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岩石破裂过程渗透性演化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148.77 KB
- 文档页数:4
岩石渗透实验报告岩石渗透实验报告引言岩石渗透实验是地质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模拟岩石中的渗透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岩石孔隙结构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等问题。
本报告将介绍岩石渗透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原理岩石渗透实验基于达西定律,即渗透流速度与渗透压力梯度成正比。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一台渗透仪来模拟岩石中的渗透过程。
渗透仪由一个渗透室和一个压力室组成,两者之间通过一个岩石样品连接。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渗透仪、压力计、温度计等设备。
渗透仪由一个渗透室和一个压力室组成,渗透室内填充着岩石样品,压力室通过压力计控制渗透室的压力。
温度计用于监测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实验过程首先,将岩石样品放入渗透室中,并严密封闭。
然后,通过压力室向渗透室施加压力,使水分子从高压区域向低压区域渗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渗透室和压力室的压力值,并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渗透室和压力室的压力变化曲线。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岩石样品的渗透系数和渗透率。
渗透系数是描述岩石渗透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岩石孔隙结构的连通性和孔隙度。
渗透率则是描述岩石渗透速度的指标,它与渗透系数成正比。
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渗透系数和渗透率是描述岩石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潜力。
2. 渗透系数和渗透率与岩石孔隙结构有关,孔隙度越大、连通性越好的岩石,其渗透系数和渗透率越高。
3. 温度对岩石渗透性能的影响较小,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岩石孔隙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渗透性能。
结论岩石渗透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岩石中的渗透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岩石孔隙结构。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潜力。
岩石渗透实验在地质工程、水文地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砂岩蠕变破裂多尺度演化试验研究赵娜;张怡斌;王来贵【期刊名称】《应用力学学报》【年(卷),期】2023(40)1【摘要】岩石随着外载荷的增大发生变形和破坏,当外载荷保持不变时,变形并未停止,仍会持续增加,发生蠕变变形,其根本原因是岩石的非均匀性。
岩石蠕变破裂是由岩石内部原始非均匀性引起的微观尺度破裂、细观尺度裂纹扩展和贯通、宏观尺度变形增大和破坏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岩石蠕变破裂的多尺度演化机理进行研究。
本研究以砂岩为研究对象,从蠕变破裂宏观演化试验和破裂断口微细观扫描试验出发,分析砂岩试样不同尺度变形破裂机理。
通过砂岩蠕变破裂宏观演化试验可以看出,在初始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岩石表面无裂纹,主要为微、细观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当宏观破裂面形成后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在加速蠕变阶段,沿破裂面产生摩擦滑动,最终发生破坏。
通过对典型破裂断口的微、细观结构特征分析及不同分析点位的组成成分和元素特征分析可以得出,岩石微观孔隙、裂隙等缺陷发育的结构非均匀性和组成成分的非均匀性是造成砂岩微观破裂和细观裂纹扩展的主要原因。
多尺度分析的结果直观的反映了岩石内部裂纹扩展空间位置和扩展方向。
这对深入研究岩石蠕变破裂演化机理是十分有意义的。
【总页数】9页(P87-95)【作者】赵娜;张怡斌;王来贵【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相关文献】1.基于三轴蠕变试验砂岩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2.基于砂岩蠕变试验的非线性蠕变模型辨识研究3.冻融砂岩的三轴蠕变试验及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4.均质砂岩蠕变破坏特征与粘弹性参数演化规律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3卷 第21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21):3600~36032004年11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ov.,20042003年11月11日收到初稿,2004年2月28日收到修改稿。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B412707)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0221402)资助课题。
作者 徐晓鹏 简介:男,25岁,硕士,200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资建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sun_csu@ 。
基于SEM 图像分维估算的脆性材料细观结构演化方法研究*徐晓鹏1彭瑞东1谢和平1,2 周宏伟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 北京 100083) (2四川大学 成都 610065)摘要 借助细观力学试验系统,运用扫描电镜拍摄了不同应力条件下水泥砂浆的实时细观结构图像,综合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形理论,估算了细观结构图像的分形维数,并简要分析了脆性材料的细观结构演化特征。
关键词 材料力学,SEM 图像,分形维数,细观结构分类号 TU 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4)21-3600-04ANALYSIS ON MESO-STRUCTURE EVOLUTION OF BRITTLEMATERIALS BASED ON ESTIMATION OF FRACTALDEMENSIONS OF SEM IMAGESXu Xiaopeng 1,Peng Ruidong 1,Xie Heping1,2,Zhou Hongwei 1(1Institute of Rock Mechanics and Fractal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Beijing 100083 China )(2Sichuan University ,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material damages.Meso-structure images of a cement specimen under various stress level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these meso-structure images are estimated by image analysis and fract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meso-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meso-structure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the value of fractal dimensions ,derived by the above-mentioned method ,increas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damage ,and near the end of loading ,the fractal dimensions increase prominently ,which means that the damage in the cement specimen becomes more chaotic when the strain approaches its limiting value. It has suggested that the fractal dimensions defined in the paper can be used as indicators for damage in cement materials to depict the evolution of damage or micro cracks. Key words material mechanics ,SEM image ,fractal dimension ,meso-structure1 引 言材料细观结构演化诱致宏观力学行为改变一直是固体力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
第25卷第10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5 No.10 2006年10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Oct.,2006热应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唐世斌1,唐春安1,2,朱万成3,王述红3,于庆磊3(1.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2. 大连大学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3. 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摘要:热应力引起的岩石破裂称为岩石的热破裂,它是热和力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
岩石热破裂研究的工程意义重大。
根据岩体介质变形及其热力学的理论基础,充分考虑岩石的非均匀性和热固耦合作用,在原有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热固耦合作用的岩石热破裂分析模型。
数值模型再现岩石的热破裂过程,并反映岩石热破裂的规律。
运用数值模型,对含有单个内嵌颗粒的岩石试件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热开裂进行了数值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如果内嵌颗粒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基质的热膨胀系数,在基质内产生径向裂纹;如果内嵌颗粒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基质热膨胀系数,便在基质内产生环向裂纹。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RFPA2D-thermal模型为从细观力学角度上分析岩石的热破裂过程和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岩石力学;热应力;非均匀性;数值模拟;热开裂中图分类号:TU 45;O 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10–2071–08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ROCK FAILURE PROCESS INDUCEDBY THERMAL STRESSTANG Shibin1,TANG Chun′an1,2,ZHU Wancheng3,WANG Shuhong3,YU Qinglei3(1. School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16024,China;2. Research Center for Numerical Tests on Material Failure,Dali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22,China;3. Center for Rock Instability and Seismicity Research,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04,China)Abstract: Rock failure induced by thermal stress is called thermal cracking. It is the result of thermal and mechanical coupling.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rock deformation and thermodynamics,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and the coupling of thermal and mechanics,a numerical model,RFPA2D-thermal code,is proposed. With this model,the temperature and stress fields can be determine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failure process of rock induced by thermal or external stress can be simulated. Using this numerical model,the failure progresses of a rock sample with an inlaid grain was modelled during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It turns out that during temperature increment,if the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the inlaid grain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media,radial-cracks will be generated in the surrounding media,and theta-cracks emerge if the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inlaid grain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media. 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FPA2D-thermal model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thermal cracking of rock samples in microscopic view.Key words:rock mechanics;thermal stress;heterogeneity;numerical simulation;thermal cracking收稿日期:2005–07–20;修回日期:2005–11–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04003)作者简介:唐世斌(1980–),男,200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热应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数值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方法摘要:简要叙述岩体裂隙的几何特性,岩石裂隙渗流特性研究的方法。
综述了国内外裂隙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非饱和情况下的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成果,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分析表明:物模试验在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特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实际岩体裂隙的试验;真正意义上的非饱和渗流试验还很少;分析结果为今后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 ;单一裂隙;水力耦合;非饱和一 前言新中国成立以后,交通、能源、水利水电与采矿工程各个领域遇到了许多与工程地质及岩土力学密切相关的技术难题,在许多岩土工程、矿山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过程中,岩体的渗透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将岩体渗流处理为砂土一样的多孔介质,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求解。
与孔隙渗流的多孔介质相比,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有:渗透系数的非均匀性十分突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非常明显;应力环境对岩体渗流场的影响显著;岩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复杂,影响因子难以确定。
岩石裂隙渗流特性研究的方法通常有直接试验法、公式推导法和概念模型法,而试验研究是其中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
本文介绍了当前裂隙岩体渗流试验研究。
二 岩体裂隙的几何特性岩体的节理裂隙及空隙是地下水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
岩体节理裂隙的分布形状、连通性以及空隙的类型,影响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岩体的渗透特性。
岩体中节理的空间分布取决于产状、形态、规模、密度、张开度和连通性等几何参数。
天然节理裂隙的表面起伏形态非常复杂,但是从地质力学成因分析,岩体总是受到张拉、压扭、剪切等应力作用形成裂隙,这种作用不论经历多少次的改造,其结构特征仍以一定的形貌保留下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裂隙面形态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确定裂隙面的导水性质及力学性质方面,其作用越来越大。
裂隙面的产状是描述裂隙面在三维空间中方向性的几何要素,它是地质构造运动的果,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成组定向,有序分布。
RFPA 工程算例(渗流模块)X.H.Zhu (Mechsoft)试验一: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岩石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内容:(1)考虑孔压作用下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 (2)岩石损伤破坏中起渗透性的演化规律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数值模型采用二维平面应力薄板模型。
试样模型尺寸80mm ×50mm ,网格划分为160×100个基元 。
整个加载过程通过位移加载方式。
轴向加载位移增量为△s=0.01mm 。
侧压p2=4Mpa ,上下边界孔隙压力p3,p4分别为2.3Mpa,3.8Mpa 。
左右边界孔隙压力为0。
控制步数为100步。
力学性质参数如下表:表 1 强度准则和相变准则RFPA 数值模型孔隙压力p4=3.8Mpa孔隙压力p3=2.3Mpa侧压p2=4Mpa 侧压p2=4Mpas=0.01mm试验二:水压致裂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内容:(1)含单孔围压作用下岩石水压致裂过程 (2)从孔心到边界应力分布情况(4)不同均质度时孔边应力分布的光弹图(3)不同边界压力时破坏裂纹模式、应力分布、流量分布情况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为了研究不同均质度时孔边应力分布的光弹图,首先建立一个均匀材料的模型(均质度为100)材料力学参数如下表,再建立一个非均匀材料的模型(均质度为3)。
数值模型采用二维平面应力薄板模型。
试样模型尺寸100mm ×100mm ,孔径为5mm 。
网格划分为100×100个基元 。
整个加载过程通过压力加载方式。
孔压增量为△p=2Mpa 。
水平压力ph=1.0Mpa ,垂直压力 pv=4.0Mpa ,孔内初始压力为1Mpa.控制步数为50步。
力学性质参数如下表:表 1 强度准则和相变准则Ph=1.0MpaPv=4.0Mpa孔内初始压力为1.0Mpa。
岩石脆性研究现状岩石脆性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裂纹并最终破裂的特性。
岩石脆性是岩体力学研究中重要的性质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研究岩石脆性对于岩体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和地震预测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岩石脆性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一、岩石脆性概述岩石脆性是指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塑性变形而直接发生裂纹并最终破裂的性质。
岩石脆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应力状态、岩石组成、结构、孔隙度等。
岩石脆性是岩石力学性质中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和岩石的强度、变形、稳定性等紧密关联。
在工程领域中,岩石脆性对于岩体稳定性、隧道开挖、采矿、地震预测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岩石脆性研究的方法主要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两种。
室内实验主要通过对岩石试样进行拉伸、压缩、剪切、弯曲等多种力学试验,并观察岩石试样的裂纹发展过程,来研究岩石的脆性。
现场试验主要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波幅度衰减等方法来评估岩石的脆性。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岩石脆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岩石脆性研究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数学模型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岩石脆性的本质,许多学者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来研究岩石的脆性。
例如,依据声波测试数据,可得到岩石的状态参数,进而分析岩石的脆性;利用分形理论分析岩石裂纹的分布特征,从而预测岩石的破裂性质等。
(2)实验研究实验是岩石脆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例如,利用数字图像技术研究岩石裂纹的发展规律;通过综合数学模型及样品试验很好地解决了压杆试验方法中应力不均匀导致的误差问题等。
(3)遥感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岩石脆性研究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例如,利用SAR遥感技术监测岩石的裂缝变化;运用自然电场探测技术研究岩石的裂纹演化等。
(4)多介质耦合研究在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的基础上,一些研究学者尝试将水流固耦合、渗流固耦合等研究手段引入到岩石脆性研究中,以期更全面地分析岩石脆性的机理。
《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岩石破裂过程是地质学、岩土工程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方法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并对其数值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岩石破裂的基本理论岩石破裂是指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应力超过其承受极限,导致岩石结构破坏的现象。
岩石的破裂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石的物理性质、地质构造、应力状态等。
在三维条件下,岩石的破裂过程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多方向应力、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1. 理论模型:在三维条件下,岩石的破裂过程可以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进行分析。
常用的模型包括弹性力学模型、塑性力学模型、断裂力学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描述岩石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及破裂过程。
2. 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岩石的破裂过程。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边界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岩石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裂纹扩展及最终破裂形态。
3.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岩石的破裂过程。
实验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声发射监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变化、裂纹扩展及破裂模式。
四、数值试验方法研究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试验方法,通过将岩石划分为有限个单元,求解每个单元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等参数,从而分析岩石的破裂过程。
该方法可以处理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但需要较高的计算成本。
2. 离散元法:离散元法是一种基于刚性块体运动的数值试验方法,适用于模拟岩体的不连续性。
该方法通过考虑块体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模拟岩体的破裂过程。
其优点是可以处理大变形和失稳问题,但需要较细致的模型构建。
3. 结合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岩石性质选择合适的数值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