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十八罗汉图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
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是什么?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如图: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
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18罗汉佛像简介1、伏虎罗汉伏虎罗汉一说是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弥勒尊者。
另一说法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
其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得名。
2、降龙罗汉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
降龙修炼1420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
3、看门罗汉看门罗汉又称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
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4、长眉罗汉长眉罗汉又称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据传长眉罗汉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
5、芭蕉罗汉芭蕉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沉静有礼,谦虚好学,静心听讲,闭目深思。
与自眷属千四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以济度众生。
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三位。
6、布袋罗汉布袋罗汉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
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
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7、挖耳罗汉挖耳罗汉在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
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
8、沉思罗汉沉思罗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明·吴彬《临李公麟画罗汉》4480万元明·吴彬《临李公麟画罗汉》4480万元1255 临李公麟画罗汉卷手卷白描淡设色纸本作者吴彬类别中国书画>绘画尺寸31.8×1675.8cm估价RMB 7,500,000-10,000,000成交价RMB 44,800,000HKD 50,909,091USD 6,720,000EUR 4,928,000钤印:吴彬、吴彬之印、吴氏文中题识:枝隐头陀吴彬仿龙眠笔法。
鉴藏印:秘殿新编、珠林重定、秘殿珠林、乾清宫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古希天子、寿、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1、2、3、5、8、9、10、11、12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弘历》44、70、49、147、93、153、152、150、107印,243-247页;6印参见同书《颙琰》4印,1561页)须弥百相说上品----吴彬和他的《临李公麟画史汉》卷尹光华吴彬,明万历、天启年间杰出画家,福建莆田人。
青年时离乡北上谋求发展,初居杭州,山水受浙派影响,继又折中吴门诸家,但出笔便不愿为蹊径所缚。
从他的少作看,他很早就崭露了处理繁复景物的构图能力和敏感的造型变形能力,①这种近乎“生而知之”之天赋异禀,使他一出道就显得不同凡响。
他好游,刚到浙江时就曾赴雁荡考察。
万历初,他以才艺被召为中书舍人。
作为一名宫廷画家,他经常往返于南北二京,经历的山川愈多。
因闻“西蜀剑门岷峨之胜”曾奏游蜀中,②看来他对险水奇山,嵯峨诡奇之景特别有兴趣和感悟,亦与他的个性禀赋有关。
吴彬成熟期后的山水,壮伟瑰奇,若真若幻,近代研究者认为是因为他任职宫苑,有机会看到历朝名绘,受了北宋画的影响有关。
这种说法自有其道理,但细察之,吴彬晚年画作中山石的造型皴法,特别是其雄峻气象,与范宽的画风更加血脉相连。
罗汉图集—古代之(清-g)顾见龙作品1罗汉图集—古代顾见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图十七世纪纸本设色此十七世纪顾见龙的罗汉图册,描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十八罗汉。
画面简洁,色彩清新雅致。
人物或二或三,坐卧下棋,悠闲自在。
人物神态各异,细致传神。
图册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大英博物馆收藏。
顾见龙(1606--1687年后)字云臣,自号金门画史,江苏太仓人(一作吴江人),居虎丘。
康熙初与顾铭同时以写真祗候内廷,名重京师。
系曾鲸弟子。
兼工人物故实,笔法粗犷,衣纹流畅。
画佛像极庄严华美,其工细之作堪与仇英共席。
描绘人物细致传神,注重人物的神气和动势,笔力劲健,画法近梁楷、戴进、吴伟一路。
兼善花卉、翎毛。
另外,其传统技法深厚,临摹古人的作品见功夫,能达到乱真的地步。
顾见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图册页8 图十七世纪纸本设色大英博物馆收藏顾见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图册页8 图十七世纪纸本设色大英博物馆收藏顾见龙《三生有幸》顾见龙《三生有幸》,竹林旁几株破土而出的竹笋,草地上瞑目坐化的僧人,月圆时,牧童吹唱着“三生石上旧情魂……”。
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娴熟的笔法,烘染勾绘出画中之画,表现了唐代圣僧国泽投胎前和投胎后与好友李源善相会的两个场景,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而又各具意境。
纵观以上画作,它运用了烘染传神,工笔重彩的技法,把人物场景刻画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体现了其作品清新艳丽而又神采飞扬的美感,同时也反映了顾见龙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极高的表现手法.其中,典故人物图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把著名典故以画面形式表现出来,张张画面美不胜收.总有一种画意诗情的感觉.同时它给人们展示了欣赏典故的图案资料,把典故形象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
1678年作十六应真图立轴顾见龙罗汉四屏顾见龙罗汉册页伏虎罗汉款识:壬子秋八月顾见龙写。
顾见龙(款)和合二仙镜顾见龙(款)壬辰(1652年)作罗汉图题识:壬辰秋九月望,顾见龙。
作者介绍:顾见龙,明末清初画家,字云臣,一作云程,号金门画史,江苏太仓人(一作吴江人),居苏州虎丘。
丁云鹏白描《大阿罗汉图》考本卷《大阿罗汉图》,由清代咸丰朝内阁学士邵灿题签“丁南羽白描大阿罗汉图”,卷后亦有邵灿的两次题跋。
引首有谢稚柳先生在1990年的鉴题:“丁云鹏白描罗汉真迹”,是经过谢先生鉴定过的海外回流藏品,并定为一级文物。
图中绘十八罗汉,以白描形式绘出,十分难得。
后署“佛弟子丁云鹏敬写”,并钤“南羽”白文方印。
经考,此卷迭经明代王世贞(邵灿跋语)、清代钱大昕收藏(有“静远轩图书记”为证)。
后又经沈少云(连战祖母,有“沈少云家曾藏”印为证)、香港大收藏家刘少旅的长子刘滦先生(有“滦斋真赏”印记)收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名作。
收藏鉴考本卷有邵灿的两次题跋,第一次题:“陈眉公称:南羽白描酷似李龙眠,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必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今观此图益信。
咸丰辛亥春仲上浣,又村邵灿。
”又题:“白描罗汉图,娄水王?山先生所藏,乃丁南羽游云间时笔,当为丙子丁丑年,如生力驹、顺风鸿,非复晚岁枯木禅也。
语见《容台集》。
此图是否即系弁山所藏?要其描写生动、神采焕发,凭灵御怪状,人能品,非庸史所能摹拟,若款署龙眠,当无以别之矣。
辛亥花朝前一日,又村续记。
” 经查,邵灿(?一1862年),字耀圃,号又村,浙江余姚人。
清道光十二年壬辰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以吏部左侍郎之职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于咸丰三年十二月乙未出任漕运总督,并兼署河道总督。
后被委任为浙江督办团练大臣。
咸丰辛亥为咸丰元年,此时邵正担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吏部右侍郎等官职。
本卷上的“又村”“恨不十年读书”“柳暗花明”三印即为他的收藏印记。
邵氏跋语中提到的“弁山”,即王世贞(1526 1590年),字符美,号风洲,又号弁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人。
在文学上,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明代具有较大影响。
家有别墅“?m州园”,贮书达3万余卷。
著有《弁山堂别集》等。
另外,卷中隔水所钤“静远轩图书记”是著名考据学家钱大昕(1728-1804年)的收藏印。
十八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排名罗汉: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乐,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度化众生。
罗汉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
第一位是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他曾经乘坐他的鹿骑进皇宫劝说国王学佛修行。
第二位是欢喜罗汉迦诺迦代蹉尊者,他清楚世间一切善丑恶,所以在很久以前,他是古印度一名雄辩家,他在辩论时,常带笑容。
第三位是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他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所以手中一直拿着钵盂。
第四位是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他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因为佛主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
第五位是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名为大力罗汉,因为他过去是武士出生,所以力大无穷,能搬动任何重物。
第六位是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他是一名贤者,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第七位是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是佛主的侍者,他原本是一名驯象师。
第八位是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意思为金刚子,原是一名猎人,因为学佛,所以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他曾说:“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
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第九位是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在出家前身是一名乞丐,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所以就叫做开心罗汉。
第十位是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是一个路边生,因打坐完经常把手举起伸懒腰,所以叫探手罗汉。
第十一位是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佛陀十大弟子中,佛法道行居首位。
第十二位是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所以称挖耳罗汉。
第十三位是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因为布袋罗汉经常背着一个布袋,都是笑口常开。
馆藏唐代:吴道子十八罗汉惊世之作欣赏好友馆藏唐吴子麻布作地的十八罗汉十八幅(纵63宽43厘米)惊世巨作。
我在几十年来全国各地绾藏及个人私藏家里也见过吴道子唐代作品,但象我好友馆藏的完整的十八幅十八罗汉作品者唯数并不多见,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研究学术价值都是惊人矿世之作!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又名道玄。
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
尊称画圣,吴道子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很早就开始当画工兼雕塑工。
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成绩不大。
后专攻绘画,由于学习刻苦,进步很快,“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
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主要成就折叠绘画造诣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
《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
'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
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
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折叠为人师表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
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
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
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
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
70张经典白描作品,直接收藏!
头部链接
梁启德,现任广西文学杂志社副社长、美术副编审。
8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及书籍插图,擅长于人物画创作,作品笔墨浑朴、格调清雅、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梁启德精心绘画的《古代神话人物白描画谱》其内容都是民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有始祖神、创业神、英雄神、自然神、爱神、守护神、福神、财神。
这些神话、传说人物丰富多彩,各具性格。
其中有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盘古;有修天造地造人类的女娲;有发明农业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有统治四方,威力无比的黄帝轩辕氏;有神通广大,征服海洋的八仙;有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孙悟空;有智勇双全、忠义凛然的关公;有禀性正直、不惧邪祟的钟馗;有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中的角色: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与龙女、许仙与白娘子;有保护百姓幸福生活的四大天王:风、调、雨、顺;有被尊为护佑人类的动物“四灵”:龙、凤、麒麟、龟。
这些人物及故事呈现出我国古代人民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而有趣的
艺术想象成为长盛不衰、流传千载的艺术题材。
这些人物经过梁启德的精雕细刻,勾勒得灵妙自然,形态栩栩如生,线条柔美流畅。
梁启德的古代神话人物白描七十六图,正是他基于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的精心之作。
他笔下的神话人物(或“神”),无一不洋溢着世俗的人情味。
在造型上,着眼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情趣,男性英俊,伟岸、威严,充满阳刚之气;女性窈窕、苗条、端庄,富有阴柔之美;儿童则天真烂漫,稚气可爱。
继续欣赏吧!
梁启德的线描人物,笔势圆转,衣带飘举,颇有“吴带当风”的韵味,线条飘逸、聚散、疏密运用得体,富有美感。
罗汉图集—近.现代之徐乐乐作品罗汉图集—近.现代近.现代罗汉图作品徐乐乐,女,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1973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中国绘画,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到江苏农村体验生活写生。
1978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擅长工笔人物,画法师承陈老莲。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自1986年以来,作品连续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代表作有历代美女图册等作品获1987年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首届作品展优秀奖,1987年日本儿童书籍绘画大赛银奖,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插图金奖。
《罗汉图》-徐乐乐乙酉(2005年)作罗汉图1990年作松下题诗画松图1998年作罗汉图镜心设色纸本1998年作罗汉图镜心设色纸本徐乐乐款识:人世大难开笑口,肚皮终不合时宜,戊寅岁末,乐乐画罗汉图。
钤印:徐乐乐(白)乐乐书画(朱) 1999年作读经罗汉图镜心设色纸本1998年作三罗汉图徐乐乐布袋和尚一仗横肩担个布袋赤脚行游乾坤之内徐乐乐布袋和尚不开口笑是痴人伏波罗汉图欢喜罗汉图苦读罗汉图罗汉图镜片设色纸本罗汉图镜心设色纸本徐乐乐《罗汉图四幅》1、巢树罗汉2、瞌睡罗汉3、醉睡图4、云游小僧图面壁图人生大难开笑口肚皮终不合时宜佛心通一切处三罗汉图桃花罗汉图镜心纸本途中悟禅图卧云罗汉图无敌罗汉图辛卯(2011)年作补衣罗汉图徐乐乐罗汉图徐乐乐1999年作读经罗汉图徐乐乐2013年作瞌睡罗汉图镜心设色纸本徐乐乐白描罗汉图镱片纸本徐乐乐巢树罗汉图徐乐乐欢喜罗汉图镜心设色纸本瞌睡罗汉图徐乐乐练功罗汉图徐乐乐揽镜罗汉图徐乐乐罗汉图1 徐乐乐罗汉图2徐乐乐布袋罗汉图徐乐乐罗汉图降龙之后徐乐乐罗汉图镜片设色纸本徐乐乐罗汉图镜片设色纸本徐乐乐罗汉图镜片设色纸本徐乐乐清爽罗汉图镜片设色纸本徐乐乐三罗汉图徐乐乐拾花罗汉镜心徐乐乐双乐罗汉镜心-人世大难开笑口徐乐乐听松罗汉图徐乐乐旭日罗汉图徐乐乐2013年作苦读罗汉图镜心设色纸本徐乐乐戊寅(1998)年作大肚佛执杖罗汉图款识:执杖罗汉图庚辰春乐乐画于金陵石城四明山庄钤印:徐乐乐(白)。
十八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铜像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
十八罗汉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
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
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
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
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
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
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
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1)以庆友为第十七尊,宾头卢为第十八尊。
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尊者。
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
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区所传,则加上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
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但无明确的证据。
其像为背负梵箧,类似唐代入竺僧玄奘。
布袋和尚,其起源与中国唐末的契此和尚颇有关联。
另从其周围围绕若干幼童看来,也可能与多产神诃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ñcika)有关。
此外,又有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等不同说法。
十八罗汉名字与图像引言十八罗汉,又被称为罗汉堂,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罗汉是指佛教中负责护法的十八位众神,他们身穿不同的服饰,各具神态各异,形象独特。
在佛教建筑和寺庙中,经常可以看到十八罗汉的雕像,它们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佛教信徒。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八罗汉的名字和图像,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佛教文化的精髓和艺术价值。
十八罗汉名字1.金身罗汉:莲花座上的大罗汉,手持迦陵频伽杵。
2.舍身罗汉:左手托兜率降魔杵,右手提斯文刚杵。
3.批鉢罗汉:神情忧戚,手捧鉢盂。
4.懺悔罗汉:双手合十,神情慈悲。
5.独眠罗汉:头发如狮鬃,倚枕睡卧。
6.催生罗汉:手托胸前一把小剑,象征护法。
7.转轮罗汉:左手持剑,右手轮宝托著。
8.挥鞭罗汉:手持长鞭,佩带袈裟。
9.道行罗汉:右手举宝珠,左手持莲花杂心。
10.玄音罗汉:左手执一曲莲花琵琶。
11.宽心罗汉:右手擎观音圣诞观音宝珠。
12.对弈罗汉:双手抱胸,佩带袈裟。
13.如来罗汉:右手持青莲宝殿,左手执杖。
14.挥毫罗汉:右手持观音大壸宝珠。
15.草莓罗汉:左手执仙茅杖,右手持一把法镜。
16.传法罗汉:右手执金刚杵。
17.漱口罗汉:手托兜率降魔杵。
18.馬頭罗汉:手挂编钟,持寶珠。
十八罗汉图像下面将分别介绍十八罗汉的图像。
金身罗汉舍身罗汉舍身罗汉批鉢罗汉懺悔罗汉懺悔罗汉独眠罗汉催生罗汉催生罗汉转轮罗汉挥鞭罗汉挥鞭罗汉道行罗汉玄音罗汉玄音罗汉宽心罗汉对弈罗汉对弈罗汉如来罗汉挥毫罗汉挥毫罗汉草莓罗汉传法罗汉传法罗汉漱口罗汉漱口罗汉馬頭罗汉馬頭罗汉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十八罗汉的名字和图像。
这些罗汉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寓意,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佛教信徒还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了解罗汉来进一步了解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关十八罗汉的基本知识,并引起您对佛教文化的兴趣。
水墨“十八罗汉”欣赏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
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
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
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
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
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
作者简介:程大利,1945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评委。
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参加历届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
1989年获“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1991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程大利水墨画展”;1992年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展;1993年访问德国,参加“中国艺术家赴德作品展”;1995年在南京举办“荷花系列一程大利水墨画展”;1996年在江苏美术馆举办“悠悠天地间一程大利山水作品观摩”;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参加法国秋季沙龙展;2000年参加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
2004年3月初在德国举办个人画展。
2()05年获“黄宾虹奖”和第二届中国画油画风景展佳作奖。
出版有《程大利画集》多种,文集《宾退集》、《师心居随笔》等。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所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
作为编辑所主编的《敦煌石窟艺术》22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获国家图书奖,《童规》等获“五个一”工程奖。
十八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十八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别是:1、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跋罗堕阁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宾度罗是名。
又名宾头卢尊者。
2、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
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
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3、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
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4、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5、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后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
6、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
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
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7、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
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8、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笑狮罗汉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
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
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
9、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
10、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
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11、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沉思罗汉的特征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圆睁、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
十八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国画一、名字:坐鹿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欢喜罗汉,芭蕉罗汉。
二、简介: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轮回之苦。
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
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
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
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
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
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宋代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
有的则加入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西藏地区则加入了摩耶夫人和弥勒。
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十八罗汉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原本没有定型的形象。
罗汉图集—古代之(明)方维仪作品罗汉图集—古代方维仪清芬阁里红颜奇方维仪:清芬阁里红颜奇孙书正/文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明末清初著名女诗人、画家。
方维仪出身于桐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父方大镇万历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
维仪幼承家学,聪慧过人,博学多才,工于诗画。
时人对她有“文史宏瞻,兼工诗画”和“工于诗,长于画”的评价。
她的读书和诗画创作之所为“清芬阁”,一个“芬”字,标志阁主为女性。
其诗宗历代诗坛大师,画则承李公麟,精于白描,所画观音大士像尤工,曾被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称为“妙品”。
吴询《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诗有句赞云:“墨花寒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
”十七岁时与已患病六年的桐城文士姚孙檠结婚,婚后不久,丈夫死去,遗腹女亦早夭,遂回娘家,全身心地守志于“清芬阁”青灯孤影,潜心于诗画。
方维仪在娘家寡居守节时,她的十六岁堂妹方维则也因丧夫而归娘家孀居,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吟诗绘画;方维仪的弟媳吴令仪及其姐吴令则,也是女中诗画高手;加上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也常回娘家探望,于是五女子结成诗朋画友,公推方维仪为师,常于“清芬阁”聚会,写诗唱和挥墨作画,为时人之称道。
但时隔不久,她年轻的弟媳吴令仪因病去世,弟弟方孔昭又常年宦游他乡,方维仪便担负起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
在她的精心指教和激励下,方以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优秀成绩名登进士,并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史家、哲学家、科学家和书画家。
方维仪一生著作颇多,精心考究文史,收古今名媛诗作,编成《宫闹诗史》一书,有《清芬阁集》、《司阁诗评》、《静志居诗话》、《微生录》、《尼说》、《七惑》等。
诗词对于幸运一些的闺阁诗人来言更多是优裕日子的点缀、怡情悦性的娱乐,而对于“十七丧其夫,十八孤女殇”的方维仪,诗歌则成了抚平伤口、抵御悲剧人生的一剂良药,她用诗自叙“人生不如死”的身世不幸,抒写“此生何蹇劣”的满腹愁郁;也不仅是自怨自叹,她还有眼光超越深院高墙的家国关怀。
彩绣十八罗汉图册页——百年神物
十七世纪彩绣十八应真图册页
29×25 cm
此绣画构图精妙,分别绣十八尊者和四大天王,十八尊者即十八罗汉,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六弟子与弥勒和摩耶(或降龙和伏虎),或嘻笑愁怒、或定寂悟觉,瞻盼凝睇间,显出佛家济世渡人、天神护法镇界的精神与性格。
其造型能力之高超,笔触起转有致,更是流畅磊落,有曹衣吴带遗韵,注意线描力度,又着意赋彩设色。
绣技更是出神入化,其擘丝极细,用线只一二丝,绣针亦如髮细,以至绣迹如笔翰图。
其针法多样,多为齐针铺纹平绣,间以抢针法的短直针脚,按纹理起抢构绣,或以旋针法依绣纹放射状顺势刺缀,将丝光的亮艳与和顺运用得妙到毫颠。
如此神物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且保存完好,光彩耀目,充盈着一种动人心魄的佛家精神和气概,如有神护。
编辑拾遗君(lantiancao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