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方针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四章教育方针学习要点本章主要阐述教育方针的本质、特点及我国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详细论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论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领会教育目的的规定性,明确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实践与应用一、填空1.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对整个教育活动的作用及功能是多方面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教育目的有和之分。
4.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基础。
6.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是和。
7.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纷纷涌现,如合作教育、创新教育、生本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理念是对的丰富、深化和发展。
8.教育目的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一般都要有以下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二是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的社会分工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C.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剥削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D.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3.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
A.卢梭B.罗杰斯C.布鲁纳D.赞可夫4.持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1、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2、狭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考点:明确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4、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倍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二)社会本位论1、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2、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3、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4、代表人物:德国的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三)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自觉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代表人物:德国的李特、斯普朗格(四)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和美国的杜威。
考点:对各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做把握,不仅要知道有哪几种教育目的观,还要能明白每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社会领域、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别有关。
第四章教育目的(重点章节)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名词解释)1、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教育方针”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贯彻方针来实现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区别:(1)教育目的:理论性术语、学术性概念,是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理想作出价值判断。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发展的现实作出政策性规定。
(2)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育者个体,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
教育方针: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整体要求和希望,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教育目的:理想性、不确定性,是终极目标。
教育方针:不可回避性、现实针对性,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当前必须落实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政策、制度、内容、方法、效果,都受制约。
1、导向作用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有2、激励作用(共同活动的基础)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老师、学生)。
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指在国家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育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P63代表人物: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20C人本主义者更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观点: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P64基本观点:1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有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章教育目的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是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概念应用概念应用群体制定机关教育目的理论术语个人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考点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制定者的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四: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考点五: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同是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考点六: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的目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考点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