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1
资料概述与简介 湖北省汉川二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制卷:周志红审核:尹文军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 B. C.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 B. C. D. 6.对(3)( )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的念头。
客人因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短促,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翻译下列句子。
(10)(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3)《氓》中的女主人公曾爱过氓,看不到氓便“_______________”,看到了氓便“_________________”。
雨的四季刘湛秋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刘湛秋一直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松诗歌”“轻松散文”,本文结尾两段就表明了他这一创作理想。
四季的雨,时而轻盈自如,时而又急峻有力。
而夏季的雨,别有一番风情,是生命的灵动。
资料概述与简介 汉川市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汉川一中命题人:蔡莉萍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经典阅读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这就是“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
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生活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
经典阅读致力于一切假真和伪善的剔析,对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唤出自觉意识,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担当。
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
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阅读”,意义看似很正面,但集矢于职场小说或名人传记,眼下从成人到孩子,纷纷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质成功,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商贾巨子、明星大腕,这样的情感太廉价通俗了。
它只让人看浪漫的童话,而忽视更具说服力的在汗水中欢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更忽视最有意义的意志品德与抗挫折力的养成对人性的成长,这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说的那样,给人“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或“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
相反,与叔本华说的“滥读”倒眉目相似。
为防止“滥读”而导致的杰出头脑离开思想,叔本华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贸然去读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册子,还是诗集和小说。
遗憾的是,经典阅读在今天已不能带给人多少实际的利益,且看眼下《文学名著精缩》这类快餐式阅读本充斥书市,找中心找主题的全预制模式垄断课堂,就可以明白,这种“功利阅读”的痼疾仍在。
资料概述与简介 汉川市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D.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
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
C.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D.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C.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9题。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②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
②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③荆、郢(y 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绝密★启用前2015-2016学年湖北汉川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63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
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
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①。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②,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
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③。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的时候,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住下,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B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会铺的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弱的触觉。
C .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不是质量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地试卷第2页,共10页区的高。
D .上个月,109名编剧就琼瑶女士起诉于正一案发表联署声明,表示在道义上支持琼瑶依法维权的主张,谴责一切抄袭、剽窃、非法改编他人作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014年10月底,位于滩尖子的万达百货盛大开业,从早到晚商场里的购物者 ,充分显示出万州市商贸行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②省教育厅的领导指出,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这与育人质量的提高 。
杭州二中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语文试卷命题:黄犁欢张坚校对:诸葛一朔审核:胡辛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牲醴.(lǐ)烙.铁(luò)笨拙.(zhuō)亘.古不变(gèn)B.炽.热(chì)坍.圮(tān)勋.袭(xūn)少不更.事(gēng)C.岑.寂(cén)狙.击(jū)纨绔.(gù)翘.首以盼(qiáo)D.胡诌.(zhōu)骨骸.(hái)熨.帖(yù)狼吞虎咽.(yè)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跌宕敕造发轫目不遐接B.嬉游颠簸霎时功亏一篑C.嗔视裨益俨然深居简出D.烟霭放涎作揖烟薰火燎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蔡京当上宰相后与米芾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平等的翰墨之交,而米芾为了苟合取容,有时也不得不作不经之谈....。
B.看完新上映的《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后,我们几个侦探迷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前几季的情节仿佛赫然在目....。
C.校长常常鼓励学生有机会要去像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有一位同学成了我校被哈佛本科录取的第一人。
D.近日,我认真拜读了您的大作,十分钦佩。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文章中有几处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加以斧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杭州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B.以往春运中,总是存在一些旅客担心买不到火车票而见票就买,等到临出行前才办理退、改签多余车票。
C.钟南山院士认为雾霾是引起肺癌的一大诱因,由此他呼吁国人别再拿雾霾当玩笑,应尽快采取治理措施。
D.市场上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的问题,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洲市二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阅读题,共48分)―、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②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③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④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⑤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考试虽然从上学开始就始终伴随, 但真正理解考试的意义的学生,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巩固的一种形式,以下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赶紧来学习一下吧!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1小题,共14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4分)(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3)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4)还顾望旧乡,。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5)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7)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本大题9小题,共 4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0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5分,每小题1分)①或取诸怀抱:②放浪形骸之外:③况修短随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亦将有感于斯文: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5分)(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2015年秋季学期171、165班语文期末考试题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与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鲜.xiān 鲜红新鲜屡见不鲜鲜为人知B :强qiǎng 坚强牵强强词夺理博闻强识C :供gōng 供给供应提供供不应求D :当dāng 当家当代门当户对安步当车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清清爽爽敷衍款待惦念嘱咐B :干干净净抚养殷勤好象候车C:不辞劳苦搜索铜活高梁欢渡D:爱屋及屋挣扎筹划安详揉合3、下列格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以项是()A:我想老人买过许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B:我想老人买过许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C:我想老人买过许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D:我想老人买过许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描写的一句是()A: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欢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B: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C: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D: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抽噎.(憋住气)打蔫(..花木、水果等因失去所含水分而萎缩)B:乍.着(张开)几绺.(量词,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C:黑黢黢.(黑)一沓.(量词,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和其他薄的东西)D 不可殚.言(尽)正.襟危.坐(使位置正,不歪斜)(端正)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着小脚,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到沟底,将那棵白菜了上来。
湖北省汉川二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满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 0世纪9 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
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
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
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审题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A.偌.大nuó踯躅..zhízhú商榷.qiè猗.郁yīB.裨.益bì訾詈..zìlì蜕.变tuì蕈.菌xùnC.咀.咒zǔ敛裾.jù肄.业yì相勖.xùD.弥.除mǐ赍.钱jī椽.笔chuán 磐.石pán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道.芷阳间行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 交广市.鲑珍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B. 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秋以为期B.高余冠之岌岌兮C.客有吹洞箫者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②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________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③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表现平平”或者是“失望”的评价,但苹果仍是美国最盈利的公司,其他竞争对手难以________。
A.鱼目混珠息息相关望其项背B.鱼龙混杂息息相关望尘莫及C.鱼目混珠休戚相关望尘莫及D.鱼龙混杂休戚相关望其项背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日的四川大学以江河奔涌之势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推动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
汉川市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统考语文试卷命题学校:汉川一中命题人:张文斌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到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
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
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
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D.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
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
C.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D.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C.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sh 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科举时代经最高一级考试会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一般称为进士及第,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三甲各若干名。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敢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要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准备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连侯蒙也不知情,所以他斥责府库主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5分)(2)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②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
②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③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宗一将游之处。
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5分)9.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诗是:“▲ ,▲ ?”⑵《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 ”。
⑶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
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晨星的。
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
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
”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三年级,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
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
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