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南王府庄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6
国营养猪:奇葩的大明朝宗室管理制度在明朝,各种思维奇葩的制度,此起彼伏。
这些制度往往深刻的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军事和地方管理事物,交织在一起,成为可怕的无底洞。
其中,又以针对皇室宗亲的管理政策,最具破坏力。
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还直接削弱了王朝实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政策最差的一种。
蒙古式封建残余朱元璋一手建立了明朝宗室管理制度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实际上有着浓郁的蒙古遗风。
以元朝继承人自居的朱元璋,不仅要对外继承过去蒙古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对内也搞了一套蒙古人分封几大汗国的封建模式。
所以,从明太祖立国不久开始,明朝政府对宗室的待遇就十分优渥。
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了朱家的封建统治和皇权专制本身。
蒙古帝国的分封给了朱元璋以很大灵感军事上,藩王们都配备有数目不少的护卫,基本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私家军班底。
尤其是位于边境的几个藩王,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外,周遭地区的卫所力量,也都可以供其调遣。
据统计,明初的藩王能够节制的总兵力在40万以上!政治上,藩王子孙们不仅可以世袭,而且地位崇高。
他们甚至还能干预地方上的所有行政事务,范围绝不仅限于自己的王府领地。
只要藩王觉得有必要,一样可以过问领地周围的地方事务,权力远高于一般人想象中的封建领主。
明初的藩王分封在经济方面,宗藩的优渥待遇主要表现在岁禄和赐田这两项,而且还能获得一些由国家发放的供应开支。
亲王每年的禄米,可有1万石。
除此之外的赐田数量,也并不少,常常在一百顷以上。
这就等于让藩王们拥有了非常固定的2笔收入。
如果说当年的蒙古人,只是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4-5个汗国。
那么朱元璋的藩王们,则是在地域更小的东亚大陆上,建立了一系列更小更杂的新汗国。
一直到明朝中期蒙古影响都在明朝随处可见打疼了要揉揉建文帝能力不足却想削藩宗藩们在军事、行政、政治上的权力,在朱元璋死后逐渐被朝廷所剥夺。
在思维层面逐渐汉化的继任者努力下,建文朝开始削藩政策。
Vol.40No.62021年11月第40卷第6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21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21.06.009明代蜀藩多贤王考论阙凡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摘要】宗室群体是明代政治的重要参与者,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他们多以“弃物”的形象出现。
但位于西南一隅的蜀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象:贤王辈出,礼乐治国。
蜀藩贤王在独特的历史与区域环境中形成,传承并丰富着“文治、亲亲、尚贤”的家法,使四川在明代重新焕发了“天府之国”的荣光,展示出明代宗藩的新特点。
【关键词】明代;宗藩;朱椿;蜀藩贤王;蜀藩家法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1)06-0098-10收稿日期:2021-06-24作者简介:阙凡雨(1997—),男,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明代宗藩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明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蜀王作为明代分封于四川地区的唯一亲王,与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明代蜀藩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蜀藩的陵墓及其出土文物的考古学研究、蜀王角色及蜀藩综合性研究、蜀藩与四川地方社会关系的研究。
其中,第一个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有薛登和方全明《明蜀王和明蜀王陵》[1]、任学清《明蜀王陵———精美的地下宫殿》[2]、任新建《明蜀僖王陵藏式石刻考释》[3]等一系列蜀藩宗室陵墓考古发掘报告,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蜀藩陵墓的结构、分布、数量、出土文物及其蕴含的考古学意义。
第二个领域的相关论文有陈世松《明代蜀藩宗室考》[4]、宋立杰《明代蜀王角色研究》[5]、马士训《明代蜀藩研究》[6]、胡开全《中都阅武与藩王培养》[7]和《蜀献王与建文帝》[8]等,上述文章都对蜀藩作了有意义的研究,但上述文章均. All Rights Reserved.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未对蜀藩贤王①群体予以充分的关注,这就给本文的写作留下了空间。
河南开封发掘明代永宁王府遗址永宁王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宁王朱有光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于永乐初年。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宁王朱在镗薨,无子除国。
从第一代永宁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宁王朱在镗,共历八代196年。
永宁王府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庙街中段路西。
经勘探,整个王府遗址平面呈长方形,边缘有宽约1.6米的夯土包砖墙围绕,南北通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15米。
整座王府遗址建筑布局包括东、中、西三处院落,中院为主院,东院及西院为跨院。
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点发掘揭露了中轴线院落。
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约5米,叠压在厚约2.5米的淤土层下,布局呈中轴对称的四重三进式院落,中轴线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王府南大门、隔墙(照壁?)、仪门、前厅房、后厅房、花园(假山、水池)等。
该院每栋主体建筑之间沿中轴线有踏道或甬道相连,前厅房与后厅房均有附属的东西厢房。
仪门与甬路L1、前厅房,前厅房与后厅房、甬路L2组合形成了两组工字形殿。
▲永宁王府遗址远景遗迹遗物大门(F9)为五间三开的高台屋宇式建筑,面阔19.7米,进深两间8.8米。
门前对应3门有台阶3道。
台阶前左右两侧有上马石两尊。
绿釉琉璃瓦屋顶,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以龙纹为主。
瓦当长32~33.5厘米、宽14.8~17.5厘米,滴水长39厘米、宽25.8~28厘米,相当于《清式营造则例》五样、六样。
大门两侧八字闪墙,墙宽约1.6米,墙面涂红,蓝釉琉璃瓦墙帽。
大门北侧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内。
大门向北与仪门之间有1道东西向隔墙将两门之间的空间分割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东端南北两侧有掖门相通。
▲永宁王府遗址正视图(自南向北)仪门为三间一开的高台屋宇式建筑,面阔12.8米,进深两间8.6米。
门北侧东西两侧有门房。
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顶,绿釉琉璃瓦以龙纹为主,间有少量花卉纹。
瓦当长28.5~32.5厘米、宽13.3~15厘米,相当于《清式营造则例》六样、七样、八样。
明末三饷1. 前言明末三饷向来被评价为亡国之举,这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
简单的看,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朝政时候,是明帝国经济状况最好的时代,当时户部太仓库岁收入四百万两白银,号称国库充溢。
而到崇祯年间,三饷加派多达每年近两千万两白银,可想可知耗尽国力。
然而,明政府不是不知道加派的危害,只是确有迫不得已的地方。
《明史食货志》记载:御史赫晋亦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
今加派辽饷七百三十余万。
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疏语虽切直,而时事危急,不能从也。
明末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不绝,帝国财政入不敷出,无力筹备军饷组建军队,又不能任蛮夷、流寇蹂躏国家而置之不理,于是不得不征收巨额赋税,却又将良善百姓逼上造反之路。
为御敌入侵而加派,因加派而逼民为寇,要荡寇又得加派,于是恶性循环,乃至亡国。
但明末这种加派和平乱两难的局面,究竟应该怎样妥善解决呢?对此,孟森先生说:夫古礼家之说,年不顺成,天地祖宗可以杀礼,社稷神诋可以变置。
古者神权最重,而救国只有夺典礼,而不闻可以剥民生。
卧薪尝胆,乃有国者自处于极苦,与军民同其生活,自能尽全国之人力物力以度此难关。
孟森先生的这种意见代表了传统史观的看法,虽然合情,却未必合理。
明帝国户部正常岁收入不过四、五百万两白银,皇帝个人收入金花银不过一百万两白银,在支出京师宫廷日常开销、武将薪酬等等必要费用后,只要节省,就能解决辽东边防所需每年上千万两白银的问题吗?显而易见,三饷深深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在明末时期赋税最重的是在长江三角洲一代,为什么期赋税最重的地区没有造反起义呢?仔细想来,其实关于三饷以及相关的明代财政税收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搞清楚。
三饷究竟占到明帝国田赋总收入的多少?三饷摊入田赋的是多少?三饷怎样分配给各个地区?明代真实的财政总收入是多少,明末军事费用的总支出是多少?明帝国的财政结构是怎样的?了解这些以后,我们才能做出判断:明末三饷是否过分重到民众不可接受?明帝国是否能够在不征收三饷的情况下打赢国外国内战争?2. 三饷的计算辽饷,征收于万历四十六年辽东战争,总共为一千零二十九万九千六百零二两。
明代南阳唐王府教育研究明代南阳唐王府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内,是南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唐王府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
唐王府教育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受到了历史学者和教育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对明代南阳唐王府的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王府的历史唐王府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是明代南阳州(今南阳市)的行宫,供给南阳府县的官员使用。
故称“南阳行宫”。
南阳行宫是由南宋贵族王诚改建成的,据《石刻释文》的记载,王诚是刑部尚书王宗孟的嫡长孙。
行宫有个后妃的坟墓,叫零陵公主坟。
零陵公主是南宋嘉定帝的公主,她嫁给了南宋末年,明初赵顼朝荆州太守商人欧闪家的儿子欧阳铉,但一年多后便与婆家发生纠纷,受牵连,去世。
而欧阳铉在南阳创业,官居议大夫,为派窦鹏所害,而客死他乡南阳。
王诚拿了欧阳铉的家产,迁都到南阳,把欧阳铉的老居改成了行宫。
唐王府作为南阳市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其规模宏大,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建筑布局严谨有序,以及雄伟的门楼、庭院和寝宫,透露着浓厚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展现了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唐王府的保护与利用获得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历史文化以及开展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唐王府教育的特点明代南阳唐王府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唐王府是南阳一带的重要思想文化中心,承担着教育传承和宣扬儒家思想文化的重任。
在当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南阳地区作为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唐王府作为南阳地区的重要官方建筑,自然成为了南阳地区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
唐王府的教育体系注重德育为本,强调个体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明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
唐王府的教育着眼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强调孝道忠诚、仁爱友善等儒家价值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塑造,这一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史专题论文题目浅析明朝经济发展状况学院文史学院姓名严文科专业历史学学号283020215浅析明代经济发展状况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王朝,从它的诞生、成长、繁荣到消亡,其特殊的经济发展状况,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明朝前期明初统治者在元末农民战争猛烈扫荡旧生产关系落后环节的基础上,实施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使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发展。
当时,明太祖告诫各地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乏,好比小鸟不可拔羽,新树不可摇根。
”为此,他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鼓励生产,与民休息。
朱元璋特别强调奖励垦荒和移民屯田。
到明太祖后期,土地大量开垦,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
而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大,成为中国历史又一鼎盛皇朝。
二明中后期15 世纪 40 年代至 17 世纪 20 年代,即明英宗正统年间至明神宗万历末年。
总的形势是,大明帝国繁荣强大的时代已告结束。
政治上官方势力抬头;法制日益松驰,官员更加腐化。
财富争夺日益激烈化。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封建贵族地主疯狂兼并地土地,“皇庄”遍畿内;王府庄田、勋戚庄田、中官庄田、大量扩张,遍布各地,都是权力的变生物。
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不断激起暴动抗争。
小农经济遭受破坏,也使政府财政陷于困境。
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军备败坏,导致政治危机不断加深。
加上北方鞑靼、瓦刺崛兴,屡屡破关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不断登陆骚扰,明皇朝内外交困,国力渐衰。
三明后半期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使明中朝的社会危机得以缓解,一条鞭法的实施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张居正为了抑制兼并,均平赋役,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下令清丈土地的基础上,进行赋役改革,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1)把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力役合并到一起,如里甲、均徭及杂役等总编为一条,并入田赋一起征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3顾锦春,叶剑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近20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试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
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20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 宗藩制的建立。
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1]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2]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
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
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4]、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5]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
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藩禁”政策。
暴鸿昌的《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6]、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7]、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8]和苏德荣的《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9]皆对明朝“藩禁”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各自的表述,大抵皆认为洪武朝诸王权力过大,永乐、宣宗朝实行了“削藩”政策,宗藩由此退出政治舞台。
明代河南府进士区域分布研究
李小白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8(034)002
【摘要】经统计,地处豫西的明代河南府进士总数为258人,仅洛阳一县就占126人,表明河南府一州十三县的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并在府治洛阳县一地造成明显的地域性人才集聚现象.这种差异化的出现,与当时河南府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教育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总页数】6页(P66-70,160)
【作者】李小白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J], 陈之林
2.明代河南怀庆府进士区域分布研究 [J], 李小白
3.明代景泰、天顺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 [J], 陈之林
4.明代河南府进士区域分布研究 [J], 李小白;
5.明代河南府进士研究 [J], 刘林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