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胆总管结石EST术后复发因素的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08.18 KB
- 文档页数:1
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施惠海;周春晓;杨柳;张金坤【摘要】目的研究胆总管结石经ERCP取石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方便收集该院2009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进行ERCP胆总管取石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多发结石、胆总管直径,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x2检验筛选出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76例患者,有23例复发,复发率8.3%.提示胆囊切除术后、多发结石与结石复发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胆囊切除术后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囊切除术后为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9(038)013【总页数】4页(P73-75,78)【关键词】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结石;回顾性研究;危险因素【作者】施惠海;周春晓;杨柳;张金坤【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 215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 215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 215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674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内镜下Vater 乳头的插管初次报道于19 世纪60 年代。
经过50 余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现已成为融诊断、治疗于一提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胆胰疾病临床诊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内镜下十二指肠球囊扩张术(EPBD)及乳头切开术( E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量研究显示,ERCP 术后胆总管结石存在复发,ERCP 取石术后存在一定复发率[1],增加了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我们来介绍一下EST和EPBD的定义。
EST即经皮穿刺胆道镜,是一种内镜下的胆囊和胆总管手术,它是利用内镜术对体外胆总管结石进行治疗,通过穿刺胆总管抽取结石。
EPBD即胆总管扩张球囊结石碎石术,是一种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通过扩张球囊将结石碎破。
这两种方法的组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胆总管结石。
1. 疗效显著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清除胆总管结石,避免了传统手术切除的创伤和复杂性。
病患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较快,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有很好的耐受性。
疗效显著是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大优势。
2. 操作简单EST+EPBD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对于技术要求不高,一般内镜医生都可以掌握,学习曲线较缓,临床应用较为方便。
3. 安全性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避免胆总管损伤和排石难的问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4. 术后恢复快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后,患者术后疼痛轻,一般可以于术后当天即可进食,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好。
这对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的帮助。
5. 术后并发症少与传统手术切除相比,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感染率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时间。
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得出结论:该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努力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为更多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胆总管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病变,导致胆囊内的胆汁淤积形成结石,随着时间的推移,结石可能会移至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EST(经内镜鼓泡括约肌切开术)和EPBD(经内镜溶石取石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原理EST是指通过内窥镜进入胆总管,将鼓泡剪开,使胆总管口扩大,从而排出结石。
EPBD是指通过内窥镜在胆总管内注入融化药物,溶解结石并取出。
EST+EPBD结合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能够更加全面地治疗胆总管结石。
首先通过EST扩大胆总管口,然后通过EPBD溶解并取出结石,可以有效解决胆总管梗阻等问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临床疗效观察1. 临床症状缓解经过EST+EPBD治疗后,患者常常可以感到明显的症状缓解。
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腹痛、恶心等症状会逐渐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这也是EST+EPBD治疗方法的首要目的,即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 结石排出率高通过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排出率相对较高。
通过扩大胆总管口和溶解结石的双重作用,结石往往可以比较完整地排出体外,有助于防止结石残留导致反复发作的情况。
3. 术后并发症较少EST+EPBD治疗方法相对来说并发症较少。
由于治疗过程中无需进行切开手术,避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低,术后恢复期也相对较短。
三、治疗注意事项1. 术前评估对于患者进行EST+EPBD治疗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疾病严重程度等进行评估,避免术中意外情况的发生。
2. 术中操作在进行EST+EPBD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操作,确保治疗的效果。
要严格掌握鼓泡切开和溶石取石的技术,避免术中出现意外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EST术后远期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进展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作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核心诊疗技术之一,因其具有无需开腹、创伤小、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欢迎。
然而,EST属侵入性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相关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EST术后远期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在EST术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为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所借鉴。
众所周知,有关EST术后早期(0~3个月)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经过治疗,一般能治愈,并且随着器械设备的发展及医生技术的日趋成熟,EST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往年大大降低,大致为6.3%~11.0%[1-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EST术后的远期(≥3个月)并发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如逆行性胆管炎、胆管结石复发等[4-8]。
有学者曾做过报道,EST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0年,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是5.8%~24.0%[6,9]。
1 逆行性胆管炎Hawes等[10]报道过EST术后胆道系统细菌感染率可高达60%,胰液及肠道内容物反流至胆管,细菌入侵,便可引起细菌的逆行感染。
Sherman等[11]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瘘的患者成功完成了EST加支架置入术,术后跟踪随访9个月,发现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其中1例并发症为轻度胆道炎,考虑是支架阻塞引起,取出支架以及对症抗感染后炎症消失。
有关EST术与胆道细菌感染的关系,Mandryka等[12]做过相关的预测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基本全部的EST术患者胆管内都会有细菌感染,且定殖的细菌大部分是革兰氏阴性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
张博等[13]的研究发现,ERCP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大部分具有耐药性,因此,当感染发生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进行药敏实验,根据得出结果再选用恰当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EST(经内镜下药物波式胆道扩张术)和EPBD(经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两种常用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
EST和EPBD都是采用内镜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相较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它们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等优点。
这两种方法在操作方式和治疗效果上还是有一些区别。
EST是通过内镜下给予药物波式扩张胆道,使胆总管扩张,结石脱落后排出体外。
这种方法具有简便、安全、低创伤等特点。
通过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EST的治疗成功率在80%以上,切口出血、排石不畅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EST也适用于一些病情较重或合并其他胆道疾病的患者,因为它可以同时进行病灶切除、行胆道引流等操作。
ES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
EPBD是通过内镜下置入气囊进行扩张,促使结石脱落。
相较于EST,EPBD的扩张程度更大,能够更好地促使结石脱落。
一些研究表明,EPBD的结石清除率可达到80%以上。
EPBD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术中需要仔细操作,以避免部分结石卡住胆总管而无法排出的情况。
由于扩张程度较大,EPBD可能会导致胆总管损伤、胆管炎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权衡利弊。
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也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但手术切除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疼痛明显等缺点。
而最近发展起来的EST+EPBD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疼痛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推广该技术。
本文就对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EST+EPBD可以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
EST指的是内镜下的电切术,也就是用电刀将胆管内的结石割掉。
而EPBD则是内镜下的扩张术,通过气囊扩张胆管,使结石排出。
EST切除和EPBD气囊扩张可以一起使用,对于小的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扩张较好的病人,治疗效果显著。
根据临床数据,EST+EPBD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且相较于传统的手术切除,其治愈率差别不大。
其次,EST+EPBD对患者的创伤小、恢复快。
传统的手术切除需要通过胸腔或腹部开刀进行手术,恢复期大约需要2-4周,且术后肚子疼痛较明显,需要注射大量的镇痛剂。
而EST+EPBD则是内镜手术,创伤小,术后可以迅速恢复,大多数患者可以在24小时内出院,无需使用镇痛剂,大大缩短了康复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最后,EST+EPBD手术的安全性高。
由于EST+EPBD技术是内镜下的手术,术中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病变部位,减少了手术的操作难度,减少了手术中的意外发生,风险较小。
同时,术后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感染等。
因此,EST+EPBD手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欢迎。
总之,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可以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且恢复快,风险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然,由于不同病人的身体情况、病变部位的位置和大小等不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可能需要采取其他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医生做出全面的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