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IPSG.6)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7
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患者跌倒坠床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受伤,甚至致命。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该制度的内容和实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的目的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并及时有效地处理跌倒坠床事件,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身体和生命安全。
二、制度的内容1. 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起风险评估的制度,对每位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其跌倒坠床的风险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预防措施: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跌倒坠床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使用防滑地板、安装护栏等措施,严密关注患者的行动情况,确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
3. 定期检查: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通过巡视、记录等方式,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4. 事件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跌倒坠床事件处理制度。
当患者发生跌倒坠床事件时,应立即采取救助措施,并进行详细记录。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实施过程1. 制定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
制度应包括风险评估表、预防措施清单、事件处理流程等内容,并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2. 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相关医护人员开展跌倒坠床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跌倒坠床的危害性、预防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事件处理的流程等,确保医护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定期检查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检查和评估。
通过抽查和现场观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完善。
医院跌倒、坠床防治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院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能力,降低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住院患者。
三、组织机构成立医院跌倒、坠床防治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安全保卫科、后勤保障科、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四、预防措施1. 入院评估:新入院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环境管理:保持病区环境整洁、无障碍物,地面干燥、无积水,走廊、浴室等易滑区域设置防滑标志。
3. 患者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跌倒、坠床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
4. 安全设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辅助设施,如床栏、扶手、防滑垫等。
5. 用药管理:关注患者用药情况,对使用可能导致跌倒、坠床药物的患者进行特别关注。
6. 护理措施:对有跌倒、坠床风险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床栏等保护措施。
7. 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跌倒、坠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
五、监测与报告1. 监测:定期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对有风险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
2. 报告:一旦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立即报告给责任护士、护士长,并由护士长报告给医务科、护理部。
3. 调查与分析:对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患者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奖惩制度1. 对预防跌倒、坠床工作做得好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后未及时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的科室和个人进行批评和处罚。
七、持续改进医院跌倒、坠床防治管理小组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我院对跌倒、坠床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跌倒、坠床防治管理小组所有。
3. 本制度的修改权归医院跌倒、坠床防治管理小组所有。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一、管理责任1.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确保员工掌握防跌倒、坠床等技能。
2.安排专人负责跌倒、坠床预防,并建立台账和报告制度。
3.落实责任到人,明确各级责任和管理权限。
二、评估和风险识别1.对每个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2.定期检查住院环境,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整改。
3.建立安全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三、安全设施和装备1.设有安全护栏、防滑地毯、调节床垫、插电保护等安全设施,确保患者安全。
2.配备坠床预防产品,如护床网、护头垫等,及时防止患者坠床。
3.安装室内监控摄像头,监测患者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四、床位管理和护理1.合理安排患者床位,避免拥挤,确保行动方便。
2.定期更换床单被褥和清洁卫生,保持床品干净、整洁,减少感染风险。
3.针对高风险患者,加强监护和关注,做好跌倒、坠床预防工作。
五、员工素质和技能1.招聘具有相关护理、医学等专业背景的员工,具备跌倒、坠床等防范知识和技能。
2.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员工跌倒、坠床等应急处理能力。
3.强化员工责任心和服务精神,充分关注患者需求,主动发现和解决潜在危险。
六、信息化管理1.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患者跌倒、坠床和防护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2.将监控视频、患者病历等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为防跌倒、坠床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远程监控和预警系统,及时反馈患者动态,实现24小时安全巡视。
以上是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的详细完整版。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评估风险,加强安全设施和装备,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避免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目的:落实预防措施减少跌倒/坠床发生率,提醒医院员工识别跌倒高风险患者,对工作中不安全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保证患者安全,防止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2.适用范围:针对所有院内的住院和门、急诊患者。
3.定义:跌倒是指非预期情况下,患者身体的某部分接触到地面或其他低处。
4.权利与责任:4.1全体员工:协助保持医院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的发生;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置和汇报。
4.2护士:准确及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并落实预防措施。
4.3保洁员工: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并及时处理解决。
4.4护理部、医务科:对患者跌倒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并反馈,制定相关统一护理措施。
5.标准:5.1门、急诊成人患者跌倒风险评估5.1.1各首诊护士、医生负责门诊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根据《门、急诊成人跌倒评估表》对每一位就诊患者进行评估,勾选一项或一项以上因素为高危跌倒患者。
5.1.2如评估为高风险跌倒患者,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并在患者左胸口处贴“防跌倒”标识,采取跌倒/坠床预防措施。
5.2门、急诊儿童跌倒风险评估5.2.1根据《门、急诊儿童防跌倒评估表》对每一位患儿进行评估,勾选一项或一项以上因素为高危跌倒患者。
5.2.2如评估为高风险跌倒患者,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在患者左胸口处贴“防跌倒”标识,并采取跌倒/坠床预防措施。
5.3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5.3.1所有住院患者入院,成人(>14岁)使用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估,儿童(≤14岁)使用HDFS儿童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新生儿(28天以内)均为高风险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3.2M orse评分≥45分或HDFS评分≥12分为高危跌倒患者,应在其床头悬挂“防跌倒、防坠床”标识,在腕带上粘贴警示标识,并采取跌倒/坠床预防措施。
5.3.3所有高危患者需签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高危知情及预防告知书》。
5.4 评估的时机5.4.1门诊患者评估时机:门诊首诊护士、医生在患者就诊前进行评估。
防范患者坠床与跌倒管理制度为加强医院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预防患者坠床与跌倒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管理1.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患者坠床与跌倒防范措施,定期检查和评估安全管理效果。
2. 各科室设立安全管理员,负责本科室患者坠床与跌倒防范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3. 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进行患者坠床与跌倒防范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服务质量。
二、防范措施1. 入院评估(1)新入院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坠床与跌倒风险评估,包括患者年龄、健康状况、药物使用情况、心理状态等。
(2)根据评估结果,对高风险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 环境管理(1)保持病区整洁,地面干燥,及时清理积水,设置防滑标志。
(2)病房设施安全,床栏、扶手等完好,便于患者使用。
(3)合理布局病房,确保患者活动空间,避免拥挤。
3. 患者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坠床与跌倒的危害及防范方法。
(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病房设施,如床栏、扶手等。
(3)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前上厕所、起床时先坐起等。
4. 护理措施(1)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2)对高风险患者实施专人看护,确保患者安全。
(3)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如洗澡、如厕等。
5. 药物管理(1)严格遵医嘱给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影响意识、活动的药物。
6. 应急预案(1)制定患者坠床与跌倒应急预案,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
(2)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监督检查1. 医院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各科室进行坠床与跌倒防范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2. 各科室安全管理员负责本科室坠床与跌倒防范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
3. 护理部对护士进行坠床与跌倒防范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奖惩制度1. 对在患者坠床与跌倒防范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坠床与跌倒防范制度,导致患者坠床与跌倒事件发生的个人和科室,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患者跌倒防范管理制度1.目的准确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减少患者跌倒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2.范围针对所有院内的住院和门、急诊患者3.定义跌倒:非预期情况下,患者身体的某部分接触到地面或其他低处。
4.权责4.1门急诊医护人员:就诊时做好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患者及家属防跌倒宣教。
对高危者在左胸前贴好小心跌倒警示标识。
IPSG.6.1 ME 2 4.2病区医护人员:做好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再评估及防跌倒宣教。
在腕带、床头卡上贴好小心跌倒警示标识。
4.3患者家属:配合落实跌倒防范措施。
4.4后勤保障部门:负责患者活动场所有防跌倒设施及警示标识;督查、监管后勤、保洁人员相关工作职责落实情况。
IPSG.6.1 ME 34.5保洁人员:保持患者活动场所地面干燥,通道无障碍物。
4.6质控科:对患者跌倒/坠床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并反馈。
5.内容5.1跌倒的风险评估:本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住院成人、儿童均需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IPSG.6 &.6.1 ME1)。
5.1.1门诊、急诊患者的风险评估:■门诊、急诊患者由预检护士或医生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量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勾选1个及以上项目表示为高危跌倒患者。
评估结果由评估人员在门、急诊病历中记录。
■患者主诉头晕、眩晕;使用轮椅、平车、拐杖、手杖、助行器或扶墙行走、步态不稳、新生儿、年龄<6岁儿童、≥65岁患者;24小时内使用药物如:镇静安眠、利尿剂、降压药、麻醉止痛剂、泻剂、散瞳剂中任何一种药物均为跌倒高风险人群。
如为跌倒高风险人群,在左胸前贴“小心跌倒”标识,并及时给予预防跌倒健康宣教。
(IPSG.6.1 ME1、ME2)5.1.2住院成人患者的风险评估:住院患者根据《Morse跌倒评估量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45分为高度风险,25-44分为中度风险,<25分为低度风险。
IPSG.6 ME 1■对新入院、转科患者均进行风险评估,6小时内完成。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讨论稿【2012-11-6】一、跌倒/坠床的预防制度(一)评估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或转入时,均应进行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对于65岁以上,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运动障碍、视力障碍、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等有跌倒高危因素的患者,启用《跌倒/坠床风险评估护理单》。
(二)防跌倒/坠床措施:1、对所有入院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坠床相关知识教育,做好防范措施,预防跌倒/坠床发生。
2、对跌倒/坠床风险评估总分≥45分的高危患者,首次评估后每天评估一次,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总分≤24分或住院期间未发生跌倒事件者,暂不需持续评估;其他患者视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发生跌倒事件时,应重新评估并记录。
3、对跌倒风险评估总分≥45分高危患者,佩戴红色手腕带进行识别,在患者床头卡挂“防跌倒”或“防坠床”警示标志提示。
每日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预防跌倒措施。
将患者列入交接班重点,班班交接。
4、维持病室环境安全:(1)保持地面干爽。
定时擦拭地面,定时检查床边、洗手盆、厕所及浴室地面保持干爽。
用湿拖把拖地时,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
破损或不平的地面需要立即修补。
(2)保持行人通道通畅。
椅子、床、床头柜、物品按规定放置,不要妨碍通道。
患者的鞋需整齐放在床边,勿妨碍通道。
医疗仪器的电线需卷放好,以免松散垂在地上,绊倒患者。
保持足够的照明。
厕所、走廊转角有足够的照明设备。
(3)正确选择家具及保持良好的功能。
选用较重及重心较低的家具,减少翻倒或翻侧机会。
选用有轮的家具,必须附有良好的刹制功能。
选用合适高度的床及椅,如有缺损,需尽快维修。
常用之物就近摆放,便于患者取用。
(4)厕所或浴室装有扶手,并定期检查扶手的稳定性。
浴室地面使用防滑垫或铺防滑地砖,保持地面干燥。
厕所浴室的开关在近房间的门口。
(三)提供安全的医护程序:1、入院即日向患者及家人介绍入院须知及病室安全守则,请家人自备患者须使用的用品,如眼镜、合适的鞋、助行器。
病人跌倒/坠床管理
(一)坠床/跌倒管理制度
1.病人入院或转入24小时内、病情改变(意识、肢体活动改变)、
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时,由责任或当班护士对病人进行住院病人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高危病人每周重新评估一次,并签名。
2.总分≥4分,需列为护理问题——高危性伤害,跌倒。
3.对总分≤4分的病人,由责任(当班)护士填写预防病人跌倒/坠
床告知书,告知病人及家属并签名。
4.发生病人跌倒/坠床事件由当事护士填写护理事件报告表,护士长
审核签名后上报护理部,对造成后果的,按严重护理事件报告及处理;未造成后果的按一般护理事件报告及处理。
修订时间:2012年7月。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制度1.加强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存在导致患者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其中包括:(1)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2)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3)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1 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4)病室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5)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2.对具有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3.对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实施逐级上报和监控。
4.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落实,并加以记录。
5.各护理单元对已发生“患者坠床、跌倒”事件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并向护理部汇报备案。
二、处理流程防范患者坠床、跌倒的措施及处理流程一、措施1.按护理部标准,新病人入院时,对存在发生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患者,及无陪伴的3 岁以下婴幼儿时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床尾挂标识,并做好交班。
3.做好安全宣教工作,对长期卧床的体质虚弱者、近期有跌倒史(1 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及年老体弱等患者,护士应告知其起床或行走时应由家属或护士(按铃呼叫护士)陪伴,如需沐浴必须在家属陪伴下进行。
4.给婴儿测体重和沐浴时,护士必须守护在旁,不得擅自离开。
5.必要时开启陪护证,先告知家属留院陪护。
6.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
外出检查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7.夜间应开启地灯,保持病室、走廊和地面清洁、干燥、平整、完好、通道内不随便堆放物品,以免影响人、车通行。
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第一篇: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患者跌倒/坠床防范管理制度1.评估患者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并记录,做好防范知道,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2.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意义,使其积极配合。
3.对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做好交接班。
4.加强巡视,对高危患者如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视力障碍,年老体弱,儿童,孕妇,行动不便及偏瘫患者应重点防护,并告知家属陪伴。
5.保持病室环境,地面,通道,照明等设旋的安全性及功能完好。
6.一旦发生跌倒,坠床,积极采取处理措施;1)护士应及时赶到现场,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与医生一起迅速采取救助措施。
2)记录病情及应急处理过程,认真做好交接班。
3)值班护士须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4)及时填写“患者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科护士长及护理部。
7.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组织定期进行分析及预警,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第二篇: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1.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科室护士长、值班护士每天认真检查病区公共设施及护理单元,发现潜在的危险障碍物应及时清除或设立警示牌,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及隐患。
2.临床护士须对每位新入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认真填写住院病人危险因素评估表和告知书,并挂相应的警示牌,提醒全科医护理人员加强对易坠床、易跌倒高危人群的安全管理。
3.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把防坠床、防跌倒,纳入护理观察巡视重点范畴,必要时协助患者上下床、上卫生间等。
4.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应指导护士做好高危人群的防范措施,如正确使用防护床栏、留陪护人员陪伴、使用约束带等。
5.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防坠床、防跌倒知识的宣教,医患共同重视与防范。
6.减少跌倒的环境因素:门诊、病房地面的清洁应在上班前与下班后完成,以保证病人高峰时期地面干燥。
防范与减少患者坠床与跌倒事件管理制度为防范与减少患者在院内发生坠床与跌倒等意外事件,全院各科室必须紧密配合,团结协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全院所有人员有参与防范与减少患者在院内发生坠床与跌倒等意外事件的义务,当发现有坠床与跌倒等隐患时,应主动报告相关职能科室或总值班,及时避免坠床与跌倒事件的发生。
二、保卫科做好各种防滑警示标识,维护院内秩序,应急灯的保养与维护。
三、总务科加强保洁人员的培训,保持地面干燥清洁,路面畅通,灯光明亮。
及时检修楼道和卫生间扶手等。
四、设备科保持病床、床栏、平车、轮椅等设施、设备的完好,及时维修、保养。
五、临床科室做好以下工作(一)防范制度与预防措施1、评估患者情况,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病房地面保持干净无水迹,楼梯和走廊整洁畅通,光线明亮,有防滑标识。
2、入院宣教、床旁交班,查房,工休会时,向病人进行安全宣教。
3、对容易发生跌倒的病人,如烦躁、意识不清、谵妄、昏迷、精神失常失去控制及年老体弱的病人、婴幼儿,责任护士应告知家属,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采用床档防止坠床,可下床者一定要有人陪护等,告之并做好签字登记。
4、转送病人或送病人作检查时,平车和轮椅必须使用安全带和安全栏,下坡应放慢速度,防止病人坠下。
5、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告知家属做好签字,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以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6、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7、对于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告诉患者不做体位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
8、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呼叫器告诉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
(二)报告制度1、每位护理人员都有及时处理和报告病人坠床与跌倒事件的责任和义务。
2、及时报告护理部(白天),夜间、节假日报告总值班。
3、报告程序:发生不良事件后,当班护士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和护士长,必要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时汇报护理部,护士长、护理部接到汇报后,以最大限度减轻不良后果,保障病人安全为原则,立即了解情况并组织积极处理。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制度1.加强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存在导致患者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其中包括:(1)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2)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3)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4)病室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5)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2.对具有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3.对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实施逐级上报和监控。
4.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落实,并加以记录。
5.各护理单元对已发生“患者坠床、跌倒”事件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并向护理部汇报备案。
二、处理流程防范患者坠床、跌倒的措施及处理流程一、措施1.按护理部标准,新病人入院时,对存在发生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患者,及无陪伴的3岁以下婴幼儿时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床尾挂标识,并做好交班。
3.做好安全宣教工作,对长期卧床的体质虚弱者、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及年老体弱等患者,护士应告知其起床或行走时应由家属或护士(按铃呼叫护士)陪伴,如需沐浴必须在家属陪伴下进行。
4.给婴儿测体重和沐浴时,护士必须守护在旁,不得擅自离开。
5.必要时开启陪护证,先告知家属留院陪护。
6.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
外出检查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7.夜间应开启地灯,保持病室、走廊和地面清洁、干燥、平整、完好、通道内不随便堆放物品,以免影响人、车通行。
患者发生坠床/跌倒的管理制度一、患者坠床/跌倒的预防1.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保持病区地面清洁干燥,地面有防滑警示标识;洗手间地面保持干燥,地面有防滑设备;走廊、卫生间等处均安装扶手在合适高度;主动将患者可能使用的物品、床旁呼叫器拉线等置于随手可得之处。
2.对住院患者进行坠床/跌倒的风险评估,并根据患者病情及用药变化进行动态评估,持续追踪。
3.加强安全教育:起床前先坐片刻、常用物品固定放置、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特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
4.评估N5分的高危患者,床旁悬挂“防坠床/跌倒”警示标识,做到病区各级医护人员及患者和家属均可见,达到全员皆知,高危患者活动或下床时提醒警示,并有人陪护;卧床时使用防护栏。
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并做好相应记录。
二、患者坠床/跌倒的紧急处理1.病房内坠床/跌倒患者:护士立即赶到,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初步检查受伤情况,安抚患者,同时通知医生判断患者全身状况等,进行伤情认定,并根据情况给予处理。
5.病房外坠床/跌倒患者:发现人员根据患者腕带信息尽快联系相应科室。
医护人员及时赶到现场,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受伤情况,进行伤情认定,并给予处理。
6.伤情认定:一级: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
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的撕裂伤等。
二级: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
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三级: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
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
此伤害程度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
7.处理措施:一级:可搀扶或用轮椅将患者送回病床,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级:根据伤情为患者实施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处理,加强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级: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受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适当的搬运方法,并协助医师进行处理;对于摔伤头部,出现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通知医师,遵医嘱立即进行抢救,并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瞳孔、意识、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跌倒、坠床质量管理制度跌倒、坠床是指人在日常生活、工作或照料过程中因不当行为、姿势或环境等原因而发生的摔倒或从床上摔落的情况。
为确保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制定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个跌倒、坠床质量管理制度的示例:1. 目标和目的:- 降低跌倒、坠床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个体的安全和健康。
- 提高工作场所和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质量管理责任:- 指定负责跌倒、坠床事故预防和管理的负责人,确保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执行。
- 分配和培训相应的员工,负责跌倒、坠床事故的安全措施。
3. 评估和分析:- 对跌倒、坠床事故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其原因和高风险区域。
- 进行定期巡查和管理居住和工作环境,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
4. 预防措施:- 提供培训和教育,教导员工和居民关于跌倒、坠床事故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如护栏、扶手等。
5. 事故管理:- 建立事故报告和记录系统,及时报告和调查每起跌倒、坠床事故,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 提供紧急情况处理指导,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6. 持续改进:- 定期审查和更新质量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和优化跌倒、坠床事故的预防和管理。
- 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和居民的意识和参与度。
以上是一个跌倒、坠床质量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具体的实施细节和措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这个制度的关键是预防和培训,通过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设施,减少跌倒、坠床事故的发生。
跌倒、坠床质量管理制度(二)是指为防止和减少跌倒和坠床事件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这些措施和规定旨在保护人们的安全,在医疗和养老机构等环境中预防和减少跌倒和坠床事故的发生。
跌倒、坠床质量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 评估和风险管理:对居民、病人或使用者进行跌倒和坠床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的预防措施,并定期复评估风险。
同时,建立跌倒和坠床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2024年跌倒坠床管理制度1. 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并记录,实施预防策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必要时,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性,以获取他们的配合。
3. 对于存在跌倒、坠床风险的患者,需迅速制定防护方案,并确保交接班的顺利进行。
4. 加强巡查,对高风险患者,如意识模糊、行动不便、视力障碍、老年人、儿童、孕妇、行动受限及偏瘫患者,应采取特别防护措施,并通知家属陪伴。
5. 确保病房环境、地面、通道和照明设施的安全性和功能性。
6. 如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护士应迅速到达现场,以患者安全为优先,与医生共同实施救助。
记录患者状况及应急处理过程,确保交接班的准确性。
当值护士须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应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详细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
立即填写“患者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科护士长及护理部。
7. 定期对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和预警,制定并优化预防措施,持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8. 落实每位患者的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重点监控,填写相关评估表,并通过警示标识或工作日志提醒全体护理人员加强高风险患者的管理。
9. 护理人员需加强巡查,将防跌倒、防坠床纳入常规观察范围,必要时协助患者活动。
10. 护士长和资深护士应指导护士实施高风险人群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栏、安排陪护、使用约束带等。
11. 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防坠床知识教育,共同预防此类事件。
12. 优化环境因素,确保地面在病人活动高峰期干燥,清洁过程中使用干燥拖布并设置警示标志,卫生间地面不防滑时放置防滑垫。
13.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后,护理人员应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初步评估情况,并立即通知医生,如涉及生命安全,应立即就地进行抢救。
14. 医生根据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受伤部位进行初步评估,按照优先处理原则救治患者,安排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
15. 护士长应及时分析导致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原因,控制风险因素,并向科主任报告,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跌倒坠床管理制度1、加强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存在导致患者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其中包括:(1)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2)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3)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____周内)、已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____性低血压者;(4)病室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5)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2、对具有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3、对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实施逐级上报和监控。
4、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落实,并加以记录。
5、各护理单元对已发生“患者坠床、跌倒”事件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并向护理部汇报备案。
跌倒、坠床管理制度1.根据《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住院患者是否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如存在危险因素,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床头挂“防坠床”标识牌,并做好交接班,评估总分值≥____分者确定为重点监控对象报告护士长。
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安全教育,易跌倒患者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3.对跌倒、坠床中、高危患者重点巡视并做好床旁交接班,做到班班重视。
4.对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使用床栏并有家属陪伴。
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5.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有需要让护士帮助。
____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呼叫系统告诉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
6.一旦患者不慎跌倒或坠床时,即按应急预案处理并及时通知医师,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上报护士长。
填写《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登记表》,逐级上报,一般____小时内上报,严重者应立即报告。
跌倒坠床管理制度范文1.评估患者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并记录,做好防范知道,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2.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意义,使其积极配合。
3.对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做好交接班。
4.加强巡视,对高危患者如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视力障碍,年老体弱,儿童,孕妇,行动不便及偏瘫患者应重点防护,并告知家属陪伴。
5.保持病室环境,地面,通道,照明等设旋的安全性及功能完好。
6.一旦发生跌倒,坠床,积极采取处理措施;1)护士应及时赶到现场,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与医生一起迅速采取救助措施。
2)记录病情及应急处理过程,认真做好交接班。
3)值班护士须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4)及时填写“患者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科护士长及护理部。
7.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组织定期进行分析及预警,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第五篇:跌倒、坠床质量管理制度跌倒和坠床质量管理制度1、临床护士须对每位患者进行坠床、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重点关注,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并以警示牌或病区工作日志栏公示的方式,提醒全科护理人员加强对易坠床、易跌倒高危人群的安全管理。
2、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把防坠床、防跌倒纳入护理观察巡视重点范畴,必要时应协助患者上下床、上卫生间等。
3、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应指导护士做好高危人群的防范措施,如使用防护床栏、留陪护人员陪伴、使用约束带等。
4、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防坠床、防跌倒知识宣教,医患共同重视与防范。
5、减少跌倒的环境因素。
门诊、病房地面的全面清洁应在上班前与下班后完成,以保证病人高峰时期地面干燥;工作期间的拖地,拖布应相对干燥,并须同步放置醒目警示牌;地面材料不防滑的卫生间,放置防滑垫。
6、病人发生跌倒坠床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初步观察,并立即报告医生,涉及生命安全的应立即就地抢救。
1.目的:落实预防措施减少跌倒/坠床发生率,提醒医院员工识别跌倒高风险患者,对工作中不安全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保证患者安全,防止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2.适用范围:针对所有院内的住院和门、急诊患者。
3.定义:跌倒是指非预期情况下,患者身体的某部分接触到地面或其他低处。
4.权利与责任:
4.1全体员工:协助保持医院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的发生;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置和汇报。
4.2护士:准确及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并落实预防措施。
4.3保洁员工: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并及时处理解决。
4.4护理部、医务科:对患者跌倒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并反馈,制定相关统一护理措施。
5.标准:
5.1门、急诊成人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5.1.1各首诊护士、医生负责门诊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根据《门、急诊成人跌倒评估表》对每
一位就诊患者进行评估,勾选一项或一项以上因素为高危跌倒患者。
5.1.2如评估为高风险跌倒患者,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并在患者左胸口处贴“防跌倒”标识,采
取跌倒/坠床预防措施。
5.2门、急诊儿童跌倒风险评估
5.2.1根据《门、急诊儿童防跌倒评估表》对每一位患儿进行评估,勾选一项或一项以上因素为
高危跌倒患者。
5.2.2如评估为高风险跌倒患者,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在患者左胸口处贴“防跌倒”标识,并采
取跌倒/坠床预防措施。
5.3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
5.3.1所有住院患者入院,成人(>14岁)使用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估,儿童(≤
14岁)使用HDFS儿童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新生儿(28天以内)均为高风险患
者,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3.2Morse评分≥45分或HDFS评分≥12分为高危跌倒患者,应在其床头悬挂“防跌倒、防坠
床”标识,在腕带上粘贴警示标识,并采取跌倒/坠床预防措施。
5.3.3所有高危患者需签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高危知情及预防告知书》。
5.4 评估的时机
5.4.1门诊患者评估时机:门诊首诊护士、医生在患者就诊前进行评估。
5.4.2住院患者评估时机
5.4.2.1首次评估:患者入科后接诊护士立即评估,并在入院8小时内完成记录。
5.4.2.2再次评估:高危跌倒患者,需每日进行再评估;非高危患者每周进行一次再评估。
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需再次评估: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护
能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压、降糖等药物时、跌倒后跌倒
风险因子发生改变时每天评估一次。
每次评估后要在评估栏内记录评估分数,填写
日期、时间并签名。
5.5跌倒的预防
5.5.1门诊患者预防措施
5.5.1.1家属全程陪同(必要时在外等候)
5.5.1.2意识障碍者,必要时给予保护。
5.5.1.3头晕、头痛时避免活动,在候诊时多休息,做好提前看诊安排,行走时必须他人搀
扶。
5.5.1.4正确使用辅助器并做好安全防护。
5.5.1.5保持地面干燥勿在潮湿地面行走,勿赤脚。
5.5.1.6保持候诊区光线充足(癫痫发作除外)。
5.5.1.7清除区域多余障碍物、保持通道无障碍畅通,各种标示明显。
5.5.1.8使用特殊药物时,告知病人及家属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5.5.2住院患者预防措施
5.5.2.1全面的环境安全
5.5.2.1.1全院工作人员对有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应予特别关注,发现引起患者跌倒、
坠床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时,应及时通知后勤保障部处理。
5.5.2.1.2保持医疗区域、公共区域光线充足,地面干净不潮湿,通道无障碍物;公共
卫生间地面粘贴“小心地滑”标识,以提醒患者。
5.5.2.1.3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小心地滑”警示标识。
5.5.2.1.4护士保障床轮刹车固定,正确使用轮椅、便椅,确保患者安全;患者休息时
将床栏拉起,床的一侧要保留足够的空间,告知起床三慢的注意事项。
5.5.2.1.5卫生间设应急呼叫铃,以备患者在卫生间内发生意外时应急使用。
5.5.2.1.6病房呼叫铃放于住院患者易取位置,及时回应患者的呼叫。
5.5.2.1.7特殊单元(手术室、急诊患者等),应遵照以上内容执行。
5.5.2.2 患者服装上的注意事项
5.5.2.2.1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和衣裤。
5.5.2.2.2选择防滑底的鞋。
5.5.2.2.3选择适当的病员服,防止踩到裤脚而摔倒。
5.5.2.3 有效安全地使用工具及康复器械
5.5.2.3.1使用床栏、扶手等辅助设施。
5.5.2.3.2卧床时加用护栏,离床活动时应有人陪护,教会患者使用合适的助行器具。
5.5.2.3.3对于能够独立行走的患者,要把辅助行走的工具放在患者能伸手够到的地
方,如果患者经常使用眼镜和助听器,在行走时也要戴上。
5.5.2.3.4使用平车、轮椅时,在移动患者时不要忘记刹车。
坐轮椅时,要关上轮椅闸,
将脚踏板打开,使脚踩在踏板上。
尽量调整坐姿,以保证坐得安稳,起立时
轮椅的脚踏板必须立起。
过斜坡时要倒推轮椅,必要时保护带固定。
以保障
患者在搬运和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5.5.2.4特殊人群及特殊单元的注意事项
5.5.2.4.1对使用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时,医生护士对患者及家属需进行告知和宣教。
5.5.2.4.2对头晕、晕眩、体能虚弱、步态不稳患者做好陪同人员的宣教,确保其安全,
必要时医护人员或志愿者协助,住院患者确保其卧床休息。
5.5.2.4.3妊娠妇女、儿童患者,做好陪同人员的宣教,确保其安全。
5.5.2.4.4躁动不安者专人陪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坠床的发生。
5.5.2.4.5患者通过救护车送到其他医院,或进行放射、检查时,注意搬运途中及转交
接过程的患者的安全。
在狭窄的检查台上检查或翻身活动时,注意做好保护,
防止坠床跌倒的发生。
5.5.2.4.6对于手术,意识不清醒的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做好保护措施。
5.6跌倒患者的处理
5.6.1门、急诊患者发生跌倒,应立即通知就近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的神志、瞳
孔、生命体征及受伤情况,根据病情送诊间或急诊妥善安置。
5.6.2住院患者及手术患者发生跌倒,护士立即评估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受伤情况并
妥善安置;紧急情况立即予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体位等;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汇报跌倒经过及受伤情况,确认有效医嘱并及时执行,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病情变化。
夜间通知值班医师。
5.6.3将患者的跌倒经过、受伤部位及伴随症状与体征、相应处理等情况,准确、及时地记录;
门、急诊患者记录在门急诊病历上,急诊留观、住院患者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5.6.4评估与分析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加强防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与安慰,
避免医患冲突。
5.7事件上报
5.7.1门诊患者发生跌倒上报:员工发现跌倒,发现人员负责上报;患者家属发现跌倒,白天(8:
00-17:30)通知门诊导诊台护士,夜班时间(17:30-次日8:00)通知急诊科,由导诊
台护士或急诊科工作人员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在24小时内上报。
5.7.2住院患者、急诊患者发生跌倒,需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跌倒情况,记录事件经过,全科
人员讨论分析此事件的原因,由发现跌倒人员在24小时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
报护理部。
5.8 跌倒预防措施的监控和管理
5.8.1护理部、科室护士长定时检查病区安全隐患、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和高危跌倒患者
预防措施落实情况。
5.8.2住院跌倒高风险患者:在床头及病历挂“防跌倒”标识,手腕带贴防跌倒标识;对患者
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的宣教,责任护士每日进行评估。
5.8.3由护理部、医务科对患者跌倒事件进行监控、定期分析并反馈。
5.9跌倒伤害程度分级
5.9.1无伤害。
5.9.2轻度:不需要或稍微治疗与观察,如:擦伤、挫伤、不需缝合的皮肤小裂伤等。
5.9.3中度: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等医疗或护理的处置或观察,如:扭伤、大或深的
撕裂伤、小挫伤、烫伤,手指短骨骨折不经特殊处理、愈合不影响功能者等。
5.9.4重度: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转院治疗,如:躯干及肢体长骨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
躯体状态改变等。
6.流程:
6.1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流程(附件一)
6.2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处理流程(附件二)
6.3门诊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附件三)
7.相关文件:
7.1 《坠床高危知情及预防告知书》
8.使用表单:
8.1《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表》A-1030000-0001-001/1
8.2 《高危跌倒申报及监控表》A-1030000-0001-002/1
8.3 《门、急诊成人跌倒评估表》A-1030000-0001-005/1
附件一: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流程
附件二: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附件三:门诊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