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是什么
- 格式:ppt
- 大小:8.88 MB
- 文档页数:20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是什么精选练习一、夯实基础1.两位同学交流时,声音靠________传播的,同时也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 .2. 如图所示,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响度会变________(选填“强”或“弱”);其声音是通过________ 传入人耳的.3.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传入人耳.4.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音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6.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A.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B.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C.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8.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C.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9.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音的音叉移近悬挂的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C.利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10. 如图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把细绳两端绕在两手食指上。
【课前思考题】小声同学买了新手机要试试录音功能,录音后播放,听到自己的声音很生气:“我的声音哪有这么奇怪!一定手机不好”边上的小音同学说:“这就是你的声音啊!手机录音功能挺好的啊!”小声和小音同学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解析】声音不能以远近区分,应根据传到区分,小声听到自己声音主要是由脸上的骨头传递给耳朵,而小音听到小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过来的,是有区别的。
所以录音录小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和小声听到自己的声音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小音听到小声的声音和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一样的,都是由空气传递的。
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生活现象】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细线、铁架台、水盆【实验过程】请观看视频【实验现象】音叉振动发声时,可以看到塑料小球被弹开【实验结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说明】①“振动”中“振”不要写错了②“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③在研究物体振动发声时用到了转换法:将不容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如在桌面上撒一些细沙,敲击桌面发声时,可以看到细沙在桌面上跳动认识一些新奇的发生现象(1)笑树:经常莫名其妙哈哈大笑【原因】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2)蝉【原因】蝉是通过腹部的发生器官发声。
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而雌蝉没有发音器,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3)长颈鹿为什么这么安静【原因】长颈鹿没有发声器官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说明】①“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③“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说成“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存在且会继续在介质中传播④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产生声音,但产生的声音不一定会被人听到2.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3.常见物体的振动(1)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2)婉转的鸟鸣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3)弦乐器发声靠弦的振动,如二胡、京胡、吉他、琵琶、提琴等(4)管乐器发声靠管中空气柱的振动,如笛子、箫、黑管、号等(5)打击乐器发声靠锣面、鼓面的振动,如锣、鼓等【判断鼓面发声时是否振动】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屑,敲击鼓面,鼓面发声,小纸片在振动,说明鼓面发声时也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1)通过气体传播:人与人交流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2)通过固体传播:①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敲击,会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②耳朵贴在铁轨上,判断对面是否有火车过来或有多远,说明固体可以传声(3)通过液体传播:钓鱼时说话,会被鱼听到将鱼吓跑,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空气可以传递声音【实验器材】音叉2个、乒乓球、铁架台【实验过程】敲打乙,与甲接触的球会弹起【实验结论】空气可以传递声音【说明】①实验成功的前提是两个音叉振动的频率必须相同;②频率相同才会引起共振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通过无线电(电磁波)交流,而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用真空泵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出时,闹钟声会减弱。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班级学号姓名1.声音是由物体的而发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传播.3.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 敲打铜锣,因锣面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不能传声.5.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6.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天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的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嗡嗡声是靠传播来的。
7.如下图所示,把正在响的门铃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罩内空气后,听不到铃声;再把空气充入罩内,又能听到铃声。
这种现象说明声音传播需要________8.如上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由于右边音叉的振动,在_________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_________,从而使左边音叉振动发声。
9. 声音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0.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11.将肥皂膜放在正在放音的音箱前边,可看到肥皂膜在_________,说明声音是一种波动,并且_________能量.12.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13.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C.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14.在敲响大古钟时,会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声B.大钟还在振动C.大钟停止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15、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在钢轨中比在空气中传播慢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16.家庭小实验:请同学们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土电话”,看谁的作品最好,并试着去完成下列问题:(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明。
丹徒区中片8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执笔人:纪建骏学校:丹徒区辛丰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⑵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⑵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⑵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并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教学方法:边探究、边实验、边总结组织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动手,共同探索。
板书课题: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板书: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分组活动: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每人准备一张纸,第二组准备每人一根橡皮筋,第三组每人准备一个笔帽,第四组每人准备一杯水,请学生试一试,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同学间和同组间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学生:用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表演各种声音。
教师:对学生表演的各种方法的声音加以评析,适当适时表扬学生的创意。
比较思考:⒈以上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⒉以上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活动:⒈请学生把手指放在喉咙的发声(声带)处读下面一段话:“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你发现了什么?⒉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你感到了什么?归纳:声音( sound):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如:固体、液体、气体板书:二、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吗设疑: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活动1: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你的伙伴用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能听到笔敲打衣架的声音。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例1 B 例2(1)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3)不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物体振动液体(或液体和气体)2.小大真空3.B4.D5.声音可以沿铁管传播,并且铁管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第二节乐音的特性例1 小鸟频率牛幅度音色例2 琴弦的振动音调1.音色响度音调2.A3.C4.D5.B6.(1)纸屑在鼓面上跳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鼓面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听到的声音变大看到纸屑跳动的高度(幅度)变大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或响度与振幅有关)第三节噪声及其控制例1 B 例2 强度过大的炮声可能是导致鸡、鱼死亡的元凶1.声源人耳传播过程中2.工厂里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建筑工地上的敲打声等马路上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汽车的刹车声和喇叭声等3.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4.声源树木等可以吸收噪声 5.A 6.C 7.B 8.雪地疏松多孔,能吸收大量的声波,因此下雪后周围会显得特别安静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例1 用一个振动频率为15~20Hz和20000~5000Hz的声源发出信号即可例2 ②、③、④①、⑤1.6 次声波不能2.能量超声波诊断利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或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位置、超声波测速、超声波焊接、超声波碎石等)3.大于听不到自己或同伴发出的声音4.狗超声波声呐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的,真空无法传声5.D6.B本章练习1.B2.C3.C4.D5.D6.B7.D8.次声波振动9.响度音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不能10.笛管内的空气柱音调响度11.噪声劝说他停止弹奏(或关紧门窗、用棉花塞住耳朵等)12.固体(骨骼或身体)可能是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造成的(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13.空气音色14.350 能15.实验(1)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实验(2)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3)研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4)研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16.手机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减小且不能持续发声方案B 人耳难以辨别响度差别不太大的两个声音17.(1)材料(2)A、B (3)采用听的办法(音调较高时声音较尖锐)或用仪器判断18.(1)温度;声音在不同温度的水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温度越高,声速越大(2)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例1 固态:冰、铁块、干冰、粉笔、熟鸡蛋液态:水、酱油、牛奶气态:水蒸气、空气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例2 DABCEGF1.液体热胀冷缩(a) 0.1℃ 36.5℃ -20~104℃ 1℃ 22.0℃2.A3.C4.A5.(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2)读数时,温度计脱离了被测体(3)读数时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例1 C 例2 D1.水蒸发吸热,且风吹后蒸发加快略低于2.汽化吸收液化放出压缩体积3.停止水壶(a)不能继续吸热继续水壶(b)还能从金属板吸热4.(1)92 (2)如图所示(3)吸热(4)98 保持不变5.C6.C7.B9.解释不对,小水珠是空气由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自来水管液化而成的,不是水管漏水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例1 晶体 0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例2 不会1.熔化凝固不断变化非晶体2.凝固放热3.C4.A5. (1)如图所示(2)液态固液共存固态(3)3min (4)开放题,例如:硝酸锌是晶体,它的凝固点为37℃;它凝固后比凝固前降温慢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例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在窗玻璃的内表面1.升华凝华2.升华吸热3.霜、“雾凇”液化4. 升华吸收液化凝华5.A6.D7.C8.C9. 发生了升华现象,当地的气温为-15℃,且沙地干爽,因此积雪不可能因熔化而消失,只可能是直接变成了水蒸气第五节水循环例1 B 例2 B1.蒸发液化内凝华2. 356 12 通知单见下表3.C4.蒸发吸液化凝华放5.如图所示本章练习1.C2.B3.A4.C5.C6.①凝华②液化③汽化④升华⑤液化⑥熔化凝固7.吸升华 8.固液 9.0℃的冰熔化吸收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10.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大沸水的温度超过体温计程 11.汽液放吸降低12.(1)慢用搅拌器不停地搅拌(2)状态 -4.0 (3)BC 吸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态13.(1)图略(2)22 (3)降低慢 14. 373 273 15.(1)= <玻璃泡上的水蒸发吸热小(2)空气湿度大,汗液不容易蒸发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色彩颜色例1 红紫不能不是例2 太阳光照射到露珠上,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观察时视线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色光也不同1.自身发光①、③、④、⑧2.红黑3.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4.能量太阳(光)电太阳(光)化学太阳(光)内 5.D 6.C 7.C 8.光的色散现象空气中的水珠起三棱镜的作用,太阳光照射水珠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第二节人眼看不见的光例1 这一现象说明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因为红光外侧的光也能像红光一样有热效应,使温度计的示数上升例2 A1.红外线紫外线紫外线2.C3.B4.B5.B6.这种说法不对,紫外线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他看到紫外灯发出淡蓝的光,是因为紫外线灯发出紫外线的同时,也发出人眼看得见的淡蓝色的光灭菌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例光路如图所示,光不能绕过直杆照亮其后面的区域,因此在直杆(不透明物体)的后面会形成阴影,这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2.D 3.C 4.C5.B处观察的范围大;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作出在A、B两处通过小孔观察外面景物范围,由作出的光路图可看出,人眼在B位置处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比在A位置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要大。
第1节什么是声音(1)学习导航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声速的概念3、观察声源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难点:通过真空闹钟实验,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考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速的应用知识点分析一、声源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停止,发声也停止。
2、有声音,就一定有物体在;有物体在,就一定有声音产生。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4、科学研究方法:①将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借助恰当的工具,转换放大成便于观察的方法叫,例如:振动的音叉看不见,但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看到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又如:为了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用打点记时器给运动的小车尾部拖动的纸条上打点,将小车的运动情况转换成研究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②在大量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从而它具有普遍性,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例1:某同学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时,先用锣槌敲击锣面发声,然后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锣声消失的原因是()A、手挡住了锣发出的声音B、手使锣面振动加快C、手使锣面停止了振动D、以上判断都不对方法总结:声音的停止,必然是的停止。
例2:“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小明体验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例3:说出下列现象中的发声体分别是什么:①弹吉它时,吉它发出美妙的声音②笛子吹奏出清脆的音乐③喜庆的鼓声被他敲得震天响④打开音响,音箱喇叭发出声音⑤小军能用口哨吹出流行音乐⑥狂风吹得电线嗡嗡作响方法总结:发声体的判定比较难,主要是根据各种发声器结构特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关于观察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去综合分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所以声音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故而也叫。
2、由两个对象(如水波和声波)某一方面特性相似,而类比推理出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叫法。
例如: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物体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四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