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建筑及其三个技术层次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6
生态建筑的技术路线,建筑学论文摘要:在符合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对生态建筑的技术实现作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诸多实例,阐述了具体运用各种技术的策略和措施。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生态现实的全面关注。
随着世界范围内建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建筑形态———生态建筑应运而生。
1 生态建筑的技术路线生态建筑从理论走向实践,技术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和必经之路,这是由其特点所决定的。
生态建筑,从狭义上说,就是营造一个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条件的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1•1 高技术路线利用包括汽车、飞机等制造业相关的高新尖端技术,采用最先进的结构(如大跨度巨型结构)、设备(如PVC光电板)、材料(如透明热阻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如生物光全光谱系统和照明节能系统)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高技术路线是生态建筑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1•2 低技术路线利用现有的一般技术对传统地方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加以改进或发扬,达到局部改善建筑微气候和微环境的目的。
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如印度建筑师柯里亚关于“开口空间”和“管子住宅”的实践就是参考了莫卧儿时期的城塞和古Megaron起居室来适应恶劣的印度气候。
1•3 政府干预路线就是以政府法规明确限定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围护结构的构造,垃圾处理方式以及节水节电措施等的技术规范,将适宜于特定地域、气候、风土特点的生态建筑的成熟经验与做法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动生态建筑进一步向前发展。
2 生态建筑的技术框架生态建筑则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即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来进行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植被特征等生态要素,评价温度、相对湿度、日照、通风等构成地域年平均气候条件的各要素对人体生物舒适度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当地气候条件区域,然后利用构成当地生态环境的各项固有可再生资源及能源如阳光、风向、风力、植被、水文、水量、土壤、地热等,区分各项再生性资源及能源的丰裕程度和可被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按照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生态原则,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微气候和室内微环境。
在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体会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同样,在建筑领域中,人们也逐渐关注因新技术的采用而发生的变革。
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设计理念,利用先进的围护结构和设备及工艺,致力于创造一种健康、舒适、节能的人工建筑环境——高舒适度低能耗建筑更新了国人对建筑环境的新概念。
高舒适度低能耗建筑的核心技术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一、优化设计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外墙外保温、屋顶保温,外窗隔热保温等几个方面。
二、高舒适度的辐射供冷供热末端系统毛细管辐射供冷供热末端系统就是该系统的典型模式。
该系统中,夏季通过高温水,冬季低温水,以辐射的方式向房间供冷供热,不仅避免传统空调房间中的温度不均匀,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同时由于夏季供水温度较高,冬季供水温度较低,系统能效得到提高,减少了运行能耗。
三、置换通风系统置换通风系统是保证室内舒适环境的最有效的送风方式之一。
新风以较低的速度从室内底部风口送入,在室内热压的作用下逐步抬升,人体始终处于新鲜的空气中,新风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节省了系统能耗。
四、高效可再生冷热源系统地源热泵是高效的可再生冷热源系统,其利用浅层地热能。
冬天将热能通过热泵机组提取,供建筑采暖使用;过渡季节可直接利用地下的冷量,向室内供冷;夏季,通过空调机组将室内多余的热量存入地下,待到冬季可提取利用。
高舒适低能耗生态建筑是际高公司在建筑环境领域内的强项,我们秉承着诚信为本,服务为荣的宗旨,希望能与各方合作,共同打造健康、舒适、绿色的建筑环境。
(一)毛细管辐射末端系统1、毛细管辐射末端系统简介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是德国科学家根据仿生学原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明的一种新型空调末端系统形式。
在自然界中,利用充满水的毛细管进行传热的例子很多,例如植物的叶脉或人体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都是利用这种原理与周围环境成功地进行了传热交换,达到自身温度调节的目的。
冬季毛细管内通较低温度的热水,柔和的向房间辐射热量;夏季毛细管内通温度较高的冷水,柔和的向房间辐射冷量。
生态建筑技术浅析作者:李健政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07期中国目前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建筑刻不容缓。
传统的生态技术,由于时代的局限,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建筑需要,所以有必要利用现代技术,在不影响其经济性和易用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发展。
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气候适应性1.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基本原则的分析与把握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建筑基本原则的论述在很多资料上都可以看到,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经济高效原则、环境优先原则、健康无害原则和多元共存原则。
2.生态建筑的技术层次与可普及性的关系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
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绿色技术的范畴。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复杂性直接影响技术被接受、使用和传播的程度。
简单的技术由于容易被学习和使用,所以应用的范围最为广泛,而过于复杂的技术其学习、实际应用都比较困难,受客观条件限制更多,因此使用范围较窄。
比如目前的高技生态建筑所采用的技术往往非常复杂,而且涉及很多试验和数值分析,这对于一般建筑师的知识结构来说是很难掌握的,大部分普通基层建筑师没有掌握相应的高技术生态设计技术,这就使得高技术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大量性项目中只是作为一种口号被炒作,而很难得到真正的实际应用。
同时,技术的复杂性和经济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简单技术成本低廉,而复杂技术成本高昂。
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劳动形态,它总是同人的活动直接关联。
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行为乃是一种经济行为。
浅谈生态建筑设计张帆摘要: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按照以人为本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人文理念,从人、建筑物、自然环境三者所构成的新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来的能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最佳状态的建筑。
它既能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同时又能有效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生态建筑;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设计1生态建筑设计概述1.1生态建筑概念广义上的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建筑设计。
力图通过空间组合、节能环保技术、再生资源材料以及各种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建筑物内部系统的生态化转换,达到居住条件与资源消耗的平衡。
生态建筑设计的最终归宿是居住者优先级,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节能减耗、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让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
但是生态建筑设计并不是无原则的概念主义设计方式,而是讲求一定的设计原则,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技与传统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混乱的各种技术的堆砌。
使用生态建筑设计,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居住环境为目的,不能以牺牲其他自然环境来提升一部分人的居住环境。
1.2当前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十一五规划的”提出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构的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了转型,由粗放型经济像集约型经济转变,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降低单位能耗,保护环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之一。
近十年来,我国生态建筑中的绿色节能技术无论是在设计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比,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和使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生态建筑的内部空间规划有待提升、绿色节能技术的推广面积、应用比例和范围需要提高。
以单位面积的采暖施工能耗为例,发达国家整平均体水平是我国的2.5-3倍,房顶热量消耗为4倍,外墙热量消耗为3.5倍左右。
我国在建的500亿平方米的商品房中,90%以上属于高能耗的施工建设模式,生态建筑设计的比例严重不足。
浅议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摘要:建筑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任何建筑都会消耗到大量能源和材料,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仍会不断消耗下去。
生态建筑是现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就是使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
关键词:生态建筑、概念、标准、技术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mproved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yet any building will cost to a great deal of energy and materials, and in use process will continue on consumption. moder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brought out a new concept, is to use the ecology principle and method, in order to people, building, natural and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goal, and that moderate use and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seek the most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environment.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cept,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浅谈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绿色技术的范畴.1、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对这位常年生活在雾都的建筑师,对于地中海明媚的阳光充满了渴求。
因此当这个学校进入他视野时,福斯特驾轻就熟,一气呵成的设计了这个充满阳光的建筑。
为了最大限度取得良好的朝向和海滨观景,他把学校一字排开,沿东西向轴线设置一条长长的室内走廊,形成一条带有吹拔和天窗的“街道”,使之成为学生课余的交往走廊,向阳一侧设计了一组精美的银色遮阳板,将夏天的炎热挡在室外。
阳光透过缝隙投下点点光斑,周遍的绿化也考虑的十分细致,高大的落叶阔乔木在夏季可以起遮阳的作用,同时有不会阻隔冬天温暖的阳光,且选用的树种与建筑屋顶的形状相呼应,让人领略到现代建筑也可以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且根据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福斯特利用“烟囱效应”的原理,使热空气通过吹拔从“街”顶的天窗排出,室外的新鲜空气再通过窗户进入室内,达到自然通风的作用。
2、柏林国会大厦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
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
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
生态建筑的实现形式_浅谈生态建筑的技术层次生态建筑的实现形式———浅谈生态建筑的技术层次高兴敏(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710003 西安)摘要:通过建筑的技术层次,以保证生活的需求与环境的美化,使生存与发展相平衡,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层次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绿色建筑、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应运而生,生态建筑已成为人们新的追求和向往。
1.何谓“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生态总是与可持续节能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一个建筑缺少节能这一项,那么生态建筑就无从谈起。
2.“节能”节什么样的“能”?节能就是指节约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等。
建筑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全世界35%的能源消耗用于建筑运行能耗,我国则接近30%。
建筑产生可观的废弃物,建筑工业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高于可持续水平。
能源的消费还带来环境问题。
但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的可实现形式就要从技术着手。
3.技术层次我们可以将生态建筑实施中包含的技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域技术、中间技术和高新技术。
地域技术与中间技术都属于普及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型技术。
地域技术是根据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条件而采取的自然的、原始的生态技术,其特点是对自然规律妙运用,例如诱导式的构造技术、被动式的太阳能利用技术、自然的建筑材料(石、土、木材等)。
中间技术是指投资不高且目前比较成熟的机械或人工技术,其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太阳能热水技术、绿色技术、节水技术、中水处理回收利用技术、节能照明技术、生态建材技术、机械的恒温换气技术、资源型建筑物的利用技术等。
高新技术是指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包含或使用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它是人工智能与技术的高度集成,其在生态建筑的应用主要有高新材料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垃圾处理回收利用技术等。
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手法生态建筑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建筑理念,同时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是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即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合理的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并实现人们所生活居住空间的健康、舒适、高效,从而达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地的不同自然环境进行合事的安排和组织,并解决好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从而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其构想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契合,相信生态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1 生态建筑的涵义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现在有一些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这些建筑基本不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而是在节约经济的条件下达到原生态的目的,但这类建筑虽然具有生态化的特点,但其达不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也缺乏可持续性,所以不适宜普遍性,另外,不使用现代化的技术,也不符合可持续的生态观。
所以,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要将现在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建筑设计当中,从而达到普适性,通常称为"适宜技术"。
生态建筑需要"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段来实现,适宜即是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因此我们可以基本的居住环境要求出发,得用适宜技术,再结合当时环境的特点,而设计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从而使生态建设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趋势。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传统的技术进行改造或是采用选择的技术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来实现,或时直接进行实验研究,从而直接为适宜技术服务,达到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过程。
解析生态建筑摘要“生态建筑”已成为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理念,并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一、生态建筑概述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工作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它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诸多好处,可以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很好的统一。
生态建筑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自然阳光和通风,被动节能措施来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在建筑的使用过程巾.将水等资源循环利用。
另外提倡使用本地材料,减少运输费用。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降解或做无害化处理利用,如生活用水之中的中水利用。
4、生态环境与人文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方式,正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生态建筑旨在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本文将探讨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以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1、尊重自然生态建筑的首要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
这意味着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
建筑应顺应自然地形,避免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利用当地的气候特点,优化建筑的采光、通风和保温性能;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被,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2、能源效率提高能源效率是生态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之一。
这包括减少能源消耗和采用可再生能源。
通过优化建筑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的隔热和保温材料,以及合理的门窗设计,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的能源需求。
同时,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电力、供暖和制冷,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3、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筑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浪费。
在建筑设计中,应选用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如再生钢材、木材和环保型混凝土等。
此外,还应设计有效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回收处理,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4、健康与舒适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生态建筑的重要目标。
这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设计,以及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来实现。
避免使用有害的建筑材料和化学物质,减少室内污染物的排放;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创造接近自然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5、文化与地域特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地域特色,使其与周围的环境和社区相融合。
建筑的形式、色彩和材料应反映当地的传统和文化,同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浅谈低技术生态建筑的认识随着全球环境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
生态技术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方式和实现保证。
在建筑领域内,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一、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生态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技术(low-tech)、轻技术(light-tech)及高技术(high-tech)。
低技术生态建筑通过精确的技术分析,不用或用很少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而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则通过最新的建筑技术来使建筑物更轻、更灵活,从而节省建筑材料和运输费用;高技术生态建筑则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无论是原始的地域建筑还是当代地方主义建筑,都能在技术水平上因地制宜,注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地方资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地域风格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
这样的建筑我们称为“低技术生态建筑”。
㈠、低技术生态建筑技术特征⑴、本土化从根本上说,建筑技术总是从十分具体的地方条件发展而来的。
一定的建筑技术首先满足产生这个技术的地方的需求;而技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才能合理的加以利用。
“低技术生态建筑”以原始的地域性建筑为出发,其技术特征首先表现为充分的本土化、本地化,即具备一定的独一无二性、不可替代性。
例如,我国北方的窑洞就不适合南部地区,而南方的吊角楼则是南方建筑的“特产”。
关于生态建筑技术的分析摘要:参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建筑设计而成型的建筑我们称为生态建筑,它是建筑诸多形式中最具前途的形式之一。
本文从生态建筑的内涵定义入手,首先明确了生态建筑的合理性及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同时,结合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原则、意义,探讨了如何合理选择运用生态技术,指出建筑设计不仅考虑建筑功能、美观,还要加强节能环保建设。
关键词:生态建筑;技术;分析一、生态建筑技术合理性分析生态建筑被称为绿色可持续建筑,它是21世纪最具前途、魅力的建筑形式。
根据建筑所在地自然生态,结合建筑学、生态学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领域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成一有机体。
既利用人工手段和天然条件创造良好、富有生机环境,又控制、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力求实现索取与回报间平衡。
生态建筑强调环境和资源,强调建筑寿命范围内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生态建筑将建筑融入到整个生态循环圈,通盘考虑资源能源流动,将建筑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消耗纳入整个生态系统考虑。
吴良镛院士提出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纳入动态循环体系,就是这一思想。
对建筑要求不仅是建筑使用,而是整个建筑生命周期。
生态建筑基本目标有: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建筑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建筑功能质量目标实现统一;平衡建筑经济、生态。
借鉴生态遗传学,本文根据生态技术特点将其划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两者配合,形成一体(见表1)。
表1 生态建筑技术的显隐分类二、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原则生态建筑更关心环境、资源这两个“生态”参数,建筑设计从以往“功能-空间”单一目标转变为“功能-空间”和“环境-资源”双重目标。
为此,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技术观念原则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可能性,对技术思想的崇尚推动着科学技术与建筑空间的结合,众多具有未来意向的“高科技”建筑发展更加迅速。
新世纪建筑跨入一个新的技术时代,低技术“与环境友善”和“高科技” 两种技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
浅谈生态建筑理念摘要: 生态建筑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 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 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 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充分展示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生态建筑; 人本需求; 终极目的; 创作导向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而生态建筑的定义为,以尊重生态为原则的、运用生态技术方法设计的建筑。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无设备污染,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
由此可见,生态建筑的研究范畴对应的是生态研究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对象,确切地说,是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
随着人类需求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规模、形态、空间要求都有质的飞跃,同时,人类对于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关注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客观现实是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日益尖锐,城市建设和建筑环境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建筑技术在建筑界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发展,建筑师科学家和环境学家都在努力,试图创造真正的生态建筑,真正符合生态的要求。
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的探讨生态建筑的概念和设计导向。
1对生态建筑提出多层次要求毫无疑问,建筑本来就是人造物,作为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事物具有了很多认为的属性,并且这些属性是贯穿于建筑的创造、使用和评判,乃至毁灭的始终。
首先,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是人从一般动物当中独立出来之后,所有劳动成果的共同属性,生态建筑也是如此,人类努力探索更好的生态建筑模式,归根结底都是功利性驱使。
也就是说,人类在这一课题上的努力和探索乃至实验付出的代价都是为了使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有关于生态建筑的尝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