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六书研究的贡献
- 格式:pdf
- 大小:201.82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的开创性意义
赵铮
【期刊名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3)001
【摘要】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说文>学巨著,它开启了<说文>学中六书问题、部叙问题、释例问题等专题研究,同时它还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说文>注释本.<说文解字系传>的问世标志了<说文>学的诞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7页(P69-75)
【作者】赵铮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湖北,襄樊,441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1
【相关文献】
1.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引文 [J], 张秋霞;刘黎
2.《说文解字系传》中同源词的表现形式 [J], 李馨
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 [J], 曾昭聪
4.证明、阐释、补充、订正——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解字》词义的研究 [J], 黎千驹
5.《说文解字系传》中同源词的表现形式 [J], 李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版本考邵敏【摘要】南唐徐锴所撰《说文解字系传》是《说文解字》的第一个注释本,对研究《说文解字》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徐铉《说文解字》校订本行世后,此书渐晦,元明两代竞未刊行,至清代,其版本渐多,但优劣掺杂,因而本文主要对其版本源流及存佚情况进行了细致考察,并介绍了现存的重要版本,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27)006【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版本【作者】邵敏【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1《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但其自汉末流传,经历代传抄,已离其真。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说文解字》的本子就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简称《系传》)和徐铉的校订本。
徐锴是最早对《说文解字》做全面整理和自发性研究的人,其《系传》是《说文解字》的第一部注释本,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具有标志性和开创性意义。
但此书经历代流传,版本渐多,且优劣掺杂,因而有必要对其做一番考察,以作为进一步研究之基础。
徐锴(920—974年),字楚金,广陵人。
仕南唐,为秘书省正字,累官内史舍人。
锴因其兄铉奉使入宋,焦虑而疾,后宋兵南下围困金陵,锴卒于围城之中,时年五十有五。
徐锴自幼聪颖,平生酷嗜读书,博闻强识,精研小学,与其兄徐铉皆名重于江东,世称“二徐”。
徐锴一生著述甚多,有《系传》、《说文解字韵谱》、《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其他文章凡数百卷。
今仅存《系传》四十卷和《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钱曾《读书敏求记》载:“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简端题云‘文林郎守秘书省臣徐锴传释’。
盖楚金仕江左,是书曾进览,故结衔如此。
”[1]52这说明《系传》的成书在徐锴仕南唐时。
徐锴生于五代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年),此时南唐尚未立国,南唐在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被灭,享国39年。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一、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
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
《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
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
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二、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
《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
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
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三、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通论三《说文解字》的研究概况一、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者,首推三人:一个是唐代的李阳冰,另外两个是南唐时代的徐铉、徐锴二兄弟。
李阳冰,字少温,约生于唐开元年间,卒年不详。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曾为缙云令、当涂令。
官至将作少监。
工小篆。
初学李斯《峄山碑》,据说后来曾对仲尼《吴季札墓志》有所借鉴,便变化开合,自成一体。
宋元人称其不下李斯,受到后人推重。
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不传。
据《说文》徐铉校定本所引以及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李阳冰大致做了不少正形(纠正《说文》篆文的写法及形声的分析)、正义(对《说文》的解说提出不同意见)的工作,其中虽然有不少误改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刊定《说文》还是有功绩的。
徐铉、徐锴是二兄弟。
绦铉,字鼎臣,生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卒于北宋淳化二年(991),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初仕吴,为校书郎,南唐代吴以后,官至吏部尚书。
后随后主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加给事中,官至散骑常侍。
他一生最大的学术功绩就是对《说文》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校定,今以大徐本行世。
在大徐本中,除了对《说文》作了版本订正、增补正文、补新附字、加注反切等工作外,还对《说文》作了简要注释。
这些注释有些是他个人的见解,凡注“臣铉等曰”者便是,这一类共407条;有的是引用他弟弟徐锴的看法,凡注“徐锴曰”者便是,这样的也有141条;另外还有几条是引用了李阳冰的意见。
注释的内容大体分辨形、辨音、辨义三类。
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也不乏谬误。
徐锴,字楚金,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先于兄卒于北宋开宝七年(974)。
书工八分和小篆,与徐铉同享大名于江左。
南唐中主李璟见其字,以为秘书省正字。
曾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今本有缺佚。
四十卷中,除后十卷是杂论外,前三十卷都是逐条解释《说文》的,一般用“臣锴曰”、“臣锴案”的形式与原作相区别。
他的解释常常是补充本义、增补别义或引申义。
比如《说文》训“婴”为“颈饰”,他在下面作了增补:“徐锴曰:又,女曰婴。
《说文解字》研究注释著作。
四十卷。
五代南唐徐锴撰。
约成书于南唐中主在位时期。
徐锴,字楚金。
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卒于宋开宝七年(974年)。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他是徐铉的弟弟,世称“小徐”。
徐锴自幼聪慧,四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和哥哥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的文章写得很好。
当时有人上书,主张科举以经义取士。
于是,徐锴杜门读书,不求作官。
他精心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并喜欢篆书、隶书,兼通天文、地理、典章制度、词赋等。
南唐中主时,有人推荐徐锴作秘书省校书郎。
后主时,升为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殿学士,内史舍入。
他勤于职事,喜欢藏书。
宋开宝七年,宋兵围困金陵。
徐锴忧惧交加,死于城中。
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还著有《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等,多达数百卷,因战乱,多亡佚。
《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
全书共分为八篇。
第一篇是《通释》篇,共三十卷。
每字下用“臣锴曰”或“臣锴按”为标目,然后自为训释或征引前代古籍来证明许慎的训释。
训释之后,注有朱翱的反切,不用唐本《说文解字》旧有的反切。
第二篇是《部叙》篇,共两卷。
徐锴用《易·序卦》来探讨《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排列次序的意义。
第三篇是《通论》篇,共三卷。
徐氏选取《说文解字》中的正篆,阐释汉字结构的系统和功能。
第四篇是《祛妄》篇,共一卷。
用以纠正前人说解文字的差错。
第五篇是《类聚》篇,共一卷。
聚合类义词的词族,然后用类义词族的概念范畴所反映出来的上古汉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礼俗的特征,以及他们的自然观和对人类的生理现象的认识,去与类义词族内的词形相比较,探索汉字的原初的造字意图。
第六篇是《错综》篇,共一卷。
从上古汉民族的社会生活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汉字的原初的造字意图。
第七篇是《疑义》篇,共一卷。
徐氏举例论述了《说文解字》缺漏的字以及其字体与小篆不相合的现象。
第八篇是《系述》篇,共一卷。
徐锴自述其著述的宗旨和本书的内容提要。
目录序 (1)一、草创期 (1)二、成长期 (2)三、成熟期 (3)四、新时期 (4)小结 (5)参考文献 (6)“六书”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李波)序“六书”理论形成于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
从那以后,“六书”理论就成为传统文字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同时也是核心理论之一,甚至还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六书学”。
纵观“六书”理论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草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新时期四个时期。
本文就“六书”理论研究的历史分期、各个时期独特的学术成就以及“六书”理论的优缺点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理清脉络,并加以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价。
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清晰,本文对“六书”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时期:第一个层面是传统“六书”理论研究的层面,这一层面贯穿了草创期、成长期和新时期三个时期;第二个层面是从现代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层面,其中既有传统性质的因素,又更多地蕴含着现代语言学因素,主要是指新时期。
一、草创期“六书”理论的草创期可以追溯到周代,贯穿春秋战国和两汉,直至南唐。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诞生标志着草创期的结束。
这一时期,就其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特性而言,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六书”的性质,一直是在“六书”理论的影响下研究和探讨汉字的构形问题,或者说这个层面对于“六书”的研究,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式的、阐发式的、修正式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许慎的拘囿。
“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①由此可知“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门学科,最初是用来教育公卿士大夫子弟的。
至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周礼》并没有明确说明。
有关“六书”具体名称的确定大概到汉代时期才产生的。
具体来说,汉代主要有三人对“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排列顺序做了界定。
郑玄注引郑众《周礼解诂》谓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指出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次第。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题库及答案下编古文字学第一章甲骨文习题解析一、填空:1、《铁云藏龟》是一部书,作者是代;《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的编者是,《卜辞通纂》的著者是。
2、甲骨学先驱期的代表人物有,奠基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低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停止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殷墟2、甲骨文3、王懿荣4、刘鹗5、孙诒让6、罗振玉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四、罗振玉、王国维、唐兰、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各有哪些?五、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六、将下列作者与其相应的著作连线。
刘鹗契文举例王国维卜辞通纂郭沫若古文字学导论孙诒让殷墟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罗振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董作宾铁云藏龟唐兰殷墟书契 (前编)、殷墟书契后编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于省吾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字释林两周金文辞大系第二章殷周金文习题解析一、填空:1、郭沫若创立的金文断代法是。
2、陈梦家有关金文断代的论文是,该文将西周12王分为期?二、解释词语:1、金文2、吉金3、《三代吉金文存》4、《两周金文辞大系》三、宋代和清代的金石学家各有哪些人?试加说明。
四、民国时期对金文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那些人?他们的著作各是什么?第三章战国文字习题解析一、解释名词术语:1、战国文字2、秦文字3、六国文字4、大篆5、石鼓文6、简帛文字7、小篆二、战国文字主要有哪些种类?可分为几系?请与说明并指出秦文字与六国文字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说文解字》习题解析一填空:1、《说文解字》是一部的书,作者是代。
全书共分卷,收字个,收重文个,说解共字,建立部首个。
2、《说文解字》一书对部首的排列原则是、,对各部内部字的排列原则是。
3、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他们的著作分别是。
二、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贡献和不足。
三、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研究概况。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一、填空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
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郑樵与《六书略》韩伟【摘要】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8)003【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郑樵;《六书略》;六书研究【作者】韩伟【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1一郑樵(1104-1162年)其人,《宋史·儒林传》有记载: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
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
居夹漈山,谢绝人事。
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
赵鼎、张浚而下皆器之。
初为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辨,绍兴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
樵归,益厉所学,从者二百余人。
以侍讲王纶、贺允中荐,得召对,因言班固以来历代为史之非。
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以御史叶义问劾之,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
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寻兼摄检详诸房文学。
请修金正隆官制,比附中国秩序,因求入秘书省翻阅书籍。
未几,又坐言者寝其事。
金人之犯边也,樵言岁星分在宋,金主将自毙,后果然。
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会病卒,年五十九,学者称夹漈先生。
《说文解字诂林》所收六书类文献浅论李福言【摘要】《说文解字诂林》所收六书类文献有48种.对这些文献进行目录学梳理,并从六书总论、指事、转注、假借以及转注假借类五个方面对其分类,考察其特点.文章认为,这些文献反映了清儒对《说文解字》中六书性质的认识,其研究方法与结论对后代研究《说文解字》六书问题很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6)001【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说文解字诂林》;六书;性质;学术综论【作者】李福言【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说文解字诂林》(以下简称《说文诂林》),近人丁福保编纂,刊于1928年。
是书汇辑以往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专著、单篇论文及其他著作中论及《说文》的材料,资料详备,征引丰富。
检一字而众说毕备,可谓许学渊海。
《说文诂林》具有校诠类编的特点[1]。
其中六书类文献有48种,笔者从六书总论、指事、转注、假借以及转注假借五个方面对其分类(表1),讨论各类特点。
下面具体讨论。
如清人江声的《六书说》。
陈澧在《书江艮庭征君六书说后》说,“江征君《六书说》惟转注异于常解而义甚确。
如江氏之说,则建一部之字以一为首,元天等字同有一意者,胥受一字之意而从一推之,五百四十部皆然,一首者,一部中自数字以至数十百字惟以一字为首也,非如互训之说。
始可为首,初亦可为首,哉亦可为首也。
且如江氏之说,犹可见制字之精义何也。
形声者,《说文》所谓从某某声也,如江河以水为形,以工为声也。
然转注之字或不兼形声,形声之字则必兼转注。
只明其为形声,则只知其从某之形而不知从其形即受其意也。
有江氏之说,而后某声之与从某,其意相属乃见制字之意。
……如江氏之说,则转注诚造字之法而非训诂……江氏之说,盖本於徐楚金《说文系传》。
《系传》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耊有壽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
曾昭聪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4)6
【摘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说文解字系传>虽为字书,但对词源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在词源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其中的"因声求义"不能与清人相提并论.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曾昭聪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9
【相关文献】
1.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引文 [J], 张秋霞;刘黎
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六书研究的贡献 [J], 白举
3.《说文解字系传》徐锴注“俗字”研究 [J], 朱生玉
4.证明、阐释、补充、订正——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解字》词义的研究 [J], 黎千驹
5.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假借观 [J], 张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