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 格式:pdf
- 大小:535.42 KB
- 文档页数:6
36浅析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于我国之借鉴与启示高全靓(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我国建国初期在“一边倒”政策指引下,几乎完全仿照苏联建立起一整套国家机器,也包含社会保障制度:与苏联的国家保险模式相同——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公有制建立国家保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一系列社保制度改革与我国同期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保改革具有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两国社保制度,对我国完善社保制度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救助重视非货币性救助与中国相同,俄罗斯的社会救助给予申请受助者的救助形式包含现金津贴和物资救助。
除此之外,俄罗斯社会救助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制度设计是社会服务,它是指由俄罗斯联邦或地方政府对从事社会服务领域活动的社会组织授权,为处于困难生活状况的俄罗斯联邦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俄罗斯联邦的常住人口和家庭提供必要社会性服务的活动。
简言之,即为政府授权并购买社会组织的相关服务来救助俄境内有救助需要的人。
其突出的特点是提供实物性(非货币性)形式的社会性服务,例如洗衣、做饭、精神疏导、儿童教育、残疾帮扶、就业培训等。
俄罗斯社会救助中的社会服务项目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借鉴,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仍然以货币性救助为主,例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等。
这些救助制度目前普遍采取的救助形式不外乎于直接提供资金津贴或减免受助者享受相关服务项目的费用,而缺乏由社会组织提供的非货币性社会服务。
总之,我国以往的社会救助没有将“救”和“助”有机统一起来,更多的是“救”而缺乏“助”[1],而这种救助形式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式的救助,其不仅很难取得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共意,最根本的其很难从源头上去消灭贫困,即只是在消灭贫困的形式,而不是在消灭造成贫困的原因。
而俄罗斯的社会服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项很好的借鉴,尤其是其中包含的“残疾儿童教育和培训”、“就业培训”等项目,无疑极大提高了一个受助者的可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摆脱贫困。
俄罗斯的沙皇制度与社会革命俄罗斯历史上,沙皇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社会革命则对这一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沙皇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入手,探讨社会革命对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历史背景对当代俄罗斯的影响。
一、沙皇制度的起源和特点沙皇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俄罗斯公国时期,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与斯拉夫诸公国的接触导致沙皇制度的形成。
沙皇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卡撒尔",意为"皇帝",在俄语中则被称为"царь"。
沙皇制度在俄罗斯历史上长期存在,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被推翻。
沙皇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沙皇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是法律的创制者和最高行政长官。
其次,沙皇在宗教上享有特权地位,被认为是俄罗斯东正教的保护者和最高神职人员。
第三,沙皇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与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行世袭制,形成庞大的贵族阶层。
最后,沙皇制度下的俄罗斯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均呈现出封闭和保守的特点。
二、社会革命对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的变革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这些运动被统称为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对俄罗斯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首先,社会革命引起了农民起义的风暴。
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他们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寻求解放。
19世纪中叶至晚期,一系列农民起义爆发,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861年的农奴解放运动,这一运动最终导致了农奴制的废除。
其次,社会革命加剧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
工人们面临着低工资、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他们通过罢工和建立工会等方式,争取自身权益的保护。
工人运动的兴起促使沙皇政府在20世纪初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人保护政策,包括限制工时和提高工资。
此外,社会革命也推动了知识分子运动的发展。
一批积极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宣传和组织活动,呼吁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俄罗斯改革对我国改革启示【内容提要】俄罗斯经过近20年的改革,已有了一定的成效,期间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改革三个阶段的研究,为中国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经济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一、俄罗斯改革的三个阶段1.激进的“休克疗法”。
苏联剧变后,俄罗斯走上了一条彻底否定过去的激进改革之路。
俄全盘否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搬用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1991年初俄罗斯政府采用“休克疗法”,一次性放开物价,同时采用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并大规模推行私有化。
俄当局盖达尔政府宣称,到1992年秋,将取得经济稳定、市场供应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效果。
但结果恰恰相反,政治斗争混乱无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经济大幅下滑,人民生活急剧下降,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2.对“休克疗法”的修正。
在严峻的形势下,以1994年3月切尔诺〃梅尔金当选总理宣布放弃“休克疗法”。
第二阶段对“休克疗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修正,重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第二阶段的调整和震荡止住了第一阶段的经济下滑和恶性通货膨胀,但是经济仍然处于萧条状态。
1997年俄经济增长有些起色,但是1998年的金融危机扼杀了这一势头。
第二阶段经济改革的不力波及到了政治稳定,在1998年3月到1999年8月不到18个月的时间里,叶利钦更换四任总理,俄政府在政治、经济上面临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3.稳定发展时期。
自1999年普京担任总理并于2000年当选总统以来,以铁的手腕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加强宏观调控,扶持民族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导俄罗斯走一条既不盲目信奉自由主义、也不重新推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俄政治基本步入文明、法治的轨道,政局进入改革以来最为稳定的时期。
同时经济也在改革以来首次连续增长。
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2,2019俄罗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研究与启示丁奕宁,魏云娜(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宣布成立。
经历了社会动荡、经济低迷、国家解体等多重打击,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米珠薪桂。
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模式也不符合新的社会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刚刚建立起的俄罗斯联邦重新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继承了原先国家保险型社保制度的大框架,在俄罗斯转轨时期,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有着过去苏联模式的影子。
一、俄罗斯社保体系的基本构成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失业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及社会救济制度这四大板块。
1、失业保险制度由于苏联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工作由政府统一分配,所以苏联社会不存在显性失业这一概念,进而也不会设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国家的失业现象也主要是隐性失业和部分失业。
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不景气及社会危机的影响,原来的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走市场经济之路,大范围的失业问题严重影响着这个年轻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有10万人没有工作,而到了90年代末全俄罗斯有将近六百余万人失业,虽然该项数字随着普京上台之后有所下滑,但俄罗斯的失业率依旧处于全球前列。
由此可见,失业保障制度在维护俄罗斯社会稳定、保障失业群体基本生活甚至再就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失业金主要由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主体共同缴费组成。
根据各主体实力按比例缴费。
失业基金由俄罗斯中央银行进行管理并参与市场运行,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失业保障制度的补助群体为16到59岁的男性、16到54岁的女性、非自愿失业的劳动者。
对于失业金的发放问题,国家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劳动者至少工作12周才有可能领取失业救济金;救济金在劳动者失业的第三个月开始发放,头三个月发放劳动者失业前两个月平均工资的75%,失业的第四个月为前两个月平均工资的60%,随后五个月为前两个月平均工资的45%(失业救济金一般按12个月的时长进行发放,年纪大的失业者最多按24个月的时长进行发放)。
与中国相比,俄罗斯的社会福利体系如何?
俄罗斯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不同于中国独特的制度和政策。
以
下将介绍俄罗斯社会福利体系的特点。
一、医疗保障
俄罗斯医疗体系基于国家医疗保险计划,并得到政府资助,保障全民
的医疗服务。
俄罗斯政府不仅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还设立国家
医疗保险基金,确保了医疗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此外,政府还注
重提高医疗水平,增加医疗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保障人民的健康。
二、社会保障
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广泛覆盖全国居民。
政府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并为所有无法工作的残疾人士提供福利保障,以及为孤儿、单亲家庭
等弱势群体提供救助。
此外,政府还为在校学生提供补助金等。
这些
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三、社会保险
俄罗斯不仅提供养老金,还为职工提供一系列社会保险,例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工资每月的15%作为社会保险金,由雇
主代扣代缴,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和充足,保障了劳动者的利
益和权益。
四、文化、教育和体育
政府高度注重文化、教育和体育领域的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娱乐和文化消遣场所,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剧院和体育馆等。
教育领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和大学得到充分资助,全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与中国相比,俄罗斯的社会福利体系如何?”俄罗斯社会福利体系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包含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方面。
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使得广大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令人吃惊的俄罗斯社会福利制度莫斯科市区马路上跑的车,在品牌和新旧程度上远不及北京。
市区街道上,到处跑的是旧车、破车,早就该淘汰了。
可人家毕竟是有车族.大街上.见不到自行车,市民出行,除了乘地铁,挤公共,就是开私家车。
又深入了解了一下,算是基本上揭开了谜:市民们在生活上有许多不用花钱的地方。
尽管俄罗斯经济萧条,但它的社会福利仍然令人羡慕。
首先,居民住房不收费,虽然现在也学我们,开始住房改革,把公有住宅转给私人,但政府规定,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
还有,自来水、热水(一天24小时供应)、供暖,从来就不收费,索性连水表都省了。
这个国的公民根本不知水表为何物。
天然气和电的计价收费也是粗放型管理的低收费,这种收费对居民来说根本就不算是开支。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全民公费医疗也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我国的公费医疗仅仅是对公职人员及国有企事业职工而言的。
你没有有国家编制的工作,就享受不到公费医疗。
而俄罗斯却是全民公费医疗,农民,无业者,只要你是俄罗斯公民,就一律公费医疗。
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唯一不免的只有药费。
所有的人得了病,不管什么病,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人得了病,救护车就给你往医院拉,就给你治。
俄罗斯的经济虽然是多年来处于停滞状态,但它的义务教育制度却依然如故。
用我们的话说,叫作"再穷不能穷教育",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
而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
我曾就此询问过俄方人员,为什么要免费供餐。
俄方人已感到很吃惊,竟反诘;"学校不供餐,让孩子们到哪吃饭呢?"我说:"难道他们家里不给做饭吗?""家里?营养怎么保证?"俄方人员吃惊的表情使我感到惭愧一人家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我都当作问题来提!俄罗斯社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补贴很多,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物业管理以及许多行业和阶层享受的免费住宅、疗养、交通等等。
作者: 许艳丽[1,2]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发展观察
页码: 59-6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8期
主题词: 社保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休克疗法”;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水平;
叶利钦时期;普京政府;经济发展水平
摘要:苏联解体后,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转型期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原因分析(一)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失灵社会保障体系的失灵是俄罗斯进行艰难的经济转轨所产生的最明显也最不幸的结果。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在经济领域推行"休克疗法",快速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在经济过渡时期俄罗斯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并对过渡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及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俄罗斯社会保障体系失灵的原因:指出,国家或政府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处于比较超越的地位,前提是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市场中行动者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
从俄罗斯和东欧的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政府必须与资方的利益保持一定的距离。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前苏联继承下来的,社保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全社会普遍的福利制度转向为最贫困者提供的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
俄罗斯联邦在1991年至1994年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相继成立了一系列俄罗斯联邦退休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义务医疗保险基金、就业基金等。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一)退休养老基金制度俄政府于1991年12月27日颁布退休养老基金法,建立独立于国家预算的退休养老基金。
基金的来源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国家预算拨款的状况。
雇主按工资总额的31.6%缴纳费用,农场主按工资总额的20.6%缴纳,工人和公司职员按本人工资收入的5%缴纳,其他人员按工资收入的1%缴纳。
并对养老金的计算方式进行改革,延长养老金收入基数的期限,规定按照最后15个工作年的前5个月的平均收入计算养老金,新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的,按平均收入或最低生活费标准的一定百分比发放,所有退休人员数额都相等,另一部分是浮动的,与领取者的工龄和收入水平挂钩。
提高了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并实行养老金指数化,每 3个月按物价上涨情况对养老金进行调整,以抑制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养老金实际水平下降。
除了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之外,职工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构购买个人退休养老保险。
国家对已退休职工的义务不变。
但新的年轻工人将来退休时可从国家管理的养老退休基金获得50%的养老金,另一半来自新的个人退休金账户。
每个职工都有一个专门的账户,依靠平时积累的资金来保障老年时的生活。
俄罗斯社会保险制度
俄罗斯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残疾人保险、遗属保险等。
俄罗斯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俄罗斯联邦养老保险基金(PFR)负责管理,PFR同时也是失业保险基金(FSS)的一部分,目前俄罗斯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是以工龄、工作薪资和个人账户储蓄金额为基础进行计算的。
俄罗斯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俄罗斯联邦财政部和卫生部共同管理的,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医疗费用的一部分,并通过向企业收取医疗保险费用的方式来保证系统运作。
俄罗斯的失业保险制度则由俄罗斯联邦失业保险基金负责管理,包括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及职业培训等服务。
此外,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包括了针对妇女、残疾人和退伍军人等人群开展的专项保障计划。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民众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然而,具体的保险种类和覆盖范围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的信息,建议您查阅俄罗斯政府或相关机构的官方公告。
俄罗斯社会制度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沙皇时代。
在这个制度下,权力主要由沙皇和贵族统治,农民则处于社会的底层,贫富差距很大。
但是,在19世纪末的俄国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和政治变革,这些变革形成了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在这个制度下,生产资料被国家集体拥有,实行计划经济。
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权极大,集中在工人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
在这个时期,农民通过集体农庄的方式共同耕种土地,工人则通过工会组织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然而,苏维埃制度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计划经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平等,政府的控制权过于集中也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
此外,苏维埃制度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共和国成立,引入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政府放松了对企业和个人的控制,鼓励私人企业家创业。
这些改革使得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同时也让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然而,市场经济改革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体系崩溃、贫困和犯罪率增加等问题都成为了社会制度变革后的挑战。
此外,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过于放松的控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不满和不平等。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试图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通过提高最低工资和养老金等措施来缓解贫困问题,同时加强了对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的投资。
此外,政府还试图吸引外国投资,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在历经了沙皇制度、苏维埃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控制,以促进全民福祉的平衡发展。
俄罗斯和中国的社会福利有何不同?在如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福利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重点对俄罗斯和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进行解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 社会福利政策的起源俄罗斯的社会福利政策起源于苏联时期,因为统一的社会主义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苏联实行全民共产主义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得到了积极开展。
感性和智性劳动均有保障,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福利政策出现了断层和缺乏,导致社会不安和失业问题加剧。
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则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1年,中国发出《关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初始阶段。
随后,国家在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大力发展,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
当前,中国实行“全民社保”的政策,通过国家补贴和个人参与的方式,为民众提供基本保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2. 社会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俄罗斯的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较广泛,提供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其中,养老是俄罗斯社会福利政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俄罗斯职工可享受与职业年限相关的退休金和福利。
医疗保险制度也较为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疾病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均已形成。
此外,俄罗斯的住房保障也相对比较良好,政府通过保障房贷款、公租房等手段为居民提供住房保障。
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与俄罗斯相似,也提供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如今,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上社保制度最为健全,覆盖范围最广的一个国家。
在医疗方面,中国实行了代表未来的“医保支付方式”——按固定费用支付,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现象有着长期的保障。
3. 社会福利政策的可持续性俄罗斯的社会福利政策面临可持续性的问题,俄罗斯目前正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若无进一步的经济改革和调整,将难以维持现有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系浏览次数:227 发布日期:2012-01-04前苏联已建立了以国家保障为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俄罗斯通过财政收人,向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社会保障,保障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预算,另一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两部分资金合成了社会保障预算。
俄罗斯从20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01年l月l日起,俄罗斯将企业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费合并为统一社会税,作为国家预算外社会保障基金。
税额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6%,其中28%划归为养老保险基金,3.6%为医疗保险基金,4%为社会保险基金。
目前俄罗斯联邦各地政府,每年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住房、救济等社会公共领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弱势人群充分享受社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物业管理以及许多行业和阶层享受的免费住宅、疗养、交通等。
自2011年始,俄罗斯大多数用工单位将向俄罗斯联邦预算外基金缴纳提高了的保险费,按照相关法律,国家养老保险费率、医疗保险费率和社会保险费率从工资基金的26%上涨到34%。
一、养老保险1、1991年12月27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退休养老基金法》,建立了独立于国家预算的养老基金,实行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筹集方式。
1992年5月起开始采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使养老保障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劳动者的保险意识,1996年俄罗斯决定实行国家养老保险个人登记制度,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强制养老保险个人登记法》,养老保险个人登记制度在俄罗斯全境普遍实施,个人登记制度成为俄罗斯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997年公布了调整后的“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思路,即社会养老保险、强制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2002年1月1日,俄罗斯开始在全国实施新的养老制度改革,从以前的养老社会统筹,过渡到社会统筹和养老保险相结合。
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基础部分养老金、养老部分养老金和积累部分养老金三个支柱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