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20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事物本质与事物现象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每一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它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深度。
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正确理解和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对范畴。
香山红叶、西湖垂柳是自然景象;气温的高低变化、天气的阴雨晴风是气象;人们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是人的表象。
景象、气象、表象就是客观世界呈现出来的现象。
世界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现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根有据、有规律可循的。
自然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生生息息的规律;气象反映了天气变化的规律;人的表象反映了人的内在本质。
总之,任何现象后面都隐藏着事物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自然界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现象千差万别、息息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但无论怎么变化,在每一类现象中,都存在着某种本质。
海洋潮汐有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有大潮、小潮,这些现象纷繁复杂,但背后隐藏的是引力作用的本质。
树根向下生长、树干向上生长,两种现象的本质都是植物对单向环境因素刺激的反应。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无论像动物还是似瓜果,都是由桂林地区的地质状况造成的,本质上都是由于桂林地质是石灰岩层组成,易被雨水等冲刷溶蚀,石炭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溶解程度不同,形成形态各异的山石。
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事物也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可以用货币去购买商品。
但在古代,曾经有一个时期是用实物进行交换:二只羊换一担米;一尺布换半斤茶叶,那么,当时,人们是凭什么决定物物交换的比例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无论哪种商品,都是劳动者生产的,一切商品中都凝结着劳动者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就为交换提供了依据。
所以,交换的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论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
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而存在的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但二者又有差别和矛盾。
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质及其基本发展方向,现象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本质;本质由事物内部矛盾构成,是比较单一、稳定、深刻的东西,靠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丰富、多变、表面的东西,用感官即能感知。
假象从否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给人一种与事物完全相反的印象,掩盖着本质。
假象的存在明显表现出本质和现象的矛盾。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现象与本质等同起来。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
”如何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认清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如“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但“万有引力”才是本质。
3.学会通过理性思维去把握。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哪个人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
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人类作为思维的动物,一直以来都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然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让我们很难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现象层面。
为了追求更深入的认识,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原理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可以理解为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而是要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比如自然界的现象、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等等。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通过对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进行综合的思考和推理。
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不同的观点和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
通过推理和思考,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共性和矛盾,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还要求我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得到更加一般性和抽象性的规律和原理,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还要求我们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和偏见。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进行实践和验证。
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得到证实和确认。
我们需要将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来检验和修正我们的认识。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更加确定和深化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批判、反思和实践。
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文素材7篇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文素材【篇1】“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这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
如今,我们所处如此纷扰的世界里,眼见不一定为实,同样,耳听也不一定为虚。
如此纷乱的世界里,我们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从而陷入歧途,落入苦海而终将无法自拔。
那么,我们如何去避开这些“假”的表象呢?如何去活得真诚,真实?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清醒的大脑,而且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状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这样,我们才不会活得糊涂,人生才会快乐。
年少轻狂的我们,恰恰处于通过表象而看不到本质的时期,很容易上当受骗,产生一些误会……,现在这样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在少年时期,社会上比比皆是。
有些专家学者同样也会犯这样的错,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有考究事物本质就把脑门一拍,一项不成功的决策就下发了。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势,会按照自己狭隘的那种想法去想,然后去做,也许自己也没有看到错误,也没有感到什么,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后果可想而知。
因为对于每一件事,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深入考究一件事情,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现象,就一个结论下定了。
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名人之所以以失败而落幕,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别人对他的真实用心。
政治上的阴谋,如西楚霸王项羽,他武功盖世,堪称一世枭雄,但他就是没有一颗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看不透刘邦一举一动的本质,他在乌江亭旁自刎前说的那些话:“非我的武功不好,而是老天要灭我。
”其实,这句话是他推卸他没有看透事物本质而失败了的责任,他没有对自己负责。
所以,未看透事物本质是他在战场上的一个致命点,是一个决定事物成败的误点。
如果当时项羽在鸿门宴上看透刘邦所演的戏,不用拿剑去挡项伯,斩草除根,那么乌江前掉头的就不是他,也许,历史就会被他改写。
事后,获得功劳的战士们一起饮酒畅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韩信垂头无语,他为项羽被表象所蒙蔽而伤心。
有一个英雄落幕,只留得《霸王别姬》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