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生物数字锐减最严重的毁灭性事件。
这五次物种大灭绝分别为:第一次古生代物种消失、第二次史前物种消失、第三次白垩纪物种消失、第四次纪元物种消失和第五次现代物种消失。
此外,研究者还认为第六次物种消失已经在进行中。
第一次古生代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4500万年前,它是最古老的一次物种大灭绝,它主要涉及地球上80%以上的物种,包括几乎所有的原始生命,尽管这并不意味着生命在地球上完全灭绝,但突然发生的物种大灭绝使地球上只剩下少量物种存活,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非常大,而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第二次史前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约2500万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的影响比第一次更加明显,一些植物物种和一些动物物种被消灭掉,生物多样性继续下降。
此外,这次物种大灭绝同样导致海洋物种大量消失。
至于原因,有证据表明地球受到了太阳最强大的一次辐射带来的污染,这可能是导致物种快速消失的一个原因。
第三次白垩纪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它是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中最严重的一次,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物种都消失了,包括两类爬行动物。
与第二次物种消失不同的是,科学家们认为白垩纪物种消失是由于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其破坏性巨大,最终导致物种灭绝。
第四次纪元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2300万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比第三次不太严重,地球上只有10%到30%的物种消失了。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物种消失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化,气温降低,大气变得稀薄,导致物种无法适应改变的环境而死亡。
第五次现代物种消失被称为“最现代的恐龙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这此物种大灭绝发生的比较迅速,可能仅仅发生了数百年的时间。
此外,研究者们认为,可能是因为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灭绝,使其变成地球上最近一次物种大灭绝。
最后,研究者们认为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并认为第六次物种消失正在发生。
目前,大量物种正在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绝种,这种威胁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去应对,这可能会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从而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
地球一共灭亡了几次简介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球经历了多次灭亡事件。
这些灭亡事件对生物物种和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历史上的主要灭亡事件,并尝试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地球一共灭亡了几次?大灭绝事件地球历史上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这些事件被称为“大灭绝”。
每一次大灭绝都造成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大灭绝: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约4.35亿年前,发生了地球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
这次灭绝事件涉及了约85%的海洋物种和约70%的陆地物种,其中包括了许多早期的生物群落。
造成这次大灭绝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气候变化、海平面下降以及大规模火山喷发有关。
第二次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约2.51亿年前,地球再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这次灭绝事件造成了约96%的海洋物种和约70%的陆地物种的灭绝,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之一。
这次灭绝可能是由于火山活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土地干旱引起的。
第三次大灭绝:白垩纪-古新世大灭绝约6,6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第三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这次大灭绝事件造成了约75%的物种灭亡,其中包括了恐龙等大型生物。
科学家普遍认为,这次大灭绝是由于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的。
第四次大灭绝:始新世大灭绝约3,800万年前,地球发生了第四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这次大灭绝事件影响了约30%的海洋物种和约15%的陆地物种。
灭绝的原因可能涉及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
第五次大灭绝:现今大灭绝目前,地球正在经历第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目前物种灭绝速度是过去几百万年来的千倍以上。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气候变化、非法狩猎和非法贸易等原因是当前生物灭绝的主要驱动力。
小规模灭绝事件除了五次大灭绝事件之外,地球历史上还经历了许多小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地球历史上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最严重的是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使地球生物多样性遭受了致命打击。
以下是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约于4.1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发生,被称为“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导致了75%的海洋物种和30%的陆地物种死亡。
第二次大灭绝大约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被称为“二叠纪末大灭绝”,导致了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物种死亡。
它的原因可能与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有关。
第三次大灭绝约为2.0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发生,被称为“三叠纪末大灭绝”,导致了超过50%的海洋物种和35%的陆地物种死亡。
其原因可能与海底火山活动和陨石撞击有关。
第四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被称为“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导致了76%的海洋物种和40%的陆地动物灭绝。
这次大灭绝可能是由于一次大规模陨石撞击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最后一次大灭绝——第五次大灭绝——发生在约66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被称为“第三纪末大灭绝”,导致了超过75%的大型哺乳动物和多种爬行动物灭绝。
它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和随之而来的人类活动导致的。
总之,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生命进化和地球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让地球上的生命继续繁荣生长。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物种大灭绝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包括大型物种的急剧减少或消失,地球上曾发生过5次物种大灭绝,分别是原始细菌大灭绝、古生物大灭绝、古新统大灭绝、白垩纪灭绝和第五次物种大灭绝。
原始细菌大灭绝是地球上第一次大灭绝事件,大约在38亿年前,原始地球表面因着阳光、大气和水的结合,生物开始存在,但是后来大气中温度开始变高,紫外线辐射会让原始微生物丧失营养源,最终发生大灭绝。
古生物大灭绝,大约发生在5亿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太过剧烈,导致海拔过高、气温过低,大量物种死亡,古生物大灭绝后,许多物种在海岸线和河流边缘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物种也开始多样化。
古新统大灭绝,大约发生在3亿7千万年前,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冰川定居活动过强烈,环境恶化,大量物种死亡,此次大灭绝后,许多物种如爬行动物、陆地鱼类、节肢动物等得以生存。
白垩纪大灭绝,大约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此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加上极端气候环境,大量物种无法适应地球气候,最终死亡;但是此次大灭绝使得龙虾、龟甲等有壳动物得以走出灭绝的阴影,开始新的生存征程。
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大约发生在11.5万年前,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冰河世纪,气温突然下降,大量物种死亡,从而改变了地球原有的生态状况;此次大灭绝后,晚期活动高度发达的大型动物,如猛犸象、恐龙等物种,大都死亡,更好地给后来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
这历史悠久的5次物种大灭绝,是物种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历史关卡,它们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状况,也使生物多样性获得了新的活力,在不断的洗牌中,有些物种出现,有些物种消失,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生态系统。
而当前,有些独特的物种受到破坏,正处在受到灭绝的边缘,此时此刻,有责任的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物种,避免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总之,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改变了地球及其物种多样性,它们代表了一块漫长又复杂的拼图,仅凭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感到惊讶。
解析地球史上最大的五次灭绝事件地球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件。
其中最大的五次灭绝事件也被称为“大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很多生物种类消失。
下面我们就解析一下这五次灭绝事件。
一、第一次灭绝事件时间:4.5亿年前原因:非自然灾害受灾生物:80% 海洋生物前古生代晚期,地球主要由海洋生物组成。
但是,在4.5亿年前,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海洋氧气的缺失,造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80%的海洋生物灭绝,其中包括了许多早期的植物和动物。
二、第二次灭绝事件时间:2.5亿年前原因:温室效应与海洋酸化受灾生物:约70% 海洋生物和57% 的陆地生物二叠纪中期,全球气候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其中包括了大规模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
导致了温室效应与海洋的酸化,使得大量生物种类消失。
其中包括了三叶虫、海藻等。
三、第三次灭绝事件时间:2.05亿年前原因:氧气缺乏受灾生物:50% 海洋生物在三叠纪早期,由于陆地上大规模的喀斯特现象和一系列的火山爆发,使得不少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导致了氧气缺乏,从而使得大约50%的海洋生物无法生存。
四、第四次灭绝事件时间:6千万年前原因:陨石撞击地球受灾生物:75% 地球生物物种在白垩纪晚期,地球受到了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陨石撞击,造成了海啸、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在这一次事件中,大约75%的地球生物物种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其中包括了恐龙等绝大部分古生物。
五、第五次灭绝事件时间:1万年前原因:人类活动受灾生物:30% 左右的陆地生物以及50% 左右的淡水和海洋动植物由于人类的大量开发,使得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现代化以来,这种人类活动已经到达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导致了大量生物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灭绝的速度将会远远快于演化的速度。
总的来说,灭绝事件是地球发生的一次次巨大的变革,在人类活动不断扰动生态平衡之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需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珍惜自然,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这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
那时,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
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也二氧化碳。
大气中氧的含量有可能减少了这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
随着气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
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以《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自从宇宙出现以来,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不断演变,但也有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大灭绝是由于各种外部原因引起的,如冰河期的变冷、太阳的辐射、空气污染、大型陨石撞击等,这些都是造成灭绝的因素。
这篇文章将讨论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以及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今的生态系统。
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500万年前,主要涉及早期微生物。
据研究,这种“特兹灭绝”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增加而引起的,这曾消灭了约90%的海洋生物。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800万年前,影响大多数海洋生物,包括原生动物。
此外,这次灭绝还导致地壳抬升和古大陆拆散,并且催生了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三次大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450万年前,主要影响了大型脊椎动物。
这次灭绝受到太阳活动减弱、大规模冰河期、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四次大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这次事件的重点并不在地球上的动植物,而是在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
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也被称为“白垩纪灭绝”。
这次最大的灭绝事件被认为是由一颗陨石撞击造成的,它消灭了现今所有脊椎动物中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至今对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次物种大灭绝时期的发生,对地球上的生物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中,受到太阳辐射、全球变暖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量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大型脊椎动物灭绝。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导致地壳抬升和古大陆拆散的关键原因,也推动了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出现。
而在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中,显示白垩纪灭绝由于陨石撞击引起,消灭了现今所有脊椎动物中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至今仍影响着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形成。
因此,这五次物种大灭绝对当今的生态系统可谓是关键的。
在这五次灭绝中,人类可能接触到的唯一一次是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这次灭绝是由于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所导致的。
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1、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海洋无脊物动物的全盛时期奥陶纪历经6500万年。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奥陶纪生物奥陶纪生物奥陶纪化石奥陶纪简介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
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一词来源“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
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奥陶纪生物演化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生物密度突然发生巨大变化而导致大量物种迅速消失,同时物种组成也有显著变化的概念。
地球上已被认定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它们分别是第一次大灭绝、第二次大灭绝、第三次大灭绝、第四次大灭绝和第五次大灭绝,它们分别是在一定时期经历的生物浩劫。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于大约2500万年前的泥盆纪末期,是唯一与行星表面构造有关的物种大灭绝事件。
在那一时期,大约有85%的物种经历了毁灭,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由于地球表面陆质和大气发生巨变。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第一次大灭绝也可能是由于陨石撞击地球,对地球发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541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也称罗马灭绝事件。
在这次物种大灭绝期间,近乎一半的生物类群遭受到严重的毁灭,其中约有90%浮游生物灭绝,而其它有身体的生物也都被消灭。
由于这场大灭绝,原先在生物界里占据重要地位的浮游动物和植物得以发展,这为大型陆地生物的形成提供了机遇。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50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这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大规模火山爆发所引起的。
这次火山爆发产生的灰层和火山灰,堵塞了太阳光线,大量物种被消灭,大约有50%的物种被灭绝。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晚三叠纪末期,此事件也称印度撞击事件。
大量的石头和岩石坠落到地球上,仅仅只有少量物种幸存下来,大量物种被消灭,其中有75%的物种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灭绝。
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也称白垩纪灭绝事件,是进化历史上最为重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
大约有90%以上的物种遭受了灭绝,尤其是海洋生物,其中有75%被完全消灭殆尽,白垩纪灭绝事件给生物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全球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都是地球上物种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们既有增长也有灭绝,而大部分物种灭绝正是为了给地球上新物种创造条件而发生的。
从进化角度来看,物种大灭绝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和发展条件,通过物种大灭绝,可以促使物种在复杂环境中的变异和进化,从而实现更好的适应能力。
灭绝事件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灭绝事件: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一、引言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给地球生物多样性带来了重大影响,也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本文将介绍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包括它们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二、第一次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发生在4.35亿年前,是地球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这次灭绝事件导致了约85%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植物物种灭绝。
造成这次大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球环境的变化、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化学物质的释放等。
这些变化导致了海洋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陆地植被的损失,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巨大冲击。
三、第二次大灭绝事件: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2.51亿年前,是地球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这次灭绝事件导致了约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生物物种消失。
造成这次大灭绝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巨大的火山喷发、气候剧烈变化、海洋缺氧以及臭氧层破坏等。
这些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绝灭。
四、第三次大灭绝事件: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该灭绝事件导致了约75%的陆地物种和约70%的海洋生物物种消失。
造成这次大灭绝的原因主要是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巨大的火山喷发、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这些灾难性事件加剧了地球上生物的灭绝速度。
五、第四次大灭绝事件:寒武纪—奥陶纪大灭绝寒武纪—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4.48亿年前,是地球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这次灭绝事件导致了约60%的海洋物种和34%的陆地物种消失。
造成这次大灭绝的原因尚未完全确定,但可能与地质活动、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有关。
这次大灭绝给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六、第五次大灭绝事件:现代大灭绝现代大灭绝事件正在发生中。
地球历史曾发生过的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间: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时间: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事件:导致海洋95%以上和陆地75%以上的生物物种大灭绝。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事件: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时间: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
事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幕后黑手是谁?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被公认为地球五次大灭绝中最惨重的一次。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次生物大灭绝?为什么海平面会下降?为什么二叠纪末的地球弥漫了一股臭味?这些臭味究竟来自哪里?谁是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寻找着答案。
猜想一天外来客“砸死”地球生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就开始着手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研究,带头领导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已故古生物专家金玉玕,接着好几位研究人员也相继加入。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曹长群研究员告诉记者,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等全球很多处二叠纪化石和地层的研究,金玉玕等最终推断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由两幕组成,一次发生在大约2.6亿年前,被称为前乐平世灭绝事件,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与我们国家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时间上基本相同;另一次发生在二叠纪最末期(大约2.52亿年前),这次事件灭绝速度快,影响的范围涉及全球几乎所有的化石门类,持续的时间短,估计在30万年内,这在地质年代上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时期了。
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热点。
2000年,金玉玕等人在《科学》上发表了论文,认为是瞬间事件导致了生物的灭绝,因为二叠纪末期发生的生物灭绝速度太快了。
所以有美、日等科学家推断2.52亿年前有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猛烈地撞击了地球,其威力巨大,造成的强烈震波迅速席卷全球,瞬间杀死了上千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生物。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一、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缩写为K-T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约75%--80%的物种灭绝。
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
海洋中的菊石类生物也一同消失。
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这次生物大灭绝最流行的说法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大碰撞,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
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
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
没有了植物,就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
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
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二、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亿至2.03亿年前,延续了约5000万年。
估计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
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过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三、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
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
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
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 84%的海洋生物的属, 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 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
地球五大灭绝事件地球上的生命,曾经经历过多次的考验。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有些时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突然大幅减少,仿佛是一场灾难性的事件。
这些事件被称为大灭绝,它们改变了生物的进化方向,也影响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惊心动魄的时刻,看看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生命有什么影响。
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约4.4亿年前。
当时,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海洋生物,如三叶虫、腕足动物、海螯虾等。
然而,一颗超新星爆炸,释放出强烈的伽马射线暴,摧毁了地球的臭氧层。
没有了臭氧层的保护,紫外线直接照射到海洋表面,造成了海水温度下降和海平面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海洋中大量的生物死亡,约85%的现存物种被消灭。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末期,约3.75亿年前至3.6亿年前。
这是陆地植物开始大量繁衍的时期,它们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这样,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氧气增加了。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可以保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没有了足够的二氧化碳,地球进入了一个全球冰河时期。
同时,海洋中的氧气也过多,导致了海洋缺氧。
这些变化使得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都难以适应,近80%的现存物种被灭绝。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约2.5亿年前。
这是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也被称为“大灭绝”。
当时,所有的陆地都聚集成了一个巨大的超级大陆——盘古大陆。
这样,地球上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陆地和一个巨大的海洋。
在盘古大陆上,西伯利亚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持续了数百万年。
这些火山活动释放出了大量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变暖和酸雨。
同时,在海洋中,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降低,一种叫做可燃冰的物质开始融化,并释放出甲烷。
甲烷也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它使得地球温度更加升高。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生物几乎无法存活。
估计96%的现存物种被灭绝。
第四次大灭绝发生在三叠纪末期,约2亿年前。
这是恐龙开始崛起的时期,它们占据了陆地上的主导地位。
地球主要经历了五次大灭绝,第一次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第二次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第三次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第四次发生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最后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有人推测,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历史中,曾数度诞生过生命。
在我们这一代文明形成之前,地球上就很可能存在过若干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特大的自然灾害。
有人根据考古发现的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推断,可能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
地球发生大灭绝的原因:
1、陨石撞击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
如果这种撞击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在全球产生一股毁灭性的冲击波,引起气候的改变和生物的死亡。
2、超新星爆炸说
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在数百数千光年内的的一颗衰老恒星的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强大的力量使得地球大气表面的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大量的生物死亡。
3、气候改变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的变化是形成这场大灾难的主要原因。
因为二叠纪末期形成的岩石显示,某些地区气候变冷形成了冰盖。
这些巨大的白色冰盖将阳光发射回太空,会进一步降低全球气温,使陆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难适应。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生物大灭绝时间表是指地球上历史上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了海洋和陆地上约75%的物种消失。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可能的原因。
第一步: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约6600万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恐龙统治的时期。
最著名的物种,如霸王龙和三角洲龙也在这一时期消失了。
可能的原因是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了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和海洋酸化。
第二步: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2.5亿年前)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消失了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导致大量毒气和火山灰进入大气和水中,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三步: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约4.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海洋生物最为严重的一次,约85%的物种消失。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寒冰期导致海洋温度、盐度和氧含量的急剧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四步:志留纪-泥盆纪灭绝事件(约4.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了70%的海洋生物和30%的陆地生物消失。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大气和海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
第五步: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约5.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最早的一次,约65%的海洋生物灭绝。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和巨浪等,导致环境剧烈变化。
总结: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是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如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氧气含量下降和天灾等。
这些事件使地球上的生态平衡遭受了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消失殆尽。
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地球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23:07
对史前化石的统计发现,在长达5亿多年的显生宙里,平均每百万年有2至4个科级的生物消亡,这是属于正常的进化时期。
但在5个短暂时期,即奥陶纪末(约4.4 亿年前)、晚泥盆世(约3.75 亿年前)、二叠纪末(约2.5 亿年前)、晚三叠世(约2.08亿年前)和白垩纪末(6500万年前),每百万年的灭绝率高达10~20 个科。
当时,全球广泛的生物灭绝现象涉及大多数门类和生态环境(包括陆地、海洋),灭绝速率和灭绝量远远高于正常值,这就是生物的集群灭绝,或称生物大灭绝。
中生代白垩纪末的那次大灭绝事件最引人关注,因为称霸一时的恐龙就在那个时期彻底灭绝了。
但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大灭绝则是发生在二叠纪末的那次。
奥陶纪末大灭绝
奥陶纪末大灭绝由前、后两幕组成,其间相隔约50 万~100万年。
第一幕是生活在温暖浅海或较深海域的许多生物都灭绝了,灭绝的属占当时属总数的60%~70%,灭绝种数更高达80%。
第二幕是那些在第一幕灭绝事件中幸存的较冷水域的生物又遭灭顶之灾。
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及其相关事件是造成这两幕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当时在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及其边缘)发育着广阔的大陆冰盖,当冰盖形成并达到最高峰时,全球大气和海水温度大幅度急剧下降,处于高纬度海域的浅、冷、高密度海水向下及向赤道方向迁移,从而产生了富氧和富营养的冷深水流,海洋环境发生了强烈变化,大洋水体发生翻转。
冰盖形成还使全球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约50~100 米。
同时,海水的碳、氧稳定也发生显著游移,水圈和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引起强烈的冰室效应,使大陆冰川继续扩大,这些事件的综合效应导致许多生活于温暖水域的生物灭绝。
在50 万~100 万年的冰期内,深海里几乎没有多少生物,它们主要生存于凉(冷)水域的浅海海底,繁盛的是与少量笔石、三叶虫相伴生存的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
随着大陆冰川的快速消融,大气和海水温度迅速回升,海平面也很快回升,全球规模的海侵和缺氧事件发生了,海中有毒水体随上升洋流侵漫到陆表海域,那些凉(冷)水域中的动物几乎无处藏身,只有少量属种侥幸逃脱,幸存至志留纪,成为崭新生物群繁衍的主力军。
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消亡的典型海洋无脊椎动物赫南特贝、正常笔石、小达尔曼三叶虫等动物在奥陶纪海洋中十分繁盛,均在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消亡。
晚泥盆世大灭绝
在晚泥盆世大灭绝事件中,灭绝的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的海生动物达70多科,其灭绝情况可能比陆生生物更为严重。
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类也多。
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竹节石全部灭亡,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腕足动物中有三大类灭绝。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
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
此期间的彗星撞击事件曾被认为可能是这次大灭绝的诱因。
泥盆纪繁盛的海洋动物腕足动物无洞贝、3种层孔虫和菊石等动物繁盛在泥盆纪海洋中,均在泥盆纪晚期大灭绝后消亡。
二叠纪末大灭绝
二叠纪末大灭绝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海洋中的种级生物灭绝量高达96%以上,灭绝科数占当时动物科总数的50%左右,两栖类75%的科和爬行类80%的科都灭绝了。
受到影响的有许多古生代繁盛的重要生物门类,如皱
纹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等,均遭全军覆没;曾长期统治浅海底域的腕足动物,如长身贝目、戟贝亚目、正形贝目全部消亡,连深水海域里的放射虫等也惨遭重创。
陆生植物的厄运不亚于海洋生物,不同气候带的特征植物群消亡;陆生四足动物和两栖动物也灭绝大半。
一些研究证明,这次大灭绝事件与全球海洋发生广泛的缺氧事件和大规模的海侵事件相关连,但这可能仅是海洋生物灭绝的一个起因。
全球规模的火山喷发引起大范围的气候变化也是大灭绝的因素之一。
曾经提出的天体撞击说一度被否定,但现在看来,当时发生灭绝的时限很短,不能排除陨石碰撞地球的可能性。
二叠纪末大灭绝后消亡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一些腕足动物的特化类型繁盛于二叠纪最晚期的浅海中,二叠纪末大灭绝后都未能幸存。
三叠纪末大灭绝
虽然三叠纪末大灭绝造成的影响相对轻微,是5次大灭绝中最弱的,但1/3 的科是在此时期灭绝的。
其中海洋生物有20%的科灭绝,陆地上大多数非恐龙类的古蜥目、兽孔目爬行动物和一些大型两栖动物都灭绝了。
这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一个气候长期变化、海平面快速波动,并伴有发生地内外灾难的背景下。
晚三叠世联合古陆上许多地区出现的干旱,无疑在这次大灭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灭绝的突然性表明干旱并非造成灭绝的直接原因。
一次快速而大幅度的海退-海进旋回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的大灭绝,海平面下降导致生境缩小,紧
接着快速上升又导致海洋缺氧,但这个假说无法解释近乎同时发生的陆生生物的灭绝。
有人曾用流星撞击地球来解释这场灾难,但对流星撞击所留下的陨石坑测年发现,其时间远在三叠纪-侏罗纪之前。
还有人认为是中大西洋的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造成这一结果,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气体,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但对古土壤的研究表明,当时二氧化碳的增加量被高估了,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原因仍待进一步研究。
白垩纪末大灭绝
白垩纪末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称霸一时的恐龙以及菊石、双壳类中的固着蛤类和叠瓦蛤类完全灭绝了,中生代相当繁盛的六射珊瑚、大型底栖有孔虫和超微浮游生物也受到很大摧残。
这次大灭绝事件冲击了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现代最重要的成礁生物六射珊瑚,从114 属降至43 属,灭绝率达62%。
这次事件灭绝的科达科总数的26%左右,灭绝的属超过半数,灭绝的种则达75%左右,超微浮游生物从100多种降至4种。
因此,白垩纪末是典型的生物大灭绝时期。
白垩纪末的生物大灭绝
侏罗纪、白垩纪称霸一时的恐龙,在白垩纪末的大灭绝中全部消亡。
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的特点是灭绝的突发性,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是外星体撞击地球的结果。
由于在许多地区白垩纪末的海相或陆相黏土层剖面中,均发现异常量的铱和颗粒状冲击石英,从而提出了碰撞假说,撞击释放的泥沙碎屑挡住了阳光,致使光合作用停止,食物网接近崩溃,从而导致全球的生物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