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_陈柳钦
- 格式:pdf
- 大小:676.22 KB
- 文档页数:11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陈柳钦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9(029)005
【摘要】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动力模式,包括生产者驱动型和采购者驱动型两种.全球价值链可分为三大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价值链上经济租的产生源泉正由有形活动转变为无形活动.根据全球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划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层级型五种.这五种模式的选择主要由交易的复杂性、可标准性和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三方面所决定.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模式主要有四种: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通常的产业升级都是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
【总页数】9页(P110-118)
【作者】陈柳钦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3
【相关文献】
1.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视角 [J], 曾慧萍
2.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视角 [J], 曾慧萍;
3.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我国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J], 涂颖清
4.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J], 李献宾;江心英
5.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J], 任重;宋燊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理产业升级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
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
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
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
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那个细分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确保其竞争优势。
全球价值链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针对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应用全球价值链以及产业升级为理论依据,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推动我国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做强自身产业、创造需求、经营人力以及开发新领域等几方面的思路。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业产业升级我国制造业的困境分析(一)内部困境劳动力成本提升。
20世纪90年代,许多外国企业看中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优势,对我国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进行直接投资、产业转移或外包等,使得我国一大部分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劳动力成本也相应地需要提升。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较以前有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得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显狭窄。
价值增值较低。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加工工厂”,但要成为全球的“世界工厂”,还有一段距离。
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利润和价值增值都较低的环节中,其产品大部分以中低档的贴牌生产为主。
技术含量低下、品牌缺失、价值增值较低,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的弊端以及困境所在。
如何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立品牌实力是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资源约束。
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
我国制造业所需的许多资源都受制于国外的供应商,例如铁矿石的进口等。
同时,环境治理的成本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也对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外部困境需求减弱。
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都受到影响。
由于我国制造业大部分都是依赖于国外市场上的订单,金融危机削弱了国外企业的市场需求能力,进而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业务收入及销售利润等。
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在2008年7月为617.4亿美元,到2009年2月时下降为345.9亿美元,如图1所示。
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刘洋浩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7期【摘要】:波特对“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启迪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价值行为的选择,国内外学者延续波特的思想,不仅对企业协同生产的价值链构建提出了设想,同时也对价值链类型、价值链驱动力和产业关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绩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波特认为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的集合,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
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由(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5种基本活动和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4种辅助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即价值链。
波特又将价值的创造过程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客户,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营销、储运及售后服务等二是辅助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其为基础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主要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研发及组织制度等。
在此基础上,寇伽特(1985)从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能力相结合角度分析,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彼得·海因斯(1993)对价值流与物流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价值链即是“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海因斯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了价值链中。
斯莱沃斯基(1996)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定义,认为价值系统包括公司的供应商和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它的下游客户和最终顾客,还包括其他有价值的关系。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陈柳钦 刊发时间:2009-05-08 11:45:03 光明⽹-光明观察[字体:⼤中⼩] 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本⽂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过程,全球价值链的⼆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和分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
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书指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可以⽤⼀个价值链来表明。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这些互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应该从总成本的⾓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不是⽚⾯追求单项业务活动的优化,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增强整个企业的业绩⽔平。
波特分析了⼀般企业的价值链构成,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
图1 企业活动价值链⽰意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
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
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价值链的⼀部分,即顾客价值。
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与升级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ing Countries摘要:升级需创新,创新需学习。
升级和创新是增强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
在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被用来解释体系和组织之间的系统地相互影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不发达国家,参与GVC是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公司,因为它提供了国际性技术资源。
此文就以中国手机开发商和巴西家具及制鞋业为例,对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及升级展开研究分析。
Abstract:Upgrade needs to innovation, innovation needs to learning .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national, regional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ystem is used for important role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mutual influence. For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GVC is beneficial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company, because it provides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resources. This paper takes China mobile phone developers and Brazil furniture and footwear industry as an example,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es the developing research analysis.关键字:全球价值链创新升级学习技术能力Keywords: Innovation And Global Value Chain Upgrade Learning Skills当今,所有人都相信知识和创新是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甚至是一个地区、国家、企业集群和公司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论点。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当前,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均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消费、售后服务及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含义和研究维度以及治理模式等角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综述全球价值链的含义(一)价值链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波特在1985年《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
Kogut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全球商品链和全球价值链20世纪90年代,Gereffi等学者在价值链等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全球商品链理论(Global Commodity Chain,简称GCC)。
全球商品链理论是基于全球采购商(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Gereffi称之为“没有工厂的制造商”)作为全球分离的生产和分销体系中关键驱动者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Gereffi将这种采购商驱动的价值链与生产商驱动的价值链条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者基本上对应于跨国企业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垂直整合。
前者则认识到了全球采购商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特殊角色,强调了其在推动全球生产体系运作中研发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重要性,也就是肯定了其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初始推动作用。
全球价值链理论作为一个更加成熟的理论在结合全球商品链和价值链理论等的基础上,经过多学科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创建出来。
Gereffi (1999)划分的两类基本的全球价值链是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
2009/10 总第390期商业研究 COMM ERC I AL R ES 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 (2009)10-0056-04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谭文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上海 201204)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
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114141 文献标识码:AA Rev i ew of L itera tures on Theory of Globa l Va lue Cha i nT AN W en -zhu(D epart m ent of Teaching R esea rch,Ch ina Executive L eadership A cade m y 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Abstract:Every p lace in the world has been involved in econom ic gl obalizati on since 1980s .I n gl obalizati on era,the whole manufacture p r ocess of a p r oduct,which is often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a fir m in early ti m es,is now cut int o man 2y seg ments,which are finished by different fir m s l ocated in different p laces in the world .Facing with the p r oliferati on of vertical disintegrati on and s pecializati on,researchers put for ward the theory of gl obal value chain,and many articles come out .This paper synop tically intr oduces evolve ment and devel opment in the field of gl obal value chain,and differ 2ent conclusi ons related upgrading are revie wed in the last part .Key words:econom ic gl obalizati on;gl obal value chains;governance model 收稿日期:2008-07-17作者简介:谭文柱(1974-),男,湖北巴东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师,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摘要: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文章按照相关文献的发展顺序,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客观的评价了现有文献的贡献和不足,最后就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综述经济全球化在过去的20、30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或数个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提供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大型纵向一体化跨国公司出现组织分解(fragmentation)和业务外包(outsourc-ing),互相竞争的跨国公司之间组成联盟,为了生产某种产品,需要许多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分工和协作才能完成,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特征。
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网络之间的竞争。
这些新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理论来解释,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更好地解释现代经济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就是经济全球化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它以原有的商业价值链理论和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试图分析现代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该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及研究内容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
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
展视角
曾慧萍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学报》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全球价值链(GVC)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指导国家、产
业和企业层面的经济活动,对于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实
践指导意义。
文章主要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起源和演化的溯源梳理,从概念演进、链条构成、驱动力、治理结构等维度出发,归纳国内外学者立足于发展中国家视角
对该理论的研究态势,分析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和压力。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曾慧萍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2.1
【相关文献】
1.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视角 [J], 曾慧萍
2.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我国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J], 涂颖清
3.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J], 李玮
4.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 [J], 谭力文;赵鸿洲;刘林青
5.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一个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J], 朱建安;周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历程作者:李海明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12期【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趋势,随之产生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已成为当前管理理论的前沿课题。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面临经济转型升级难题,这个问题同样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共同问题。
企业转型升级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重新认识全球价值链及其有关的国际分工理论,立足中国优秀企业丰富的转型升级实践与创新进行理论探讨与建设。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处于蓬勃发展之势,相对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综述研究尚未跟进。
本文试图理清迄今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框架的雏形。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学者提出的价值链理论。
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运用“价值链”的方法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
他将与企业相关的竞争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以及支持活动(包括: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基础建设)两部分[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过程被称之为价值链。
Hopkins和Wallerstein(1986)提出了“商品链”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旨在为完成商品的劳动与生产过程的网络”。
商品链的观点随后被广泛用于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
1985年,Kogut在其著作《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提到: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
1994年,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格里芬吸收80年代“chains”理论成果,同时对美国零售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GLOBALCOMMODITYCHAIN,GCC),全球商品链概念是基于全球购买商(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作为全球分离的生产和分销体系中关键驱动者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
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
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
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
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
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球商品链。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引言全球价值链理论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分工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环节,并强调了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国际经济活动从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向更加复杂和多层次的全球生产网络转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探讨其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理论起源与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格勒纳(Gary Gereffi)于1990年代初提出。
格勒纳将价值链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强调了不同国家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合作。
随后,全球价值链理论逐渐发展和完善。
追随者们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的范畴,提出了更具体和细致的分析框架,如《全球价值链:新的贸易和发展方式》(Global Value Chains: New Evidence)一书的出版,使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理论内容与方法全球价值链理论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强调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它充分考虑了现代生产方式中分工与合作的特点,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实际的分析方法。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晰的划分和界定生产环节:全球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方式,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
2.分工与协调的关系: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了分工与协调的相互作用。
它指出,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或国家完成,但分工的实施需要协调和合作。
这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所不同,提供了更加细致和复杂的分析框架。
3.价值链升级与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升级机制。
它认为,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企业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保持竞争优势。
为了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数学模型等。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n, GVC)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价值链研究,旨在解析全球范围内商品和服务生产、销售、运输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区域之间的价值创造与分配关系。
本文将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包括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本文还将对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理论框架方面,本文将介绍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梳理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方法,包括投入产出分析、贸易增加值核算、案例研究等,并评估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主要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概述全球价值链研究领域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如价值链的分解、升级与转移、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等。
在面临的挑战方面,本文将分析全球价值链发展面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技术变革等问题,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前景展望部分,本文将基于当前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数字化、绿色化、区域化等。
本文还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企业战略建议,以应对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变革。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展望,我们期望能够为全球价值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基础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n, GVC)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探讨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的现象。
该理论最初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后经众多学者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基于价值链理论,并将视角从单一企业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多个企业和国家。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这些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并通过跨国企业间的协作实现价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