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OpenStack之 (4): Linux 磁盘、分区、挂载、逻辑卷管理 (Logical Volume Manager)
- 格式:docx
- 大小:285.03 KB
- 文档页数:21
linux 分区原理
Linux分区原理主要涉及到硬盘分区和挂载的概念。
在Linux系统中,硬盘分区是将物理硬盘划分为多个逻辑部分的过程,每个分区都可以独立地存储数据和文件系统。
通过分区,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组织数据,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Linux系统中的分区通常使用特定的分区表格式,如MBR (Master Boot Record)或GPT(GUID Partition Table)。
这些分区表格式定义了如何在硬盘上存储分区信息,并指定了每个分区的起始位置、大小和类型。
在Linux中,分区并不直接对应于文件系统中的目录结构。
相反,分区需要通过挂载(mount)操作与文件系统中的目录建立关联。
挂载是将分区与目录树中的一个点(称为挂载点)连接起来的过程,使得分区中的文件和目录可以在该挂载点下访问。
通过挂载,Linux系统可以将不同的分区用于不同的目的。
例如,根分区(/)通常包含操作系统的核心文件和目录,而其他分区可以用于存储用户数据、日志文件或其他特定类型的数据。
这种灵活性使得Linux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和优化。
在Linux系统中,可以使用各种命令和工具来管理分区和挂载。
例如,lsblk命令可以查看系统中已挂载和分区的
设备信息,fdisk或parted命令可以用于创建、删除和修改分区,而mount和umount命令可以用于挂载和卸载分区。
linux分区标准Linux分区标准。
在Linux系统中,分区是管理存储空间的重要方式,合理的分区设置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Linux系统中的分区标准,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区技术。
1. 主分区。
主分区是硬盘上的第一个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
每个主分区都可以单独安装操作系统,是系统的基本存储单元。
在主分区中可以创建文件系统,存储用户数据和系统文件。
2. 扩展分区。
扩展分区是为了克服主分区数量限制而设计的,一个硬盘上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
在扩展分区中可以创建逻辑分区,从而允许更多的分区存在。
扩展分区本身不包含文件系统,只是用来存放逻辑分区的容器。
3. 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中创建的,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和系统文件。
Linux系统可以有多个逻辑分区,每个逻辑分区都可以单独安装文件系统。
逻辑分区的数量取决于硬盘的空间大小和用户的需求。
4. 分区命名。
在Linux系统中,分区使用设备文件来表示,通常以/dev开头,后面跟着设备名和分区号。
例如,/dev/sda1表示硬盘sda上的第一个分区。
分区的命名规则有助于用户识别和管理存储空间。
5. 分区格式。
分区格式指的是文件系统格式,常见的文件系统格式包括ext4、xfs、btrfs等。
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场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格式。
6. 分区大小。
在进行分区时,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分区的大小。
通常建议将根分区(/)设置为较大的空间,用于安装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文件;/home分区用于存储用户数据;/boot分区用于存储启动文件等。
7. 分区策略。
合理的分区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例如,可以将不同用途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避免因某个分区的数据损坏而影响其他分区的正常使用。
此外,定期对分区进行备份和整理也是很重要的。
总结。
在Linux系统中,合理的分区设置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的合理规划,以及对分区命名、格式、大小和策略的合理选择,可以更好地管理存储空间,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linux磁盘分区命令详细Linux磁盘分区命令详解在Linux系统中,磁盘分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它可以将一个物理磁盘划分成多个逻辑分区,从而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
本文将详细介绍Linux磁盘分区命令。
1. fdisk命令fdisk命令是Linux系统中最常用的磁盘分区命令之一,它可以用来创建、删除、修改磁盘分区。
使用fdisk命令需要root权限。
1.1 查看磁盘分区信息要查看磁盘分区信息,可以使用以下命令:```fdisk -l```该命令会列出系统中所有的磁盘分区信息,包括磁盘分区的编号、起始扇区、结束扇区、大小等。
1.2 创建新分区要创建新分区,可以使用以下命令:```fdisk /dev/sda```其中,/dev/sda是要分区的磁盘设备名。
进入fdisk命令行后,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创建新分区:``````该命令会提示输入分区类型(主分区或逻辑分区)、起始扇区、结束扇区等信息。
创建完成后,使用以下命令保存并退出:```w```1.3 删除分区要删除分区,可以使用以下命令:```fdisk /dev/sda```进入fdisk命令行后,使用以下命令选择要删除的分区:```d```该命令会提示输入要删除的分区编号。
删除完成后,使用以下命令保存并退出:```w```2. parted命令parted命令是另一个常用的磁盘分区命令,它可以用来创建、删除、修改磁盘分区。
使用parted命令需要root权限。
2.1 查看磁盘分区信息要查看磁盘分区信息,可以使用以下命令:```parted -l```该命令会列出系统中所有的磁盘分区信息,包括磁盘分区的编号、起始扇区、结束扇区、大小等。
2.2 创建新分区要创建新分区,可以使用以下命令:```parted /dev/sda```其中,/dev/sda是要分区的磁盘设备名。
进入parted命令行后,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创建新分区:```mkpart```该命令会提示输入分区类型(主分区或逻辑分区)、起始位置、结束位置等信息。
linux磁盘管理常用命令Linux是一种开源操作系统,与其他操作系统不同的是,它是由许多小工具组成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磁盘管理命令。
磁盘管理命令是用于管理硬盘的命令,包括创建、删除、格式化、挂载和卸载等操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Linux磁盘管理命令。
1. fdisk命令fdisk命令是Linux中最常用的分区工具之一。
它可以用来创建、删除、查看和修改磁盘分区。
使用fdisk命令需要管理员权限。
创建分区:$ sudo fdisk /dev/sda删除分区:$ sudo fdisk /dev/sda查看分区:$ sudo fdisk /dev/sda2. mkfs命令mkfs命令用于格式化磁盘分区。
它可以在磁盘分区上创建文件系统。
使用mkfs命令需要管理员权限。
格式化分区:$ sudo mkfs.ext4 /dev/sda13. mount命令mount命令用于将文件系统挂载到目录中。
它可以将磁盘分区挂载到Linux系统中的任何目录上。
使用mount命令需要管理员权限。
挂载分区:$ sudo mount /dev/sda1 /mnt卸载分区:$ sudo umount /mnt4. df命令df命令用于查看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
它可以显示文件系统的总大小、已使用的空间和可用的空间等信息。
查看分区使用情况:$ df -h5. du命令du命令用于查看目录或文件的磁盘使用情况。
它可以显示目录或文件的磁盘使用量。
查看目录或文件使用情况:$ du -h /home/user6. fdisk -l命令fdisk -l命令用于列出系统中所有的磁盘分区信息。
它可以显示磁盘分区的大小、类型和文件系统等信息。
列出系统中所有磁盘分区:$ sudo fdisk -l7. shred命令shred命令用于安全地删除文件和目录。
它可以将文件或目录覆盖多次,以确保其无法恢复。
安全删除文件或目录:$ shred -v /home/user/file总结在Linux系统中,磁盘管理命令是非常重要的。
linux磁盘管理教案一、教案描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在Linux操作系统中进行磁盘管理。
学生将学习如何查看和理解磁盘使用情况,如何创建、格式化、挂载和卸载分区,以及如何使用逻辑卷管理更灵活地分配磁盘空间。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使用命令行工具查看和理解磁盘使用情况。
2. 学生能够使用命令行工具创建、格式化、挂载和卸载分区。
3. 学生能够使用逻辑卷管理工具进行灵活管理磁盘空间。
三、教学内容1. 磁盘使用情况查看和理解a. 使用命令`df`查看整个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
b. 使用命令`du`查看当前目录的磁盘使用情况。
c. 理解磁盘使用率、可用空间等概念。
2. 分区管理a. 使用`fdisk`命令进行分区管理。
b. 创建新分区。
c. 格式化分区。
d. 挂载和卸载分区。
e. 理解挂载点的概念。
3. 逻辑卷管理a. 使用`lvm`命令进行逻辑卷管理。
b. 创建物理卷、卷组和逻辑卷。
c. 扩展和缩小逻辑卷。
d. 迁移逻辑卷。
e. 删除逻辑卷。
四、教学过程1. 磁盘使用情况查看和理解a.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df`命令查看整个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并解释各列的含义。
b.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du`命令查看当前目录的磁盘使用情况,并解释输出的含义。
2. 分区管理a.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fdisk`命令进行分区管理,包括创建新分区、格式化分区、挂载和卸载分区,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
b. 强调挂载点的重要性,解释挂载点的概念和用途。
3. 逻辑卷管理a.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lvm`命令进行逻辑卷管理,包括创建物理卷、卷组和逻辑卷,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
b. 演示如何扩展和缩小逻辑卷,以及迁移逻辑卷。
c. 强调在删除逻辑卷之前备份重要数据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 给学生提供一个场景,要求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来创建、格式化、挂载和卸载一个新的分区,并查看磁盘使用情况。
2. 给学生提供一个场景,要求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来创建逻辑卷、扩展逻辑卷,并迁移逻辑卷上的数据。
磁盘管理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Linux系统下磁盘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磁盘分区、格式化、挂载等基本操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磁盘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CentOS 7)2. 磁盘:一块2G的虚拟硬盘3. 工具:fdisk、parted、mkfs.ext4、mount等三、实训内容1. 磁盘分区(1)使用fdisk命令创建分区首先,使用fdisk命令对虚拟硬盘进行分区操作。
在Linux终端输入以下命令:```fdisk /dev/sdb```其中,/dev/sdb表示虚拟硬盘的设备名称。
(2)选择分区类型进入fdisk交互模式后,按p键查看当前磁盘的分区情况。
按n键创建新分区,然后根据提示选择分区类型(主分区或扩展分区)。
这里以创建主分区为例。
(3)设置分区大小和起始位置根据提示输入新分区的大小和起始位置。
这里以创建一个2G的主分区为例。
(4)保存分区表创建完分区后,按w键保存分区表。
2. 格式化分区使用mkfs.ext4命令对新建的分区进行格式化。
格式如下:```mkfs.ext4 /dev/sdb1```其中,/dev/sdb1表示新建的主分区。
3. 挂载分区(1)创建挂载点在Linux系统中,需要创建一个挂载点来存放分区中的文件。
使用mkdir命令创建挂载点:```mkdir /mnt/sdb1```(2)挂载分区使用mount命令将分区挂载到挂载点:```mount /dev/sdb1 /mnt/sdb1```4. 查看磁盘空间使用情况使用df命令查看磁盘空间使用情况:```df -h```5. 卸载分区使用umount命令卸载分区:```umount /mnt/sdb1```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以下磁盘管理操作:1. 使用fdisk命令创建、删除和修改分区。
2. 使用mkfs.ext4命令对分区进行格式化。
Linux中磁盘的挂载流程
在Linux中,磁盘的挂载流程一般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查看需要挂载的设备:首先,你需要确定要挂载的磁盘设备。
这通常可以通过查看/dev目录下的设备文件来完成,例如/dev/sda、/dev/sdb等。
2.新建分区:如果磁盘尚未分区,你需要使用fdisk命令来创建新的分区。
执行fdisk /dev/sda(将/dev/sda替换为你的设备文件名)进入操作界面。
在fdisk命令中,你可以使用m来查看可操作的命令,使用n来新建分区,根据需要选择主分区或扩展分区。
完成分区创建后,使用w命令保存退出。
3.格式化新建的分区:使用格式化命令(如mkfs.xfs)对新建的分区进行格式化。
例如,mkfs.xfs /dev/sda1会将/dev/sda1分区格式化为XFS文件系统。
4.挂载磁盘:
•临时挂载:使用mount命令将分区挂载到指定的目录。
例如,mount
/dev/sda1 /data会将/dev/sda1分区挂载到/data目录。
这种挂载方式在机器重启后会失效。
•永久挂载:为了在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分区,你需要修改/etc/fstab文件。
在文件的末尾添加一行,指定分区设备、挂载点、文件系统类型、挂载选项等。
例如,/dev/sda1 /data xfs defaults 0 0表示在启动时自动将/dev/sda1分区挂载到/data目录,使用XFS文件系统,采用默认挂载选项。
完成修改后,重启机器,挂载即会生效。
5.验证挂载:使用df命令或cat /etc/mtab命令来查看分区的挂载情况,确保分区已成功挂载到指定的目录。
逻辑卷介绍一、逻辑卷概念逻辑卷是Linux中的一种存储管理技术,它将多个物理卷(PhysicalVolume)组合成一个逻辑卷(Logical Volume)。
这种组合是动态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添加或删除物理卷。
逻辑卷可以像单个磁盘一样进行格式化、挂载和访问,提供了一种灵活、可扩展的存储解决方案。
二、物理卷与逻辑卷关系物理卷是逻辑卷的基础,每个逻辑卷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物理卷组成的。
物理卷可以是硬盘分区、硬盘、或者RAID设备。
逻辑卷的创建过程就是将物理卷组合成一个逻辑卷的过程。
三、逻辑卷的创建创建逻辑卷通常需要以下步骤:1.创建物理卷:首先需要将硬盘分区、硬盘或RAID设备格式化为物理卷。
2.创建物理卷映射:物理卷映射是将物理卷与逻辑卷的对应关系记录下来,以便系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访问逻辑卷。
3.创建逻辑卷:通过使用特定的命令,将物理卷组合成一个逻辑卷。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完成,也可以在创建过程中指定具体的物理卷和它们的映射关系。
4.格式化逻辑卷:一旦逻辑卷创建成功,就需要对其进行格式化,以便系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访问该逻辑卷。
四、逻辑卷的扩展当逻辑卷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时,可以通过添加新的物理卷来实现扩展。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添加新的物理卷:将新的硬盘分区、硬盘或RAID设备添加到系统中。
2.扩展物理卷映射:更新物理卷映射,将新的物理卷与原有的逻辑卷进行关联。
3.扩展逻辑卷:通过使用特定的命令,将新的物理卷添加到原有的逻辑卷中。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重新格式化逻辑卷,以便系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访问扩展后的逻辑卷。
五、逻辑卷的收缩当逻辑卷不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时,可以通过删除某些物理卷来实现收缩。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删除物理卷:将不再需要的硬盘分区、硬盘或RAID设备从系统中删除。
2.收缩物理卷映射:更新物理卷映射,将不再需要的物理卷从原有的逻辑卷中移除。
3.收缩逻辑卷:通过使用特定的命令,将不再需要的物理卷从原有的逻辑卷中移除。
linux磁盘分区和挂载的心得linux磁盘分区和挂载的心得在Linux操作系统中,磁盘分区和挂载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它们对于存储空间的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在我使用Linux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磁盘分区和挂载的心得体会。
一、磁盘分区磁盘分区是将硬盘分割成多个逻辑单元的过程,每个分区都可以被操作系统识别和管理。
磁盘分区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1. 最大限度地利用硬盘空间:对于较大的硬盘,将其分割成多个分区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硬盘空间。
例如,可以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在一个分区中,而将用户的数据存放在另一个分区中,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系统崩溃而导致用户数据的丢失。
2. 提高系统的性能: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存放在不同的分区中,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例如,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放在一个分区中,将用户数据放在另一个分区中;或者将频繁访问的数据放在一个分区中,将不常访问的数据放在另一个分区中。
3.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如果系统只有一个分区,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整个硬盘数据的损失。
而将系统和用户数据分开存放在不同的分区中,可以降低系统故障对用户数据的影响。
在进行磁盘分区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分区类型:常见的分区类型有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用于存放文件系统,而逻辑分区则是在扩展分区中再次划分的分区。
2. 分区大小: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硬盘容量,合理地划分分区大小是很重要的。
通常将系统分区的大小设为10-20GB足以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应用程序,而用户数据分区的大小根据需求而定。
3. 文件系统类型: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类型也很重要。
常用的文件系统类型有ext4、XFS、NTFS等。
二、磁盘挂载磁盘挂载是将分区连接到文件系统树的过程,使得分区中的数据可以被访问和使用。
磁盘挂载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提供文件系统的访问路径:当一个分区被挂载到特定的目录下时,该目录将成为访问该分区文件系统的路径。
linux分区标准 lvm在Linux系统中,分区是管理磁盘空间的重要方式,而逻辑卷管理(LVM)则是一种高级的分区管理方式,它可以提供更灵活、更可靠的磁盘空间管理。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Linux系统中使用标准分区和LVM来管理磁盘空间。
1. 标准分区。
在Linux系统中,标准分区是最基本的磁盘分区方式。
标准分区将磁盘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可以挂载不同的文件系统。
通常情况下,一个硬盘可以划分为主分区和扩展分区。
主分区可以包含一个文件系统,而扩展分区可以包含多个逻辑分区。
要创建标准分区,可以使用fdisk命令或者parted命令。
首先,使用fdisk命令选择要分区的硬盘,然后使用n命令创建新分区。
接着,选择分区类型(主分区或逻辑分区)并设置分区大小。
最后,使用w命令保存并退出。
2. LVM。
LVM是一种高级的磁盘管理方式,它将物理磁盘抽象为逻辑卷,从而提供了更灵活的磁盘空间管理方式。
使用LVM可以动态地调整逻辑卷的大小,而不需要重新分区或者格式化。
要使用LVM,首先需要创建物理卷(PV)、卷组(VG)和逻辑卷(LV)。
物理卷是实际的磁盘分区,可以使用pvcreate命令来创建。
卷组是由一个或多个物理卷组成的逻辑单元,可以使用vgcreate命令来创建。
逻辑卷是从卷组中分配的逻辑存储单元,可以使用lvcreate命令来创建。
3. Linux分区+LVM。
在Linux系统中,可以将标准分区和LVM结合起来使用。
首先,创建标准分区并格式化为文件系统。
然后,将标准分区的挂载点设置为LVM的物理卷,并将其加入到LVM的卷组中。
最后,可以从LVM的卷组中创建逻辑卷,并将其挂载到需要的目录下。
通过结合使用标准分区和LVM,可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
标准分区可以提供较为简单的磁盘管理方式,而LVM则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磁盘空间管理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既方便管理又能够充分利用磁盘空间。
总结。
openstack创建卷挂载卷的工作流程描述创建卷和挂载卷的工作流程描述如下:1. 首先,用户通过命令行或者面向用户的图形界面(GUI)向OpenStack发起创建卷的请求。
2. OpenStack的卷服务(Cinder)收到请求后,首先会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检查,确保用户有足够的权限进行该操作。
3. Cinder根据请求参数,创建一个新的卷。
这个卷可以是空的,也可以是从一个已存在的卷或快照中创建的。
Cinder会为新的卷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ID),并将卷的元数据保存在卷数据库中。
4. 创建卷后,Cinder会将卷的信息返回给用户。
该信息包括卷的ID、名称、大小、状态等。
5. 用户使用卷的ID和其他必要参数,向OpenStack发起挂载卷的请求。
6. Cinder收到挂载请求后,会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检查。
7. Cinder通过卷数据库中保存的信息,确定卷的位置和状态,并检查挂载请求是否合法。
例如,Cinder会检查卷是否已经挂载到其他服务器上。
8. 如果挂载请求合法,Cinder会调用相应的存储后端,将卷挂载到目标云主机(VM)或物理服务器上。
在这个过程中,Cinder会通过冻结卷的文件系统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9. 一旦卷被成功挂载到目标服务器上,Cinder会将相关信息返回给用户,表示挂载成功。
10. 用户可以在目标服务器上使用卷的路径来访问卷的数据,进行读写操作。
11. 当用户不再需要使用卷时,可以向OpenStack发起卸载卷的请求。
12. Cinder收到卸载请求后,会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检查。
13. Cinder会检查卷的状态,并确保卷已经成功挂载到目标服务器上。
14. 如果卸载请求合法,Cinder会调用相应的存储后端,将卷从目标服务器上卸载。
在这个过程中,Cinder会解冻卷的文件系统。
15. 当卸载完成后,Cinder会将相关信息返回给用户,表示卸载成功。
16. 用户可以再重新对卷进行挂载或者删除卷。
linux 磁盘原理在Linux中,磁盘是存储数据的关键部件。
它由多个硬盘驱动器组成,这些驱动器通常是通过SATA、SCSI或NVMe等接口连接到计算机。
1. 分区:磁盘通常会被分为多个分区,每个分区都被格式化为文件系统,以便操作系统可以在其上存储文件和数据。
分区的目的是将磁盘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单元,使得不同的文件系统和数据能够独立管理。
2. 文件系统:每个分区都必须使用某种文件系统格式化,以便在其上存储和组织文件。
在Linux中,常见的文件系统包括Ext4、XFS、Btrfs等。
文件系统为操作系统提供了访问、读取和写入磁盘上数据的方式。
3. 磁盘容量:磁盘容量是指硬盘可以存储数据的总量。
容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表示,如GB、TB等。
在Linux中,可以使用命令如df或fdisk来查询磁盘的容量和使用情况。
4. 磁盘读写操作: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是磁盘的主要操作。
当需要从磁盘上读取数据时,操作系统会发送读取请求给磁盘控制器,磁盘控制器将在磁盘驱动器上寻找并读取相应的数据。
类似地,当需要写入数据时,操作系统会发送写入请求给磁盘控制器,磁盘控制器将把数据写入磁盘的相应位置。
5. 磁盘缓存:为了提高磁盘读写性能,大多数操作系统都会使用磁盘缓存来缓存最常用的数据块。
磁盘缓存是位于内存中的一块缓冲区,它可以临时存储从磁盘读取的数据,以及待写入磁盘的数据。
通过使用缓存,操作系统可以减少对磁盘的实际访问次数,从而提高整体系统性能。
6. RAID:RAID(冗余磁盘阵列)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物理磁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单元来提高容量、性能和数据冗余的技术。
在Linux中,可以使用软件RAID或硬件RAID来配置RAID阵列。
软件RAID使用操作系统的软件来管理RAID,而硬件RAID则是通过一个专用的RAID控制器来管理。
总的来说,Linux磁盘原理涉及到磁盘的分区、文件系统的格式化、磁盘容量的管理、读写操作和磁盘缓存等方面。
linux磁盘分区详解标签: linux磁盘扩展idewindows2008-04-09 14:26 56786人阅读评论(14) 在学习 Linux 的过程中,安装 Linux 是每一个初学者的第一个门槛。
在这个过程中间,最大的困惑莫过于给硬盘进行分区。
虽然,现在各种发行版本的 Linux 已经提供了友好的图形交互界面,但是很多的人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清楚 Linux 的分区规定,以及它下面最有效的分区工具― Fdisk 的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要对硬盘分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一些初步的了解,硬盘的分区主要分为基本分区(primary partion)和扩充分区(extension partion)两种,基本分区和扩充分区的数目之和不能大于四个。
且基本分区可以马上被使用但不能再分区。
扩充分区必须再进行分区后才能使用,也就是说它必须还要进行二次分区。
那么由扩充分区再分下去的是什么呢?它就是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on),况且逻辑分区没有数量上限制。
对习惯于使用dos或windows的用户来说,有几个分区就有几个驱动器,并且每个分区都会获得一个字母标识符,然后就可以选用这个字母来指定在这个分区上的文件和目录,它们的文件结构都是独立的,非常好理解。
但对这些初上手 red hat linux的用户,可就有点恼人了。
因为对red hat linux用户来说无论有几个分区,分给哪一目录使用,它归根结底就只有一个根目录,一个独立且唯一的文件结构。
red hat linux中每个分区都是用来组成整个文件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叫“载入”的处理方法,它的整个文件系统中包含了一整套的文件和目录,且将一个分区和一个目录联系起来。
这时要载入的一个分区将使它的存储空间在一个目录下获得。
对windows用户来说,操作系统必须装在同一分区里,它是商业软件! 所以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对red hat linux来说,你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你可以把系统文件分几个区来装(必须要说明载入点),也可以就装在同一个分区中(载入点是“/”)。
Linux磁盘管理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区和文件系统:在Linux中,磁盘设备被看作文件,它们可以通过分区来管理。
分区是一种将磁盘划分为不同部分的方法,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地格式化为文件系统。
通过分区,可以更灵活地管理磁盘空间,例如将不同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或者将不同的文件系统用于不同的应用程序。
2.挂载和卸载:在Linux中,文件系统需要被挂载到目录树中才能被访问。
挂载是指
将文件系统与目录树中的一个目录相关联的过程。
卸载则是取消这个关联,将文件系统从目录树中移除。
3.磁盘配额:磁盘配额是一种限制用户或组在文件系统上使用的磁盘空间量的机制。
通过磁盘配额,管理员可以确保用户不会消耗过多的磁盘空间,从而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磁盘备份和恢复:Linux提供了多种备份和恢复工具,如tar、cpio、dd等,用于
备份和恢复磁盘上的数据。
这些工具可以用于创建、管理和恢复备份映像,以防止数据丢失并保护系统的完整性。
通过以上原理,Linux磁盘管理实验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Linux系统中磁盘管理的机制和操作方法,提高用户对Linux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
linux系统磁盘管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摘要:linux系统磁盘管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1、linux系统分区应了解的常识硬盘分区实质上是对硬盘的⼀种格式化,然后才能使⽤硬盘保存各种信息,在创建分区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硬盘的各项物理参数,指定了硬盘主引导记录(即Master Boot Record,⼀般简称为MBR)和引导记录备份的存放位置.MBR概述:全称为Master Boot Record,即硬盘的主引导记录;是位于磁盘最前边的⼀段引导(Loader)代码。
它负责磁盘操作系统(DOS)对磁盘进⾏读写时分区合法性的判别、分区引导信息的定位,它由磁盘操作系统(DOS)在对硬盘进⾏初始化时产⽣的。
1.主引导程序即主引导记录(MBR)(占446个字节)可在FDISK程序中找到,它⽤于硬盘启动时将系统控制转给⽤户指定的并在分区表中登记了的某个操作系统。
2.磁盘分区表项(DPT,Disk Partition Table)由四个分区表项构成(每个16个字节)。
负责说明磁盘上的分区情况,其内容由磁盘介质及⽤户在使⽤FDISK定义分区时决定。
(具体内容略)3.结束标志(占2个字节)(魔数)其值为AA55,存储时低位在前,⾼位在后,即看上去是55AA(⼗六进制)。
分区编号:主分区1-4 ,逻辑分区5……LINUX规定:逻辑分区必须建⽴在扩展分区之上,⽽不是建⽴在主分区上分区作⽤:①主分区:主要是⽤来启动操作系统的,它主要放的是操作系统的启动或引导程序,/boot分区最好放在主分区上;②扩展分区是不能使⽤的,它只是做为逻辑分区的容器存在的,先创建⼀个扩展分区,在扩展分区之上创建逻辑分区;③我们真正存放数据的是主分区和逻辑分区,⼤量数据都放在逻辑分区中。
注意:使⽤分区⼯具fdisk对磁盘进⾏操作,分区,格式化(重点)注意:主分区+扩展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扩展分区可以是0个,最多是1个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扩展分区必须⾸先创建成逻辑分区才能使⽤逻辑分区可以是0个 1个多个2、磁盘管理命令fdisk : Linux分区表操作⼯具软件n: 添加新的分区p: 查看分区信息w: 保存退出q: 不保存退出d: 删除分区t: 改变分区类型3、查看磁盘命令ls /dev/sd* #查看磁盘其中:a-z 表⽰设备的序号,如sda表⽰第⼀块scsi硬盘,sdb就是第⼆块……n 表⽰每块磁盘上划分的磁盘分区编号4、创建主分区演⽰:⼯作环境中为English环境,⽅便⼤家阅读在国语环境下演⽰#第⼀步:添加磁盘创建主分区╭─root@localhost.localdomain ~╰─➤ ls /dev/sd* #查看磁盘/dev/sda /dev/sda1 /dev/sda2 /dev/sdb /dev/sdc /dev/sdd /dev/sde╭─root@localhost.localdomain ~╰─➤ fdisk /dev/sdb #管理分区欢迎使⽤ fdisk (util-linux 2.23.2)。
linux分区知识Linux是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个人电脑。
在使用Linux系统时,了解分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分区是将硬盘划分为不同的逻辑部分,每个分区可以独立管理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Linux分区的基本概念、分区类型以及分区的创建和管理方法。
一、分区的基本概念在Linux系统中,硬盘被划分为多个分区,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的文件系统。
分区的作用是将硬盘划分为不同的逻辑部分,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硬盘空间。
每个分区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分区号。
在Linux系统中,分区号从1开始,最多可以有15个主分区和一个扩展分区。
主分区是指直接用于存储数据的分区,而扩展分区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内创建的,用于存储额外的数据。
二、分区的类型在Linux系统中,常见的分区类型有以下几种:1. 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主分区是直接用于存储数据的分区,一个硬盘最多可以有4个主分区。
每个主分区都可以独立地安装操作系统。
2. 扩展分区(Extended Partition):扩展分区是一种特殊的主分区,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逻辑分区。
一个硬盘最多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
3. 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tion):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内创建的,用于存储额外的数据。
一个扩展分区可以划分为多个逻辑分区。
4. 引导分区(Boot Partition):引导分区是用于存储引导加载程序的分区,它包含了操作系统的启动信息。
在Linux系统中,引导分区通常被称为/boot分区。
5. 交换分区(Swap Partition):交换分区是用于虚拟内存的分区,它可以将部分硬盘空间用作内存扩展。
交换分区的大小通常是物理内存的两倍。
三、分区的创建和管理在Linux系统中,可以使用多种工具来创建和管理分区,常用的工具有fdisk、parted和gparted等。
1. fdisk:fdisk是一个命令行工具,可以用于创建、删除和管理分区。
学习OpenStack之(4):Linux 磁盘、分区、挂载、逻辑卷管理(Logical Volume Manager)0. 背景:inux用户安装Linux操作系统时遇到的一个常见的难以决定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评估各分区大小,以分配合适的硬盘空间。
普通的磁盘分区管理方式在逻辑分区划分好之后就无法改变其大小,当一个逻辑分区存放不下某个文件时,这个文件因为受上层文件系统的限制,也不能跨越多个分区来存放,所以也不能同时放到别的磁盘上。
而遇到出现某个分区空间耗尽时,解决的方法通常是使用符号链接,或者使用调整分区大小的工具,但这只是暂时解决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Linux 的逻辑卷管理功能的出现,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用户在无需停机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调整各个分区大小。
1. 硬盘类型/dev/sda VS /dev/hda/dev/sda/dev/sda1/dev/sda2/dev/sda3而又的安装时硬盘驱动设备名为/dev/hda/dev/hda1Q:sda和hda有什么区别那?A: HDA是使用了ide接口的硬盘的名称.SDA是sata接口的硬盘的名称.在最新的2.6.19内核里,所有的硬盘都叫SDA了.硬盘接口分为:∙ide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把盘体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sata (serial 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其中hda、hdb分别代表第一个IDE、第二个IDE。
假如你电脑上插有2个IDE硬盘,就会出现hda、hdb吗?不一定,因为貌似IDE硬盘默认有两个部分,Master和Slave,即主分区和扩展分区,而且a、b是根据IDE接口插槽顺序来分的。
这样的话,第一IDE插槽主分区为hda,扩展分区为hdb,第二IDE插槽主分区为hdc,扩展分区为hdd。
但是SATA硬盘好像没有扩展分区,而且Linux识别SATA等类型装置的顺序不是按插槽顺序来的,是按照设备被侦测到的顺序来定的,比如SATA的第1、5插槽分别插有硬盘,电脑上还插有一个USB,那么启动Linux的时候,先后侦测到SATA的第1、5插槽的硬盘和USB 设备,那么分配的名称就分别是sda,sdb,sdc。
但貌似,Ubuntu自8.04起,所有硬盘都编号为“sdx”,即不管IDE还是SATA,一律认作SCIS硬盘。
2. 分区(Partition)计算机中存放信息的主要的存储设备就是硬盘,但是硬盘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硬盘进行分割,分割成的一块一块的硬盘区域就是磁盘分区。
在传统的磁盘管理中,将一个硬盘分为两大类分区:主分区和扩展分区。
主分区是能够安装操作系统,能够进行计算机启动的分区,这样的分区可以直接格式化,然后安装系统,直接存放文件。
在一个MBR分区表类型的硬盘中最多只能存在4个主分区。
如果一个硬盘上需要超过4个以上的磁盘分块的话,那么就需要使用扩展分区了。
如果使用扩展分区,那么一个物理硬盘上最多只能3个主分区和1个扩展分区。
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它必须经过第二次分割成为一个一个的逻辑分区,然后才可以使用。
一个扩展分区中的逻辑分区可以任意多个。
磁盘分区后,必须经过格式化才能够正式使用,格式化后常见的磁盘格式有:FAT(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
那么sda1、sda2又分别代表什么呢?代表分区(Partition),比如∙P1:/dev/hda1∙P2:/dev/hda2∙L1:/dev/hda5∙L2:/dev/hda6∙L3:/dev/hda7∙L4:/dev/hda8∙L5:/dev/hda9为什么没有hda3、4呢?因为P1~4保存给了Primary和Extended 分区。
一个硬盘的结构如下:MBR|主分区1|主分区2|主分区3|主分区4(扩展分区)|, 其中扩展分区可以分为: |逻辑分区1|逻辑分区2|……|逻辑分区n|所以说上面的P1、2指明系统有两个主分区,L1~5代表有5个逻辑分区。
主分区(包括扩展分区)的总个数不能超过四个;也不能把扩展分区包围在主分区之间。
参考:/zollty/article/details/7001950fdisk命令root@dev:/home/s1# fdisk -lDisk /dev/sda: 250.1 GB, 250059350016 bytes //这个硬盘有250.1 GB的容量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30401 cylinders, total 488397168 sectors //255个磁头;63个扇区每磁道,30401个磁柱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每个cylinder(磁柱)的容量是512字节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Disk identifier: 0x000d7bf1存储容量=磁道(柱面)数×磁头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30401 * 255 * 63 * 512 = 25396387380 bytes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Start (开始)/End (结束):表示的一个分区从X sector开始/结束/dev/sda1 * 2048 484298751 242148352 83 Linux //引导(Boot):表示引导分区,在上面的例子中hda1 是引导分区/dev/sda2 484300798 488396799 2048001 5Extended //Blocks:表示的意思的确是容量的意思,其单位是K/dev/sda3 484298752 484300797 1023 83 Linux/dev/sda5 484300800 488396799 20480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大小,2048000/1024=2G?这里有一个主分区sda1,一个扩展分区sda2,sda2包括两个逻辑分区sda3和sda4.硬盘总容量=主分区(包括扩展分区)总容量∙主分区大小为 242148352 /1024 = 236473 M = 236 G∙扩展分区大小为:2014001 / 1024 = 2000M = 2G∙磁盘总容量大小为:236 + 2 = 238G扩展分区容量=逻辑分区总容量我们估算一个硬盘是否完全被划分,我们只要看fdisk -l 输出的内容中的cylinders(柱体)上一个分区的End 和下一个分区的Start是不是一个连续的数字,另外要看一下每个硬盘设备的fdisk -l 的开头部份,看一下他的cylinders(柱体)的值。
可见上图中,扩展分区都分完了。
df -h 命令:注: df 下没有显示swap分区改变Linux分区大小1. 建议在安装Ubuntu的过程中,选择手动方法进行磁盘分区。
可参考/s/blog_56a70c0401018dki.html中的具体步骤。
2. linux安装好以后,根分区容量一般是不允许改变的。
LVM can be set up after the system is installed. But putting the root partition on the LVM after the fact is quite difficult and probably would be better done with a reinstallation.Furthermore, it is not possible to just create a LVM on a already mounted partition.LVM可以在系统装好后安装。
但是将根分区放进LVM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建议重装系统的时候再设置。
而且,在已经挂载的分区上创建LVM 是不行的。
3.实在要改变,推荐用gparted-LiveCD进行调整(1)、准备1、下载最新版本的gparted ISO 镜像文件:/2、将gparted镜像文件刻录成光盘或压制在U盘上制成LiveUSB3、建议备份重要数据到移动硬盘上4、在BIOS中,将启动顺序设置为首先光驱启动(如果是用LiveUSB,应设为USB-HDD)(2)、调整分区1、将光盘放入光驱(如果是用LiveUSB,插上U盘),重启电脑. 这时候我遇到一个错误:vesamenu.c32 not a com32r image。
解决办法是到Ubuntu系统中找到这个文件,替换掉USB上的这个文件,它存在于两个文件夹中。
2、进入gparted启动界面,直接选Defalt settings3、第二个界面继续按回车7 y: O. l3 A" E/ P N0 L: j4、接下来选语言,输入“26”回车(就是简体中文,尽管汉化不全)5、接着提示将要进入X-Windows界面,回车6、进入gparted,就会发现和瘟到死的PQ相似的界面,实际操作也是一样的,而且也支持瘟到死分区的调整7、点击你要腾出空间的分区,弹出右键菜单选择“Resize/Move”& Z)8、用鼠标托动或数字精确调整要释放的空间大小,若要释放在分区头部拉左侧的控制条(输入第一行数值),若要释放在分区尾部拉右侧的控制条(输入第三行数值),调整好之后点“更改大小/移动”按钮。
9、点击欲扩大容量的分区,弹出右键菜单选择“Resize/Move”10、按照第8步的方法操作,只是现在变成扩大分区容量而已11、点击“Edit”菜单,选择“Apply All Operations”312、再次确认要调整分区容量后,gparted开始调整分区,完成后点“Close”按钮13、点“gparted”菜单,选“Quit”关闭gparted窗口,再双击左上角的“Exit”按钮退出gparted系统14、在弹出的窗口中选“Reboot”重启电脑,退出时系统会提示你取出光盘(3)、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发生swap分区丢失的情况,可在终端中用“free -m”命令查看swap分区是否激活(是否显示容量),如果未激活,可用“sudomkswap /dev/sdaX”命令(X为swap分区的编号)进行激活,并将激活所得的UUID码替换掉“/etc/fstab”文件(需要管理员权限)中原来swap分区的UUID编码,重启后即可自动激活挂载具体操作方法,请进Ubuntu官方论坛中查找,有教程帖8 z. \0 s8 }- M& c警告:对swap分区的激活操作及对fstab文件的修改应谨慎,必需仔细核对修改的值在界面上缩小sda1的大小,并创建新的分区,重启电脑后终于看到一个新的分区了,还有一些未分配空间。