晋商为发展中国民族商业所建立的不朽业绩,同时,这部电视剧中所体现的理财学思想,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诚信是为商之根基古语云诚者,圣人之性也;至诚则金石为开;至诚者,天之道也,君子诚之为贵,以至诚为远,以至仁为德。
即使在今天,不少商家依然将这段文字作为店训。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诚信是商家的立命之本。
乔家的经商理念是信、义、利,正是将诚信放在首位才使其成为百年乔家。
当乔致庸发现包头复字号的个别店铺出现了以次充好的胡麻油时,果断决定将这批胡麻油以每斤一文的价钱卖给人做灯油,并公告近期凡到该店买过胡麻油的客人,可以去店里全额退银子,同时还要低价卖给他们不搀假的胡麻油,以示赔罪,一举挽回了复字号的声誉。
乔致庸从南方贩茶,考虑到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长,可能会导致茶砖因自然干燥而重量变轻而给其他商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便将标重一斤的茶砖制作为一斤一两重。
按照理财学的观点,人是理性的,理性人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必然是趋利避害。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亦如此。
在存在竞争的商业社会中,当商家使用了欺骗消费者的手段,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最初可能会上当,但这种当通常只上一次。
从长远来看,有欺骗行为的商家虽然可获得较大的眼前利益,但丧失的是持续经营获得未来现金流的能力,而企业的价值很大程度是由预期未来现金流的大小决定的。
所以,纵观古今中外,凡生命力长久的企业,必定是非常重视诚信的企业。
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二、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之水理财学界有一句名言现金为王足见现金流对于企业的意义。
乔家因在包头与邱家争做高粱霸盘,白银几乎全部变成了高粱堆在仓库,存货大量积压,资金链已经断裂。
如果不是乔致庸以婚姻作赌注及时筹到白银,乔家遭受的将是灭顶之灾!除去战争、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等不可抗力,企业生存的最大威胁就是现金流的中断。
乔家埋银子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山西乔家大院因《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出名,因央视一套热播《乔家大院》而火爆。
乔家自乔贵发起逐步发达,生意越做越大,积聚的银子越来越多。
乔家与许多晋商一样将大量的银子埋了起来。
乔家埋银子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乔家的理财思想可以概括成两个字“稳健”。
投机和冒险只能是权益之计偶尔为之,而稳健应该成为经商理财的长久之计长期追求。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许多人都看过,其作为摄影基地的山西乔家大院也因此而闻名。
乔家大院座落在山西晋中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由6个院子19进小院子组成,共计313间房屋,房屋四周是十几米高的青砖院墙,墙上有女儿墙式垛口,院墙四角有挺拔的角楼;院落中央有一条巷道,一头是大门,另一头是祠堂;巷道两侧各有三个大门,共六个院子,每个院子又有两三进小院子。
山西除了乔家大院之外,知名的还有王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等。
这些院落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建造的,高大气派、气势恢宏,某些方面堪比皇家园林,显示了晋商历史上的辉煌。
乔家大院的奠基人是清乾隆时期的乔贵发。
乔贵发本是一个家徒四壁的孤儿,通过走西口、下包头,从当铺店员做起,到开豆腐店起家。
乔贵发待人接物好,又善经营,生意日益兴盛。
从开始时的豆腐店,到烧饼店、杂货店,再到银器店,店铺越开越多,买卖越做越大,财力越来越雄厚。
经几代人励精图治,更是开设了茶庄、粮行、票号、钱庄等。
先后开设了“复盛公”、“复盛西”、“复盛协”、“复盛锦”、“复盛兴”、“复盛和”等店铺,置屋一千多间,是包头市面的头号大买卖,并由此产生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谚。
乔家到了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时达到鼎盛,仅票号就在全国各地占有20多个“码头”,“大德恒”、“大德通”成为山西票号的龙头,后来一直延伸到日本、朝鲜,时称乔家票号“汇通天下”,积聚的流动资金总额达1000多万两白银。
数目如此庞大的银子存在哪儿呢?从乔贵发开始,乔家把赚来的银子大都埋在了地窖里。
乔贵发修的地窖又深又大。
民国初年时,很多钱庄纷纷倒闭,只有乔家一直撑到上世纪40年代,这与乔家窑藏了大量银子不无关系。
据说,当年日本鬼子入侵到山西时,在乔家大院的屋底下挖出了好几十万两的银子。
其实,埋银子不只是乔家一家所为,当时的晋商大都如此,不仅埋银子,还埋粮食。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晋商埋银子,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首先,乔家不只是投资经商搞生产的生意人,同时也是个生活消费的大家庭,因此,乔家不能只从经商开店的角度思考问题,还必须从家庭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乔家的理财问题,不只是个经商理财问题,还是个家庭理财问题。
从家庭生活方面来看,埋银子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勤俭持家、有钱不乱花的美德。
这叫有时思无时;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当然,乔家那个年代既没有保险公司,也没有社会保险体系,而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现代人没有必要学乔家埋银子了,只要买几份保险生活上就基本无后顾之忧了。
其次,从投资经商方面来看,其目标毫无疑问是求生存、图发展,但图发展不等于盲目投资。
从乔家经商的实际情况看,确实是追求了发展的目标,其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店铺数量不断增加,财富白银越聚越多。
可以看出,乔家在投资经商方面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开拓。
因此,我们不能说乔家是保守的,但可以说是谨慎的和稳健的。
乔家作为投资方,要想拓展新经营领域或开设新的店铺,必须要做许多准备,特别是需要一个能够胜任的和值得信任的“掌柜”,光有银子是不能赚到钱的。
如果盲目投资,则只能是赔本赚吆喝。
特别是对于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短缺走向剩余,市场竞争状况日趋加剧,投资风险不断加大,投资决策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树立风险意识,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统筹规划,科学决策。
再次,从理财方面来看,闲置资金或暂时闲置的资金应该充分利用起来,资金只有处于生产经营领域才能带来增值,但在当时金融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也许窑藏银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窑藏银子不可能带来增值,但它应该可以保值。
闲置资金或暂时闲置的资金,要想使它增值,应该是将它让渡给需要它进行生产经营的人,但这需要信用(包括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而商业信用显然很不可靠,金融业又不够发达,因此这种让渡在当时要么不敢进行要么不能进行。
其结果,这时银子只能闲置,作为货币只能执行储藏职能。
具有储藏职能是贵金属货币区别于纸币的重要特征。
所以,从这方面看,乔家理财不是保守的,而是稳健的。
但是,乔家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因为我们持有的纸币不具有储藏职能,要学只能学乔家进行保值性的投资,要埋只能埋真金白银。
真金白银之所以能够保值,主要是因为它属于稀缺性资源。
因此,我们还可以投资于也具有稀缺性特点的古玩、玉器、名人字画,以及房地产等。
最后,从票号、钱庄的经营理财方面来看(后来乔家有了票号、钱庄),窑藏银子是增加准备金,可以防范金融风险。
我们知道,银行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以应付现金的提兑,如果将吸收的存款和自有的资金都放贷出去而准备金不足,则容易造成兑现困难。
现代银行由央行负责管理,统一规定有存款准备金率。
而过去的票号、钱庄主要是自主经营管理,准备金的多少完全由自己决定。
乔家的票号、钱庄在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的大背景下能够支撑到上世纪40年代实属不易,应该说是得益于乔家稳健的理财策略。
目前,我们国家的银行所存在的金融风险可能主要不是挤兑问题,而是坏账问题、不良资产问题,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严格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相信会随着商业化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乔家的理财思想可以概括成两个字“稳健”。
乔家不仅埋银子,还购置了大量的具有保值性的房产和地产,除乔家堡的300多间房和包头的一千多间房之外,在北京、天津、太原等地也置有一定数量的房产,乔家堡和包头的地产共计有500余亩。
乔家稳健的理财思想应该说是源于乔家大院的奠基人乔贵发。
据说乔贵发找媳妇都讲究稳健和实际,不找能花钱的、靠人伺候的千金小姐,而找了一个会过日子的、拖带孩子的小寡妇,连生儿子的事都省了,这是玩笑。
乔贵发的稳健,不仅表现在经商理财上,而且还表现在他给媳妇所盖的坚固耐用、朴实无华的房子上,表现在他所立的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嫖妓,
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酗酒)家规上。
投机和冒险只能是权益之计偶尔为之,而稳健应该成为经商理财的长久之计长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