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41
2024年《雨巷》优秀课件雨巷课件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雨巷》为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详细内容涉及诗歌的朗读与欣赏,对诗歌意象、情感、节奏、韵律的分析,以及作者戴望舒的生平简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欣赏,理解并感受《雨巷》所抒发的情感。
2. 分析并掌握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雨巷》中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雨巷》,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运用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雨巷的印象,引出课题《雨巷》。
2. 朗读:让学生齐读《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对诗歌进行逐句分析,解读意象、情感、节奏和韵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互相点评,提高朗读水平。
5. 例题讲解:以课后习题为例,讲解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雨巷》2. 作者:戴望舒3. 诗歌意象、情感、节奏、韵律分析4.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歌中的意象包括“雨”、“巷”、“丁香”等,表达了作者在雨巷中邂逅美好事物的喜悦心情。
2.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雨巷》的节奏和韵律。
答案示例:诗歌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展现了雨巷的宁静与悠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第二单元一《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2023-2024)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雨巷戴望舒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技能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探索“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交流探索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提到阴雨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也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是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的把握,用语言传神地来表达。
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二)讲授新课: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一下戴望舒。
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望舒是神话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他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望舒出生于3月5日,我们很多同学对星座有研究,按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3月5日属于什么星座?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呢?从星相学的角度来说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欢幻想,那么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的性格,有这样温柔而又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望舒先生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而多情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这首诗。
整体感知这首诗到底美在哪里?我想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雨巷里头的那个姑娘。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美,这个姑娘她到底美在何处呢?她长什么模样穿的什么衣服?我们知道吗?无从知道。
何以见得这个姑娘美呢?从课文里只能知道是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是什么样?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成白色或者紫色,花形为结壮,颜色都不轻佻,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高洁,所以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们的青睐,而且丁香花,花姿姣好非常的美丽,但是极容易凋谢,所以多愁善感的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会伤春不已,说他是愁品,也就是愁怨的代表。
《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第一篇:《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雨巷》课堂实录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师:预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雨巷》和导学案。
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把课本合上。
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生:美的真谛。
师:这边的同学是不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生:是。
师:咱课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要注重纲目,纲举目张。
我们看了《雨巷》,没有注意它的题目——美的真谛!我们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吧?美的真谛,顾名思义!有点意思了,是吧?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配乐导入):暮春时节,烟雨江南。
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
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
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师:诗歌是以象传情的文学体裁,它要塑造一个一个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生:(回答)师:我们知道,提到一个一个的意象,它在古诗歌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
提到月亮,我们说它代表着什么?生:思乡。
高洁,傲骨师:如果说梅花,梅花代表着什么?生:高洁,傲骨师:这首诗,戴望舒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意象?最主要的?师生:丁香,雨巷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丁香的图片。
(幻灯片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师:丁香又名紫丁香。
它有白色的花,有紫色的花,香气淡雅,十分容易凋谢。
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首词。
(幻灯片)看看丁香在古诗文中代表着什么。
生齐读: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摊破浣溪沙人不见,梦难见,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师: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丁香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什么?生:忧愁。
1《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2023-2024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雨巷》教学设计前序:本文为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共设计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第一课时重点为基础知识与诗歌朗诵,整体感受作者情感;第二课时重点为深入研读课文,逐段分析艺术表现手法,第三课时重点为赏析文章的意象意境,提炼主旨,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凄婉、哀怨的情感。
2、掌握诗中重点字词;抓意象理解诗歌,学习象征手法。
3、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中独特的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姑娘"含义解读以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着美。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歌曲资料,将学生带入课堂。
2、基础知识讲解1.走近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32年后留学法国。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
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2.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但同时也爱上施蛰存的妹妹,但没有被接受。
3、诵读全文,感受诗情1.解决生字词,明确读音(学生默读2遍,用铅笔勾画出不会、不确定的读音)明确以下读音:彷(pánɡ)徨(huánɡ) 寂(jì)寥(liáo) 彳(chì)亍(chù)惆(chóu)怅(chànɡ) 凄(qī)婉(wǎn) 颓(tuí)圮(pǐ)2.听名家范读,学生朗读3.明确结构,提炼内容(1)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着有关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寂和苦闷。
《雨巷》优秀课件雨巷课件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诗歌精选》第四章《小巷深处》,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在雨巷中的情感体验,探索诗歌意境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人在雨巷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意境。
重点:掌握《雨巷》的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雨巷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朗诵《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在雨巷中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以《雨巷》为例,讲解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背景,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雨巷》2. 诗人:戴望舒3. 诗歌内容:雨巷、油纸伞、姑娘、愁怨等4. 诗歌鉴赏方法:关注意象、情感、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2. 答案:意象如油纸伞、姑娘等,既描绘了雨巷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尝试创作诗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内容解析2. 情感变化与意象分析3. 诗歌鉴赏方法的教学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内容解析1. 雨巷、油纸伞、姑娘等意象的描绘,如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雨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雨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雨巷》优秀教案】雨巷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这是一首特别适合自己自由诵读的诗歌,让我们边读变感悟。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读后点评一下。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一《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雨巷》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是旧体诗向新体诗过渡中的一个惊喜,比起当时一些文学大师比较干瘪的作品(比如胡适的《蝴蝶》,应修人的《到邮局去》),这首诗歌的出现让探索中的文坛发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雅称。
这首诗运用了新的诗歌形式但是又有古典诗歌中含蓄蕴藉的意象。
再加上作者受法国“象征派”风格的影响,主题比较晦涩难懂。
在这首诗歌中最难理解的就是“丁香姑娘"的内涵,这节课我准备抓住“丁香姑娘”比喻的修辞手法作为解读突破口,勾连出“丁香"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内涵,进而梳理诗歌中诗人和“丁香姑娘”的关系——“寻觅”,进而尝试探讨诗歌的主题。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诵这首词,体会这首诗歌的音韵美,领悟叶圣陶说的“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赏析“丁香姑娘"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学生勾连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理解诗歌中诗人和“丁香姑娘"之间那种“寻觅”的关系中深刻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含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梳理诗人和“丁香姑娘"之间这种爱而不得的关系,体会诗人即使希望渺茫也决不放弃的坚持,感染、影响、激发学生为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丁香姑娘”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含蓄蕴藉"的效果,进而体会戴望舒朦胧的诗歌风格。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精彩瞬间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在这里青年诗人静静地等待,他在等待谁?答案预设:丁香姑娘学生活动一:品味“丁香姑娘”的内涵。
教师引导:丁香姑娘可以叫做丁香般的姑娘。
这其实是一个比喻句,我们来鉴赏一下这个比喻句。
(直接叫同学来回答,不给思考的时间。
雨巷教案一等奖雨巷教案设计一等奖(精彩7篇)雨巷教案一等奖雨巷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一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无达诂。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1课时。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
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⑴ 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⑴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二、进入诗歌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
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3、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1《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情感,领悟戴望舒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情思。
2.想象还原,把握“雨巷"丁香”和“姑娘"等的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朦胧幽婉的意境美。
3.反复诵读,领会“复沓”“叠句"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领悟诗人的深刻思想。
2.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欣赏其语言美和音乐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领悟诗人的复杂情思。
教学方法:品读鉴赏法、诵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雨巷》,疏通生字词,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阅读解读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课前放唐磊的《丁香花》。
每次听唐磊的《丁香花》这首歌,在它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说时代背景。
1.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是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代表作:《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他的诗歌早期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伤感气息;后期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知识链接:中国象征诗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
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中国象征诗派的诞生。
其代表人物有戴望舒、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
中国象征诗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创作特点是营造感伤颓废的情调;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暗示功能和神秘性;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广泛运用通感手法,打通视、嗅、触、味、听觉等感觉的界限,让它们彼此沟通,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阅读《雨巷》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诗歌《雨巷》。
通过诗歌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与学生共同回忆和讨论雨巷这个词,帮助学生建立对雨巷这个景象的认识和印象。
然后,老师出示《雨巷》这首诗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这首诗会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2.课文导读教师朗读诗歌《雨巷》,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3.诗歌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反复阅读诗歌,逐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
通过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情感表达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雨巷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图片的感受和想象。
然后,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雨巷的诗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表达出对雨巷的独特感受。
5.课堂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及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估1.平时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兴趣及能力的培养情况。
2.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了解学生对于诗歌《雨巷》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3.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包括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五、教学延伸1.课后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学修养。
2.继续创作鼓励学生继续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参观艺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寂寞独行,执着追求《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一读音韵:品尝诗歌的音乐美2. 二读言语:品尝诗歌的情感美3. 三读意象:品尝诗歌的意蕴美4. 四读内涵:品尝诗歌的思想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教学难点: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结合里弄、胡同、小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南雨巷的联想)师: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来;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舒缓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走进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二、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1. 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2.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3. 再听配乐朗诵,考虑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形成的?【明确】①堆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构成声响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拍、加强了诗歌的抒情颜色。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保证了音韵的和谐分歧,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运用排比、双声叠韵词。
如“芬芳、彷徨、难过"等。
师:这些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建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颜色,构成了一种音韵美。
三、再读言语,品情感之美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考虑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教师朗读指点:语速舒缓,留意进展,带感情的词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难过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一《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设计】《雨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重难点1 、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2新设计《雨巷》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如何才能让《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在同学们内心深处长久贮存,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呢本文教学拟采取“三步教学法"——首先听歌曲《雨巷》, 创设情境,听读诗歌,走进雨巷,形成初步感知,并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品味意境之美;接着走出雨巷,分析探讨诗歌美的表现以及“丁香姑娘”的象征义,从而理性的把握诗歌;然后再次徜徉雨巷,通过学生的自主配乐朗诵再次亲身体验诗歌之美。
通过三步教学,力图既做到“入乎其内",又完成“出乎其外”。
3学情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也接触过现当代诗歌,但那只是浅尝辄止,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
对于《雨巷》这样的新诗,诗意朦胧,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4重点难点意象的把握、“丁香姑娘"的象征义5教学过程5.1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听歌曲《雨巷》评论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画面,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播放歌曲《雨巷》)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共同感受戴望舒给我们构筑的优美意境。
活动2【讲授】诵读指导评论1、听读——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找出直接写情的词语)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明确: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