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试题资料-上海高二2018级语文期末考试(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六大注意1考生需自己粘贴答题卡的条形码考生需在监考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贴本人的试卷条形码。
粘贴前,注意核对一下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是否有误,如果有误,立即举手报告。
如果无误,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万一粘贴不理想,也不要撕下来重贴。
只要条形码信息无误,正确填写了本人的考生号、考场号及座位号,评卷分数不受影响。
2拿到试卷后先检查有无缺张、漏印等拿到试卷后先检查试卷有无缺张、漏印、破损或字迹不清等情况,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有,及时举手报告;如无异常情况,请用签字笔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写上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
写好后,放下笔,等开考信号发出后再答题,如提前抢答,将按违纪处理。
3注意保持答题卡的平整填涂答题卡时,要注意保持答题卡的平整,不要折叠、弄脏或撕破,以免影响机器评阅。
若在考试时无意中污损答题卡确需换卡的,及时报告监考老师用备用卡解决,但耽误时间由本人负责。
不管是哪种情况需启用新答题卡,新答题卡都不再粘贴条形码,但要在新答题卡上填涂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4不能提前交卷离场按照规定,在考试结束前,不允许考生交卷离场。
如考生确因患病等原因无法坚持到考试结束,由监考老师报告主考,由主考根据情况按有关规定处理。
5不要把文具带出考场考试结束,停止答题,把试卷整理好。
然后将答题卡放在最上面,接着是试卷、草稿纸。
不得把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带出考场,试卷全部收齐后才能离场。
请把文具整理好,放在座次标签旁以便后面考试使用,不得把文具带走。
6外语听力有试听环外语考试14:40入场完毕,听力采用CD播放。
14:50开始听力试听,试听结束时,会有“试听到此结束”的提示。
听力部分考试结束时,将会有“听力部分到此结束”的提示。
听力部分结束后,考生可以开始做其他部分试题。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积累与应用1.按题目要求填空。
(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下阕首句“______________”;有直接写秋的,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句“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A)参考答案2018.21.B(3分)(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2.A(3分)(“屈原认为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作者的观点。
)3.C(3分)(“根本目的是证明渔父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错,文中引相关材料的根本目的是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
)4.D(3分)(A.从第①段内容看,作者思乡是因为眼前的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眼前的一切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不是因为冬季的阴冷。
B.从第②段内容看作者肯定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思乡,指出仅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思乡是狭隘的,而并没有比较东西方两种思乡观,引述海德格尔的话是为了具体说明从空间角度理解思乡的狭隘。
C.“只用来”错误。
)5.(8分)“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或者指人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4分)“人道”指人对现实世界(包括对人生、对故乡)的留恋。
(4分)(其他说法符合情理的亦酌情给分)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
由“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即人对世界的留恋。
6.(9分)“旅人”既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
(3分)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
(3分)而每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且无法回头,但他会释然,会坚定地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3分)7. D(3分)(A项,“倒叙“错误,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插叙”。
B 项,“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表述不严密。
村民起初不大乐意举家返乡,“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推四找各种理由”,最终是他“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上海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①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为“直觉”(intuition)。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perception)。
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
所见对象本为生糙凌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
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广电,和它们临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
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
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
凡“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如此。
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
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峭拔的神气。
前一种现象是以人人情衡物理,美学家成为“移情作用”(empathy),后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innerimitation)②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境随时随人而异。
直觉有不发生移情作用的,下文当再论及。
不过欣赏自然,即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
2018最新高二语文上期末试卷有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问本质的相同。
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表荣枯。
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
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
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
黄浦区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2019年1月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7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2),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两句,抓住动作神态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离人痛苦缠绵的情感。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们往往各有长短,就如同梅花和雪花。
B.改革开放令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不我待,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D.虽说“近墨者黑”,也有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阅读(5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2分)①最近科普界突然刮起一股“科学思维比知识重要”的新观念。
个人很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觉得这是科普工作倒退的一种表现,甚至是很多从业人员为自己专业素养不够而找出的托辞,以此.寻求心理平衡,或为自己寻求发展空间。
②为什么这种科学知识不如思维方法重要的观点日渐流行起来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是由于科普日渐流行,资金支持加大,很多文科或专业素养不太强,但也想做尝试的人,为求心理平衡,极力宣传知识不重要以提升自己在业内做科普的资格;二是现在信息传播太快,人们获取的错误信息和谣言也太多,一些人把科普简单地与辟谣关联起来,于是就会形成科学反思更重要的观念;三是现在网络上知识铺天盖地,只要上网就能搜索到很多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很多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垃圾信息,所以一些科普工作人员就觉得现在改善人们甄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比传播知识更加有用。
2018—2018年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2018—2018年高二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18—2018年高二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5 c 2018—2018年高二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字,完成1—3题。
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学的姿态,成为当前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然而,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当前的学批评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
这种缺席,一定程度上使得学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学的健康发展呼唤着学批评的积极介入。
尽管学拥有传统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
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影响下,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
随意复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
另一方面,在学生活实利化的生存氛围下,一些学的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表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
在点击率的步步攀升中,宽广深厚的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感等内容却稀疏甚至缺失,许多学最终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字垃圾。
这种情况下,广大读者需要学批评“别裁伪体”,而广大学也需要借助学批评进行反观和促。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含解析静安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2019.06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
()《劝学》)(2)韩愈作《师说》送给李蟠,是因为李蟠虽然只有十七岁就“能行古道”“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还因为李蟠愿意向韩愈学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答案】 (1). 用心躁也 (2). 荀子 (3). 不拘于时 (4). 学于余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躁、荀 (2)于时、余 (3)攻、势。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要求选择。
同等质量下,不同的人工增甜剂的混合物和单一的人工增甜剂的增甜强度一样。
当用来使食物变甜时,增甜剂的混合物降低了消费者摄入过量的单一增甜剂的可能性。
2018学年嘉定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2019.06)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2)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而产生联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輮使之然也 (2). (2)骐骥一跃 (3). 驽马十驾 (4). (3)可怜后主还祠庙 (5). 日暮聊为《梁甫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本题既考查直接性默写又考查理解性默写。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还要注意默写句子中书名号的使用。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輮、骐骥、驽、驾、祠、聊、《梁甫吟》。
2.按要求选择。
(1)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好友想写一句话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A.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C.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
(葛洪)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2)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规范地经过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②教师职业的性质不明确,其特点也会不明确,不仅给教师带来,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A.透露疑惑 B.披露困惑C.披露疑惑 D.透露困惑【答案】 (1). C (2). B【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语言表达得体需要考虑说话的对象、场合、表达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解答本题首先理解题干,“恃才傲物”的意思是,仗着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众人,也指自高自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二的语文考试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多,这让部分学生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不如试着找些语文试题来写写,提前适应考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46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①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末未尝微碍,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①砉然:骨肉相离的声音。
②硎:磨刀石。
(选自《庄子•养生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乃中《经首》之会会:韵律,节奏。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
C .刀刃若新发于硎发:生,出,引申为“磨”。
D.善刀而藏之善:擦拭,揩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庖丁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2分)①合于《桑林》之舞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③牛不知其死也④未尝见全牛也⑤所见无非全牛者⑥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庄子这个寓言于后世形成了如下成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目无全牛等。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高二语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高二语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5 c 高二下期末语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完成第1—5题(15分)(1)“您认为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我认为是幸运。
”美国西部时间24题(12分)①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
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
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
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
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所言信矣。
……②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
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何以言之?汉晋武俱非上哲。
汉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③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
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
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
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
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
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④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兰芷鲍鱼,与之俱化。
慎乎所习,不可不思。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
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莫知其是,则不闲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
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
上海高二2018级语文期末考试(含答案) 上海高二2018级语期末考试(含答案) 上海高二2018级语期末考试(含答案)
5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完成第1——5题(13分)
滑一刀
刘建超
(1)“滑一刀”是酒城有名的外科大夫,“滑一刀”的大名叫滑儿。
(2)滑儿出身贫寒,儿时家境极差。
父母辛苦工作,勉强维持个不饿肚子。
母亲操劳过度,在滑儿五岁的时候,得了重症。
因无钱医治,只得在家硬挺着。
母亲临终前,捧着滑儿的小手,放在嘴边轻轻地亲着,说“孩子,长大了当医生,给老百姓治病。
”又对滑儿的父亲说“再苦再难,也要供滑儿上学读书。
”父亲外出打工,把滑儿托付给堂兄。
父亲愿意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只要工钱给得高。
(3)滑儿上学后,聪颖勤奋,成绩一直在学校里拔尖儿。
考大学时,滑儿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学校,可他却填报了一所医学院。
他忘不了母亲临终前那期待的眼神,他也知道,如果当年家里有钱,母亲是可以去医院做手术的。
(4)滑儿大学毕业,成绩优异,保送做了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
毕业后,滑儿放弃了考博和留在京城任教的机会,申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酒城。
(5)滑儿被分配在酒城医院。
虽然滑儿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