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1009.00 KB
- 文档页数:17
残疾一级预防的方式一级预防是指在疾病或残疾发生之前,通过采取措施来减少疾病或残疾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残疾一级预防的方式。
1. 健康教育和宣传: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
这包括普及健康饮食、适度运动、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宣传活动可以通过媒体、社区健康教育项目等形式进行。
2. 疫苗接种: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的方式。
通过接种疫苗,人们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常见的疫苗包括麻疹、流感、脊髓灰质炎等。
不仅个人需要接种疫苗,全面推广疫苗接种也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
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早期检测和诊断,人们可以预防和控制一些可能导致残疾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
4. 安全和卫生环境:创造一个安全和卫生的环境对于预防残疾非常重要。
这包括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意外伤害和事故发生。
此外,工作场所和学校也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预防措施,以减少工作和学习中导致残疾的风险。
5. 遗传咨询和筛查:遗传因素是一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遗传咨询和筛查,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遗传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这包括咨询和测试遗传疾病,选择适当的生育方式等。
6. 管理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哮喘等,可能导致残疾。
通过积极管理和控制这些疾病,可以减少残疾的风险。
这包括定期服药、遵循医生的建议、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7. 预防意外伤害:意外伤害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意外伤害包括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用药、安全用电等。
此外,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装备也是减少意外伤害的重要措施。
总结起来,残疾一级预防的方式包括健康教育和宣传、疫苗接种、定期体检、安全和卫生环境、遗传咨询和筛查、管理慢性疾病以及预防意外伤害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预防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降低残疾的风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残疾预防行动计划近年来,残疾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点之一。
为了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
本文将介绍残疾预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典型的残疾预防行动计划。
第一节:残疾预防的重要性残疾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个体功能有所丧失,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的状态。
残疾不仅给个体本身带来困扰,还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很大负担。
因此,残疾预防至关重要。
首先,残疾预防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预防先天性残疾,减少一些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问题,例如唐氏综合征、脑瘫等,可以让这些孩子更好地成长发展,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其次,残疾预防有助于减少社会成本。
残疾个体需要额外的医疗和康复服务,他们的家庭也可能面临经济困难。
通过预防残疾,可以在根本上减少这些社会成本,节约国家财政开支。
第二节: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残疾的发生,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残疾预防行动计划。
1. 健康教育与宣传健康教育与宣传是残疾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和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如何保持健康、避免一些疾病和病因,从而减少残疾的发生。
2. 孕产妇保健与优生计划孕产妇保健与优生计划可有效减少一些婴儿的先天性残疾。
通过提供孕产妇全程关怀,合理控制孕期疾病和合理用药,可以减少婴儿发育异常的几率。
3. 预防意外伤害意外伤害是导致人们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加强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交通安全,消除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等,可以有效减少残疾的发生。
4. 预防传染病许多传染病可以导致残疾,例如脊髓灰质炎、麻疹等。
通过加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例如疫苗接种、健康检测等,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5. 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于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和实现平等非常重要。
通过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例如修建无障碍通道、提供残疾人辅助设施等,可以促进残疾人的融入社会,减少由于环境限制导致的残疾。
结论: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对于减少残疾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残疾的重点措施与对策一、普及残疾预防知识1.建立完善残疾预防科普知识资源库。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载体,在“残联”“健康”微信公众号、“惠残一件事”等平台设置宣传教育专区,加强全社会残疾预防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残疾预防知识科普队伍建设,将残疾预防和出生缺陷防治核心知识纳入相关人员职业培训课程和教材。
2.加强残疾预防知识普及。
面向儿童、青少年、新婚夫妇、孕产妇、婴幼儿家长、老年人、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致残预防知识和方法的宣传教育,增强残疾预防意识和防控技能。
面向伤病者、残疾人,加强康复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康复意识和能力。
3.组织实施重点宣传教育。
通过全国助残日、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残疾预防的良好氛围。
持续利用爱耳日、爱眼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世界噪音日、防治碘缺乏病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精神卫生日、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宣传节点,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和传播方式,不断提升残疾预防专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
二、防控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1.加强婚前、孕前保健。
推进婚前保健,加强对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检查并提出医学意见。
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建设,优化服务流程。
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大高风险人群评估指导和追踪随访力度。
继续深化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加强叶酸补服个性化指导和精准化管理。
2.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推广普及产前筛查适宜技术。
加强常见胎儿染色体病、严重胎儿结构畸形、单基因遗传病等重大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及时引导高风险孕妇接受产前诊断。
完善出生缺陷监测体系,有效落实出生缺陷个案随访,做好致残性出生缺陷活产儿转介治疗和康复。
3.加强儿童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
全面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听力筛查,推动出生缺陷患儿早筛、早诊、早治。
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均等化。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2018年修正)正文:----------------------------------------------------------------------------------------------------------------------------------------------------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2017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5号公布根据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各种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个人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的丧失或者异常,防止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康复,是指在残疾发生后综合运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心理和辅助器具等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减轻功能障碍,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第三条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支持和帮助其融入社会。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工作。
常见残疾相关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1. 视力问题:定期进行眼睛检查,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或书本,保持适当的光线和休息,注意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
2. 听力问题: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使用耳塞或耳罩来保护听力,及时治疗耳朵疾病,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3. 运动障碍: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练习平衡性运动,保持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治疗运动损伤或疾病。
4. 智力问题:保持大脑活跃,进行脑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及时治疗大脑疾病。
5. 肢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使用助行器或辅助器具帮助行动,定期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1. 视力问题:保持良好的眼睛卫生习惯,定期进行眼睛检查,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保持适当的眼睛休息时间。
2. 听力问题: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下,使用耳塞或耳罩来保护耳朵,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3. 肢体残疾: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遵循安全规范,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佩戴保护装备。
4. 自闭症:及早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和社区专业人员合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5. 残疾相关的精神健康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社交融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6. 康复和辅助设备:提供定制的康复计划和辅助设备,如义肢、助听器等,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匡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预社会生活,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各种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个人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的丧失或者异常,防止全部或者部份丧失正常参预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康复,是指在残疾发生后综合运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心理和辅助器具等措施,匡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减轻功能障碍,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预能力。
第三条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支持和匡助其融入社会。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领导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预的工作机制,实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
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县级以上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督。
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工作。
第五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依法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第六条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从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第七条社会各界应当关心、支持和参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公益宣传。
残疾预防分三级: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如急性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乙型脑炎等。
(1) 免疫接种:预防某些致残性疾病的发生,如急性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乙型脑炎等。
(2) 预防性咨询及指导:如婚前医学咨询、优生优育咨询,关于营养运动等咨询,预防非感染性慢性病指导。
(3) 预防性保健:预防先天性残疾。
(4) 安全防护照应:预防意外伤害。
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浮现残疾。
(1) 残疾早期筛查:如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儿童精神障碍等,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某些疾病并及时治疗。
(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行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发展等。
三级预防:残疾浮现后采取的措施,预防残障。
(1) 康复功能训练:通过运动治疗和作业、语言、心理治疗等措施以改善功能,预防或者减轻残疾。
(2) 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功能用品用具的使用:以预防畸形,改善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3) 开展必要的矫形、替代性和补偿性手术:如髋和膝关节全置换术,改善下肢功能。
下述1、2 及3 条中有6 种以上表现:1. 社会交往有质的障碍(至少有两种表现)(1) 多种非语言行为明显障碍如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式以及调节社会交往的姿态;(2) 火伴关系低于同龄儿;(3) 缺乏主动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者成熟的能力 (例如缺乏将感兴趣的东西显示,拿来或者指出给别人看的能力);(4) 缺乏社会或者情感交流。
2. 交流上有质的障碍(至少有一种表现)(1) 言语发育延迟或者缺乏(不能通过改变手势或者取笑进行交流)(2) 在能说话的患者中,缺乏主动或者持久与人交流的能力;(3) 刻板动作及重复语言或者反响语言;(4) 多变、自发性伪装游戏或者相应发育水平的社交性摹仿游戏能力差。
3. 行为、兴趣、活动刻板及狭窄(至少有一种行为表现)(1) 为一个或者多个狭窄、重复或者刻板感兴趣的事所迷恋,而且这种迷恋程度也是常人不能理解的;(2) 保持特殊固定的生活方式或者仪式性生活方式;(3) 刻板及重复的动作(例如拍手,弹手指,搓手或者搓手指,复杂的全身运动);持久地迷恋某物体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