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2)(无答案)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粮食,倡导节俭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3)诗歌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杜甫”这位诗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
(2)介绍诗歌背景: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强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难点词语。
(2)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节俭美德,倡导珍惜粮食。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俭。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诗歌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感悟,可以是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或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的生活环境,更好地理解诗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朗读和背诵诗歌。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运用诗歌中的哲理启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意象分析、表现手法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思考题。
3. 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诗歌欣赏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6. 课堂小结6.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7. 作业布置7.1 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7.2 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十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词法句法技巧及基本常识.2、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去分析较为浅易的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2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习过程:导入一、自主学习1.读通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理解诗句含意及诗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诗文内容和层次.二、合作交流1.诗的最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呢?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三、探究展示.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请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四、训练巩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
大庇天下寒士()2.高者挂罥长林梢()3.布衾多年冷似铁()4。
长夜沾湿何由彻()5忍能对面为为盗贼()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正确译文是:()A。
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下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温馨导读:亲爱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份导学案。
相信我能课题: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授课教师:学生:班级:教学内容个性笔记【使用说明】1、多方查阅、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及所学的诗歌作品,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2、反复诵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3、独立自主完成《导学案》自学部分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导学案》交流部分。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掌握重点字、词、句,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重点)⑵能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重点)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平等对话平台和反复多样朗读的学习方式,引导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技巧,把握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推己及人的美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重、难点)【课堂学习】(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一较高下”的规则:按平常5个学习小组,分一、二、三、四和评委组,竞赛得分,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在黑板上,板出一、二、三、四和评委组得分表,老师综合写分)1、【幻灯片1】(▲【抢答题】加2分)【猜一猜】对联中“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指的是谁?2、【幻灯片2】(▲【抢答题】每首加5分)【忆一忆】我们初一时,学过作者哪些诗?背背看!3、【幻灯片3】(▲【抢答题】每空加1分)【赛一赛】自学质疑、检测:通过你自己学过的或查阅、收集到的关于作者杜甫的资料,完成填空。
杜甫,字子美,别号(自称),唐代伟大的诗人,情怀_______,诗风________,后人尊他为“________”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人们称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积累文言词语。
【助读资料】1、关于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杜甫本人被尊称为“诗圣”。
郭沫若曾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也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4、学法指导:(一)、应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
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二)、还要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精炼而有韵味的语言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一、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走近杜甫及杜诗1.我所了解的杜甫:2.我所熟知的杜诗:(1-2首或其中的名句亦可)二、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二:抓情节,悟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列表格节次 1 2 3 4内容概括秋风破屋祈求广厦作者心情忧思不绝三、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A.说说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括号内的词语,为什么?1.八月秋高风怒号..(猛烈或凶猛)2.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或刮)3.雨脚如麻.未断绝(丝)4.布衾多年冷似铁.(石)B.阅读诗歌,体会下列句子的韵味1.“南村群童欺我老天力”作者写这首诗时只有49岁,而作者说自己已老,这说明了什么?2.“归来依杖自叹息”。
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思考他此时在叹息什么?3.“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有哪两层意思?四、我们的学习活动之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怒号.()三重.茅()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俄顷.()布衾.()丧.乱()庇.护()突兀.()见.此屋()2.给下列句子断句(1)八月秋高风怒号(文中多数七言句均如此断句)(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大底天下寒士俱欢颜(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思考各自然段中哪些字应重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4.在语速方面1-3节宜第4节宜5.利用上面总结的相关知识,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五:我来当导演要求: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导演,打算编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
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等描写。
示例:深秋季节,西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 教学目标设计: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 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今天来到这里,就是向一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
很高兴和大家合作上这一堂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温馨导读:亲爱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份导学案。
相信
我能
行,努力一定行!
课题: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授课教师:学生:
班级:
教学内容个性
笔记【使用说明】
1、多方查阅、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及所学的诗歌作品,
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2、反复诵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3、独立自主完成《导学案》自学部分
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导学案》交流部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重点字、词、句,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重点)
⑵能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
力。
(重点)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平等对话
平台和反复多样朗读的学习方式,引导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技巧,把握情感,提高
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学习、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推己及人
的美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
德,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重、难点)
【课堂学习】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一较高下”的规则:按平常5个学习小组,分一、二、三、四和评委组,竞赛得分,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在黑板上,板出一、二、三、四和评委组得分表,老师综合写分)
1、【幻灯片1】(▲【抢答题】加2分)
【猜一猜】对联中“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指的是谁?
2、【幻灯片2】(▲【抢答题】每首加5分)
【忆一忆】我们初一时,学过作者哪些诗?背背看!
3、【幻灯片3】(▲【抢答题】每空加1分)【赛一赛】自学质疑、检测:通过你自
己学过的或
查阅、收集到的关于作者杜甫的资料,完成填空。
杜甫,字子美,别号(自称),唐代伟大的诗人,情怀_______,诗风________,后人尊他为“________”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人们称为“”。
他和并称“大李杜”。
(而“小李杜”是,)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
他的诗歌以组诗《三吏》(“_____”“_____”“_____”)和《三别》(“____”“_____”“_____”)为代表。
4、【幻灯片4】(▲【抢答题】加6分,每一点2分)
【比一比】根据搜集的资料,简述杜甫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写作背景。
(三)【幻灯片7】【知识链接】【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四步骤”,事半功倍】①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读标题,读全诗,读注释;注意正音、
停顿节奏、语气语调、情感……】
②悟【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悟形象、表达技巧、语言及其效果……】
③联【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等(生活
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因素,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
④结【举一反三,归类整理,学以致用,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四)【幻灯片8】自主读.:
1、(▲【抢答题】加6分,每一点2分)读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比一比】按要求填空:
①为……所……
②歌:歌行,古代的一种体裁。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③题目意思
2、【幻灯片9】读全诗,读注释
⑴反复朗读,读音准确,读出沉郁顿挫的特点
●朗读指导:读音准确,读流畅,注意节奏、声调、语速、语气(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情感(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突出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示例:读出诗歌的节拍: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
①“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
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①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
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
⑵正音:【幻灯片10】(▲【抢答题】每空1分)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
..()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 ( ) 广厦.()见.此屋()
⑶释义:【幻灯片11】(▲【抢答题】每空1分)借助注释,理解词义,试译句子【幻灯片12】(▲【抢答题】每空1分)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
●词类活用:
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词多义:
安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向秋天漠漠向.昏黑()便扶向路()
●特殊句式
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译句:【幻灯片13】(▲【抢答题】每句3分)借助文下注释翻译重点句子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明确: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明确: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明确:
⑸翻译接龙【幻灯片14】(★必答,每组加10分)
要求:借助文下注释翻译全文,并分小组进行“翻译接力赛”
3、自主读质疑:大胆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发现,
师生共同解决。
4、动笔积累
老师给几分钟,请同学们归类整理笔记。
(鼓励学生都拿起笔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五)合作交流悟:【幻灯片15】
(★必答,加10分,在回答问题前,每组派一个代表“接龙”地诵读负责的本节内容,比比谁读得好;1——4组每小组负责一节,讨论交流完成任务后派小组长或代表答题,哪组准备好哪组先答。
评委组负责打分和记录要点,板书在黑板)
1、每组派一个代表“接龙”诵读负责的本节内容,比比哪组读得好,根据优劣加4
—10分;
2、合作赏析诗歌,设计问题:【幻灯片16】
①抓情节,入情境,试抓关键词,给所负责各节拟个小标题。
【点津: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尽量从原文里面进行压缩和概括,词语简练、准确。
(例如:秋风破茅。
)】
②概括本节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点津: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因素,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例如:愁苦。
】
③找准一个角度赏析本节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怀?【点津:通过朗读、品味关键字、词、句来感悟。
如: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悟形象、悟情感、表达技巧、语言及其效果……分析词句的作用,一定要把它放在原文里面。
】3、合作释疑:【幻灯片17】
各组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纠错,形成共识
(小标题情感分析)
⑴赏析第一节。
⑵赏析第二节。
⑶赏析第三节。
⑷赏析第四节。
⑸第五组评委组归纳:(认真听,归纳,板书出黑板——小标题、情感,最后师补充板书)
五)质疑探究联:【当堂反馈】【幻灯片17】
联【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因素,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
1、杜诗中有不少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
【幻灯片18】(▲【抢答题】每句2分)【竞一竞】平常还耳熟能详哪些杜甫的诗歌名句?
查查资料,抄下几首,读一读。
2、除了杜甫,还有哪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幻灯片19】(▲【抢答题】每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