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3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观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水平光滑桌面2. 牵引绳3. 悬挂于牵引绳上的滑轮4. 不同质量的物体5. 弹簧测力计6. 计时器7. 尺子三、实验步骤与结果1. 将水平光滑桌面放置平稳,并在桌边悬挂一个滑轮。
2. 将牵引绳绕过滑轮,一端系于待测物体上,并将其保持在静止状态。
3. 另一端的牵引绳通过弹簧测力计,并固定在桌子上方。
4. 释放物体,观察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并记录运动时间。
5. 重复实验5次,使用不同质量的物体。
四、实验数据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表|试验次数 |物体质量(kg)| 物体加速度(m/s^2)||--------|--------|------------|| 1 | m_1 | a_1 || 2 | m_2 | a_2 || 3 | m_3 | a_3 || 4 | m_4 | a_4 || 5 | m_5 | a_5 |2.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每组实验的物体加速度。
实验数据得出的物体质量分别为:m_1, m_2, m_3, m_4, m_5。
实验数据得出的物体加速度分别为:a_1, a_2, a_3, a_4, a_5。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绘制物体质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图,并通过该图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实验数据的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七、实验小结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分析得到了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实验环境的控制,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的成功进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引言: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为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实验。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并解释实验结果与定律之间的关系。
实验一:斜面实验在斜面实验中,我们将一块小木块放在一个倾斜的平面上。
通过测量木块下滑的加速度和斜面的倾角,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装置:- 斜面:具有一定倾角的平面。
- 小木块:质量为m的物体。
- 测量工具:包括测量斜面倾角的仪器和测量小木块加速度的装置。
实验步骤:1. 调整斜面的倾角,确保斜面保持稳定。
2. 将小木块放在斜面的顶端,并松开。
3. 记录木块下滑的时间t。
4. 根据木块的下滑距离和时间,计算出木块的加速度a。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木块的加速度与斜面倾角成正比。
这与牛顿第二定律的预测相符,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实验二:弹簧实验在弹簧实验中,我们将一块质量为m的物体挂在弹簧上,并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物体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装置:- 弹簧:具有一定的弹性系数。
- 物体:质量为m的物体。
- 测量工具:包括测量弹簧伸长量和物体加速度的装置。
实验步骤:1. 将物体挂在弹簧上,使其达到平衡位置。
2. 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使物体开始运动。
3. 记录物体的加速度a和弹簧的伸长量x。
4. 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k和伸长量x,计算出物体所受的力F。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的分析显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力成正比。
这与牛顿第二定律的预测一致,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实验三:自由落体实验在自由落体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装置:- 物体:质量为m的物体。
- 测量工具:包括计时器和测量下落距离的装置。
实验步骤:1. 将物体从一定高度h自由下落。
2. 记录物体下落的时间t。
大学物理实验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实验中,我们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各种质量的物体来验证这一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将待测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
然后,我们逐步增加待测物体的质量,记录对应的拉力和加速度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验设备、测量仪器以及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这些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设备的固有缺陷或者实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
例如,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不准确、摩擦力的存在等都可能导致系统误差。
为了减小系统误差,我们可以使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并且注意选择精确度更高的实验设备。
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引起的。
例如,读数时的人眼疲劳、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可能导致随机误差。
为了减小随机误差,我们可以多次测量同一组数据,并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误差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相对误差、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相对误差可以通过实测值与理论值之差除以理论值,并乘以
100%来计算。
较小的相对误差表示测量结果较为准确。
大学物理实验中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减小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通过误差分析来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实验数据,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引言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描述了物体受力时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测量加速度与施加力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器材1、平滑水平面2、测量刻度尺3、弹簧测力计4、单个滑块实验步骤1、将实验器材放置在平滑水平面上,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整洁。
2、使用测量刻度尺测量滑块的质量,确认滑块的质量为1.0kg,记录质量值为m。
3、在实验过程中固定滑块,使用弹簧测力计对滑块施加固定的力F,记录所施加的力F值。
4、按照上述方式,除F外,使用不同的力值对滑块施加力,记录所施加的力值和加速度的值。
5、重复以上实验步骤2-4,分别进行3次实验,取平均数作为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测量的加速度数据如下表所示:F(N)加速度a(m/s²)1 1.052 2.053 2.964 4.165 4.916 6.187 6.99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绘制出力与加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图,如下图所示:通过对上述图像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加速度a随所施加力F的变化关系为a = 0.836F + 0.1934,其相关系数R²为0.9975。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受到的力,比例常数为物体的质量;2、在实验中,所施加的力与加速度之间呈现出线性关系;3、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可以得到加速度a与所施加力F之间的变化关系为a = 0.836F + 0.1934,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无致谢感谢实验室中所有老师和同学对本次实验的帮助和支持。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实验被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实验,并讨论其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个经典的实验——斜面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物体沿着斜面滑动,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我们可以得知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成正比。
通过改变斜面的倾角和测量物体的加速度,我们可以验证这个关系是否成立。
为了进行斜面实验,我们可以利用一块光滑的斜面和一个固定在斜面上的测力计。
首先,将物体放置在斜面顶端,然后逐渐倾斜斜面,同时测量物体在每个角度下的加速度。
根据实验数据和斜面的几何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的合力和加速度。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我们也可以考虑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另外一个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是物体的自由落体实验。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自由下落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会产生匀加速度运动。
因此,通过测量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我们也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
为了进行自由落体实验,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竖直的透明直管和一个装有计时器的高精度观测工具。
首先,我们将物体放入直管的顶端,开始计时,并观察物体下落的过程。
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经过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其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多次实验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结果。
除了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还有许多其他实验可以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例如,弹簧振子实验、碰撞实验等等。
这些实验都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通过精确测量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性。
通过这些实验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准确且适用于经典力学的定律。
它可以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得到有效验证。
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实验验证上,更体现在它对力学和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中。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滑轮装置进行了实验。
实验中,我们在滑轮上绑上一定质量的物体,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所施加的力。
通过测量力和物体的加速度,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当施加的力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大,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
其次,我们利用斜面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在实验中,我们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并通过斜面的倾斜角度和小车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当斜面的倾斜角度增大时,小车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大,与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的关系相吻合。
最后,我们利用挠度计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在实验中,我们在一根弹簧上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并测量弹簧的挠度。
通过测量挠度和物体的加速度,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时,弹簧的挠度也随之增大,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当施加的力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大。
通过不同的实验手段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加深了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通过多种方式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结果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在经典力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加深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描述了物体所受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精确而详尽的实验。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实验,并阐述其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实验一:自由落体实验自由落体实验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经典实验之一。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时,其加速度恒定且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下落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为了进行自由落体实验,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平滑的斜面,在其上方固定一个轻质滑轮。
将一轻质物体(例如小球)系于滑轮上的细线上,使其通过轻质滑轮自由下落。
通过测量小球下落的时间和下落距离,我们可以得到加速度。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例如更换不同重量的小球)来进一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实验二:拉力实验拉力实验也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实验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施加在物体上的拉力和物体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为了进行拉力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固定一个滑轮和一根细线将物体连接在一起。
在细线的另一端,我们可以施加一个恒定的拉力。
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并记录施加在物体上的拉力和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得到拉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将表明,牛顿第二定律在这种情况下成立。
实验三:弹簧实验弹簧实验也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一种常见实验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受力物体的位移和加速度,以及弹簧的劲度系数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为了进行弹簧实验,我们可以利用一根弹簧,并将其固定在水平支架上。
通过将物体连接在弹簧的一端,并对物体施加一个恒定的力,我们可以观察到物体受力后的反弹位移,进而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记录施加的力、物体的质量和位移,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实验结果将进一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
总结通过进行自由落体实验、拉力实验和弹簧实验等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确信牛顿第二定律的真实性。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摘要:本实验利用移动卡尺,弹簧推动器等实验仪器,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推力等物理量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力作用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例,与物体质量成反比例。
引言: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在科学研究和现代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有利于认识其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实际应用。
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内容:1.测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即挂上物体后引伸计读数的质量M。
2.测量弹簧推动器弹簧长度L0。
3.测量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的时间t。
4.运用公式a=F/M,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
5.利用公式F=-kΔL,求出物体受到的推力F。
6.利用公式F=Ma,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结果:本实验中取样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物品名称质量M(kg)弹簧长度L0(mm)弹簧长度L1(mm)时间t(s)A 0.1 100 150 2.36B 0.2 100 175 1.88C 0.3 100 200 1.54D 0.4 100 220 1.32E 0.5 100 245 1.10根据实验测量后的数据,我们可以确定如下表所示的结果:物品名称质量M(kg)弹簧长度L0(mm)弹簧长度L1(mm)时间t(s)加速度a(m/s^2)推力F(N)A 0.1 100 150 2.36 0.344 0.34B 0.2 100 175 1.88 0.832 0.17C 0.3 100 200 1.54 1.380 0.27D 0.4 100 220 1.32 2.041 0.41E 0.5 100 245 1.10 2.732 0.68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的加速度与推力如图示: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推力满足牛顿二定律。
表中的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致谢:本实验的成功完成得到了语文老师与物理老师的支持与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为什么要求M >> m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试分析其原因。
探究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什么小车及其中砝码的质量要远大于托盘及其中砝码的质量错误解法:mg-T=maT=Ma 代入上式mg-Ma=ma化简a=〔m/(M+m)〕g因此要使〔〕中的式子接近于1分子分母同除以m,所以M不应该远小于m嘛!。
【分析】在做a - F关系实验时,用托盘及其中砝码重力mg代替了小车所受的拉力F,如图所示。
事实上,托盘及其中砝码的重力mg与小车所受的拉力F是不相等的。
这是产生实验系统误差的原因,为此,必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mg和F在产生加速度问题上存在的差别。
由图像经过原点知,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已被平衡。
设小车实际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m+M)a,即a=mg/(M+m)若视F = mg,设这种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为a′,则a′= mg/M。
在本实验中,M保持不变,a'与mg(F)成正比,而实际加速度a与mg成非线性关系,且m越大,图像斜率越小。
理想情况下,加速度a与实际加速度a差值为△a=mg/M-mg/(M+m)=m²g/[M(M+m)]=g/[M(M/m²+1/m)]上式可见,m取不同值,△a不同,m越大,△a越大,当M >> m时,a≈a',△a→0,这就是要求该实验必须满足M >> m的原因所在。
本题误差是由于当托盘及其中砝码质量较大时,不能很好满足M >> m造成的。
【点评】本实验的误差来源:因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用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重力,这个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误差越大,反之托盘及其中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由此引起的误差就越小。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误差分析和优化设计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 = ma。
为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量。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需要进行误差分析和优化设计,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差分析是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定义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以下是进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误差分析过程:1.系统误差: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由仪器或实验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
这些误差通常是由于测量装置的精度、环境温度、重力加速度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为了减小系统误差,可以尽量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并在实验进行前进行仪器校准和环境控制。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中不可避免的各种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
它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来评估。
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
标准差越小,说明测量结果的精度越高。
3.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由于实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主观判断引起的误差。
为了减小人为误差,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并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此外,建议由多个操作人员进行实验,在结果之间进行比较和验证。
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优化设计方法:1.控制实验条件:在实验进行前,确保实验环境稳定,温度和重力加速度等条件的变化不大。
通过在实验中加入控制组和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排除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提高测量精度: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避免使用过时或未经校准的设备。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量,可以使用间接测量方法来提高测量精度。
3.增加重复实验次数:多次重复实验可以减小随机误差,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建议至少进行三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评估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4.规范化实验步骤: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误操作。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所挂钩码重力等于小车所受拉力吗?使钩码重力远小于小车重力什么意思?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用钩码的重力来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那么你想想看,小车受到的拉力和重物重力相等吗?不理解就往下看.
打个比方来说:
——空间中存在50N的力,它去拉一个木块时,这50N的力全部“作用”在了木块上。
——而用人的手使出50N的力去拉同样一个木块时,这50N的力在拉动木块的同时,还要拉动“手”本身,是不是有“损耗”?作用在木块上的力自然就小于50N 了。
同样,钩码拉小车,力本身等于钩码重力,排除空气阻力干扰,在拉动小车同时也在作用于自己,所以小车所受到的力自然小于钩码重力,物理表达式如下:设钩码质量为m,小车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mg=(M+m)a , 可推得:a= mg/M+m 拉力为mg没错,此时你看分母,是不是偏大?
所以实验要求钩码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
但钩码加速度等于小车加速度。
因为它们所受合外力完全相同。
例: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用钩码所受重力作为小车所受的拉力,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通过改变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一F图线,如图(b)所示.
(1)图线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选填“①”或“②”)
(2)随着钩码的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图(b)的图线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为消除此误差可采取的简便且有效的措施是
A.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钩码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长时间缓慢运动(即将小车与传感器发射部分的重力沿轨道方向的分力恰与其所受摩擦力平衡)
B.在增加钩码数量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使钩码的总质量始终远小于小车与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
C在钩码与细绳之间放置一力传感器,直接得到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力传感器读数F的关系图象D.更换实验中使用的钩码规格,采用质量较小的钩码进行上述实验
(3)小车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m=
kg;滑块和轨道问的动摩擦因数μ=
;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专题:实验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
根据a-F图象的特点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知道实验误差的来源.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就有加速度,该同学实验操作中平衡摩擦力过大,即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右端垫得过高.
所以图线①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
(2)随着钩码的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图(b)的图线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而我们把用钩码所受重力作为小车所受的拉力,
所以消除此误差可采取的简便且有效的措施应该测量出小车所受的拉力,即在钩码与细绳之间放置一力传感器,得到力F的数值,在作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力传感器读数F的关系图象,故选C.
(3)根据F=ma得a-F图象的斜率k=
1
m
,
由a-F图象得图象斜率k=2,所以m=0.5kg.
由a-F图象②得,当F=1N时,物体即将要滑动,即最大静摩擦力等于1N,
所以滑块和轨道问的动摩擦因数μ=
F
mg
=0.2
故答案为:(1)①
(2)C
(3)0.5,0.2.
点评:对于实验我们要明确实验原理、具体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同时要清楚每一项操作存在的理由,只有掌握好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才能顺利解决实验题目,所以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钩码拉小车类实验中平衡摩擦力与质量条件分析
写在前面:在课本“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要求钩码质量m和小车质量M的关系为m<<M,有些同学没有理解该条件的意图,一见到钩码拉小车装置就相当然的要建立平衡摩擦力和m<<M
的条件而出现错误。
一、平衡摩擦力和m<<M的条件由来
1、平衡摩擦力条件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影响小加速度的力是合力,其中必有绳拉力和摩擦力提供合力,为简便测量起见,将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适当抬高,让重力沿长木反方向的分力也参与合力作用,且该分力与摩摩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样合力作用只用绳拉力这一个力来表示。
因此,平衡摩擦力简便合力表达意图,也可以看出,平衡摩擦力条件与质量m<<M关系没有必然关系。
2、质量m<<M关系由来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中合力是绳子的拉力,因绳子中的拉力无法直接测量,在此就中钩码的重力代替绳中的拉力,而实际上绳上拉力F=Mmg/(M+m)=mg/(1+m/M),当m<<M时,F≈mg。
因此,质量m<<M关系条件是为了简便合力测量计算而已。
二、平衡摩力和m<<M的条件在其它实验中应用
1、验证动能定理
实验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在动能定理中涉及到合外力做功,为简便合力还要平衡摩力,此时绳上拉力便为合力,为方面绳上拉力测量,也还要求m<<M。
2、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不做功或做功为0,这样一来在该实验中平衡摩擦力也就无意义了,就是平衡摩擦力也不能改变摩擦力做功违反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在机械能守恒中系统动能只在重力做功下发生变化,因此在该实验中尽可能减小摩擦力做功对动能的影响,所以摩擦力做功应远小于重力做功,此时摩擦力做才可以忽略不计,因摩擦力产生在小车部位,对钩码与小车质量要求是m>>M。
(这
一点学生若不注意很容易出错)
若该实验装置换成气垫导轨,则对质量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