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舞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0
《戏曲大舞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的基本知识,如戏曲的起源、发展、主要剧种等。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戏曲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我国的主要戏曲剧种及其特点。
3. 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剧种。
2. 教学难点: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剧种特点。
2. 欣赏法:观看经典戏曲片段,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曲表演,体验戏曲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戏曲资料,如视频、图片、教材等。
2. 准备戏曲表演的道具和服装。
3. 准备教室内的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戏曲音乐和视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经典戏曲片段,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讲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
3. 剧种介绍:介绍我国的主要戏曲剧种,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并讲解各剧种的特点。
4. 戏曲表演技巧:讲解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如唱、做、念、打等,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
5. 艺术魅力展示:通过欣赏经典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了解自己喜欢的戏曲剧种,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2. 观看至少一部戏曲作品,体会戏曲的艺术魅力,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对戏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戏曲知识。
九、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戏曲知识的理解程度。
《戏曲大舞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主要剧种;(2)使学生掌握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如唱、做、念、打;(3)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戏曲艺术;(2)采用分组讨论、合作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的戏曲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教育学生尊重艺术家,珍惜艺术遗产;(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戏曲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介绍戏曲的定义、特点、形成与发展过程。
2. 戏曲的主要剧种:介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我国四大剧种的特点及代表剧目。
3. 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唱、做、念、打,以及各剧种的特色表演技巧。
4. 戏曲脸谱与道具:介绍戏曲脸谱的分类、特点及象征意义,道具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5. 戏曲舞台布局与表演:讲解舞台的构成、布局,以及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主要剧种;(2)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3)戏曲脸谱与道具的特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1)戏曲表演中的唱、做、念、打技巧的掌握;(2)戏曲脸谱的象征意义解读;(3)戏曲舞台布局与表演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剧种特点等知识;2. 演示法:展示戏曲表演技巧、脸谱与道具等;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表演练习;4. 讨论法:分组讨论戏曲艺术的相关问题;5. 创新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个性的戏曲作品。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2. 讲授知识:讲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剧种特点等;3. 演示与实践:展示戏曲表演技巧、脸谱与道具,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4.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戏曲艺术的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5. 创新创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个性的戏曲作品;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给予鼓励和指导。
《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章:活动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定义和起源。
2. 介绍戏曲的基本特点,如唱、做、念、打等。
3. 通过观看一段戏曲表演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
教学活动:1. 开场白:教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戏曲的世界。
2. 观看戏曲表演片段:让学生观看一段经典的戏曲表演片段,引导他们观察和感受戏曲的特点。
3. 讨论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戏曲的认知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二章:戏曲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戏曲技巧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基本技巧,如唱腔、表演、念白、打击等。
2. 通过观看不同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技巧的魅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戏曲的基本技巧,并进行示范。
2. 观看戏曲片段:让学生观看不同戏曲片段,引导他们观察和欣赏不同技巧的应用。
3. 实践和练习:学生进行简单的戏曲技巧练习,如唱腔模仿、表演动作等。
第三章:戏曲的角色和行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角色和行当。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角色和行当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角色和行当的定义和分类。
2. 通过观看不同戏曲片段,让学生了解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戏曲的角色和行当的定义和分类。
2. 观看戏曲片段:让学生观看不同戏曲片段,引导他们观察和欣赏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3.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表演风格。
第四章:戏曲的流派和剧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流派和剧种。
2. 培养学生对戏曲流派和剧种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流派和剧种的定义和分类。
2. 通过观看不同戏曲片段,让学生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戏曲的流派和剧种的定义和分类。
《戏曲大舞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戏曲的基本概念1.1 介绍戏曲的定义: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融合了唱、做、念、打等多种表演手段。
1.2 讲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介绍戏曲的分类:京戏、昆曲、越剧、黄梅戏等。
1.4 讲解戏曲的角色分类:生、旦、净、末、丑等。
第二章:戏曲的表演技巧2.1 讲解唱腔的分类和特点:慢板、快板、散板等。
2.2 介绍做功的基本技巧:手势、眼神、步伐等。
2.3 讲解念白的节奏和韵律:韵白、散白等。
2.4 介绍打功的种类和技巧:拳术、器械等。
第三章:戏曲的代表作品3.1 介绍京戏的代表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3.2 介绍昆曲的代表作品:《牡丹亭》、《西厢记》等。
3.3 介绍越剧的代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
3.4 介绍黄梅戏的代表作品:《天仙配》、《女驸马》等。
第四章:戏曲的现状与发展4.1 分析戏曲现状:传统戏曲艺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观众流失等问题。
4.2 探讨戏曲的保护与发展:政府政策支持、戏曲教育普及、创新演出形式等。
第五章:戏曲欣赏与评价5.1 讲解如何欣赏戏曲:关注唱腔、表演、舞台布置等方面。
5.2 介绍评价戏曲的标准:剧情、角色塑造、舞台效果等。
5.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戏曲活动,提高对戏曲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第六章:戏曲舞台艺术探究6.1 分析戏曲舞台的布局与设计:舞台布景、道具、服装等。
6.2 讲解戏曲演员的化妆与造型:脸谱、发型、穿戴等。
6.3 探讨戏曲表演的节奏与氛围:音乐、唱腔、互动等。
第七章:地方戏曲特色介绍7.1 介绍东北戏曲:二人转、评剧等。
7.2 介绍华北戏曲:河北梆子、晋剧等。
7.3 介绍华东戏曲:闽剧、婺剧等。
7.4 介绍华南戏曲:粤剧、潮剧等。
第八章:戏曲与传统文化8.1 讲解戏曲与诗词的关系:诗词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提高对戏曲的认知水平。
2. 通过学习戏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3. 通过对戏曲的欣赏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戏曲的主要流派及特点3. 戏曲的基本知识(如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唱、做、念、打等表演手法)4. 经典戏曲选段欣赏5. 戏曲表演实践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观看经典戏曲选段,感受戏曲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表演,提高表演技巧。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戏曲文化。
四、教学资源1. 戏曲视频资料:经典戏曲选段、戏曲表演技巧展示等。
2. 戏曲图书资料:介绍戏曲发展历程、角色扮演、表演技巧等书籍。
3. 网络资源:戏曲文化网站、在线戏曲课程等。
4. 戏曲道具:戏服、道具、化妆用品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喜爱程度,通过课堂参与度、表演积极性等方式评估。
3. 学生戏曲表演技巧的提升,通过课堂表演、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
4.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方式评估。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2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主要流派及特点。
第5-8课时:学习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角色分类、表演手法等。
第9-12课时:欣赏经典戏曲选段,分析戏曲的音乐、唱腔、表演技巧等。
第13-16课时:进行戏曲表演实践,学习戏曲的化妆、穿戴戏服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戏曲的基本知识。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优秀3篇)《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2、验证网络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3、尝试网络环境和课堂教学的整合。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戏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鉴赏中国戏曲;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以了解、欣赏、探究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能力和活动能力。
【课前准备】1、预习课本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2、携带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活动材料。
【学习过程】一、教师导入略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过程1、进入任务一:学生关于戏曲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相关练习。
有余力的同学可学习浏览拓展知识的部分内容。
2、进入任务二: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小组加入。
3、小组任务简单说明:⑴工艺品制作(脸谱等):在硬纸或蛋壳等你能想到的地方绘制戏曲脸谱,制成小工艺品;能对脸谱进行分类,并附文字或口头说明。
也可以制作贺卡、邮票、火柴盒等工艺品。
⑴戏曲手抄报:灵活运用自己搜集和与同学交流得来的戏曲资料,办一份手抄报──《戏曲大舞台》;撰写办报感受(收获)与同学交流。
⑴辩论擂台:①确定选题,准备资料、组织选手;②可在网上论坛参与辩论。
辩题:中国戏曲是弃是留⑴模仿秀:尝试学唱戏曲,进行舞台表演实践;亦可以对戏曲舞台表演过程进行追踪研究并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形式自己选择,可以表演或汇报等;可以上交研究报告。
⑴其他创意:你可以不参加上述小组的活动,你可以独立完成其他有创意的活动。
但必须上交成果。
比如撰写某一专题的研究报告等。
四、合作探究过程小组成员分工──收集整理资料──讨论归纳资料──成果制作──成果展示五、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下课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篇二了解戏曲,关注戏曲——《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授课人:林敏冬活动目的:1、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关注戏曲的发展。
戏曲大舞台教案设计第一章:戏曲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戏曲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戏曲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理解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戏曲的定义和起源:介绍戏曲的定义,讲解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戏曲的发展历程:介绍戏曲的发展历程,包括唐宋时期的杂剧、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和近现代的戏曲改革。
戏曲的基本特点:讲解戏曲的艺术特点,包括唱、做、念、打等表演形式,以及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分类。
戏曲的分类:介绍中国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代表剧目。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举例法:通过介绍具体的戏曲剧种和代表剧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戏曲的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戏曲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戏曲特点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戏曲表演艺术2.1 教学目标了解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元素,如唱、做、念、打等。
掌握戏曲角色的分类和表演特点。
理解戏曲表演中的化妆、服饰和道具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元素:介绍唱、做、念、打等戏曲表演形式,讲解它们在戏曲演出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戏曲角色的分类和表演特点:介绍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定义和表演特点,讲解不同角色在戏曲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化妆、服饰和道具的作用:讲解戏曲演出中化妆、服饰和道具的重要性,介绍它们在塑造角色形象和表现剧情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元素和角色的表演特点。
演示法:通过实际演示戏曲表演中的唱、做、念、打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戏曲表演艺术的了解和感受。
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元素和角色的表演特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化妆、服饰和道具的作用的掌握情况。
《戏曲大舞台》教案《戏曲大舞台》教案1学习目标:1、初步识记并积累戏曲文化知识,如几种主要地方戏的名称、特色和京剧的脸谱知识、行当等。
2、利用多媒体欣赏戏曲名段,说一说戏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
3、探讨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态度,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学生课前活动:1.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通过书籍、络等渠道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2.访问剧团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
3.调查青少年对戏曲的态度,以及应对措施。
课堂教学过程:一. 导语课堂调查学生对戏曲的了解程度,引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
我们可以欣赏河南豫剧的淳朴厚实,此外,在戏曲上,还有京剧的雍容典雅,越剧的轻柔婉转,梆子戏的高亢悲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二、在这节课上,我们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是(见上述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赛一赛,积累戏曲常识1、赛一赛(1)课前,你们在前几天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一定搜集到很多有关戏曲的资料,了解了戏曲的一些常识吧。
下面我们就检测一下,检测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分组进行,抢答题谁最先举手作答并回答正确,就可为本组挣分,最后评出评出优胜组,给予小小的奖励;每题10分,现在大题开始。
(大屏幕显示)必答题有两轮,抢答题有两轮:必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第一组题1.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剧种是哪个剧种?(昆剧)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3.与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第二组题v 1.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360多种)v 2.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京剧)v 3.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必答题:第二轮(连线题)第一组题昆剧芬芳的泥土气息京剧浓浓的河南特色黄梅戏中国戏曲之母豫剧东方歌剧第三组题梅派 A.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娇婉的风格程派 B.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风格荀派 C.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尚派 D.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抢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判断正误1、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戏曲大舞台教案设计第一章:戏曲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包括戏曲的定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使学生掌握中国戏曲的主要分类,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戏曲的定义: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元素。
讲解戏曲的特点:表演性、音乐性、舞蹈性、文学性等。
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分类: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戏曲的特点和形式。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戏曲基本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课后进行戏曲种类的研究,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二章:戏曲表演的艺术特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戏曲表演的艺术特色,包括唱、做、念、打等元素。
使学生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2.2 教学内容:讲解戏曲表演的四大基本元素:唱、做、念、打。
介绍唱腔的分类和特点,如旦角、生角、净角等。
讲解做功的技巧,包括身段、手势、步伐等。
介绍念白的训练方法和要求。
讲解打击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技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戏曲表演的艺术特色和基本技巧。
通过示范和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练习戏曲表演的技巧。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戏曲表演艺术特色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京剧的表演特色与代表剧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表演特色,包括唱腔、做功、念白和打击乐器等。
使学生熟悉京剧的代表剧目,并能欣赏其艺术魅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京剧的唱腔特点,如西皮、二黄等。
介绍京剧做功的技巧,包括生角、旦角、净角等的身段和动作。
讲解京剧念白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介绍京剧打击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方式。
讲解京剧的代表剧目,如《红楼梦》、《穆桂英挂帅》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京剧的表演特色和代表剧目。
戏曲大舞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了解戏曲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使学生认识到戏曲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1.2 教学内容介绍戏曲的定义:戏曲是一种综合音乐、舞蹈、表演、武术等艺术形式的传统表演艺术。
讲解戏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民间歌舞到宋代杂剧,再到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现代的戏曲形式。
1.3 教学活动观看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的魅力。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戏曲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戏曲的分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流派的戏曲分类。
让学生掌握戏曲的主要特点。
2.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主要的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
分析不同戏曲的特点:如唱腔、表演、服饰、化妆等。
2.3 教学活动观看不同戏曲剧种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特点和魅力。
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不同戏曲的异同点。
第三章: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
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唱、做、念、打。
分析不同表演技巧在戏曲中的运用和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观看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戏曲表演技巧的应用。
分组练习,让学生尝试简单的戏曲表演技巧,如唱腔、动作等。
第四章:戏曲的角色与行当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戏曲的角色分类和行当体系。
让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表演特点和形象塑造。
4.2 教学内容讲解戏曲的角色分类:生、旦、净、末、丑。
介绍各个角色的表演特点和形象塑造方法。
4.3 教学活动观看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观察和认识不同角色的表演特点。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尝试扮演不同角色的形象和表演。
第五章:戏曲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戏曲的传承意义和现状。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戏曲文化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讲解戏曲的传承历史和重要人物。
分析当前戏曲文化面临的困境和保护措施。
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对中国戏曲种类及特点作了概括的介绍,但比较简单。
要上好这堂课,教师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既要收集相关影碟、录音,又要查找相关网址,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能一一介绍。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因此,本节课重点介绍的是京剧。
其余的剧种简略介绍。
二、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对中国戏曲种类及特点作了概括的介绍,但比较简单。
要上好这堂课,教师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既要收集相关影碟、录音,又要查找相关网址,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能一一介绍。
京剧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对中国戏曲种类及特点作了概括的介绍,但比较简单。
要上好这堂课,教师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既要收集相关影碟、录音,又要查找相关网址,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能一一介绍。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因此,本节课重点介绍的是京剧。
其余的剧种简略介绍。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2、了解中国戏曲的知识,鉴赏中国戏曲;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4、以了解学生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导入:播放《唱脸谱》引入新课。
同学们听了刚才的音乐,看了屏幕上的图片,知道老师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吗?学生:戏曲。
师:对了。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关于京剧脸谱的歌曲。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你看过、听过哪些戏?知道哪些著名演员的名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戏曲、了解戏曲。
(一)、我们先了解一下戏曲的历史。
(二)、介绍中国戏剧种类。
让学生结合平时对戏剧的了解,说说自己知道的戏剧种类。
(这一环节意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上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三)、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
(四)、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1、分四大行当。
2、京剧旦角流派。
3、京剧脸谱欣赏。
(五)、学习检测。
运用戏曲知识来研读鲁迅〈〈社戏〉〉中关于绍兴社戏的描写。
“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这个黑的长胡子的演员外号叫什么?(铁头老生)是什么角色?(老生或须生,武生,武老生)属于戏曲哪个行当?(生)他的黑脸代表什么?(猛智)接着出场的是一个小旦(相当于闺门旦)。
“咿咿呀呀地唱”。
小旦是扮演什么的角色?(年轻女子、少女)你知道在戏曲舞台上,谁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荀慧生)小旦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
小生是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
”丑角,俗称什么?(小花脸)扮演什么角色?(滑稽人物)——“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老旦终于出台了。
”老旦是扮演什么的角色?(老年女子)“终于”。
我最愿意看的是什么?“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蛇精的脸谱应该是什么颜色?(银色。
〈〈唱脸谱〉〉:“银色的妖怪。
”)(此环节既是学习检测新知识,又是对学过的课文的重新接读)(六)、学生竞赛把这堂课学过的知识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集体回答和抢答等形式来进行自我检测。
答对者由课代表给组和个人记录。
(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团结竞争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七)、精彩名段欣赏(八)、看一看,学一学(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戏曲的亲和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给学生信任,给学生表现的舞台。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到了知识,和本来很陌生的戏曲拉近了距离。
(八)、我为戏曲出一策。
师: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无人问津。
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
(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
全班交流。
)师:刚才大家纷纷对如何振兴中国戏曲提出了自己的点子,同学们勇于参与的精神值得我佩服。
现在,国家有意要在中学推行京剧,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来中国戏曲的春天吧!(新课标重探究、重体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沉重的话题,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社会责任感。
结果的可行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参与了,收获了。
)(九)、作业设计。
开展学生戏剧活动。
1、学唱一曲你喜欢的中国戏曲片段,剧种不论;2、通过Internet网查阅中国戏曲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唱脸谱》引入新课。
(一)、我们先了解一下戏曲的历史。
(二)、介绍中国戏剧种类。
让学生结合平时对戏剧的了解,说说自己知道的戏剧种类。
(这一环节意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上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三)、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
(四)、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1、分四大行当。
2、京剧旦角流派。
3、京剧脸谱欣赏。
(五)、学习检测。
运用戏曲知识来研读鲁迅〈〈社戏〉〉中关于绍兴社戏的描写。
(六)、学生竞赛把这堂课学过的知识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集体回答和抢答等形式来进行自我检测。
答对者由课代表给组和个人记录。
(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团结竞争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七)、精彩名段欣赏(八)、看一看,学一学(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戏曲的亲和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给学生信任,给学生表现的舞台。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到了知识,和本来很陌生的戏曲拉近了距离。
(九)、作业设计。
开展学生戏剧活动。
1、学唱一曲你喜欢的中国戏曲片段,剧种不论;2、通过Internet网查阅中国戏曲的相关资料。
导入、讲解、表演由于地域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
三、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2、了解中国戏曲的知识,鉴赏中国戏曲;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4、以了解学生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设计理念: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现有图文影像资料,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常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熏陶,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教学策略:欣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七、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歌曲《唱脸谱》、京剧《苏三起解》、《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木兰片段》等。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唱脸谱》引入新课。
同学们听了刚才的音乐,看了屏幕上的图片,知道老师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吗?学生:戏曲。
师:对了。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关于京剧脸谱的歌曲。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你看过、听过哪些戏?知道哪些著名演员的名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戏曲、了解戏曲。
(一)、我们先了解一下戏曲的历史。
(二)、介绍中国戏剧种类。
让学生结合平时对戏剧的了解,说说自己知道的戏剧种类。
(这一环节意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上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三)、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
(四)、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1、分四大行当。
2、京剧旦角流派。
3、京剧脸谱欣赏。
(五)、学习检测。
运用戏曲知识来研读鲁迅〈〈社戏〉〉中关于绍兴社戏的描写。
“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这个黑的长胡子的演员外号叫什么?(铁头老生)是什么角色?(老生或须生,武生,武老生)属于戏曲哪个行当?(生)他的黑脸代表什么?(猛智)接着出场的是一个小旦(相当于闺门旦)。
“咿咿呀呀地唱”。
小旦是扮演什么的角色?(年轻女子、少女)你知道在戏曲舞台上,谁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荀慧生)小旦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
小生是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
”丑角,俗称什么?(小花脸)扮演什么角色?(滑稽人物)——“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老旦终于出台了。
”老旦是扮演什么的角色?(老年女子)“终于”。
我最愿意看的是什么?“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蛇精的脸谱应该是什么颜色?(银色。
〈〈唱脸谱〉〉:“银色的妖怪。
”)(此环节既是学习检测新知识,又是对学过的课文的重新接读)(六)、学生竞赛把这堂课学过的知识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集体回答和抢答等形式来进行自我检测。
答对者由课代表给组和个人记录。
(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团结竞争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七)、精彩名段欣赏(八)、看一看,学一学(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戏曲的亲和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给学生信任,给学生表现的舞台。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到了知识,和本来很陌生的戏曲拉近了距离。
(八)、我为戏曲出一策。
师: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无人问津。
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
(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
全班交流。
)师:刚才大家纷纷对如何振兴中国戏曲提出了自己的点子,同学们勇于参与的精神值得我佩服。
现在,国家有意要在中学推行京剧,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来中国戏曲的春天吧!(新课标重探究、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