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图片介绍二十四节气
- 格式:doc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14
2024年二十四节气《立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章节。
详细内容将包括立夏的定义、时间、气候特点、农事活动以及相关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
所选教材为《中国传统节气与文化》第五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夏的基本概念、时间及气候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立夏期间的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立夏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事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立夏的相关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立夏时节的景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特点,引出立夏的话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立夏的定义、时间、气候特点,结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内容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立夏的气候特点及农事活动”为例,讲解如何从生活中观察和了解节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立夏的相关习俗,并讨论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立夏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分享各组的观点和发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立夏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
(2)谈谈你对立夏民间习俗的认识。
2. 答案:(1)立夏的气候特点: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
农事活动:抢种、追肥、防治病虫害等。
(2)立夏民间习俗:挂蛋、斗蛋、吃立夏蛋、称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对立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仍需加强对二十四节气整体性的认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资料,了解其他节气的特点和习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的深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二十四节气表图片素材加文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系统,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用来指导农事
活动和生活起居。
这种时间体系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表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形式,用于记录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和顺序。
二十四节气表通常以圆形或方形的形式展现,每一个节气按照顺序排列,旁边
标注着对应的农事或气候活动。
这样的节气表不仅可以作为日历使用,还可以作为文化教育的工具,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二十四节气表的设计中,往往会加入一些文字符号或图案装饰,以突出节气
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例如,春分节气可能会加入花卉元素,夏至节气可能会加入太阳图案,以此来强调节气与自然、季节的关联。
除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表,现代社会中还出现了许多创新的二十四节气表设计。
一些设计师将二十四节气表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创作出色彩鲜明、富有现代感的节气表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表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形式,它不仅记录着
古人对时间和自然的智慧,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种寻根问源、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表能够继续传承创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二十四节气图(2013-02-04 00:13:0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相信很多人在上小学时都背诵过。
2月4日零时13分是今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又叫“打春”,也是“六九”的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农谚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已经掌握了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把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出现在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中。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今天是立春日,将往日所拍照片整理成一组二十四节气图。
需要说明的是,所选取的图片大多在地处汉江中游的湖北襄阳拍得。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万年如意好音来,百事咸宜笑口开。
雨水正逢元旦日,黄金杯重压银台。
——吴藕《雨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观田家》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春意注遍山水间,风调日和清明天。
目录第一章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第一节: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第二节: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歌第二章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春乍暖还寒时,万物开始复苏第二节: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第三节:惊蛰春雷乍响,蛰虫惊而出走第四节:春分草长莺飞,柳暗花明第五节:清明气清景明,清洁明净第六节:谷雨雨生百谷,禾苗茁壮成长第三章夏满芒夏暑相连——夏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夏绿树浓荫夏日长第二节:小满小满不满,小得盈满第三节:芒种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第四节:夏至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第五节:小暑盛夏登场,释放发酵后的阳光第六节:大暑水深火热,龙口夺食第四章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秋禾熟立秋,兑现春天的承诺第二节:处暑处暑出伏,秋凉来袭第三节:白露白露含秋,滴落乡愁第四节:秋分秋色平分,碧空万里第五节:寒露寒露菊芳,缕缕冷香第六节:霜降冷霜初降,晚秋、暮秋、残秋第五章: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冬蛰虫伏藏,万物冬眠第第二节:小雪轻盈小雪,绘出淡墨风景第三节:大雪大雪深雾,瑞雪兆丰年第四节:冬至冬至如年,寒梅待春风第五节:小寒小寒信风,游子思乡归第六节:大寒岁末大寒,孕育又一个轮回第一章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第一节: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24年二十四节气立秋教学图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十四节气》教材第四章“立秋”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立秋节气的含义、时间、气候特点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立秋这一节气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立秋节气的含义、时间及气候特点;2. 掌握立秋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立秋节气的含义、时间、气候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立秋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立秋教学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立秋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立秋节气。
2. 新课内容:(1)立秋的含义:介绍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2)立秋的时间: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3)立秋的气候特点: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降水减少。
(4)立秋与农业生产:讲解立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立秋节气在生活中的体现,例如:农作物生长、气温变化等。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说明立秋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立秋节气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立秋的含义、时间、气候特点;2. 立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立秋节气的含义、时间及气候特点;(2)谈谈立秋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答案:(1)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气候特点: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降水减少。
(2)立秋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农作物生长速度放缓,对水分需求减少。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它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
经过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
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我们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
所以,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都非常有意义。
一、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利用土圭(guī)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冬至、春风与秋分这几个主要节气。
春秋时期,人们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并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土圭测日影(图片来源于网络)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
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来确定节气,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确定为“夏至”,把一年中影子最长的一天确定为“冬至”,从而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变化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2012年二十四节气表立春02月04日18:22:23 雨水02月19日14:17:35 惊蛰03月05日12:21:02 春分03月20日13:14:25 清明04月04日17:05:36 谷雨04月20日00:12:04 立夏05月05日10:19:40 小满05月20日23:15:31 芒种06月05日14:25:53 夏至06月21日07:08:48 小暑07月07日00:40:43 大暑07月22日18:00:51 立秋08月07日10:30:32 处暑08月23日01:06:50 白露09月07日13:29:00 秋分09月22日22:48:59 寒露10月08日05:11:42 霜降10月23日08:13:33 立冬11月07日08:25:56 小雪11月22日05:50:07 大雪12月07日01:18:55 冬至12月21日19:11:35 小寒01月06日06:43:54 大寒01月21日00:09:49上表为2012年二十四节气到来的时间,可能存在几分钟的误差。
二十四节气(24节气)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911查询提供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到来的精确时间以及二十四节气歌的查询。
二十四节气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点击下面图片查看节气详细介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英文名称:twenty-four solar terms定义1: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转发:神传二十四节气(多图)引言:转发:神传二十四节气(多图)看起来象画,却是中国的真实景色。
你知道么,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半神文化,是神告诉炎黄子孙,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转发:神传二十四节气(多图)上天给人准备的是没有任何修饰的美,才令人美呆了!看起来象画,却是中国的真实景色。
你知道么,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半神文化,是神告诉炎黄子孙,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结果,人发现真是那样哎。
但是已经很久很久了,起码现在的中国人对此都非常陌生,没有几个人可以说完全。
最近,网上疯传着一组名为《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节气图》,有的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幅大写意的国画,但却是没有半点修饰的照片,美的真真切切,实在令人惊叹。
中国日报记者最近电话采访了图片拍摄者「青简」。
青简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毕业于交通大学医学院,目前在上海某三甲医院消化科当医生。
虽然是学医的,但从小学过美术,对传统文化尤感兴趣,工作之余一直喜欢研究国学。
偶然的一天,喜欢旅游的青简看到日本有个做二十四节气照片的网站,觉得非常美,自己也想做一套。
「节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感觉还是中国特色的风景和它们最为般配。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青简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节候。
如果只选江南地区的图片肯定是不够的,」出生在上海的青简说,「只有走遍全中国,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个节气。
」为了尽自己所能,更准确的表现二十四节气,青简拍照的地方涉及11个省份之多。
青简拍摄的特点是,为了准确表现那个节气,她会在24个节气那天去拍摄图片。
最美二十四节气图生活图文·文/wulala·2012-10-17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本文精美的摄影图片由摄影师青简,走遍中国11个省份,从两年多的摄影照片里挑选出。
“只有走遍全中国,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个节气。
”青简(微博)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二十四节气表(带图片及详细说明)
二十四节气表(带图片及详细说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图片)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
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谷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
立夏,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
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
每年六月六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
,传统上为夏季第五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105°至120°的一段时间,约15.7天。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开始。
小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
11月22或23日为小雪节气。
我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大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
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个别年份的6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
,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